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1826643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doc(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 发展规划二一一年十二月I目目 录录前前 言言.1一、一、发发展展现现状与面状与面临临形形势势 .2(一)发展现状.2(二)面临形势.4二、指二、指导导思想、基本原思想、基本原则则和和发发展目展目标标.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4(三)发展目标.4三、主要任三、主要任务务 .4(一)完善物流设施设备.4(二)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4(三)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4(四)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4(五)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4(六)优化物流区域布局.4(七)推进智慧物流建设.4(八)完善物流金融服务.4四、四、重重点工程点工程 .4(一)港口物流工程.4(二)保税物流

2、工程.4(三)大宗商品物流工程.4(四)城市配送工程.4(五)专业物流工程.4II(六)产业联动工程.4(七)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工程.4(八)物流基地建设工程.4五、保障措施五、保障措施 .4(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4(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4(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4(四)强化物流设施用地保障.4(五)提高口岸监管服务水平.4(六)加强物流人才引进培养.4附表附表 1:.4附附图图: :.4附表附表 2:.41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15)前 言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新兴复合性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综

3、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坚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实施我省“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再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突破口,加快推进率先发展,我市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赋予了宁波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历史使命。“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市推进“六个加快”重大决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和

4、推动提升作用,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作为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2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2010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4%;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6.9亿元,年均增长17.4%;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占服务业比重24.6%,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市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下降到17.83%

5、,比2006年1相比,相当于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物流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专业物流等为配套的发展格局。2010年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 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全球第六位。2.物流通道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公路网不断完善, “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及综合枢纽场站加快建设。铁路进入加速成网阶段,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萧甬铁路支线直达镇海、北仑港区,并与浙赣、沪杭、杭宣等干线铁路网相接

6、,为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创造条件。港口吞吐能力增强, “十一五”时期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1个,1 我市物流统计始于 2006 年。3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4亿吨,其中新增集装箱泊位12个,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约720万 TEU。空港发展形成突破之势,机场等级达到4E 级,共开通航线51条,年货邮行吞吐量达到8.1万吨。物流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货运车辆7.8万辆,59万吨位;集装箱车辆9975辆,29万吨位;“大、特、新”船舶加快发展,沿海船舶营运运力总规模达458万载重吨,位居全省第一,万吨轮比重超过70%。3.物流基地建设初见规模,物流业载体支撑得到强化。梅山保税港区瞄准国际“自由港

7、”定位,加快建设和运营,一期工程封关运作,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招商引资进展顺利,累计引进物流、贸易、金融等企业800家。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以液体化工、煤炭、钢材、再生金属等交易市场为依托,以存储、配载和运输方式转换为手段,正加快建设华东及中西部大宗货物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已引进中外运、前程物流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正在建设依托港口的高端国际物流中心。空港物流园已建成10万平米的标准仓库和1万平米的商务楼,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 型)封关运作,仓库出租率已接近95。邬隘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心站工可已获批复,争取2

8、011年开工建设。宁海物流中心完成一期建设,配送中心和果蔬市场已投入运营,金属材料市场、五金机电市场2011年即将完工。4.物流企业蓬勃发展,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4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已有国家 A 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其中4A 物流企业6家,3A 物流企业4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和 FedEx、UPS、TNT、DHL 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本土物流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涌现出十多家营业额达数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本土物流企业。物

9、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等两项以上业务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十一五”初增长了3倍,75的企业涉及运输业务,并逐步向仓储、配送、代理等业务延伸,初步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5.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智慧物流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于2009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建立交易、金融、政务服务“三合一”的物流平台,构建了银行与平台运营商的“双主体”运作模式,2010年已经吸引6850家企业加盟运作,年信息发布总量达72万条,网上交易额达到10亿元,结算额达2.5亿元,大大激发了物流市场主体活力。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

