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内容.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87144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内容.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应在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端正正确的学术倾向、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撰写科研论文,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

2、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所规定的要求。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4、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耐挫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 5 年。

3、三、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序号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 50 字以内)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1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高分辨率地层研究、区域环境 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模 式研究及区域环境安全。贾玉连、丁明军、胡启武、廖 富强、黄小兰2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环境污染模式、污染物转移与 输送,环境危害特点,区域农 产品安全与生态、健康与安全倪才英、赵安、赵红梅、龚 俊3 湖泊、湿地环境与健康湖泊环境与湖泊健康研究全球变化下的湖泊、湿地 功能变化的机

4、理与湖泊湿地健 康的微生境及功能演替。郑林、胡启武、曹昀、赵安、 赖格英、刘影、赵红梅4 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 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洪水资源化, 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人类 活动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 响应机制吴敦银、郑林、赖格英、方朝 阳、黄小兰、齐述华、刘影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

5、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3加强能力培养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4因材施教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5严格考核制度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五、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

6、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各学科专业应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避免开课过于集中。同一专业方向课程应集中上课,不能由各自导师重复授课(即不能由导师只面向自己所带的学生上课) ,如属于授课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一门课程应由多名教师采取专题形式授课。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 34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26 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 学分,实践环节 2 学分(其中学术活动 1 学分,实践活动 1 学分),每学分以 18 学时为标准安排教学。(1) 公共必修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 门,3 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全校硕士生必修) 2 学分,36 学

7、时自然辩证法概论 (理工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 学分,18 学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文科硕士生指定选修) 1 学分,18 学时外国语课程(1 门,4 学分)专业外语(1 门,1 学分)(2)专业基础课(不少于 3 门,不少于 9 学分)(3)专业核心课(不少于 3 门,不少于 9 学分)(4)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3 门,不少于 6 学分)(5)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为了保证培养质量,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 2 门。需补修的课程应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但不计学分。对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应编写课

8、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名称、英文译名、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时、学分、开课单位、任课教师及职称、教学内容及要求、教材及参考书目等。2、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 75 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 60 分以上为合格。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各学科专业可根据本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自行选择考核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六、实践环

9、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1)学术活动(1 学分)“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 5 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 2 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

10、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 1 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2)实践活动(1 学分)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教学实践是体现我校师范特色,培养提高硕士生的教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科研实践是锻炼硕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各

11、学科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要求硕士参与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各学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参与实践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七、科研能力的培养1、各学位点应明确本专业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要求。鼓励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3、硕

12、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1 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方案中应对论文选题、文献资料、实验(调查)数据、参考文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导师和院(室、所、中心)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与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并有具体的时间安排。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

13、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一般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江西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若干规定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3、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才能进行专

14、家评阅和答辩。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实施细则和江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附件一:附件一: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名称学学 分分学学 时时开课开课 学期学期任课任课 教师教师备注备注9992001 9992002公共英语42161 和 2学校安排英

15、语学科修二 外99920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2361学校安排全校必修9992011自然辩证法概论1182学校安排理科指定选修公共 必修 课0032001专业英语1182赵安0032002现代自然地理学 3541贾玉连/胡启武0032003现代人文地理学 3541马定国/郑林专业 基础 课0032004地理信息系统应用3541赖格英/赵安0032011系统学与地理学 ABCD3542贾玉连0032012水文水资源 ABCD3541吴敦银0032013环境科学 BCDE 3541倪才英学 位 课 程专业 核心 课0032014湿地生态 ACD3542胡启武0032015沉积环境与沉

16、积岩学 2363贾玉连/李晓峰0032016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2363丁明军/贾玉连0032017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及应用 2363赖格英0032018鄱阳湖研究 2362刘影0032019微生物生态学 2363黄小兰0032020恢复生态学 2362曹昀/胡启武0032021现代实验技术与测试分析2363倪才英/吴琴0032022江西地理研究 2363郑林/蒋梅鑫等非 学 位 课 程专业 选修 课0032023遥感地学分析 2362齐述华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参加学术讲座或 学术研讨大于 4 次,作学 术报告大于 2 次1各指导教师 实践 环节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 或科研实践1各指导教师地质学基

