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鹏三十颂疏义..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97409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思鹏三十颂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唐思鹏三十颂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思鹏三十颂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思鹏三十颂疏义..(1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一、绪论(一)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唯识学建立之缘起,可从两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二是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1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1)教分三时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说,世尊说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观十二缘起,彻悟诸法实相而圆满成佛,成佛之后到婆罗疤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懦陈如等诸声闻比丘转四谛法轮。所以贤愚经卷六说:佛初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广度众生。(大正藏卷4页395中栏过此时所转法轮,是声闻相应契经教法,属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虽然殊胜希奇,能使不少众生闻法解脱,如贤愚经卷十二所说:世尊至波罗奈,

2、初转法轮,阿若懦陈如五人漏尽,诸天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大道意。(大正藏卷4页433上栏)但毕竟不是菩萨相应契经教法,是有上有容、能兴诤论的密意言教。这就是解深密经所说的: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疙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大正藏卷16页697上栏)这就是佛陀说法总分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佛陀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舍小转大的初大菩萨)说般若经,如金刚经是佛陀为声闻弟子须菩提令其舍小转大而说的,心经是佛陀为舍利弗令其舍小转大而说

3、的。同时彼时说教是第二时所说之教,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云: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有法若见若不见,无有法若取若舍。是时若干百千诸天子踊跃欢喜,于虚空中同声唱言:我于阎浮提,再见法轮转。(大正藏卷8页553上栏)当然再见法轮转,很明显是第二时说教了。所以大般若经卷第五百四十五第四分(赞叹品)第九,直接作如是说:善现当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于一切法,无取无舍,无说无示,无引无遣。时有无量百千天子住虚空中,欢喜踊跃,互相庆慰,同声唱言:我等今者,于赡部洲见佛第二转妙法轮。(大正藏卷7页804下栏)第二转妙法轮是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椠的一实相印之理而宣说的,是大乘相应契

4、经教法,属唯相无法的菩萨藏所摄。不过菩萨藏法又分为二:一是依无我无法的相无性理多讲一切皆空。如大般若经卷三首先就讲出二十种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大正藏卷5页13中栏)二是依无我无法的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的三无自性性理,而讲遍计所执自性是空、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是有,所谓依他起自性有如幻之事相,圆成实自性有二空之真理,此二不空,三性结合,便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而佛陀第二时所转法轮理应属于前者相无性理的范畴,是对机破除二乘人不达法空、有法我见

5、的密意言教,仍然是有上有容、能兴诤论的非了义教。所以解深密经作如是说: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大正藏卷16页697上栏一中栏)这就是佛陀说法总分三个阶段中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佛陀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方广经,以公开显了的方式将初时和第二时属于所当然的教法进一步讲出所以然的道理,将甚深的缘起法作了彻底圆满的阐释,较前二时(初是针对小乘人讲,次是针对舍小转大的大乘人讲)属于对机言教有所不同,也就是第三时教法是佛陀以公开显了的形式,将整

6、个世出世间染净因果及诸法实相和盘托出,无秘密可言,是属于非有非空的了义言教。这种非有非空的了义言教,若是人天乘者,便取其中非空一分(人天善法)加以受持,令其离三涂之苦,上生人天,得相对的解脱。若是声闻、独觉乘者,便取其中非有一分(人空真如)加以受持,令其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离三界,证受涅椠,得绝对的出世解脱。若是舍小转大的不定种姓,便再取其中另外非有一分(法空真如)加以受持(因在小乘阶段已经证受人空真如了),令其破法我执,断所知障,既出三界,又不舍离三界,得大菩提,证大涅粲,得圆满的绝对解脱。若是定性大乘者,便将整个非有非空的中道教法,圆满受持,双破人法二执,双证人法二空,双断烦恼所知二障,

