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_(精品).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40104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_(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_(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_(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_(精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启示自古以来,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把礼仪、礼义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纲常伦理、风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注重礼仪和礼义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居仁由义,则是中国传统学校教育和社会风俗教化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将礼仪、礼义作为一种基本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文化奉献。本文就儒家文化与礼仪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一些讲明,供各位从事礼仪教育实践和礼仪研究的同仁参考。一、儒家的礼仪教育学讲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他不仅把(礼)(乐)(诗)(书)(易)(春秋)列为教学内容,而且把这种以“礼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人伦道德秩序建设的基础。因而,儒家

2、重视礼制建设,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第一,“道德仁仪,非礼不成。道德有德理、德智、德育、德义、德言、德行、德性、德仪、德范、德功、等等,礼仪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秩序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政治、军事、道德、法律、教育、祭祀、生活、等等方面无处不在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所在。(礼记曲礼)“道德仁仪,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应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军制恭敬撙节,让步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

3、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ou。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2这段话的意思是讲,道德仁义,不通过礼教就不能获得成效;教育百姓端正风俗,没有礼教作手段就不能完美;判定诉讼是非,没有礼仪准则作根据就不能决定;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没有礼制作等级名分就不能确定;从师学习,没有礼仪作规矩,师生之间就不会亲密;排列朝廷官位、整治军队、委任官职、执行法令,没有礼仪作准绳就失去威严;向神求福,祈祷祭祀,进献祭品给鬼神,没有礼仪规范就会不忠诚不庄重。所以君子态度必须恭敬,凡事要有节制,对人要辞让,如此才能发扬礼义。鹦鹉固然会学人讲话,但还是飞鸟;猩猩固

4、然会学人讲话,但还是走兽。假如是人却不尊礼仪,固然能讲话,其内心不是与禽兽一样吗?由于禽兽不懂礼,所以在禽兽中才出现父子共一妻的情况。由于如此,圣人才出来制定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才有了礼,才知道本人与禽兽有本质区别。第二,“礼者,不可不学也。(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3儒家以为,一个人必须知礼义,懂礼仪,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怎样端正仪容身态,表情适当,言辞恭顺,只要做到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确立,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礼是修身做人的基

5、本准则,教育人们道德规范知识,并对人们施行礼仪行为能力培养,学会尊礼好礼,对于促进每个人获得做人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为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4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上古时代,崇尚道德;后来注重得到别人的恩泽一定要进行回报。礼的原则就是推崇恩泽有报答的:假如只讲施予别人恩泽却不考虑受惠者的报答,不符合礼的要求;假如只强调别人报答却不知道施予恩泽,也不符合礼的原则。只要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社会

6、就会安宁;人们的行为不符合礼的规范,社会就会动乱。所以讲:礼是不能不学的。礼仪的行动原则是抑制本人、尊重别人,即便是地位低下的小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何况有钱有权的人呢!有权有钱的人知道爱礼行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懂得好礼行礼,道德意志就会坚定而不会害怕迷惑。第三,“安上治民,莫擅长礼。儒家以为,礼是国家政治大事。施行以“礼为主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搞好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秩序建设的基本措施。孔子讲:“入其国,其教可以知也。其为人也,温顺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5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7、的风俗人情、文化素质,道德水准,智慧程度,都取决于礼乐诗书的教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必须建立在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儒家以为:“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6儒家主张国家治理要从尊重礼义教化入手,教给人们礼的规范,坚守礼义,引导人们遵循礼的约束,成为有规矩、有秩序、懂道德的“有方之士。儒家以为,礼仪的核心是“义,“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7只要做到把把礼仪与礼义结合起来,用以教育人们,无论是国家朝廷,还

8、是社会家庭,都会做到秩序井然,安分守己。第四,“礼之教化也微。(礼记经解):“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的教育与教化,具有防微杜渐、徙善远罪,促进社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经解):“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必有水败;以旧礼为之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

9、矣;聘谨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8儒家对礼仪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作了明晰的讲明。由此以为,礼仪教育本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修德治国的治具。(文王世子):“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9这就是讲,上自朝廷,下自乡里,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要有礼仪的规范与约束。由于只要人们在礼仪的规范约束下行动,国家就会君臣有义,政治安宁,社会就会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夫妇有道,恩义有报,民生幸福。(礼记)讲:“知为人子,然后能够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能够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10所以,礼仪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上至王子,下至百姓,必须学习礼仪,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做好礼仪

