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_党雅贤.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94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_党雅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_党雅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_党雅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_党雅贤.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 2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2011 试析冷战后中日关系中安全困境的成因 党雅贤 摘要:安全困境是现实主义解释国际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从安全困境在国际政治学中的一般定义着手,结合中日地缘 政治利益、实力对比、历史积怨及美国的介入等问题分析了中日安全困境的成因。 关键词 :安全困境;地缘政治利益;历史问题;实力对比 中图分类号: D829.3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3-1

2、999(2011 )02-0028-02 作者简介:党雅贤 ( 1984-),女,甘肃会宁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700)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政治理论 研究。 收稿日期 :2010 10-22 从地缘上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是东亚地区最 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未来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崛 起取决于中日两国间的合作。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探 讨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的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困境理论引入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就是所谓的安 全困境。安全困境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赫兹 在 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把 “ 安全困境 ” 定义为: “ 在这种情势中,权力单元发

3、现他们无论何时都彼此 共处,在他们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权威对他们施加 行为准则,从而保护他们免于相互攻击在这种条件 下,来自于相互猜疑和恐惧的不安全感,迫使这些单 元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而争夺更多的权力,而这种 努力证明是自我挫败的 (self-defeating)。 ” 1 英国历史 学家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将这种困境描述为 “ 霍布斯 主义的恐惧 ”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敌 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做出可以使大家都获得安全 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 物。 ” 2因此,不确定性构成了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 的核心特征。约翰赫兹为此感叹道: “ 正是由于对自 己的邻居的意图

4、的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焦虑才使 人类处于困境之中。 ” 3 引发安全困境有三种原因:一是英国历史学家、 权力政治学者赫伯特 巴特菲尔德的观点。他从人性 恶的角度将其认定为 “ 人类普遍的原罪 ” 。这种看法同 现实主义鼻祖汉斯 摩根索的观点相似。摩根索认为 : “ 政治同一般社会一样,受客观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 的根源存在于人性之中。 ” 4这种由人性恶引发的人 与人之间的恐怖状态上升至国家层面,为了确保国家 安全,统治者必然要追求国家权力的最大化。国家间 的安全困境不可避免。显然,这主要是从主观层面来 看待和解释 “ 安全困境 ” 的。二是约翰 赫兹的观点,他 从客观层面来解释 “ 安全困境

5、 ” ,认为国际体系的无政 府状态导致了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安全困境。 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具有普遍权威的世界性政府,为 了维护安全,国家防卫的第一方式是自助。正如肯尼 斯 沃尔兹所指出的, “ 在无政府状态下,一方聊以自 慰的源泉就成为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 ” 5三是美 国学者托马斯 谢林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互不 信任和沟通失败是造成国家间关系不确定性及安全 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 6。罗伯特 杰维斯也认为,决策 者的心理活动所致的 “ 知觉 ” 与 “ 错误知觉 ” 是导致国 际关系中出现安全困境的重要因素 71。 总的来看,对于安全困境产生的原因,以上学者 做出了不同的界定。虽然各自

6、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 但是对于安全困境基本特征的概括是一致的,即存在 于国与国之间的一种互相猜疑、互不 信任乃至互相敌 视的紧张的国家关系状态。 从国际结构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安全困境分为一 般性安全困境与结构性安全困境。 “ 一般性安全困境 ” 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之间,成因是国家之间的 相互猜疑及由此而产生的具有相互针对性的策略及 活动。 “ 结构性安全困境 ” 产生于所谓 “ 系统国家 ”( 即 能对国际结构产生影响的国家 )之间,或霸权国和挑 战国之间。这种安全困境还可以表现为联盟之间的对 抗,如一战前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对抗,二战后初 期东西方之间的对抗 。 二、中日安全困境的成因

7、分析 (一) 地缘政治利益的影响 地缘是引起结构性矛盾最基本的因素。马汉的地 缘政治理论认为,地理特征是权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 因为它是国际关系中最稳定不变的因素 9。英国地缘 政治学家麦金德在提出他著名的 “ 大陆枢纽理论 ” 时, 曾就中国的战略地位表达看法,他从 “ 谁统治东欧,谁 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 这 一地缘政治逻辑出发,认为中国属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的 “ 内新月地形带 ” 国家,是陆地强国与海上强国争夺 心脏地带的必争之地。从全球层面看,一个大国的崛 起意味着世界权力的重新分配,意味着对现行国际秩 序的威胁和修正,带有强烈的挑战性质,从而使新兴 大国与

