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fo 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77299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唐fo 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先唐fo 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唐fo 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唐fo 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唐fo经目录分类体系研究1魏晋时期分类体系以译经方式为标准fo经大多都是从国外翻译而来,因而早期的fo经分类多是根据其翻译的形式。据记载,三国时魏僧朱士行的(汉录)为我国第一部fo经专科目录,创始了详记译人及其译地、译时的体例,专记汉代诸家译经,“在一切fo录中实为最古者矣1198。西晋后期竺法护编撰(众经目录)以及聂道真编撰(众经目录),体例与(汉录)相仿,只是收经更多。至“东晋中叶,支敏度撰(经论都录)(经论别录)于前,释道安撰(综理众经目录)于后,fo录之基础始得顾立1188。东晋时期释道安对fo教典籍加以搜集整理,“总集各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2428,编撰成中国第一部fo经专科目录

2、(综理众经目录),通录古今fo经,开fo经目录学之先河。此书虽佚,但其大部分内容为释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录,借此能够观其概貌。(综理众经目录)分类体系如下。(1)本录:以译人年代为次,自汉安世高迄西晋末法立,著录17家247部487卷;(2)失译经录:不知译人姓名者,凡134种;(3)凉土失译经录:不知译人姓名,但知其译地者,59部79卷;(4)关中失译经录:不知译人姓名,但知其译地者,24部24卷;(5)古异经录:从大部头fo经中摘译成单篇者(自此后的经录谓之“别生),92部92卷;(6)疑经录:经鉴别审定,定为伪造经者,26部30卷;(7)注经及杂经志录:道安所注群经及其他关于fo学之著述

3、,18种27卷。由此可见(综理众经目录)的分类方式,其一,以不同的译著形式为分类标准,分为译经、别生经、疑经、注经及杂经志录;其二,以译者的不同分类,先分为知译人者、不知译人者两种,不知译人者又按译地分凉土、关中两种;其三,以年代为序,著录每部经的译者、译经时间、译地。梁启超以为道安录固然只要一卷,但在体裁上尤可称赞,“一曰纯以年代为次,令读者得知兹学发展之迹及诸家派别。二曰失译者别自为篇。三曰摘译者别自为篇,皆以书之性质为分别,使眉目犁然。四曰严真伪之辨,精神最为忠实。五曰注解之书,别自为部,不与本经混,主从分明4102。姚名达以为“除第一点为fo录惯例外,余皆安所发明也181。此诚为中肯之

4、论。然而在道安根据fo经的译经特征和流传情况对fo教典籍进行分类的体系中,尚未见以大小乘、经律论的标准来区分fo教典籍。考察早期fo经之传入,“东汉秦景之使天竺,(四十二章),皆不名经,其后华言译受,附会称经,则亦文饰之辞矣4102。究其原因,“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经,故以经字翻修多罗5127,修多罗藏即经藏;律藏中(沙弥十戒经)(舍利弗问经)(大爱道比丘尼经),被名为“经;论藏中(品类足论)的一部分被安世高译为(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七法经),也名之为“经。这些典籍被名之为“经,乃是fo教传入初期为附会儒家以扩大其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fo教主动适应中土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时,这一时期在f

5、o教徒的观念中经、律、论三藏尚无明显的区分,他们对fo教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因而未见有根据fo教学术思想体系对fo经进行分类的fo经目录。从fo教发展史上看,fo教的大小乘之分,最早始于一世纪的印度,传入中国有一个经过,能够讲魏晋时期fo经目录的分类体系没有教义、教派之区分是这一时期中国的fo教还没有大小乘教派的真实反映。2南北朝时期分类体系以fo教教义为标准南北朝时期,各朝帝王竭力推崇fo教,因而fo教得以快速发展,译经日多,藏经日富,fo经目录接踵而出,“及隋、唐而蔚为二三十之钜帙,骎骎有与四部目录抗衡之势1204。发现于20世纪初的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六朝时期佚名所撰(众经别录)

6、的两个残卷(S2872和P3747)。隋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卷十五载有“(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似宋时述6379,这是最早记载(众经别录)的文献。据(历代三宝记)的记载,此(别录)成书于刘宋时期,“为今存经录之最古者7。(众经别录)共有十录,分上、下两卷,共1089部,2596卷,其中有400卷不合。残卷为原录第一卷的中间部分,共录fo经80部。(众经别录)上卷三录共录经438部,914卷:(1)(大乘经录第一),录经370部,779卷;(2)(三乘通教录第二),录经51部,97卷;(3)(三乘中大乘录第三),录经17部,38卷。下卷七录共651部,1682卷(多400卷):(4)(小乘