17、础4723李晓峰等补修 课程地貌学2363李晓峰等*注: A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方向,B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方向,C 湖泊环境与湖泊健 康方向,D 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方向附件二:附件二:自然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32002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 副教授;胡启武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和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途径,如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生产潜力、岩石学、

18、地理模型与建模等;2)实践应用:结合中国东南部自然区域特点,阐明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以“自然存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探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讲述以双语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吸收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经典教材和更新教材的优点,在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突出各地理要素研究的最新成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地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刻意求新而不求全,并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掌握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特点、进展及其发展趋势。教材及参考书目:1.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

19、等著. 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2. A.N.斯特拉勒, A.H.斯特拉勒.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3. 胡兆量, 等. 地理环境概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4. 牛文元. 自然地理新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5. 王铮, 等著, 理论地理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0. 6. Michael J. P.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e-book), 2002.7. Strahler. A.N, Strah

20、ler. A.H.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9.8.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9. 陈述彭, 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 任美锷, 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1. 王建, 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

2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0032003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Huma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马定国 教授;郑林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为学术系列讲座课程。课程追踪人文地理学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理论研究进展、应用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等。课程近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城镇体系与城市化、人口与就业、现代旅游、文化地理、人地系统研究、区域可持

22、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1. 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研究领域。2. 深刻认识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3. 提高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教材及参考书目:1.外文杂志 (1)Urban Studies(2)Regional Science(3)Economic Geograph(4)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 中文期刊 地理学报、地理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课程编号:003200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英文译名:Geographical Informatio

23、n System Appl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 教授、赵安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GIS 的应用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将结合 GIS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学生运用 GIS 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以 GIS 为核心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利用 GIS 分析和解决地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的内容与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编辑、Geodatabase 构建、G

24、IS 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与空间插值、空间叠置分析与地图的代数运算、空间数据可视化、专题地图的制作、基于 VBA 的二次开发等。通过地形分析、流域分析、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缓冲区分析、适宜性分析和选址等典型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 Mapinfor、ArcGIS 等主要 GIS 软件的操作,以及运用这些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学计算、空间建模和制图的基本技能。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静:ArcGIS 9.3 Desktop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罗年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 ,武汉

25、: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3、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附光盘)/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课程编号:0032011课程名称:系统学与地理学 英文译名:System and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 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1) 系统稳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2) 分岔理论及其应用3)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 4) 混沌及分形理论及其应用5) 相空间理论及其应用 6) 协同学及其应用7) 系统学在地理科学的应用实例. 8)DSP 软件与多元统计分析在地理学中的应

26、用在详细介绍现代系统学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上, 基于现代流域水文过程/湖泊沉积过程/污染物的地表过程, 案例分析系统学在实际应用, 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 各选择一个地理对象, 将系统方法实际应用于地理过程的模拟.教材及参考书目:1、Prigogine I, Stengers I. 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对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玛丽凯瑟林. 社会变化与适应.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薛定宇.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MATLAB 语言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沈小峰, 胡岗, 姜璐. 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Glansdo

27、rff P. and Prigogine I.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fluctuations, Wiley-Interrscience, New York,1971. 课程编号:0032012课程名称:水文水资源 英文译名: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吴敦银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水文循环机制与过程,流域产流、汇流机制,洪水演进原理方法;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特征,水资源系统分析、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供需分析;实时

28、水文预报技术等。学生能理解流域水文的原理和规律,可探索影响区域流域水文活动的因子以及影响机制。了解实时预报在水文作业预报中的作用,并初步掌握较常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材及参考书目:1、芮孝芳著. 水文学原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黄锡荃主编. 水文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向文英编著. 工程水文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4、水文分析计算文集编辑委员会. 刘光文水文分析计算文集.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5、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著.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36

