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9027347 上传时间:2022-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好版中国历史地理学温习资料导言1、谈谈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穿插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讲法:一是以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讲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以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当代地理学一样,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三是以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穿插学科(边缘学

2、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四是以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公开以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2、联络研究实践分析当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开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

3、、区域研究方法、当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当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讲,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构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互相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如何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4、当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

4、状。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创始之功。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大概情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5、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一章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能够讲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暖和时期与四个严寒时期:暖和期:1、第一个暖和期是距今8000年-前11

6、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由于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暖和逐步转向相对严寒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严寒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暖和的。详细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如今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讲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

7、方面,暖和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暖和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枯燥性加强。2、举例讲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暖和期,即两汉温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暖和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实,中唐后期的较严寒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严寒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暖和期,即两汉暖和和隋唐暖和期,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这种王朝,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

8、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暖和气候条件下,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暖和,因此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东域、西域的文化沟通增加,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拓西域。东汉年间,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其行军道路,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假如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已无可能。至唐代,西域驻军,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气候温湿期,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政治上也易于控制。有证据表明,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隋唐暖和

9、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实,中唐后期的较严寒阶段是短暂的,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严寒事件,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本身的发展相比拟而言,能够讲是人进林退,再详细讲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如今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罢了,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步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

10、,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步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当代意识加强才开场遭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2、举例讲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毁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

11、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讲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步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讲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

12、,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致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很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2、举例讲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关于长江: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祸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祸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祸;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

13、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构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构成,也就是讲,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构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构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由于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限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危害表如今:(1毁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2)毁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培训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