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18645979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1 单选题(江南博哥)人类生活离不开盐,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公路上的积雪可用含盐的融雪剂来处理B.水果可用稀硫酸铜溶液清洗后直接食用C.碳酸氢钠可用于制作糕点,使其蓬松D.碳酸钙可用于防治骨质疏松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硫酸铜中铜离子属于重金属离子,有毒不能食用。故本题选B。2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漂白性,故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B. 具有还原性,故能使酸性溶液褪色C.单质硅化学性质稳定,故可用于制造光纤和太阳能电池D. 是一种碱性气体,故可用或碱石灰干燥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氯气没有

2、氧化性,次氯酸有氧化性。制作光纤的是二氧化硅。 氨气与五氧化二磷发生化学反应。3 单选题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B.C.D.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双水解。石蕊溶液变蓝溶液显碱性,与偏铝酸根反应。碳酸氢根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都不共存。故本题选A4 单选题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W都是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 W YB.若Y、W 的质子数之和大于23,则Z的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C.若Z的最高价氧化物与Y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混合后有气体放出,则W的气态氢化物易被氧化D.若X能与氢形成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则W

3、单质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具有漂白性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Y为氧元素,W为磷元素,Z为氯元素、氢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5 单选题 用铂作电极电解某金属化合物( )溶液,当收集到112L氯气时(标准状况),阴极增重32g,则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24B.56C.64D.65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点解生成氯气0. 05mol,生成X金属0.05mol,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间的关系,求出摩尔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为64。故本题选C。6 单选题 下列化学史实表述符合事实的是(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由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测定出来的B.拉瓦锡发明了天平,并把它广泛应用于测量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

4、质量C.化学家范特霍夫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成功解释了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D.道尔顿最先提出原子的概念,创立了科学的原子论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阿伏伽德罗常量的值,最早由奥地利化学及物理学家约翰.约瑟夫洛施米特于1865年所得。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了17世纪中叶,法国数学家洛贝尔巴尔发明了摆动托盘天平。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最先提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是由最微小、坚不可入且不可再分的微粒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做“原子”。故本题选C。7 单选题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该平衡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将1m

5、ol 和3mol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为Q kJC.相同条件下,1mol 和3mol 具有的能量小于2mol 具有的能量D.如将一定量 和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放热Q kJ,则此过程有1mol 被还原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由于反应放热,所以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氮气生成氨气,氮气被氧化。故本题选B。8 单选题 防晒霜之所以具有防晒功能,是因为其有效成分的分子中有键,这些电子可吸收紫外线后被激发,从而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下列物质可以用作防晒霜有效成分的是( )。A.苯B.对氨基苯甲酸C.乙醚D.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由题意可知,只要含有键的

6、物质具有防晒效果,而单键中只有键,双键中有一个键和一个键。三键也形成一个键,剩下两个形成键。9 单选题 人体在进行无氧运动时,体内的葡萄糖会转化成乳酸,乳酸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乳酸所含官能团相同B.乳酸能发生催化氧化、取代和加成反应C.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悬浊液,有砖红色沉淀生成D.乳酸能和碳酸氢钠或钠反应放出气体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葡萄糖含有醛基和羟基、乳酸含有羧基和羟基,所含官能团不能。在催化剂如LiA1H作用下,羧基可以被还原为羟基发生加成反应。葡萄糖加入氢氧化铜加热条件下会有砖红色沉淀。10 单选题 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

7、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1:验证浓硫酸的强氧化性B.图2: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化学反应C.图3: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D.图4:分离二氧化锰固体和二氯化锰溶液的混合物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常温下,铜与浓硫酸反应极其缓慢,不能用于实验观察。故本题选A。11 单选题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希望学生获得的发展包括( )。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 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希望学生获得的发展包括: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说明并解释一些

8、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故本题选D。12 单选题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教师随意增减教科书内容B.教师随意提高教科书内容的难度C.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开发些新的化学实验D.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调整教科书内容的顺序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表对既定的教材内容适度删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教学材料。故本题选C。13 单选题 “通过实验事实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该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通过实验了