29、、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翁文斌、王中静、赵建世编著.现代水资源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曹万金编著.水资源计算 评价 管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9、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编著. 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10、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编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 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11、胡振鹏、付 春、王先甲著.水资源产权配置与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0032013课程名称:环境科学 英文译名:Environmental Sciences 课

30、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倪才英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环境科学主要介绍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环境科学的诞生、发展动向、分支及研究方法;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固体废弃物、噪声及其他物理污染现状及相应的控制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简要介绍人口、资源、能源现状及其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要求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趋势,环境科学的发展动向、分支及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和环境污染控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一般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般了解环境保护现有的几种管理

31、手段。教材及参考书目:1、刘培桐, 等. 环境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何强, 等.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 3、钱易, 唐孝炎, 主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陈英旭, 主编. 环境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5、黄润华, 贾振邦, 编著. 环境学基础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6、黄儒钦, 主编. 环境科学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课程编号:0032014 课程名称:湿地生态英文译名:Wetland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 分:3学 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

32、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胡启武 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湿地生态以各种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湿地群落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本课程在教授基论知识的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探讨当前湿地生态学研究热点,以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形成与演化、湿地生物群落、湿地功能与保护、气候变化与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及退化湿地恢复等。教材及参考书目:1.湿地生态学陆健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湿地学崔保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

33、翠娟、孙儒泳、李庆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课程编号 0032015课程名称:沉积环境与沉积岩学英文译名: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sediment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 副教授;李晓峰 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地质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沉积岩和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陆源碎屑岩、泥质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沉积相、沉积环境概念及其分类,沉积

34、模式、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大陆沉积环境及其特点其中包括冲积沉积环境、湖泊沉积环境及其它积环境及各亚相特点,海洋沉积环境、特点、分类及各亚相特点) ,使学生基本掌握识别沉积岩和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进行沉积岩的鉴定、描述以及沉积相的初步综合分析。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沉积岩石学 ,曾允孚、夏文杰主编,地质出版社,1986 年。参考书目:1.沉积岩石学 ,赵澄林、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8 月;2.沉积岩石学(上下册)冯增昭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年 12 月;3.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刘宝珺、曾允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

35、5 年 9 月; 4.深水牵引流沉积 ,高振中等著,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5.Sedimentary Petr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rocks(2nd ed.),Maurice E Tucker, Blackwell science,1991 年 5 月;6.普通地质学 ,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83 年 6 月。课程编号:0032016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 英文译名:Global change and regional respons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

36、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丁明军 副教授;贾玉连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和全球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目前,气候和全球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基础科学的范畴,对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甚至国家安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本课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讲授:1.介绍全球变化的概念、过程和驱动力,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方法;2.按过去、近现代和未来的时间顺序,介绍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特别强调地球系统各部分在全球变化过程中的彼此关系,以及全球变化与人类的相互作用;3.重点介绍影响我国现代环境特征的重大历史环境演变事件,长

37、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环境变化的趋势及影响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宽厚的知识面。将科学热点和学科前沿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教材及参考书目:1、朱城、谢志仁、申洪源等,全球变化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2、温刚、严中伟、叶笃正,全球环境变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课程编号:0032017课程名称: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及其应用英文译名:Watersh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课程类别

38、:专业选修课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及其应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分布式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和陆面地表过程模型的发展历程、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流域水循环模拟基础、流域水循环要素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模拟方法、水文变异诊断系统的构成和检验原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字流域技术在模拟中的应用。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主要代表性模型的简要介绍;应用部分的内容包括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模拟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所引起的水文水资源效应问题、水文水资源效应分析、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异分析、分生态需水量计算和