10、教育,无论是统治秩序,还是伦理秩序,都会处于和谐状态,反之则政治动乱,诸侯争斗,道德沦丧,淫乱犯罪,甚至人们会不知死活地犯上作乱,不知死活地胡作非为。二、儒家礼仪教育经典(礼记)礼仪教育是儒家教育的重点,基本内容主要反映在(礼记)中。(礼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也是一部古代礼仪家关于古代礼节风俗、规定、界定和轶事的文集,一部儒家礼仪思想的资料汇编。它作为儒家经典,相传两千多年,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礼仪制度和礼仪文化精神。第一,(礼记)的构成与演变。(礼记)的作者并非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后。其中可考者,较多是孔子再传弟子所作,书中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相传,(礼记

11、)一书的编定是两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晚期,刘汉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一百三十一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共三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四十六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末年,马融传(小戴礼记)又增补了(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共四十九篇,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礼记)。(礼记)自东汉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后,这个本子便

12、盛行不衰,随着经学的发展,日臻成为儒家教育的经典,其地位便不断上升。到了唐代,它与(周礼)、(仪礼)并列进入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第二,(礼记)的主要内容。(礼记)是关于礼学的论文集,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和阐述先秦的礼制、礼义,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其中,礼制的内容、礼制产生和变迁的历史、礼论等最为详尽。首先,(礼仪)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由于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吉礼为五礼之首。包括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方百物的祀典,都属于吉礼。凶礼,一般指丧葬,也包括

13、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还包括一些需要发动一些大量人力的活动,如建造城邑,田猎等。宾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酒礼、立储等。其次,(礼记)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教育、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众多方面,它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主要资料。第三,(礼记)的版本。(礼记)的版本分经本、经注本、注疏本、校本、释文本五类。小戴(礼记)是最早的经本。南宋时岳珂所刻的十行本,附有释音和注疏,称为岳本,此是注经本。明代嘉靖年间闽中李元阳用十行本重刻的,世称闽本。明万历年

14、间,国子监用闽本重刻的,每卷首有监臣田一儁、吴士元等校刊重修字样,世称监本。崇祯年间用监本重刻的,书末有“明崇祯十二年岁在屠维单阏古虞毛氏镌题字一行,世称毛本。以上三本都是注疏本。校本有惠栋校宋本,宋刊本(礼记正义)七十卷。浦堂(十三经正误)中有(礼记正误)十五卷。释文本有通志堂本,即(经典释文礼记音节)。东汉末,郑玄为(礼记)作注,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收入了郑玄的注。其中以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最完善,供学者研究之用。第四,(礼记)各章的内容简介。1(曲礼)分上下两篇,它记录详细细小的礼仪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义制度的言论。2(檀弓)分上下两篇,

15、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讨论丧礼的言论。3(王制),记述古代君王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刑罚、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4(月令),本篇仪一年十二个月,逐月记载当月的各种天气情况、天子应关心的农事及其天子所宜的居处、车马等。5(曾子问),本篇记述孔子与弟子曾子之间有关丧礼的问答。6(文王世子),本篇记述天子教育太子的礼仪、内容以及尊师重教的制度。7(礼运),本篇重点叙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问题。8(礼器),本篇叙述礼的作用、制礼和行礼的原则,礼的各种表现及其表现形式。9(郊特牲),本篇记述各种祭祀、朝觐、天子出行、婚礼等礼仪以及对其礼义的阐释。10(内则),本篇主要叙述家庭内所应遵循的各种

16、礼仪准则。11(玉藻),本篇记载天子、诸侯的服饰、饮食、起居之礼以及其他礼制。12(明堂位),本篇记述诸侯在明堂朝见周天子时所处的位置及周公的功绩等。13(丧服小记),本篇具体记述了关于丧服的制度。14(大传),本篇记述宗法制度、祭祀天地山川的礼仪和服制。15(少仪),本篇记述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活动的礼仪。16(学记),本篇阐述了儒家关于兴学执教的道理以及教学活动的基本教义,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17(乐记),本篇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是儒家关于音乐的理论著作,其中讨论了音乐的起源、效果、作用等重要问题,是中国古代有关音乐和文艺理论的专著。18(杂记),分上下

17、两篇,上篇记述诸侯下面士阶层的丧事礼仪,下篇记述丧礼、祭祀、婚姻、避讳等礼的规定。19(丧大记),本篇记述国君、大夫、士子的丧礼。20(祭法),本篇记述有虞氏以致周代下面关于制作祭祀群神的礼仪。21(祭义),本篇主要阐述敬奉双亲的孝道、敬顺尊长的悌道。22(祭统),本篇从多方面记述祭祀的意义。23(经解),本篇记述儒家六经对人们的教化作用。24(哀公问),本篇记述鲁哀公与孔子关于礼与政之间的问答。25(仲尼燕居),本篇记述孔子与弟子对礼的本质、内容、作用,以及行礼的意义与违礼的弊害等问题的讨论,阐述了礼与乐、礼与德行、礼与行政的关系。26(孔子闲居),本篇记述孔子与弟子子夏对王者之德的讨论。2