9、解物质的性质属于体验性目标。故本题选C。14 单选题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化学史料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等一系列活动, 最后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该教学方法属于( )。A.程序教学法B.探究教学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程序教学法是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包括问题的显示、学生的反映和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的过程等,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探究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

10、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故本题选B。15 单选题 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的学习材料应与下列内容建立合理联系的是( )。A.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B.学习者的学习方式C.学习者的前科学概念D.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

11、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故本题选A。16 单选题 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学习任务: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学校的周边环境,这种教学活动属于( )。A.社会调查B.角色扮演C.实验探究D.小组讨论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学校的周边环境,这种教学活动属于社会调查。故本题选A。17 单选题 化学教师的板书应该科学规范,下列化学名词书写正确的是( )。A.木碳、活性炭B.法码、钳锅C.苯酚、硝基苯D.油酯、乙酸乙酶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木炭、砝码、油脂。故本题选C。18 单选题 下列关于探究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探究是最好的教

12、与学的方式B.只有学生做实验才是探究活动C.学生的自主探究不需要教师的指导D.探究教学既重过程,也不轻视结论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按照提出科学结论和检验科学结论的结构方式去揭示科学结论。探究教学的程序包括: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问题解决。探究教学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它的产生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两个方面。故本题选D。19 单选题 通过观察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属于(

13、)。A.纸笔测验评价B.学习档案袋评价C.活动表现评价D.终结性评价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故本题选C。20 单选题 某化学教师选择实验班和对比班开展概念图策略的教学实验,教学中控制了其他变量。为了检验概念图策略的教学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性,在教学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平均成绩高于对比班。下列统计结果能说明该策略教学有效的是( )。A.前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后测成绩有显

14、著性差异B.前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后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C.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后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D.前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后测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前测成有显著性差异,后测成绩无显著性差。故本题选B。21 简答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问题: (1)与前两种方法相比,使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有哪些优点?(6分) (2)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应坚持哪些原则?(6分) 参考解析:(1)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加;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缓慢增加;T24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2)结果及变化趋势简洁明了。具

15、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便于理解数据关系。可直观展示统计信息变化规律,便于知识挖掘和直观感受信息结果。22 简答题运用模型进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是中学阶段涉及的有关水分子的几种模型。(化学式可看作是符号模型) (1)请选择适合解释下列现象或规律的模型(每项限选一种),并做出解释。(6分)(2)模型建构教学有哪些优点?(7分) 参考解析:(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

16、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

17、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23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 【试题】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雾霾

18、天气得到改善,雾霾是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某工厂排放烟气中的平均含量为0032g/L ,为了减少有害气体进入空气,用780g硫化钠( )溶液恰好能吸收2000L该厂烟气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求理论上应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假设烟气中其他成分不能被吸收)。 【考试结果】在参加测验的学生中,有40%的同学解答错误。请回答23-23题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应得到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3分)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6分)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6分) 参考解析:(1)正确答案为D。(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实验

19、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确;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不正

20、确;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学习到的技能如下: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24 简答题下面是某教

21、师进行“常见的酸和碱”内容的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酸和碱,并分析它们所具有的特点。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提问】如何通过化学方法确定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 ?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展示科学史料】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的花瓣上,冲洗后发现紫色的花瓣变成了红色,通过进一步实验,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讲解】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探究活动】用酸碱指示剂判断常见的酸和碱。 【小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练习】判断物质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后的颜色变化。 【作业】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请回答24-24题 问题:(1)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

22、“引入”的教学设计意图。(6分) (2)请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科学史料”的教学价值。(8分) (3)请说明化学教学中“家庭小实验”应具备的特征。(6分) 参考解析:(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

23、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

24、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5 简答题材料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溶解度”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材料2 某版本教科

25、书中有关溶解度的内容如下: 溶解度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资料卡片材料3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

26、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相关知识。请回答25-25题 要求: (1)请分析“溶解度”内容的特点及其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6分)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溶解度”内容的教学设计,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解析:(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

27、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

28、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3.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29、液的概念。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加入溶质;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升温。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三)拓展提升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答案】AC。(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初中化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