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17828536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人民音乐杂志)2015年第七期媒体WeMedia又被称为私媒体、草根媒体、公民媒体、介入式媒体或第五代媒体,是一个伴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尚未在学界完全构成共鸣。本文拟结合我国实际,将其限定为:在互联网和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出现的网络论坛、个人主页、博客、微博等个性化传播形式。它与书籍、报纸、广播、电视、机构组织门户网站等群众媒介相比,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征。互联网虚拟社区早已进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音乐学界也有学者提出关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音乐田野的建议。笔者以为,近年迅猛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平台,好像互联网上的“民

2、间社会,与承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民间土壤具有众多类似性,所以讨论在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中怎样对待和使用自媒体平台是一个更具必要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自媒体平台是传统音乐文化遗产栖身的虚拟家园自录音技术问世后,音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就开启了新纪元,音像同步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再次强化了它的传播和发展。固然这些技术也给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数字音像化还是保存和传播音乐最适宜的方式。对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种而言,将其数字音像化在目前看来更是迫不急待的事。但无论是专门机构还是专家学者,需要做的事似乎都很多,而时间、精神、财力等也都很有限。传统音乐文化体量丰富,分布

3、面广,对其进行收集更非专业机构和专门人员所能完成。在现代信息化进程中,互联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无论在山寨水乡还是牧区渔村,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各地、各民族中已有而且还会有不少接受过当代教育又关心家乡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局内人当然也还有一些造访他们的旅行者,他们无论是身在故园,还是离散他乡,都可能随时利用手中的设备拍下一个个携带“我文化“我特色信息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这样,自媒体平台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展示“我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空间。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某省传统乐种为例,仅通过360和百度这两个搜索引擎,我们就能够看到若干视频。通过对上传者资料的粗略考察,我们

4、能够发现这类视频大多来自局内人和造访他们的旅行者的自媒体。这些数据肯定不准确,但也不是全部无效。其间可能有重复的,也有名实不一的,当然因文件名与搜索关键词不同还未被统计进来的。但总的来看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尽管良莠不齐,可也不乏珍品。20世纪70年代,集真实直观、声像兼容、传播广泛、易于保存等影视特点和理论性、学术性等人类学特征于一体的影视人类学已发展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我国音乐学界也早有专家学者发出过尽快摄制“影视音乐民族志之类的建议。但若聚焦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群众传媒中出现的介绍宣传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影音作品不少,可是能作为影视音乐民族志的作品在我

5、国似乎还并不多见。当很多各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消亡前还未能被我们本已拥有的技术留下音像的时候,我们也只是留下遗憾。不过我们发现,有了自媒体平台和局内人及其他热心人士的介入,群众媒体、专门机构和专家学者还来不及顾及的很多传统音乐遗产正在互联网上不断现身,甚至能够讲得以重生。二、自媒体平台是进入传统音乐文化田野的新途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研究也是一种保护手段。从目前来看,田野调查仍然是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方法。不过,由于各地十分是承载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乡村都已出现了频繁的人口流动、传统族群的离散、成员生产关系的改变等众多现象,传统田野构造已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现实面前,采用新的技术

6、,开拓新的途径,启用新的范式,是减少、克制传统调查方法的受限和缺陷的一个思路。自媒体的发展,为这一思路的实践提供了可能。在此,笔者列出下面几点:1.通过自媒体发现田野。在学术界,有学者将学术调查田野点分为“熟地和“生地两种。通常来讲,假如需要到已有多轮学者研究过的田野点,也就是所谓的“熟地进行研究,一般较容易找到进入的线索。但要去发现一个无人或少有人涉足过的田野点,也就是所谓的“生地,可能就需要一些十分的信息或“机缘了。今天的自媒体平台,提供了很多“熟地“生地的信息。2.通过自媒体沟通田野。自媒体有定向传播的特点,通过自媒体音乐遗产信息的网友往往是认同该遗产的局内人或旅行者、研究者。自媒体信息