18、7(坊记),本篇记述孔子有关怎样有效防备人们违德、违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等方面的言论。28(中庸)本篇是阐述礼制、心性、天人关系等重大学理问题的哲学著作,被后入独立成篇,收入(四书)。29(表记),本篇记述有关君子的持身之道,虞夏殷周四代之治,侍君之道。30(淄衣),本篇阐述了君臣之道、君臣之德,以及尊师好贤等问题。31(奔丧),本篇记述身在异国他乡回家奔丧之礼以及其他丧礼。32(问丧),本篇记述父母刚死到虞祭时孝子守丧的悲哀心情和表现。34(服问),本篇记述有关丧服服制问题。35(间传),本篇记述服丧的人内心感情与在外貌、寓居的表现。36(三年问),本篇阐述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理由。

19、37(深衣),本篇记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处。38(投壶),本篇记述有关投壶的礼仪。39(儒行),本篇记述儒者衣食住行的礼仪以及德行修养。40(大学),本篇记述大学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原则。被后儒独立成篇,收入(四书)。41(冠义),本篇记述士冠礼的意义。42(昏义),本篇记述士的婚礼意义。43(乡饮酒义),本篇记述乡饮酒的礼仪。44(射义),本篇记述射礼及其意义。45(燕义),本篇记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46(聘义),本篇记述聘礼的意义。47(丧服四制),本篇记述古代丧服制定的四个原则。三、儒家礼仪教育的启示儒家文化历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注重礼仪

20、和礼仪教育,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构成与发展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其功过得失本文尚不及惶论,但仅就礼仪教育某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谈两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礼义是礼仪的灵魂,礼仪教育必须根据礼义来确立。礼仪属于德育的范畴,表现有德义、德仪、德行、德容、德表等等要素。其中“德义最为重要。如(礼记)讲,礼是用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的,只要“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儒家的礼仪教育,旨在建设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知礼义、懂礼节、行礼仪的仁礼道德与社会秩序,通过礼仪教育和教化,使人们生活、活动在一种由礼制规定的等级社会、道德规范中。所以,儒家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接受礼仪教

21、育,躬行礼仪规范,都要“内知德义,假如徒有外在德表,即盲目学习、模拟某种礼仪行为,那就不是礼仪教育的真实意义了。其实,我们当代的礼仪教育,它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道德教育,外表上同样要求人们做到“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但在德义、礼义上,我们的时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我们应该根据当代社会的道德精神要求,为了建立当代社会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其礼仪规范应该赋予当代世界文明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本质,只要这样才能做到“礼义备。我以为,加强当代礼仪和礼仪教育的理论建设,应该是我们今天推进礼仪教育的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二,中小学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必修课。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

22、作为德育实践课程非常必要。首先,由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无论是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舞台的领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乃至旅游者,都要懂得一般性的当代社会礼仪,所以做一个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的人,做一个当代社会的文明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应该从基本礼仪规范抓起。其次,道德教育不是空洞无物的讲教,“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表现,而这些是需要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养成的。中小学开展当代礼仪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与措施。礼仪是文化的表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故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但是在中小学开展当代礼仪教育的实践中,我

23、们不应该拒绝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礼仪教育的优秀传统,由于我国古代几千年的礼仪教育积累有丰富的珍贵经历,而这些是超越教育内容的。例如(礼记学记)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1也就是讲,礼仪教育需要营造一种“和易的气氛。礼仪教育实践,重在学生感到生活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我们要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迫。又如(学记)讲:“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12礼仪教育应该注重适量的教育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礼仪课程,既不要过多,也不要太少,既不要过分容易,也不要学而不习,浅尝辄止。中小学礼仪教育,是一项与未成年人成长经过相适应的德育实践课程,怎样开设课程,怎样施行教育实践,怎样开展礼仪行为训练,怎样将礼仪教育落实在各种活动之中,都有许很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讨论。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礼仪教育研究,进行经历沟通,我以为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进步的表现。十分值得一提的是,礼仪特级老师贝新茝在开展中小学礼仪教育方面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她的实践经历颇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同时,我希望我们的礼仪教育也应该关注研究中国古代儒家礼仪教育的珍贵经历,借鉴和发扬礼仪教育的优秀传统与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