8、原有大国陷于安全困境之中。冷战结束后,中 国与日本失去了共同的战略制衡点,又缺少制度化的 安全机制和文化上的认同。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加 之地缘政治上的利害关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安全困 境问题日益凸现。 东亚地区历来都是大国利益争夺的重要场所。东 亚地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 “ 安全两难 ” 局面表现得最 广泛、最突出的一个地区。冷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面对 新的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一中国崛起,曰本 经济长期低迷。 日本开始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威 胁。于是,日本不断染指台湾问题,欲以台湾长期牵制 中国大陆。同时,日本对我国钓鱼岛问题也提出无理 的要求,如 1995年 7月在钓鱼岛设立灯塔, 2

9、010年 9 月,钓鱼岛海域再起波澜,中 R渔船在钓鱼岛海域遭 日本巡逻船冲撞,且船长被日方逮捕。面对日方的恶 劣行径,中方提出严正交涉。这些悬而未决的领土主 权争议问题,不时引起中日之间的一些摩擦。另外,中 日双方还围绕着东海油气田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 等问题展开竞争。领土争端和资源竞争是一种零和博 弈。这种你失我得的零和博弈严重制约了两 国之间的 政治互信。 (二)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由于二战后日本政治改革的不彻底,在日本国内逐步 形成一股美化侵略、否认历史的暗流。日本这种对待 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政府阁僚参拜靖国神社

10、1。二是修改教科书, 否定历史真相。这两大问题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 情,民间对日本的厌恶,使得中国国内的反日民族情 绪更加激烈。不正常的民族主义是有害于中日两国关 系发展的。被历史遗留问题所困扰的两国政治与国民 的心态,直接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冷淡与紧张。 (三) 中日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 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每当有一个后兴大国突出 崛起时,国际体系中的 “ 安全困境 ” 往往会迅速加剧, 进而引起更为激烈的安全竞争,并导致国际体系的不 稳定 。冷战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发展, 2007年 中国 GDP达到了 3.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位。日本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度挤入帝国主义行列,二战后, 曰

11、本在美国的扶植下成为世界二号经济强国。但是从 20世纪 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期低迷的状 况,中日实力对比明显出现了变化。日本面对中国的 崛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日本担 心中国的崛起 会挑战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地位。因而不断加强对 中国的防范和遏制。日本为了维持其在亚洲的地位与 影响,对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举动采取积极的支持态 度,致使中日之间互不信任。 (四)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日两国既是近邻,又都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力的大国,两国间发展一种面对现实和相互有力的稳 定关系将会对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 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积怨和现实发展中的不信任 程度的増强,使得中

12、日关系呈现一种进退反复的不稳 定局面,再加上美国为实现其主导世界秩序的野心, 为保障其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策 导向上不可能不对中日关系产生影响。这样,原本就 时好时坏的中日关系在美国因素的影响下变得更加 扑朔迷离。 美国出于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不断打压正在 崛起的中国,同时又防止中日两个大国的接近,试图 削弱中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力量,美国把加强与日 本的合作作为其在亚洲战略中优先考量的方面。通过 承认和支持美国霸权、积极参与美国领导的国际反恐 活动,日本博得了美国的信任,并借助美国的力量,获 得了与美国共同管理东北亚安全事务的机会。在看待 中国崛起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上,美日

13、两国达成了重 要共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延缓中国崛起的速 度、限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美日对美日安保 条约的更新、双方共同参与、开发和部署地区导弹防 御系统 (TMD)并想方设法将台湾拉入其中等举措,反 映了美日双方对待中国崛起方面的共同立场。二者 同盟关系的强化,给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 带来了不利因素 ,这更增加了中日双方的不信任感。 三、结语 冷战之后,中日都在向世界大国迈进,中国要成 为政治大国兼经济大国,日本一心想要成为政治大 国,并且想稳当东亚地 区的 “ 领头雁 ” 。如何破解中日 安全困境,建立而向 21世纪的中日关系,是两国的政 (下转第 35页) 制理论之火