7、双证大菩提和大涅椠二果,亦得圆满的绝对解脱。所以第三时教,是依三无自性性理,以公开显了的形式,对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所说,是无上无容、非诸诤论的真了义教。正因为如此,所以解深密经作如是说: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檠,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大正藏卷16页697中栏)这就是佛陀说法总分三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 如上说教,时虽分三,但所说教义并不是绝对有三。何以故?前说第三时是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教,初时二时各是其中的一部分,同为第三时教所摄,而决不是离开前二时教另有

8、第三时教,也不是离开圆满的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教而另有前二时的决定大小教。法是一乘故,真理唯一故,只是众生的种姓有差别,根机有大小,佛才于圆满的中道教中随取一分,对机施与。明白这个道理,一方面自能明白解深密经所说初时二时是有上有容、是诸诤论安足处所的非了义教,初为发趣声闻乘者说,次为发趣修大乘者说,唯第三时才是无上无容、非诸诤论安足处所的真了义教,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所说。当然一切乘者,若从出世而言是指声闻、独觉、如来三乘了,若加人天在内,或说为四乘,或说为五乘。第二方面自能明白解深密经所说法为一乘,种姓有别的道理。如云: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粲;诸独觉

9、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檠。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大正藏卷16页695上栏)所谓一妙清净道者,就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同经中又说: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大正藏卷16页696中栏)第三方面自能明白贤愚经中所说,佛成道后,初转法轮,度阿若懦陈如等五比丘时,有无数天人在旁闻法,不乐声闻,而发大心的道理。在一般人的认识中,世尊初转法轮,说四圣谛,是小乘法,如懦陈如等五人

10、,闻之证漏尽通,得阿罗汉果,为何有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大道意?原因是四圣谛法是圆满一乘法中的一部分,若具定性大乘种姓者,便会以非有非空了义教的道理去理解诸不了义教,如是理解,当然就不会停留在人无我理的一部分真实上了,而能以我法二空、或非有非空的中道正理去理解。当然若是定性声闻种姓者,虽闻圆满了义言教,但他只能随力领受其中一分,对其他非慧根所能理解的部分,纵然闻听,也如聋如哑,不能领受。明白这些道理,就能明白世尊初转法轮时,有闻之而发大菩提心者;世尊说般若、方广诸经时,同样还有求声闻乘者不计其数。如大般若经卷五百九十三云: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指闻此般若大法,笔者注),速

11、能证得自无漏地;于独觉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于无上乘姓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证人正性离生,而于三乘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大正藏卷7页1066上栏一中栏)因此,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正藏卷14页538上栏)正是此处所说法是一乘根性有别的这个道理。(2)第三时教就是唯识教 世尊于第三阶段所说的教法,简称为第三时教,因其教法方正广大、圆满甚深,故称为方广教或方广经。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厚严经、阿毗达磨大乘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和华严经等。而这些经典就是讲说唯识思想的,同时唯识宗也就是以第三时所说的解深密经等方广诸

12、经作为立宗的根本经典。首先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中佛对慈氏菩萨云: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大正藏卷16页698中栏)可以说唯识一名首见此经。厚严经亦有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转引自成唯识论卷七,大正藏卷31页39上栏) 唯识主要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其思想内容。五法即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即人无我、法无我。大乘人楞伽经卷第五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

13、摄于大乘。(大正藏卷16页620下栏)而解深密经中(心意识相品)就是讲的八种识,(一切法相品)讲三自性,(无自性相品)讲二种无我法,至于相、名、分别、正智、真如的五法,楞伽经说摄于三自性中,如云:名相及分别,二种自性摄,正智与如如,是则圆成相。(大正藏卷16页620下栏)此中的名由遍计所执自性摄。解深密经卷二云: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大正藏卷16页693上栏)相及分别由依他起自性摄。大乘人楞伽经说: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相及分别,就是指的色心诸法,所以是依他起自性所摄。正智虽是有为法,但它是清净的,无漏的,所以

14、与如如同摄于圆成实自性中。而解深密经中虽未明显讲出五法之名,但讲出了三性三无性义,所以五法也就自在其中了。前引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很明显这也是讲的唯识的道理。心意识即八识(阿赖耶识名心,末那识名意,前六识名识。)心所缘者为种子、根身、器界,意所缘者为阿赖耶识之见分,识(前六识)所缘者为色、声、香、味、触、法。而八识所缘,都由自识所变,不离自识而,所以称为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者:一切,指一切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名一切法。百法明门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指整个百法。百法都是第六意识或直接或间接