10、普及推广,条形码技术在各种物流业务中得到普遍应用,新增集装箱车辆 GPS 安装率达100%,RFID 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集装箱车辆在码头闸口的通过时间由2分钟下降到30秒以下。6.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通关单联网核查、港区智能卡口系统、出口货物电子装箱单系统、空港通5关中心和快件监管中心等一批政务项目积极推进,区域整体通关环境明显提升。宁波港海铁联运政策、第四方物流市场系列政策、现代贸易物流企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实施意见、现代物流示范企业政策等多项政策密集出台,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改进。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税收试点工作有

11、序开展,使得试点企业在税收抵扣等方面得到诸多实惠。重点物流项目申请国家资金支持成果显著,近两年获得国家资金补助2000多万元。甬港经济合作论坛、 “重庆宁波周”、 “新加坡宁波周”、 “港澳浙江周”等物流专题推介活动持续开展,促进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不断加强,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成为交通运输部、浙江省共建的全国性示范园,镇海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B 型)申报正在推进。与铁道部签订了部市合作协议,合作机制得到持续深化。“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与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定位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2、:一是从物流设施看,物流通道连通度不高,局部瓶颈路段仍然存在;港口集疏运结构不合理,公路集疏运比例过高,海铁联运、公铁联运比例低,影响中远距离腹地拓展和运输成本;物流基地落地难,部分已建成物流基地功能交叉,同质化竞争多。二是从产业发展水平看,产业布局分散,集聚化水平不高;物流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与港口地位和吞吐量规模不相匹配。三是从市场需求看,虽有发达的6制造业基础,但工业企业物流剥离程度低,物流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和合理释放,对第三方物流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四是从企业发展水平看,企业规模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传统物流服务,缺乏能够提供供应链全程服务的

13、先进物流企业。五是物流人才短缺,不仅操作型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加强,高端物流人才更是缺乏,影响物流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能力的提升。(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需要。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航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地区和重要载体。宁波加快发展以

14、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是浙江海洋经济战略的优势所在,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反过来,在海洋经济战略的推进下,我市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进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关键期,7物流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国际强港、实现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在构筑现代都市、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在建设智慧城市、率先发展智慧物流,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绿色物流,在提升生活品质、做好城乡配送等方面,将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重

15、要使命。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宁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巩固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的需要。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立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地位,赋予了宁波调整与振兴物流产业、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历史使命,为宁波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发

16、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宁波物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较高的物流发展水平、广泛的物流辐射能力,并且在引领和加深地区之间物流领域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和为区域物流一体化服务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8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物流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智慧物流建设为引领,以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为重点,以物流载体、平台、企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

17、贸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基本形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雏形,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高效的物流服务支撑。(二)基本原则整合物流存量资源,坚持统筹发展。整合物流基地、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促进港口与城市、城市与农村、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物流的统筹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设施的有机整合,放大资源功能效应。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载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18、对接国际国内市场,坚持开放发展。结合宁波开放型经济发达和市场发育较成熟的特点,以供应链融合为纽带,实现制9造、贸易、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的有机对接,推动产业联动。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加快发挥保税物流业和跨境运作的供应链物流,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加强物流业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提高物流业开放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坚持创新发展。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物流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现代物流理念,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积极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等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19、的业务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坚持引导发展。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合理科学地发挥政府在物流业规划、项目、资金、税费、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物流业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企业自主决策,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宁波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成本明显下降,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更加凸现。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01

20、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进一步巩固提升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超过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准箱。物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物流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形成以综合性的高端物流为主导、功能性的基础物流为支撑的物流业态格局,以及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为重点的物流产业格局。物流专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重显著增加,全市 A 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其中3A 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超过70%。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骨干物流企业达到15家。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方

21、案解决能力明显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升,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7.83%降到16%以下。物流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的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以第四方物流为主导的公共信息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智能物流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物流的智慧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三、主要任务依据上述目标定位,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动物流11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优化物流区域布局、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和完善物流金融服务等八大任务。(一)完善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内

