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口诀_.doc

上传人:be****23 文档编号:18507978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断句口诀_.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断句口诀_.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断句口诀_.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断句口诀_.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断句口诀_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习其句读 ,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 断开,叫 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 断开,叫 读 (d 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

2、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断句口诀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

3、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 一步到位 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 近塞上之人 (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

4、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 得 与 失 。 好事 与 坏事 , 福 与 祸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 失马 得马 儿子堕马 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 塞翁 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

5、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 胡人 、 归人 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就很容易了 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 其父曰 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 人皆吊之 应该断在一起,再看句中的 人皆吊之 人皆贺之 ,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3.紧紧抓住 曰 、 云 、 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 曰 云 言 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

6、到 曰 云 言 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 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 之乎者也 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 也 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 也 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 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句末语气词 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等后面可断句;有

7、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 顷之 向之 末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 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 乎 、 矣 、 也 、 焉 、

8、哉 ),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 则 而 然则 ),代词两个( 之 ),句首语气词( 岂 ,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乎 用在句中,同 于 ,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 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 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 抑亦 (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 乎 (不亦说乎?); 何 之为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 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

9、欤 (可得闻欤?); 得无 乎 (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 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无 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 等。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

10、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两题,找到动词 亡 入 吊 将 归 贺 ,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 入 之后的处所 胡 断为 胡人 ,将 将 而归 误断为 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 者 也 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 曰 云 言 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 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

11、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乎 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 ,又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12、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 争投水死 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 争投水 后加上一个逗号。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