15、所缘的境,同时,心所法是与八识相应的法,不离八识而有;色法是心、心所法显现的影像;不相应行法是心、心所、色三位的差别相;无为法是前四位所显现的真实性。是故识就是百法,百法就是识。因此,成唯识论卷第七作如是云: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大正藏卷31页39下栏)这就是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之义。万法唯识之说,便依此义而建立。在方广菩萨藏法中,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就是阿毗达磨大乘经,此经虽未译成汉文,但从无著的两部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其经中的思想内容,一

16、部是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是摄大乘论。尤其是摄大乘论有所知依等十分,完全是依阿毗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而来。如摄大乘论本论首作如是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人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人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大正藏卷31页133上栏)摄大乘论本论末也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摄

17、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大正藏卷31页152上栏)既然阿毗达磨大乘经中有所知依等十分,根据摄大乘论本来看,这十分就是讲说唯识的。所谓所知依分讲的是以阿赖耶识为主的八识,所知相分讲的是三自性,人所知相分讲的是悟人唯识性,彼人因果分讲的是修习六波罗蜜多,彼修差别分讲的是修道十地,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分讲的是三无漏学,彼果断分讲的是无住大涅桀,彼果智分讲的是以三身为主的大菩提。如是十分中,前二分、尤其又是所知依分,是菩萨藏法中方广教的特色,也是与般若教的不共处,不然者,方广、般若二教则完全无有差别了。当然佛陀讲说方广教的目的,主要是为令菩萨进一步通达甚深缘起理,在缘境上,要缘包括阿赖耶识在内

18、的广大境,所谓必于一切境智处转,才能成就一切智智。则决不能像二乘那样仅以成就解脱为目的、不以成就一切智智为目的。明白这个道理,自能明白为何大乘七大性中必以菩萨藏摄、方广之教来进行受持、才是法大性的道理。(七大性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大正藏卷30页548下栏。)同时也能明白为何方广经的思想就是唯识思想、而唯识宗又必依方广诸经来加以建立的所以然的道理了。 华严经也在方广经之列,经中有(十地品),主要讲说菩萨见道后所发的正愿,所修的正行,乃至所得的义利硕果-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等。根据愿、行、证、得的浅深次第,则有修道位十地的前后差别。此(十地品)又称十地经,其所讲说的内容是唯识境、行、果三大部分中属

19、于行的内容。同时八十华严经卷十九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同经卷三十七又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同卷中更云:心是识。这里同样说明了唯心也就是唯识义。另外四十华严经还具体讲说了阿赖耶识的行相,如该经卷九云: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著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变,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善男子!如眼识起一切根识,微尘毛孔,俱时出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诸识亦尔,或时顿现。善男子!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舍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由业生相,深起系缚,

20、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七识不言从赖耶生,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大正藏卷10-页704中栏一下栏)因此,华严经中亦体现了唯识的思想。 在上举诸经中,还有一部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简称如来功德庄严经,但未译成汉文,故全经的思想内容不能如实了知,现只能从成唯识论卷三引该经颂语来略窥其少分思想。如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大正藏卷31-页13下栏)(瑜伽论记卷一,大正藏卷42页318上栏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45页259下栏,皆说

21、此颂出自如来功德庄严经。)此中的无垢识、无漏界、圆镜智,皆由解脱一切障所成就。是故如来以无垢识、无漏界、圆镜智等无量清净功德所庄严,故称如来功德庄严经。依此便可了知该经是多谈佛果功德的。笔者认为唯识三十颂中最后一颂谈果位的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大正藏卷31页61中栏),与如来功德庄严经,尤其是与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一颂有直接的思想渊源。因此,如来功德庄严经同样也是讲说唯识思想的经典。从上所述,不难得知,楞伽、厚严二经多谈唯识之境,华严十地品多谈唯识之行,如来功德庄严经多谈唯识之果。而深密、阿毗达磨二经,境、行、果三皆具,但在境的部分,不如厚严

