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5543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培养方案(2018 级开始执行)一、适用学科一、适用学科哲学(一级科学,哲学门类)本方案适用于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二级学科, 学科代码:010108二、培养目标二、培养目标培养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科技发展规律、科技思想、科技体制和科技产业化各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和当代前沿的基本特征,对科技的社会运行有较深刻的理解,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重要研究课题的能力,能够胜任高校、科技机构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2、或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从事科技传播、科技管理等相关工作。三、研究方向三、研究方向1、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重点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产业哲学。2、科学技术的历史和文化研究重点为科技史理论,科技社会史和体制史,科技文化与传播。3、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重点为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中国科技与社会问题,科技与国际事务。4、科学技术战略、政策与管理研究重点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产业化,创新理论与政策。四、培养方式四、培养方式1、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以导师为组长组成博士生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应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导师提名,各院(系、所)也可选派副教授以

3、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博士生的副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副导师),在该博士生论文工作期间协助做好指导工作。2、在导师、副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3、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2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要求1、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研究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及一门以上的外语。2、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和动向有深入广泛的了解,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3、掌握相应的交叉学科前沿知识。(二)课程设置和学分组成

4、1、普通博士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必修环节 5 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 11 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计。课程设置参见第九部分。2、直读博士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5 学分,必修环节 5 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 26 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计。课程设置参见第十部分。3提前攻博生 在研究生期间的学分要求同直博生。六、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六、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博士生在撰写论文期间,至少应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

5、作一次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不少于 30 次一级或二级学科内的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须写出小结,其中 4 次要撰写书面评论或相关的读书报告,每篇字数不少于 3000 字,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院研究生科记载成绩。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并报人文学院业务办备案。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2、资格考试普博生资格考试一般在第一学年结束时举行,直博生资格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

6、结束时举行,重点考察博士生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资格考试委员会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的 35 位教授组成。考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直博生两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 8000 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博士生导师(至少 3 名)及指导小组成员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3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

7、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4、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按照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2 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 1 篇论文正式刊出在我校重要期刊目录收录的期刊上,另一篇论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注:其中学科交叉方向经导师和学科负责人同意并经过学位分委员会认定,在同级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可视同 CSSCI 收录期刊文章)。在清华大学奖励期刊上发表论文或

8、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外文论文并被 SSCI 或 A&HCI 收录,其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要求。详细说明参见“人文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5、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博士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执行。八、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八、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 2 年。2、博士生应按照“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指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同行专家评审及论文答辩。3、博士生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由院、所联合组成考查小组,综合考虑论文进展情况,合格者方可继续撰写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应符

9、合学术规范,取得创造性成果。4、博士生至迟应于答辩前三个月,在本学科范围内报告已经基本完成的博士论文,听取博士生指导小组以及其他教师的意见。5、博士生在学期间需根据学校“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所在学科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术论文的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九、普通博士生及论文博士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九、普通博士生及论文博士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普通博士生和论文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21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必修环节 5 学分,学术与职业素养课 1 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 11 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计。课程设置如下:1 1、公共必修课程(、

10、公共必修课程(4 4 学分)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 )2 学分(考试)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90640012 )2 学分(考试)2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111 学分)学分)(1)学科基础课程(6 学分)4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70611662)2 学分(考试)技术哲学(70611832)2 学分(考试)科学实践哲学 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通史导论(70700182)2 学分(考试)科学编史学(70612302)2 学分(考试)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70611852)2 学分(考试)英国的科学与文化(80700592)2 学分(考试)科技创新与区域

11、发展(80614302)2 学分(考试)创新与科技发展(80611152)2 学分(考试)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70700212)2 学分(考试)科技传播与社会(80612822)2 学分(考试)技术社会学(80615142)2 学分(考试)(2)学科前沿与交叉领域课程(专题课程任选其中之二;5 学分)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专题研究(80614412)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1)(80612481)1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2)(80612491)1 学分(考试)科技社会学和科技政策专题(80612392)2 学分(考试)战略新兴产业专题(70612922)2 学分(考试)

12、风险与社会治理专题(70700252)2 学分(考试)俄罗斯科技史专题(80614132)2 学分(考查)5俄罗斯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80614122)2 学分(考查)生态哲学(70612532)2 学分(考试)科学文化与写作(80612891)1 学分(考试)科技史名著与案例研读(80700512)2 学分(考试)科学学与科技政策(80700362)2 学分(考试)创新管理与战略(70612972)2 学分(考试)科技的社会研究(80700502)2 学分(考试)心智哲学(90610262)2 学分(考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前沿(80610632)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80700

13、112)2 学分(考试)高科技战略与管理(70610592)2 学分(考试)政治哲学基础(90610282)2 学分(考试)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定性研究(80613213)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政策研究2 学分(考试)导师指定的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注:导师和指导小组针对博士生个人设计的课程须向学科负责人报告。3 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 1 学分)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70700191)1 学分(考查)4 4、必修环节(、必修环节(5 5 学分)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1 学分 (考查)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99990032)2 学分(考查)6资格考试(9999006

14、1)1 学分(考试)社会实践(99990041)1 学分(考查)5 5、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博士生须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补修不少于 4 学分的相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要求课程学分。6 6、任选课程、任选课程博士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与学位要求无关的课程(体育、外语、音乐以及与论文无关的人文经管类课程等),须征得导师的同意。选修的课程不计学位要求学分,可按非学位要求课程记学分。十、直读博士生及提前攻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十、直读博士生及提前攻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37 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5学分,必修环节 5 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 26