7、经录第四),录经436部,610卷;(5)篇目阙本录第五;(6)(大小乘不判录第六),录经174部,184卷;(7)(疑经录第七),录经17部,20卷;(8)(律录第八),12部,195卷;(9)(数录第九),6部,120卷;(10)(论录第十),6部,152卷。姚名达在未见原书残卷情况下,根据以后各种经录中的片段记录,不仅勾画出了(众经别录)的轮廓,还对此书大为赞扬,称为“空前精善之(众经别录)1207。(众经别录)“其书既从教义上分大乘、小乘、不判乘;又从体制上分存、疑、阙;fo经之外,又首创律、数、论三类。其分类法之原则盖有教义、体质、文裁三项,俾经、律、数、论,各有定居;真、伪、完、阙

8、,不从含混。(众经别录)初次从教义上以大、小乘为判,体制上以经、律、论为类,区分出阙本、疑经,对fo教典籍进行分宗别派。这样的分类方法突破了以前fo经目录单纯按照译经形式分类的体制,而是以fo教基本教义和教派为分类的主要根据,兼顾fo典的流传情况,此分类法比拟客观地对fo教内容进行了反映,固然它与正统的以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为纲的分类法有差距,但较之以前经录的分类法,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众经别录)的这个分类体系能够看出,随着fo教影响的加深,南北朝时期印度fo教中的大小乘、经、律、论三藏的概念都已经传入中国,并且为fo经目录所吸收,在fo经目录中体现了出来,fo教僧侣对fo教体系有了较

9、为深化的理解。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乃我国第一部现存可见的且保存完好的综合fo经目录。(出三藏记集)主要著录东汉至梁所译fo经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共记录fo典2162部,4328卷。该书是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的基础上进行考订补充而有所发展而成的。(出三藏记集)共分四部分,“一撰缘记,二铨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1)撰缘记一卷(卷一),主要叙述印度fo经结集教授源流,胡汉译经音义同异等。(2)铨名录四卷(卷二至卷五),为全书最主要之部分,唯一属于目录的部分,以时代撰者分类,叙列了东汉至梁代翻译fo

10、经和述作的名称、卷数、译撰者、译时、同异、存佚、真伪等情况。这部分除踵袭(安录)而设之六录外,另设经论、异出经、律、失译经、抄经、疑经六部。(3)总经序七卷(卷六至卷十一),集录我国僧俗为汉译fo典所作的前序及后记,为文120篇。(4)述列传三卷(卷十三至卷十五),收录后汉至南齐的僧侣(以译经僧为主,兼及义律僧和求法僧)传记32篇,其中前2卷述外国僧侣22篇,后1卷述中国僧侣10篇。(出三藏记集)对(安录)进行考订补充,较之(安录),其收录范围更广泛,分类体例更完备,资料更为翔实有用,把fo经专科目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其分类较为烦琐,忽略了fo教经典的学术思想体系,未按大小乘、经律论三藏的f

11、o教经典体系来分类,隋释法经在(众经总录)序中批评道:“大小雷同,三藏杂糅,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始括终,莫能该备。8法经所论,颇中其失。大、小乘之分,前人皆有忽略,至释僧祐亦然;然而经、律分录,则实自释僧祐始。由此,(出三藏记集)虽受(安录)影响没有根据三藏进行分类,但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律部,并且将“三藏冠以书名,讲明身为律师的释僧祐对律部有了较为深化的了解,对fo教体系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能够讲这个时期“三藏一词已深化中国fo教界。释僧祐之后,释宝唱撰(梁世众经目录)4卷,著录fo经1433部,3741卷。采用了与(众经别录)类似的分类方法,分类系统最为具体。卷一(大乘):有译人多卷经、无译人