22、、楞伽之广,在行的部分,不如十地经之详,在果的部分,不如如来功德庄严经之具体。不然者深密、阿毗达磨二经,境、行、果三都已具备,为何唯识宗还要将其余四经一并纳入,共为六经,以作为立教的根本经典呢?以上所述,是为佛陀时代唯识学的最初出现与建立。2无著时代唯识学的再出现与再建立 唯识学虽出自佛陀所说的根本圣典-方广诸经,但真正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则是在佛陀灭度后一千年左右,由慈氏、无著、世亲三位菩萨的大力推阐和弘扬才得以实现,这中间既经过了部派佛教时代,也经过了中观学派时代。(1)部派佛教的出现 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在佛陀灭度后大约一百年左右(即当于公元前370年前后)因大天比

23、丘高唱大天五事(大天是印度佛教大众部的始祖,五事是指大天在教义上的五种主张。依异部宗轮论卷一(大正藏卷49页15上栏)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大正藏卷27页511下栏)载:大众部始祖大天曾造一偈,以宣扬其对阿罗汉境界所持的观点。此偈即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人、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这首偈中即说明了五事。1余所诱:谓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然有漏失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此是由于恶魔憎嫉佛法,对修善者的诱惑破坏所致。2无知:谓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仅断染污无知,尚未断尽不染污之无知,则尚有疑惑存在。3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二种,阿罗

24、汉尚未断尽后者,故虽为无学圣者,但仍有惑相现前。4他令人: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的授记,才能自知已得解脱。5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这就是大天对五事的阐释。此偈一出,大部分的年轻比丘都极力赞成,但作为长老比丘们则极力反对,认为大天所倡五事为非法、邪说、恶见。)因此才酿成教团之争,遂致分裂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的。据异部宗轮论卷一记载:佛陀灭度后二百年间从大众部中分出八部:1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2出世部: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法

25、则皆真实。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又分出4多闻部:以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多闻。5说假部: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灭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制多山,大众部僧人多居此山,因重论大天五事,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八部,加根本大众部,共计九部。 笔者以一颂语加以概括: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多闻假说部,制多西山及北山,是名大众九部说。而作为根本部中的上座部,遂至喜马拉雅山一带,佛陀灭度后三百年间首先从上座部中分出1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皆

26、有实体。2雪山部:即原来之上座本部,迁居雪山,故有此称。不久,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3犊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其后,以犊子部内容贫乏,有主张补以经义,由于观点不同,犊子部又分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贤胄部:贤阿罗汉之后裔。6正量部:以其能勘定是非,故说为量;量无邪谬,故说为正。这是从所立的法义而得名的。7密林山住部:部主住密林之山。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灭后三百年,有婆罗门名化地,出家得阿罗汉果,弟子相承,称化地部。复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法藏为目犍连弟子,此部师说总有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本行事等五藏。佛灭后三百年末,由说一切有部又分

27、出10饮光部:又作善岁部,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之姓。佛灭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复分出11经量部:又作说转部,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并自称是以庆喜为师。是为上座十一部。笔者亦有一颂加以概括:有部雪山犊子部,法上贤胄密林山,正量化地及法藏,饮光经量为十一。以上大众九部与上座十一部,合称名为二十部派佛教。此诸部派佛教,依阿含思想,多执有说,认为人我虽无,而法我是有。如与世亲基本同时的诃梨跋摩,在其名著成实论卷二中,以十个问题来归纳部派各家的根本主张:1于三世中,过去未来是否实有?2一切诸法是否都是实有?3有情死后有中阴身吗?4观四谛得现观时,是顿是渐?5阿罗汉有退堕吗?6烦