39、绿水-蓝水定量评估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的情景模拟与预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概念、功能及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利用模型解决流域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教材及参考书目:1、熊立华 郭生练 著水科学前沿学术丛书,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贾仰文,王浩,倪广恒,等著.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原理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谢平,等著. 流域水文模型 M科学出版社 ,2010.10课程编号:0032018课程名称:鄱阳湖研究英文译名:Studies on Poyang Lake课程类别:专业

40、选修课 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刘影 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系统地介绍鄱阳湖及其流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包括鄱阳湖水文、地质地貌,鄱阳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趋势,鄱阳湖各类自然资源以及评价等;2)介绍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鄱阳湖湿地、湖泊及其流域复杂生态系统的影响;3)介绍鄱阳湖主要研究机构及重要研究成果,结合山江湖工程,介绍国内外典型湖泊及其流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典型湖泊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科学认识鄱阳湖湿地、湖泊和流域复杂生态系统,掌握鄱阳湖流域自然条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能综合运用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对湖泊及其流域开

41、发进行实例分析。教材及参考书目:1. 鄱阳湖研究编委会. 鄱阳湖研究.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 朱宏富,等. 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3. 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4. 王晓鸿,等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 王晓鸿,等山江湖工程的创新技术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 黄新建, 等. 鄱阳湖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7. 傅春主编.中外湖区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课程编号:0032019课程名称:微生物生态学 英文译名:Micr

42、obi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 黄小兰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微生物生态学基本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环境、极端环境的分布和作用,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环保中的作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的各种研究方法。2)实践应用:探讨微生物间及其与它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可应用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以及积极防治人和动、植物病虫害,也有利于发展食品发酵和生态农业;探讨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也可促进探矿、冶金、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

43、生物能(沼气)等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教材及参考书目:1. 宋福强, 主编. 微生物生态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 池振明,主编.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3. 张素琴,主编.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4. 杨家新,主编. 微生物生态学.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课程编号:0032020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英文译名:Restoration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曹昀 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基础理论:(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

44、结构、不同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3)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4)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5)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7)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1)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45、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3)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4)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5)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6)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把具体的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动态及时空变化。教材及参考书目:1.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彭少麟.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 余作岳,彭少麟.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4. 王伯荪,彭少麟.植被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6、课程编号:0032021课程名称:现代实验技术与测试分析英文译名:Modern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analyzing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倪才英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1)基础理论教学:着重介绍自然地理专业涉及到的常规和现代分析方法原理,前沿学科问题与监测技术结合的发展方向,介绍各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方向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2)实践教学:结合课堂进度,在实验室熟悉实验室规则和使用制度,并学会操作使用各类常规实验用品,掌握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一些大型的现代仪器设备,组织学生到理化

47、中心进行参观,了解其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 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当代自然地理各领域的最新设备和测试技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各研究方向最常用及最先进的测试技术,更好地为他们的硕士论文研究打下实验室工作基础。教材及参考书目:1. 陈培榕、李景虹、邓勃 主编.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第 2 版)清华大学教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 祁景玉.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6.3. 张威. 仪器分析.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4. 田丹碧. 仪器分析. 北京: 化学化工出版社, 2009.5. 孙凤霞, 仪器分析. 北京: 化学化工出版社,

48、 2010. 6. 刘凤枝,马锦秋。土壤监测分析实用手册 ,北京: 化学化工出版社,2012。7. 劳家柽。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课程编号:0032022课程名称:江西地理研究英文译名:Study of Jiangxi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学 时:36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郑林教授;蒋梅鑫 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江西地理研究是地理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江西这一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历史,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学会开展区域地理研究方法;提高开展地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及参考书目:1杨巧言, 江西自然地理志 ,方志出版社,20032章定富等, 新世纪、新谋划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吕桦等, 江西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教育 ,星球地图出版社,19994. .谭钜生,林文荣,黄际民, 江西省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5易宜曲,马巨贤, 江西省经济地理 ,新华出版社,19906朱宏富等, 鄱阳湖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