7、在互联网上的某一个平台比方个人主页、博客或论坛时,都会留下者的信息。有真名,亦有网名,但网名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主体。所以就一般而言,尽管这些网友的真实身份可能一时不明,但大多能通过他们留在个人主页、博客、论坛等平台上的信息,联络上现实中的本人,在与他们的沟通沟通中,由生变熟。3.通过自媒体鸟瞰田野。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正源源不断地被上传到互联网,有的关联信息在量上已接近甚至远远超过一个详细田野点的材料,如上表统计的“芦笙音乐“侗族大歌等视频资料,在现实的地理空间中恐怕没有哪一个详细的田野点能收集到这个量。另外,自媒体也不只要视频这种内容和形式,还有文字、图符、超文本等内容,这

8、实际上已构成一种新的虚拟的“数字化田野。通过自媒体平台,研究者能够鸟瞰拟调查的田野。三、利用自媒体平台做“田野调查自媒体平台既是一个存现音乐遗产的空间,还是一个由个人以信息为媒体主动自发构成的虚拟真实社会。这里有音乐文化研究所需的音、图、像,还有网民的很多相关言论。对于研究者来讲,它既是获取研究材料的途径,也是体验音乐文化遗产的“田野,而且是能够让很多音乐文化遗产得以延年益寿,甚至开枝散叶的新“田野。只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实地田野相比,它有类似,也有相异。所以在这个“田野上做研究,也需要传统方法之外的一些新方法。一自媒体“田野调查的理论基础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音乐文化遗产的虚拟“田野,同时它也提供了

9、进入现实田野的途径。传统的田野调查方式通过自媒体平台和即时的视讯软件如QQ、微信和通讯工具如手机、电话,可以以实现对自媒体田野的一些调查工作。但自媒体毕竟是有本身特点的“田野,所以还需要探索更为适用的理论。1.马库斯的多点民族志理念1984年,乔治E.马库斯GeorgeE.Marcus在(当代世界体系中民族志的现代问题)ContemporaryProblemsofEthnographyintheModemWorldSystem一文中,提出了“多点民族志multi-sitedethnography的理念。1996年,他又在“Ethnographyin/oftheWorldSystem:theEm

10、ergenceofMulti-SitedEthnography一文中进行了总结性阐述。马库斯以为,传统的民族志研究通常是单点的single-sited,即研究者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长期的田野研究。但在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乡村,人口的流动、信息的沟通、文化的融合都已成为普遍的事实,故全球化背景下某一地点的社会文化研究,应拓展单点民族志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的追踪和关系讨论,进而揭示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构造变迁。2.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思维方式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May-er-Sch觟nberger与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Cukier合著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

11、与思维的大变革)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一书于2013年面世。该著提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是一个被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带入的以“PB1024TB为单位的构造与非构造数据信息的现代。面对“大数据,信息分析将出现三个转变:一是信息分析“更多,研究者将面对全体数据而非随机样本;二是信息分析“更杂,它要求研究者在扩大数据规模时要学会拥抱“混乱;三是信息分析“更相关,需要研究者擅长找出本来毫无关系的数据间的“关联性。其中第三个转变,也即对信息分析“更相关的认识最为重要。马库斯的“多点理论提醒

12、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要注意进行多角度的追踪和讨论。舍恩伯格提出的“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拥抱混杂“寻找关联等思维方式在音乐遗产的自媒体平台研究中也是有启发性的,可借鉴的。这一思维方式与马库斯“多点理念的结合,即为利用自媒体平台做“田野调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根据。二自媒体“田野调查的方法1.蹲点与追踪蹲点调查法即指长期在一些相对具备规模有一定文化空间意义的论坛或虚拟社区进行调查。与在现实田野中的住居式介入观察方式类似,研究者能够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虚拟社区进行长时期的关注。不同的是,对于一个研究个体而言,通常只能在一个现实的田野中进行考察,而面对自媒体平台,则能够同时以“会员

13、虚拟局内人的身份对若干虚拟社区进行实时关注。追踪调查法即指研究者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进行“多点式或“环链式考察。这种方法在我国传统音乐的调查中早已使用,只是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者的时间、精神、财力等各种原因,一般都没有做得如理想中那样系统。但有了自媒体平台,追踪调查法在很大程度上可让研究者摆脱时间、精神、财力等因素的制约,像马库斯所提出的那样更大范围、更宽视野、更深层次地考察音乐文化遗产。另外,自媒体平台上的超文本,即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本身就是基于“追踪的思维设计的功能,为追踪调查又增加了一个便捷的通道。2.辨伪与遴选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自媒体