28、恼随眠(习气)是否与心相应?7心性是否本净?8未受报的业是否有体?9佛在僧数中吗?10有无人我?(大正藏卷32页253下栏) 在论事(又译论事论、论事说,为南传佛教巴利七论之一。相传该论是佛教第三次结集之主持者目犍连子帝须所著。)一书第一品中,也有类似的十个问题,而把上座部对此十个问题的主张给予确定下来:1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皆非实有。2认为一切法并非完全有体。3否定中阴身的存在。4现观是顿得,非渐得。5阿罗汉无有退堕。6烦恼随眠与心不相应。7主张心性本净。8否定未受业报有体。9化地主张佛在僧数(其他部派则持有不同的看法)。10否定有人我的存在。(见吕激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页42,重庆佛学院编

29、,2000年7月版)部派佛教的学说,虽有时也涉及到法空思想,但其学理毕竟是肤浅的,极不究竟。(2)中观学派的形成 佛灭度后六百年至七百年间,南印度有龙树(NagoIjuna)菩萨出。(关于龙树出世的具体年代各说不一,圣严法师说:大致推定在西纪一五。至二五年之间。见佛典集成印度佛教史第132页。黄忏华则说:七百年时,龙树论师,于南印度盛弘大乘教。见佛典集成-佛学概论第1l页。吕潋则认为:龙树的年代在公元三世纪比较合理。见佛典集成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96页。黄-Gqll、宫静认为:龙树约23世纪。见佛教第10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8月版。)龙树菩萨依大乘无相空教-般若思想及大乘方广唯

30、心教-华严思想,广造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阐扬诸法无所得的二空理论,以破部派佛教一切有所得的执著。如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颂云:众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大正藏卷30页159下栏)中论观四谛品卷四中亦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大正藏卷30,页33中栏)龙树有弟子提婆、龙智二人,特别是提婆继承龙树中观法门,造百论等,进一步依毕竟空无所得的正理对教内和外道一切迷见进行彻底的破斥。当时龙树所破的对象是以教内部派学者为主,此部派学者毕竟还是佛教徒,所以龙树在中论、十二门论中,每品都冠以观字,善巧地引导他们,舍离有见,树立诸法中道实相的

31、正见。而提婆则不然,他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教外数论等一切外道,故用惟破不立的方法,对有、无、亦有亦无,以三分法进行彻底全面的除遣,从百论中每品都冠以破字,则说明了这一点。但这一时期,包括罗喉罗跋陀罗、青目、婆薮等,皆称为中观派的初期。之后在五至七世纪左右,有佛护、清辨、月称、观誓诸师出。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之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法之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对此,清辨则持相反的态度,清辨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由于有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中观派

32、遂分裂成二大派。后世称属于佛护系统者为归谬论证派(具缘派),称属于清辨系统者为自立论证派(依自起派)。此中,清辨著有中观心论颂、中观心论注思择焰、般若灯论、掌珍论。佛护著有根本中论注。此外,撰有人菩提行论、集菩萨学论的寂天,亦属于此一时期。于是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中观派的中期。 从七世纪以后又有智藏、寂护、莲华戒、师子贤等诸师出。由于受到法称论理学及认识论的影响,故此一时期的中观派学者,大都属于自立论证派。彼等将瑜伽行派的体系适当地进行吸收而纳入中观派中,因此被称为瑜伽行中观派。此中,智藏著有二谛分别论;寂护著有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二谛分别论注;莲华戒著有摄真实论细疏、中观庄严论细疏、中观光明

33、、真实光明、一切法无自性论证;师子贤著有现观庄严论光明等。这一时期称为中观派的后期。 中观思想虽以龙树、提婆所倡导的缘起空观、毕竟无所得为其正理,但在建立自宗的理论体系方面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何以故?佛教讲境、行、果三大部分,所谓以广大境,导殊胜行,以殊胜行,证圆满果。而中观是以毕竟空无所得的正观为宗,对一切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的见解都进行一一的破遣,这是属于行的范畴,而在境和果的两方面则明显觉得有些单薄和弱小。在境方面,一是未讲出以阿赖耶识为主的种现熏生、相似相续的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理论。中论卷三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大正藏卷30页22下栏)诸法

