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doc

上传人:阿宝 文档编号:1836055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等比数列的前等比数列的前 n n 项和项和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第 5 节第一课时。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

2、。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 q = 1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三、设计思想三、设计思想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

3、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 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力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

4、,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五、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包括资源的收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准备等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5 及配套光盘3.两种教材的主要差异对比4.课件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改编六、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

5、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 64 个方格上,第一格放 1 粒小麦,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 64 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

6、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二)师生互动

7、,探究问题(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 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情预设学情预设】:探讨 1:设 ,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2 倍)23631+2+2 +2 +223631+2+2 +2 +22363 64S =1+2+2 +2 +223631+2+2 +2 +2探讨 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 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 2 则有 ,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 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

8、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 。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 2 呢?【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三)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设等比

9、数列,首na项为,公比为 ,如何求前 n 项和?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1aqnS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236364 642S =2+2 +2 +2 +264 6421S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学情预设学情预设】:在学生推导完成后,我再问:由得对不对?这里的 能不能等于 1?n n11(1-q)s = a -a qn 11 na -a qs =1-qq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 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1q nS (这里引导学生对 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

10、例q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把用1 1n naa qnS、 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1anaq【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四)讨论交流,延伸拓展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n-2 1111= a +q(a +a q+a q)

11、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nS234n123n-1aaaa= qaaaa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呢?nS2n-1 n1111s =a +a q+a q +a q【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 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11nnSaqSnS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五)变式训练(五)变式训练, ,深化认识深化认识例 1:求等比数列前 8 项和;1 1 1 1, , , 2 4 8 16变式 1、等比数列前多少

12、项的和是;1 1 1 1, , , 2 4 8 1663 64变式 2、等比数列求第 5 项到第 10 项的和;1 1 1 1, , , 2 4 8 16变式 3、等比数列求前 2n 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1 1 1 1, , , 2 4 8 16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六)例题

13、讲解,形成技能(六)例题讲解,形成技能例 2:求和23n-11+a+a +a +a【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八)故事结束,首尾呼应(八)故事结束,首尾呼应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 1.841019 粒,大约 7000 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

14、铺设一条宽 10 米、厚 8 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 459 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九)课后作业,分层练习(九)课后作业,分层练习必做:P66 练习 1:(1)、(2);2选作:思考题:(1)求和.23nx+2x +3x +nx(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

15、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点评:点评:本节课开始,设置了“棋盘上的数学”一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引起学生的兴趣,挑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进而提出了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教学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上。在探索公式的过程中,用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如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这个推导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例子设计精巧。通过精讲一题(例 1),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通过例题讲解(例 2),进一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思维的缜密性;设计选作思考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思考题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节课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