22、外衔接、通江达海的综合物流通道;推广物流专业化车辆和应用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加快公路网建设,全面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扩大码头通过能力,加快推进大榭、穿山、梅山港区等深水码头建设,增加集装箱班轮航线,航线总数达到260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200条,加大航班密度,平均月航班1800班。重点建设铁路货运北环线、大榭及穿山港区铁路支线、宁波新北站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扩建北仑铁路支线,规划建设甬金铁路、跨杭州湾铁路,加快形成“五线一枢纽”铁路布局,实现主要港区通达铁路,分流日益繁重的公路交通压力。实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力

23、度引进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构建通达城市多、航班密度高的航线网络,将栎社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区域型的重要货运枢纽。提升物流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车、特种专用车辆和载重量在8吨以上的重型专用货车,加快普通敞蓬货车的厢式化进程,促使化学危险货物、大型物件、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的专业化,规划到2015年,全市营运货车达到8.7万辆、70万吨位;集装箱卡车1.4万辆、总吨位47万吨。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单位附加值高的大型船舶和特种船舶,五年内全市沿海船舶运力达12到600万载重吨。大力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推广使用标准化托盘,发展大型高效起重设备、智能式搬运车和传送带,推进仓储、装卸等设备标准化和

24、智能化。(二)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结合宁波经济发展特征,重点发展以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危化品、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领域。集装箱物流。推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大榭集装箱场站等项目建设,提升集装箱物流服务能力。以国际贸易为龙头,同步进口市场培育,加快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装卸、堆存、运输、拆拼箱、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集聚与整合,提高集装箱物流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保税物流。进一步发挥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 型)等保税区域的功能和政策优势,完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

25、和加工贸易等报税物流功能。加快贸易模式创新和发展,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吸引宁波大市外优质国际贸易资源集聚,培育保税物流市场。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优化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基本建成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内外联动的保税物流体系。大宗商品物流。推进宁波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货物交易、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专业市场运行商和13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企业,优化布局大宗商品物流网络,保障大宗商品通畅安全高效流转。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集交易、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塑料、液化品、有色金属、钢铁等大宗

26、商品的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快速、便捷的城市配送发展。整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节点,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专业物流。发展以仓储和配送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商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增强冷链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加强对危化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积极培育粮食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三)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

27、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渔牧林业之间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物流需求社会化;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建立无水港,发展海铁联运,拓展港口腹地需求;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为腹地区域物流需求提供配套服务;发展进口贸易平台,拓展国际物流需求。14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商贸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物流业与农渔牧林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鼓励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扩大港口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强港口资本、业务合作,健全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机制,扩大码头锚地、集疏运路网建设

28、的合作规模和范围,推动宁波舟山港做大做强。加快开发沿海、沿江货源,新增内支线、内贸线,构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同步发展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优化 “无水港”布局,增强揽货能力,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动港口金融与航运等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适时开展境外港口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合作经营,参与港口国际化经营。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内以供应链为纽带,推进劳动密集型、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向内陆腹地转移,拓展产业链空间布局,构建以宁波为总部、腹地为制造基地的产业经济圈,扩大国内物流需求市场。对外以国际贸易为纽带,以出口带动进口,重点发展先进装备、贵重材料、冷链食品

29、等进口贸易平台,扩展国际物流需求市场。(四)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改变我市物流企业“小、散、弱”现状,突出市场主体建设,通15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培育贸易物流大企业。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物流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依托家电、服装、文具、模具等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块状经济区域,组建贸易物流大企业。 “十二五”末,培育形成100家贸易物流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贸易物流大企业20家以上。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鼓励从事传统物流业务

30、的企业重组改造,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向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自营机构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进而实现与母体的分离,成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总部企业。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集团企业,构建和完善以总部型物流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配套、集群化

31、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16(五)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强物流组织和资源整合,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发展供应链物流,提升一揽子物流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鼓励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引导物流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的全程计划和物流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全程管理,缩短物流响应时间,提高物品可得率和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加强与中小物流企业的合作,推