34、不依阿赖耶识种现熏生、相似相续而存在,谁能把虽空不断,虽有不常的所以然之理讲说清楚?同时无有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去后来先作主公,谁又能把业果报不失的道理讲说清楚?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正藏卷11页3350pt)金刚经也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大正藏卷8页749上栏)试问:无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如何使所作之业百千劫而不亡?又如何使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而不失?无阿赖耶识随内外四大种作因缘、引业中的不共业及共业作增上缘变起根身

35、和器界,因缘会遇,果报自受,什么是因?什么是缘?因缘如何会遇?果报如何变现,又如何自受?八十华严经卷十九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正藏卷10页102中栏)什么是心?心如何造?不依甚深赖耶缘起而讲,是不可能讲清这些道理的。即使讲说,也是笼统含混,似是而非,仅能勉强讲说一点所当然的道理,对于所以然的道理就不能如实揭示了。 二是未依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的三自性来抉择空有,而仅仅只是讲到了二谛义。中论卷四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大正藏卷30页32下栏)依二谛说法,是在佛陀说法的初、中期,佛陀在第三阶段讲说方广诸经时,则多依三性

36、说,如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大正藏卷16页620下栏)而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则专讲三自性。阿毗达磨大乘经、大乘密严经等诸方广经都大讲三自性,就是大般若经也同样讲说有三自性。因为三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的实我实法是空无所有,依他起自性的有为缘生之法是如幻而有,圆成实自性的二无我理是清净无相而有。如果不依三自性讲空有,则很难实事求是地把空有讲清楚。如中论观四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大正藏卷30页中栏)有人认为空就是指的因缘所生之法,也就是说,凡缘生法都是空。其实这种解释是极不正确的。中论卷二云:如梦亦如幻,如乾闼婆

37、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大正藏卷30页12上栏)大家知道,生住灭是有为法的三相,既然有为法如梦、幻、乾闼婆城,当然这种如梦、幻、乾闼婆城的有为法就是依他起自性,而不是遍计所执自性了。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意思是说:众缘所生如梦幻泡影的依他起自性上、凡愚所执著的实我实法是空无所有,而决不是如梦幻泡影的缘生法,也完全如同实我实法一样是空无所有,不然者中论卷二中则不会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大正藏卷30页18下栏)的颂语了。 三是未对法相进行深广的抉择。要知道相能显性,性揽相成,不如实通达法相,则不能真正体证法性。若欲真正体证法性,就必须首先通达缘起法相。何以

38、故?相即是性,相外元性,性即是相,性外无相,即性即相。如果离开相而讲性,似有不知什么是性,性在何处之感。当然不懂诸法的性相,而能修行见性者,未之有也。 四是在果方面对整个佛果的内容没有讲说清楚。如大菩提与大涅檠具体是如何成就的,三身与智慧是什么关系,眼等诸识与智慧又是什么关系,菩提与涅椠的不同处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彻底弄清楚的关键问题,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所以也就有第三阶段瑜伽唯识学派的出现了。 (3)瑜伽唯识学派的成立无著出世 无著菩萨,梵名阿僧伽。关于无著的生卒年代,现无统一的定说。圣严法师在其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说:无著大约是公元310至390年问的人。吕激先生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

39、又认为无著大约是公元400至470年的人。黄忏华则认为无著菩萨是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的人。(见佛学概论)若依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说,无著菩萨当推为公元四至五世纪左右的人。如该记中云:无著菩萨,健驮罗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大正藏卷51页896中栏)由此可见,吕潋先生说公元400年至470年为无著的生卒年代,是基本可信的,也与黄忏华先生所说无著菩萨是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的人基本吻合。 无著菩萨是印度最尊贵的婆罗门种姓,其父名矫尸迦,有三子,长子名阿僧伽,汉译无著;次子名婆薮盘豆,汉译世亲,或名天亲;季子名比邻持跋婆,汉译母儿。无著初在化地部(音译

