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精品).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94926 上传时间:2022-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精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5篇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到达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资格。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卓越人才培养,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修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推行分类培养、重点探索的方式解决校企联合培养的问题,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进行平台建设,逐步稳定的推进“卓越计划,进而完善学生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机制;探索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将来,以施行卓越计划

2、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面向电子、信息及通信行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专业视野,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应用、维护、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到达电子信息工程师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具有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和

3、资格。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施行“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后,充分借鉴吸收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历,努力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一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修定2014版培养方案专业以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的为基础,立足学校的特色定位,依托学科建设,根据行业和领域的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的。2014年,专业立足“目的导向工程教育理念,结

4、合专业认证体系,以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修订根据。培养目的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的的总体定位、结合本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综合确定,并且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应不低于2014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确定毕业要求和指标点,构建宽视野,厚基础,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培养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二完善课程整合成果,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在学校施行大类培养和学分制培养的背景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2014版培养方案中重新修订电路基础,并设立独立的电路基础实验,将高频电子线路和随机信号分析修订为通信电子线路和统计信号处理,将电子系

5、统设计单片机、FPGA修订为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FPGA,同时增设专业导论和职业规划。以专业培养要求为基础,加强三个核心课程群建设,结合专业方向定位,明确并建设专业方向核心课,及企业联合课程。三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方式方法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和项目牵引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FPGA引入实验室,并采用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将“C语言工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改革成为项目牵引式教学,提高学生工程项目研发实践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对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经过考核,明确各门实践课程的经过考核方法,严格经过考核记录

6、,完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改良提高教学质量专业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专业认证、卓越计划施行、校院两级自评的效果,制定学院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及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各教学环节,细化了教学质量要求,构成学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学校管理文件指导精神,并结合学院及专业特点,在学校管理文件的基础上,从教学经过的施行、听课评教、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评价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管理条例及规定,保证专业教学经过的高效施行和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面向工程能力培养,全面推进实践式毕业实习根据专业方向定位,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习形式,利用学校的国家工

7、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电研究所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施行实践式毕业实习,并重点深化探索校企联合实习培养。二、政策措施一学生遴选及管理“卓越计划的学生前2.5年不分专业方向,统一上课。按专业原班级进行管理,为每个班配备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校企联合授课期间,为每个由企业工程师授课的班级配备一名校内老师,集中进行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经过中,施行双导师制,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毕业设计期间,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监管老师,总体协调指导监督等事务。二老师评聘与考核为保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顺利施行,学院聘请东软集团工程师、中电研究所的专家为学院兼职老师,负责校

8、企联合授课、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同时在老师评聘中明确要请教师需要具有三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三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借助大型企业的教育服务计划和岗前培训等资源,完善学生培养条件建设,同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深度结合,到达学生培养、科学研究、老师队伍建设等目的。四经费保障与管理学院为保证“卓越计划教育的顺利施行,专业建设经费重点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人才培养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优先鼓励支持介入“卓越计划教育的老师;学生创新和实习方面,学院优先保证“卓越班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优先支持相应的实验室、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建

9、设。另外,学院利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重点解决“卓越计划推进施行中存在的问题。三、师资队伍“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施行培养的主体就是老师,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工程师担任专业课老师,开设工程开发类课程,提高师资气力和办学水平,2.借助企业授课、专业实习,有计划的安排校内老师介入培训,进而提高老师的授课质量和工程能力,3.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提高老师的科研和工程能力;4.联合企业根据专业方向特点、遴选企业导师,充实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

10、伍。四、校企合作“卓越计划培养包括在学校学习和校企联合培养两部分,在校企联合培养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学习行业标准和规范,介入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校企联合还肩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深度合作。专业已与东软集团、中兴通讯、中电研究所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求职、师资队伍、产学研结合等环节全方位合作。1.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与中兴通讯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研究所建立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施行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2.开展全面深化的校企联合培养,

11、专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导论、“职业规划课程,同时联合企业工程师开设“C语言工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和“Java程序设计,并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方面开展联合培养。五、将来工作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院专业布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专业将立足“卓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考核方法、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方面,全面深化建设三个课程群。二立足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以现有建设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平台内,为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设备与资源,为学生介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产品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便利

12、条件。从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联合培养形式等方面,推进与企业联合的深度与广度。三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为体现“卓越计划的特点,实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工程实践培养时间。因而,需要对专业课程进一步整合,改革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工程能力等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改良考核方式。四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校老师培养相关政策为基础,借助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学团队的发展和建设,知足“卓越计划培养的要求。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将进一步结合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毕业要求、培养目的达成度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经过档案资料的归档、分析等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六、结束语专业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布局与定位,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的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在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和校企联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和提高。同时,为了保证卓越人才的培养,将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