14、熊熊燃烧。 特拉维斯 赫希 ( Travis Hirschi)在 1969年出版 的少年犯罪原因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少年犯罪的社 会控制理论。赫希以人性恶为假设,认为人性本为非 道德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是不 需要解释的,而不犯罪才是需要社会家和犯罪学家解 释的问题。赫希认为,人类要是不受外在法律的控制 和环境的陶冶与教养,便会倾向于犯罪。因此,人类之 所以不犯罪,就是外在环境的教养、陶冶和控制的结果。 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和社会建立起强度大小不同 的社会联系而防止一个人去犯罪 6。赫希把社会联系划 分为四大要素,这也是赫希社会联系论的核心 7 其一,依恋 ( Attach

15、ment)。依附的对象包括父母、 家庭、学校、师生以及同龄人。社会规范的内化、良心 和超我的建立,其实质在于个人对他人的依附。一个 人如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期待,也就是对他人的意 见不具有敏感性,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而也 就无 法内化外在的道德与规范,他就不会被规范所约 束,也就可能陷入越轨之中。因此,一个人如果对父 母、学校的感情依恋越强烈,就越不可能走向犯罪。 其二,奉献 ( Commitment to Conventional Action)。 其全称应为 “ 奉献于传统活动 ”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 一个孩子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尚的教育 和事业,那么,在他从事越轨时,就

16、会考虑越轨行为可 能对他带来多大的负面代价。不论青少年的家庭背景 如何,对未来教育的报复越高,就越不可能从事越轨 行为。也就是说,一个学生越是期望将来能受到高等 教育,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 其三,参与 ( involvement)。 这里的参与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参与,而是指参与学习、学术活动、运动、正 常的休闲活动。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邪恶产生于懒人 之手。一个人要能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也就占用 了他无聊闲逛的时间,他就无暇考虑越轨的活动,而 (上接第 29页) 治家和人民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JohnH.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17、Security Dilem- ma.World Polities, V.2( 1950),PP. 157-158. 2 H.Butterfield: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London,Collins。 1951:21. 3 JohnHerz,Political Realism and Political Idealis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1:3. 4 汉斯 摩根索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 ,求和平上海 :译文 出版社 ,1995:3. 5 肯尼斯 沃尔兹 .国际政治理论 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

18、学 出版社, 1992:5. 从事正当的活动,从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杜绝了青少 年越轨的机会。 其四,信仰 ( belief)。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中 存在一整套共同的价值体系。越轨行为违反了这套价 值体系中的行为规范。如果越轨者奉行着一套与传统 社会不同的价值体系,那么根据这种理论,就不存在 进行解释的必要。青少年越轨时,并没有为了实现非 法目标而建立或者抛弃这些信念,而是因为他们对遵 守准则的信念存在差异。个人对他应当遵守的准则想 念程度越低,他就越有可能违反社会准则。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秩序, 而实现 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手段就是社会控制。罗斯 认为,人的天性中有一种自

19、然秩序,比如人生来就有 同情心、互助感和正义感,他使社会成员相互同情、相 互帮助、相互约束,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自然、有序的 状态之中2311。我们不可否认有一种自然秩序的存在, 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自然秩序越来越难以得到维 持,必须通过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的社会控制机制,才 能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控制是一个宏大的论题,在此 不再展开。但是笔者认为,社会控制应该把握这样的 原则,即 “ 所有社会为了发挥其职能并长期延续下去, 都必须既有个性(个人 创造性 ) 又有社会一体化(或社 会控制)。 ” 53 参考 文献: 1 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pvq.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2

20、皮艺军 .越轨社会学概论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3 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 (: 瓦克斯勒 .越轨社会学概论 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4 周东平 .犯罪学新论 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141. 5 曹立群,周慷娴 .犯罪学理论与实困 M.北京 :北京群众出版 社 ,2007:102. 6 许金春 .犯罪学 M.台北:台湾三民出版社 ,1991:260. 7 特拉维斯 赫希 .少年犯罪原因探析 M.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 出版社 ,1997:12-19. 6 Nicholas Wheeler and KenBooth, 4The Secu

21、rity dilemma. 7 罗伯特 杰维斯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M.秦亚青 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8i耿进昂,康长春 .世纪之初中日安全困境分析 m.郑州航空工 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4). 91阿尔雷德 塞尔 马汉 .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M. 范祥涛译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 10耿进昂,康长春 .世纪之初中日安全困境分析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4). 11娄伟 .中日安全困境解析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2009(4). 切肖瑶,彳兒国良 .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 m.兰州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008(3).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