40、弥沙塞部)出家,受阿罗汉宾头卢的教化,而得小乘空观,但他仍不满足,后向慈氏菩萨请教大乘法义及修习大乘空观,于是见道登地,证人法光。慈氏五论与唯识学 据说无著虽比龙树晚出三四百年,大乘中观思想已在印度广播弘传,但在佛教教内仍然比较混乱。如部派小乘佛教多执有说,不承认龙树大乘中观思想,说大乘非佛说,骂龙树为空花外道。而中观学人亦破部派诸师,法执严重,有大邪见,不达诸法甚深空理。无著见此教内的混乱局面,觉得很有必要请德高望重、大家敬服的慈氏菩萨提前降世,对释迦一代圣教进行组织整理,重新勘定,以历清教内的是非曲直。于是无著运神通力,上睹史多天请慈氏降世说法。据说慈氏菩萨就在睹史多天宫,将声音灌注在印度

41、的那烂陀寺,而说有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及金刚般若论,人称慈氏五论。所以大唐西域记卷五说:(无著)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尽为大众宣讲妙理。(大正藏卷51页896中栏)此五论除金刚般若论外,其他四论都是大讲瑜伽唯识学的。 瑜伽师地论有五分百卷,一、(本事分)五十卷,二、(摄决择分)三十卷,三、(摄释分)二卷,四、(摄异门分)二卷,五、(摄事分)十六卷。此中(本事分)有十七地,是全论的主要部分,以详阐三乘观理、修行、证果的三大事相,因此旧有十七地论之称。(此十七地可以用境、行、果三种相摄,即前九地是三乘境,其中由于一切法以识为体,故

42、五识及意二地是境体;寻伺三地有上下粗细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无心四地有定散隐显的分别,是境用。次六地是三乘行,通修三慧行,故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都随机修法,成就自乘,故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是别行。最后有余依、无余依二地是三乘果。)后有(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的四摄分,是抉择解释本论前面(本事分)中十七地及其他经典要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慈氏根据世尊在维摩诘经法供养品所立四依四不依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正藏卷14页556下栏)的教导,把属于了义经的解深密经除序品外,全部引用在瑜伽师地论中。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至第七十九,共四卷皆是所引解深密经

43、的内容。(大正藏卷30页713下栏736下栏)所以论中慈氏菩萨说:此胜义谛,离名言相,及无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如理请问菩萨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大正藏卷30页713下栏)慈氏菩萨又说:胜义谛超过寻思所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法涌菩萨白佛言.慈氏菩萨更说:胜义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善清净慧白佛言.慈氏菩萨最后说: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世尊告长老善现日:.(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大正藏卷30页714-716)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六中慈氏菩萨谈心意识相、一切法相、诸法无自性相的诸法义时,皆言如解深密经中广慧菩萨、德本菩萨、胜义生菩萨请问佛等。(大正藏卷30页71819)在同

44、论卷第七十七、第七十Aee,慈氏菩萨云:复次,依法假安立,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别解说如实大乘,当知如解深密经中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依乘假安立,分别如来成所作事,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大正藏卷30页729-733)正因为慈氏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把属于阐发唯识思想的方广了义经-解深密经(除(序品)外)全部引用,所以他在该论中首先就讲出了缘起法的根本-阿赖耶识。如五识身相应地云: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大正藏卷30页279

45、上栏)并在同论卷五十一中以八种相证明阿赖耶识决定是有,以四种相建立阿赖耶识,乃至对阿赖耶识的体相业用,都作了详细的阐释。第二、论中讲了三性三无性义。如该论卷六十四云:谓诸法自性,略有三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大正藏卷30页656下栏)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大正藏卷30页345下栏)第三、该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中讲修四寻思得四如实智的唯识观。第四、讲出了唯识所特有的种姓思想,如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都首先建立有种姓品,以大讲诸种姓。如该论卷二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椠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檗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大正藏卷30页284上栏一中栏)同论卷六十七又云: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巢法。(大正藏卷30-页699中栏)第五、瑜伽师地论本着解深密经所说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佛教素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