12、多卷经、有译人一卷经、无译人一卷经;卷二(小乘):有译人多卷经、无译人多卷经、有译人一卷经、无译人一卷经;卷三:先异译经、禅经、戒律、疑经、注经、数论、义记;卷四:随事别名、随事共名、譬喻、fo名、神咒。宝唱根据fo经内容分为大小乘,而禅经及最后六科,皆不见于前人经录,乃宝唱所特立。此后北魏李廓撰(众经录),收录东汉安世高至北魏菩提流支各时代所译fo经,427部,2053卷。(众经录)的分类方法与南朝梁代有所不同,分十卷,一为大乘经目录,二为大乘论目录,三为大乘经子瞩目录,四为大乘未译经论目录,五为小乘经律目录,六为小乘论目录,七为有目未得经目录,八为非真经目录,九为非真论目录,十为全非经愚人

13、妄称目录。这种分类以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小乘经律论类目粗具,企图建立系统的分类体系。3隋代分类体系的初步完善降及隋代,文炀二帝佞fo尤甚,“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竟相景慕,民间fo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91099。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命法经等撰(大隋众经目录)。法经等(上文皇帝书)中说明了此录的体制:“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

14、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难道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芒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8此录共七卷,前六卷为别录,末一卷为总录,合2257部,5310卷,收录后汉至隋代所翻译之经论等,总录为上皇帝表(无标题)以及(大隋众经目录)总目,别录为三大类、九录、四十二分的分类体系:(1)大乘修多罗藏录;(2)小乘修多罗藏录(经);(3)大乘毗尼藏录;(4)小乘毗尼藏录(律);(5)大乘阿昆昙藏录;(6)小乘阿昆昙藏录(论)。(以上六录每录均有众经一译、众经异译、众经失译、众经别生、众经疑惑、众经伪妄六分。)(7)fo灭度后抄集录(西域圣贤抄集、此方诸经抄集);(8)fo灭度后传记录(西域圣贤传记、此方诸

15、德传记);(9)fo灭度后著述录(西域圣贤著述、此方诸德著述)。(大隋众经目录)根据“诸家目录整理编次而成,其分类法取以前fo经目录分类法之所长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正式构成了以乘(大乘、小乘)、藏(经、律、论)为纲的fo经分类体系。“先分教义为大乘、小乘,再各分文裁为经、律、论,更进一步根据经律论译本的流传情况分为一译、异议、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类1223,归入不同的层次,使之条理明晰,一目了然。杂书先按体裁分为抄录、传记、著述,再按地域分为西域、此方。(法经录)三大类、九录、四十二分的分类体系首先根据fo教的教义、思想进行分类,然后根据fo经在中国传译的详细情况进行分类,既适当简练地概

16、括了fo教的教义、思想体系,并且符合fo经在中国的翻译及流传情况。(法经录)不愧为“如今经录中最谨慎有法度者3342,其“分类,经律论三藏厘然分明,每藏又分大小乘,在fo典中最为科学。它标志着印度fo教的整个体系已基本为中国僧侣所接受,并加以消化,融会贯穿。此一分类体系,为后世fo经目录的分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典范,后世众多fo经目录都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实完善。随后的(历代三宝记)继承了这种分类体系,它编撰于开皇十七年,由费长房等撰,又称(三宝记)(长房录)(房录)。该录共十五卷,分帝年、代录、入藏三部分。卷一至卷三为“帝年,释迦牟尼出生至隋开皇的fo教史年表;卷四至卷十二为“代录,根据朝代

17、分述了各代译经和撰述情况;卷十三至卷十四为大乘经入藏目和小乘经入藏目,是隋代现存fo经的分类系统目录;卷十五为序目。(历代三宝记)的最大特色在于首创“入藏录两卷,后来的fo经目录多沿袭这一体例,在中国藏经史上是一大关键。“入藏录以“乘为类分fo经的第一标准,先分大、小乘,然后在各乘下面以“藏为第二标准,以“能否失译为第三标准,这一分类体系层次明晰,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fo教的整个教义体系。这种编制方法,既涵盖了古今所有的fo经译本,也系统地反映了现有的fo经,且对现有fo经根据学术思想体系进行分类,给读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门径11。4结语fo经目录分类体系由最初的以译经形式为分类标准,到以fo教教义为分类准则,这一发展历程与fo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一致,fo教于魏晋初传中国,至隋唐三教合一初步构成。fo经目录分类体系的完善也是伴随着中土僧众对fo教经典以及fo教教义的深化理解而完善的,并且这种分类体系也得到了隋唐时期正统知识分子的认可,编撰于唐初的官修(隋书经籍志)即在四部之后著录fo道典籍,将fo经也按大小乘和经律论三藏进行分类著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