32、进运输装备、仓储设施等存量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引导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放大资源功能效应。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智慧物流公共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积极发展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推进业务模式创新。以现有专业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和物流服务升级。推进运输服务方式创新,促进双重(甩挂)运输、越库配送管理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创新,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装等问题。支持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业物流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促进供应商17管理库存、精细物流等先进的库存管理模式创新,全面参与制造

33、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按照构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场站设施网络、形成一体化运作的业务经营网络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公路集疏运比例过大、成本偏高、辐射范围不广等问题。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直通港区铁路支线建设,促进海铁联运通道的无缝衔接。以浙赣线铁路运输为重点,努力开通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深化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扩大铁路运力安排。 “十二五”末,海铁联运业务拓展到上饶、南昌、合肥、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达到 15 万 TEU。以陆港物流中心、铁路新货运北站为依托,充分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优势和公路快捷、可实现门到门服务的优势,开展公铁联运业务。加大与

34、船公司合作,新增优化航线布局,推动国际中转业务做大做强,增强宁波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依托长江航道疏浚以及国家新一轮沿海经济开发战略实施,积极发展海进江、沿海中转业务,拓展太仓、南京、武汉、重庆、九江等沿长江腹地,巩固提升沿海经济带腹地。(六)优化物流区域布局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众多因素,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区域、中心城物流区域、余慈物流区域、南部物流区域等四大物流区域,为宁波产业、城市发展以及省内外经济腹地的国际贸易和跨区域货物流转提供综合物流服务。18临港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北仑和镇海,统筹兼顾象山港和三门湾区域。依托北仑的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集

35、装箱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结合镇海港区化工产业特点和专业市场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和液化品物流;进一步发挥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等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紧抓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和石浦对台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创建机遇,依托象山港大桥建成的叠加效应以及港口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适时推进象山港、石浦港区物流中心建设。中心城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和镇海部分生活区。根据城市现代商贸业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中心城区域规划建设2到3个城市配送中心,引进专业化配送企业,积极培育、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余慈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

36、余姚、慈溪和杭州湾新区。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长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适时推进余姚、慈溪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物流服务功能。依托杭州湾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余姚滨海产业园区以及慈东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依托中塑交易网、中国纺织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商贸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南部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奉化、宁海和象山。充分发挥甬台温产业带及南三县区域经济优势,推进奉化、宁海、象山物19流中心建设,培育中转和城乡配送物流功能。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物流,为南三县地区的农、牧、渔业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七)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按照智慧物流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发展智慧

37、物流产业,努力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完善智慧物流网络。按照构筑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要求,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形成物畅其流的一体化智慧物流载体网络。加强信息化软硬件支撑平台、信息采集和信息通讯系统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智慧信息网络。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基地,引进和集聚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智慧物流企业孵化能力。依托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打造智慧物流装备创新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视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装备、智

38、能交通装备等智慧物流装备,提升和发展一批以智能物流装备设计和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智能物流技术在港口运营体系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智能闸口系统,覆盖所有集装箱码头以及市域20集装箱车辆,进一步拓展到省内腹地集卡车辆,从而提高进出港业务单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闸口的通过速度、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为码头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建立智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港口物流运营、决策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拓展和完善现有 EDI 平台的功能,实现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无缝式业务数据交换,建成具备高性能统一的宁波港信息交换平台。推进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建设。建

39、设基于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通关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汇聚智慧物流各层面的对外服务和互联交换信息,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能力。开发推广集装箱 RFID 经车辆 GPS进行信息传输的系统,拓展增值服务,形成智能车辆、智能集装箱管理平台和数据处理分析应用服务。完善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支付交易功能,发展统一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高附加值商品信息追踪查询系统,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加强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重点物流基地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积极培育智慧物

40、流示范项目,鼓励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化物流管理软件和企业 ERP 接口软件,推进与智慧物流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物流企业推广应用 RFID 技术、GPS 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和运输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的可视化、可控化等智能化水平。21(八)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以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搭建物流业融资平台。支持成立主营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为物流行业提供专业融资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与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运营主体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信用增级、融资补贴、应收款质押贴现等增值服务。创新物流业信贷融资模式。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