14、平台为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便捷通道和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由于这种不设底限的便捷性和鱼龙混杂的丰富性而给调查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相比实地田野调查,信息的辨伪和遴选在自媒体“田野调查中显得愈加重要。从实际情况看,自媒体平台上的文字、图片、音频等信息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辨识难度较大。以视频信息为例,常见的不实情况主要有下面几种:1假名托古。者为资料标注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类的标签,但实际上可能是假借传统名义以突出其特色。2张冠李戴。即者资料标注的是此地、此民族、此乐种或此乐曲等信息,而实际可能完全不同。3攀龙附凤。即者有意或无意将资料标注为某一知名度较高的乐种,但其实不是。4移花接木。即者或制

15、作者利用蒙太奇技术从不同的音视频素材中剪辑组合而成的资料。针对上述情况和信息,能够采用不同的辨伪方法。笔者以为,一般能够通过下面几条途径:1文献印证。借鉴我国传统学术研究中实物与文献印证的“物文印证法、文献与文献互证的“文文互证法等方法,利用文献与视频、视频与视频互相印证的方法来辨识资料。2音声鉴别。利用已有的音乐经历,辨别视频中音声信息的真伪与价值。3图像鉴定。视频图像暗含着拍摄技术与场景的信息,通过光线明暗、景深倒影、场景转换、影音同期、穿帮镜头等技术细节能够识别出视频资料的一些摄制信息。4网民言论。具有公开性、即时性的自媒体平台信息,不只要研究者在关注,还可能为其所标称文化的局内人和其他

16、知情者、关注者所得悉,这些局内人和知情者、关注者可能会针对信息发言,这些言论能够为研究者对信息的辨伪提供有意义的佐证。5实地调查。自媒体平台毕竟是一个几乎没有准入机制和质检员的信息集市,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讲,重要的、关键的信息还需要研究者亲临实地调查,予以确证。四、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自媒体平台使用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为专家学者传播传统音乐文化、推广本人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主张提供了理想的空间和渠道。站在一个传统音乐喜好者和学习者的角度,笔者还期望能通过更多专家学者的自媒体平台,获得下面几个方面的信息:1.来自田野的,在公共媒体上鲜见的传统音乐音像。每

17、位从事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有本人关注的对象和收集的音像,希望专家学者们从中遴选出一些音像资料十分是那些珍稀的,当下已很难听到、见到的传统音乐音像资料在本人的博客、日志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并最好针对普通的传统音乐喜好者配上专业的讲解或介绍。2.经专家学者系统整理的对某一地域、民族或乐种、乐人等传统音乐文化事象的研究成果。希望专家学者利用本人的身份影响、专业视角和通过音、谱、图、文、像等各种形式对某一传统音乐文化事象相关研究成果的立体呈现,引起相关音乐文化主体对本地区、本民族或本族群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自信心,激发文化自豪感,进而促进他们主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动。

18、当然,由于现有的法律规约对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还有很多未及之处,学者在使用自媒体平台时,要有科学和伦理的自律意识,要顾及知识产权、主体心理、文化信仰和禁忌等问题。五、结语自媒体平台已是一个日渐壮大的保存和展现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虚拟空间,其发展势头已让学者在进行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时难以回避。相信不少学者在田野调查中都会收集到局内人自行录制的各种音乐光碟,可以能会被调查对象要求为他们摄制光碟,或被要求将采访他们的录像复制给他们。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主体的这些诉求,本身也应成为学术研究中关注和考虑的问题。自媒体平台当然也承载了这类诉求信息。寄居于自媒体平台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留守在乡村、漂泊于都市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一样,同样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对象。最后需要讲明的是,本文讨论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不能否定传统实地调查的作用和意义,也不是以为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研究能够取代亲临实地的调查,更不是鼓吹自媒体包罗万象、研究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走捷径这类思想。而是以为:在信息化浪潮无孔不入的现代,社会各领域正在以史上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深入的变化,面对种种个人意志无法左右的现象和规律,我们似应因势而行,在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中,既要关注遗产的传统存现形式,使用经典学术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关注新的现象和存现平台,拓展思维形式,探索适用的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