15、 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计。课程设置如下(按所修学科专业博士及硕士培养方案的规定选修学科专业要求的课程,具体参考如下):1 1、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5 5 学分)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 )2 学分(考试)自然辩证法概论(60680021 )1 学分(考试)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90640012 )2 学分(考试)2 2、学科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2626 学分)学分)(1)专业学位课程(21 学分)科学实践哲学 2 学分(考试)科学哲学及原著研读(70611662 )2 学分(考试)技术哲学(70611832 )2 学分(考试)科学编史学(70612302

16、)2 学分(考试)英国的科学与文化(80700592 )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通史导论(70700182 )2 学分(考试)7科学学与科技政策(80700362 )2 学分(考试)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80614302 )2 学分(考试)创新管理与战略(70612972 )2 学分(考试)科技的社会研究(80700502 )2 学分(考试)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70611852 )2 学分(考试)生态哲学(70612532 )2 学分(考试)科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70700212 )2 学分(考试)技术社会学(80615142 )2 学分(考试)科技传播与社会(80612822)2 学分(考

17、试)(2)学科前沿与交叉领域课程(专题课程任选其中之二;5 学分)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专题研究(80614412 )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1)(80612481 )1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2)(80612491 )1 学分(考试)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专题(80612392 )2 学分(考试)风险与社会治理专题(70700252 )2 学分(考试)战略新兴产业专题(70612922 )2 学分(考试)俄罗斯科技史专题(80614132)2 学分(考查)俄罗斯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80614122)2 学分(考查)科技史名著与案例研读(80700512 )2 学分(考试)创新

18、与科技发展(80611152 )2 学分(考试)科学文化与写作(80612891)1 学分(考试)文献检索与利用(社科类)(207500321 学分(考查)8)西方哲学史专题(80610362 )2 学分(考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前沿(80610632 )2 学分(考试)政治哲学基础(90610282 )2 学分(考试)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定性研究(80613213 )2 学分(考试)知识管理(80512023 )2 学分(考试)研究开发管理(80512232 )2 学分(考试)科学技术政策研究2 学分(考试)3 3、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不少于 1 学分)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70700191)1

19、学分(考查)4 4、必修环节(、必修环节(5 5 学分)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 学分 (考查)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99990032 )2 学分(考查)资格考试 (99990061 )1 学分(考试)社会实践 (69990041 )1 学分(考查)5 5、补修课程、补修课程根据培养要求,博士生可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补修相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要求课程学分。6 6、任选课程、任选课程博士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与学位要求无关的课程(体育、外语、音乐以及与论文无关的人文经管类课程等),须征得导师的同意。选修的课程不计学位要求学分,可按非学位要求课程记学分。十一、主要参考书和

20、期刊目录提示十一、主要参考书和期刊目录提示(一)主要参考书提示外文参考书外文参考书9Alex Rosenberg,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Ian 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Joseph Rouse, 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Ith

21、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译本:知识与权力,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4)Joseph Rouse, How Scientific Practices Matters, Reclaiming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C. Mithcham, ed.,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3F. Ferr.

22、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8C. Mith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1994A. Feenberg.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R.K. Mert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

23、ty of Chicago Press, 1973Donald C. Pelz, Frank M. Andrews. Scientists in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uns, 1966Bruno Latour. Pandoras Hope. US: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9John Hurley. Organization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uns, 1997John Ziman

24、. Real Science: What it is, and what it me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中译本: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Kristin Shrader-Frechetteof. Eth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 1994Bruce L.R.Smith, Claude E.Barfield. ed. Technology, R&D, and the Economy. Washington D

25、.C.: The Brookings Institutoin, 1996Claude E.Barfield. ed. Scie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AEI Press, 1997James R.Wible. The Economics of Sci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8Aldo Geuna. 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1997Merle

26、Jacob, Tomas Hellstrom. Ed. The Futur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Academ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Nicholas RescherComplexity: a Philosophical OverviewNew Brunswick(U.S.) and London(U.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10中文参考书中文参考书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博士生“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协作组 编“现代科学技 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文献选编

2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美保罗贝纳塞拉夫、希拉里普特南编数学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美A.P.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卡尔纳普等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波普尔客观知识 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N.R.汉森发现的模式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8、1999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劳丹进步及其问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夏佩尔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科恩科学中的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北京:商务印书馆

29、1979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北京:东方出版 社2004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等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4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1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史蒂文夏平真理的社会史十七世纪英国的文明与科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2002格雷格迈尔斯书写生物学科学知识的社会结构文本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

30、99安德鲁罗斯主编科学大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索卡尔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萨顿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董光壁 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1、2000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希拉贾撒诺夫等编著科学技术学手册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科学与社会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4英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斯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科 斯 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蒋劲松、刘兵编科学

32、哲学读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傅家骥 主编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刘 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修订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12社2009吴 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吴 彤. 复归科学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王 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雷 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张成岗现代

33、技术问题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杨 舰近代中国物理学者集团形成川口:日本侨报社, 2003曹南燕、刘立群汽车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蒋劲松从自然之镜到信念之网:罗蒂哲学评述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肖广岭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刘 立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鲍 鸥中俄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4、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蔡曙山 语言逻辑与认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吴金希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与战略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5(二)主要查阅期刊提示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文化评论工程哲学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3中国软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技论坛Philosophy of Scienc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日)科学史研究History of Scie

35、nce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Research Policy(Elsevier Online)Research Strategies(Elsevier Online)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Elsevier Online)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Elsevier Online)Technology in Society(Elsevier Online)Technovation(Elsevier Online)Theoretical Medicine & Bioethics(Kluwer Online)Minerva(Kluwer Online)ISIS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blic and Science Policy清华大学图书馆人文分馆网址:166.111.106.89本所网址: http:/:8080/xi-suo/kj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