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技术管理规程.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39403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站技术管理规程.doc(8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泵站技术管理规程发布日期: 2007-04-22 本文已被浏览过 2509 次【题名】: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副 题 名】:Code of practice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pumping station 【起草单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标 准 号】:SL 255-2000 【代替标准】:泵站技术规范SD204-86(技术管理分册)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日期】:2000-10-11 【实施日期】:2000-08-01 【标准性质】:水利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水利部水国科2000458号

2、【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2000的通知水国科2000458号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水司主持,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泵站技术管理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 和编号为: SL255-2000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本标准实施后取代泵站技术规范SD204-86(技术管理分册) 本标准自2000年8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 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000年十月十一日 【全文】: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前 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

3、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织,对SD204-86 泵站技术规范(技术管理分册)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更名为泵站技术管理规程。 泵站技术管理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泵站技术经济指标; 机电设备运行管理; 机电设备检修管理; 工程管理;调度管理;安全管理;科学试验与技术档案;本规程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本规程主编单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利厅广东省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继珊林建时赵乐诗冯贤华徐叶琴1总则1.0.1为了加强泵站工程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规程。 1.0.2

4、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泵站的技术管理。小型泵站的技术管理可参照执行。 1.0.3泵站技术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本规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泵站运行、维修、调度及安全等规章制度;2完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3搞好泵站的机电设备和工程设施的运行调度和检修维护等管理工作;4认真总结经验,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采用和推广新技术;5按照泵站技术经济指标,考核泵站技术管理工作。1.0.4泵站技术管理除应贯彻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与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泵站技术经济指标 2.0.1考核泵站技术管理工作应以下列技术经济指标为依据。各项指标的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5、1工程完好率;2设备完好率;3装置效率;4能源单耗;5供排水成本;6供排水量;7单位功率效益;8安全运行率。2.0.2工程完好率应达到80以上,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工程评级不应低于本规程5.4.2条规定的二类工程标准。 2.0.3设备完好率,对于电力泵站不应低于90,对于内燃机泵站不应低于80,其中与水泵机组安全运行密切相关的设备评级不应低于本规程4.5.2条规定的二类设备标准。 2.0.4抽水装置效率应根据泵型、平均装置扬程和水源的含沙量按以下规定取值: 1装置扬程在3m以上的大、中型轴流泵站与混流泵站的装置效率不宜低于65;装置扬程低于3m的泵站不宜低于55。 2离心泵站,在抽清水时,其装置效

6、率不宜低于60;在抽吸浑水(含沙水流)时,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55。 2.0.5泵站能源单耗考核指标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电力泵站能源单耗不应大于5kwh/(ktm); 对于内燃机泵站能源单耗不应大于1.35 kg(ktm)。 2.0.6安全运行率,对于电力泵站不应低于98,对于内燃机泵站不应低于90。 3机电设备运行管理3.1一 般 规 定3.1.1所有机电设备都应进行编号,并将序号固定在明显位置。旋转机械应示出旋转方向。3.1.2长期停用和大修后的机组投入正式作业前,应进行试运行。3.1.3机电设备的操作应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3.1.4机电设备启动过程中应监听设备的声音及振动,并注意其

7、他异常情况。3.1.5测量设备运行参数的仪表至少应每12h记录一次。3.1.6对运行设备应定期巡视检查。3.1.7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3.2 主 水 泵 运 行3.2.1运行中不应有损坏或堵塞水泵的杂物进入泵内。3.2.2水泵的汽蚀和振动应在允许范围内。3.2.3多泥沙水源泵站提水作业期间水源的含沙率不应超过7。3.2.4轴承、填料函的温度应正常。润滑和冷却用的油质、油位。油温和水质、水压、水温均应符合要求。 3.2.5全调节水泵其调节机构应灵活可靠。采用液压或机械调节机构还应注意观测受油器温 度和漏油等现象。 3.2.6水泵的各种监测仪表应处于正常状态。 3.2.

8、7水泵运行中应监视流量、水位、压力、真空度和运行温度、振动等技术参数。 3.2.8对于投运机组台数少于装机台数的泵站,每年运行期间应轮换开机。 3.3主 电 动 机 运 行 3.3.1电动机启动前应按制造厂家的规定,测量定子和转子回路的绝缘电阻值。 3.3.2电动机的运行电压应在额定电压的95110范围内。 3.3.3电动机的电流不应超过铭牌规定的额定电流,超负荷运行时,其过电流允许运行时间应按表3.3.3的规定取值。 表3.3.3电动机过电流与允许运行时间关系表 过电流()10152025304050 允许运行时间 (min) 60156 5 4 3 2 3.3.4电动机定子线圈的温升不得超

9、过制造厂规定允许值,如制造厂未作规定,可按表 3.3.4的规定取值。 表3.3.4电动机定子线圈的温升极限值() 项电动机 绝缘等级 目类别 E 级 B 级 温度电阻检温温度电阻检温 计值值计值计值值计值 l 额定功率 在 5000kW 70708080 及以上 2 额定功率657575708080 小于 5000kw 表3.3.4电动机定子线圈的温升极限值()续表 项电动机 绝缘等级 目类别 F 级 H 组 温度电阻检温温度电阻检温 计值值计值计值值计值 l 额定功率 在 5000kW 100 100 125 125 及以上 2 额定功率85100 100 105 125 125 小于 50

10、00kw 3.3.5电动机运行时其三相电流不平衡之差与额定电流之比不得超过10。 3.3.6同步电动机运行时其励磁电流不宜超过额定值。 3.3.7电动机运行时的允许振幅不应超过表3.3.7的规定。 表3.3.7电动机运行的允许振幅值(mm) 序 项目 额定转速(rmin) 号 100 以上350 以上375 以上500 以上 至 250至 375至 500至 750 立带推力 1 式轴承支0.120.100.080.07 机架的垂 组直振动 带导轴 2 承支架0.160.14 0.12 0.10 的水平 振动 定子铁 芯部分 3 机座的0.050.040.030.02 水平振 动 4 卧式机组

11、各0.180.160.140.12 部轴承振动 表3.3.7电动机运行的允许振幅值(mm)续表 序 项目 额定转速(rmin) 号 750 以上1000 以上 1500 以上 至 1000 至 1500 至 3000 立带推力 1 式轴承支- - 机架的垂 组直振动 带导轴 2 承支架- - - 的水平 振动 定子铁 芯部分 3 机座的- - - 水平振 动 4 卧式机组各0.100.080.06 部轴承振动 3.3.8电动机运行时轴承的允许最高温度不应超过制造厂的规定值。如制造厂未作规定, 轴承允许最高温度:滑动轴承为70,滚动轴承为95。 3.3.9同步电动机运行时滑环与电刷应接触良好,无

12、积垢,无电火花现象。 3.4变 压 器 运 行 3.4.1变压器投入运行前应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 1分接开关位置;2绝缘电阻;3接地线;4油位。3.4.2变压器投入运行后应定期巡视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储油柜和充油套管的油位、油色均正常,且无渗漏油现象。储油柜与继电器间连接阀打开,套管外部清洁、无破损裂纹、无放电痕迹及其他异常现象。2变压器本体无渗油、漏油,吸湿器完好,硅胶干燥,各冷却器温度相近,油温正常,管道阀门开闭正确。 3引线接头、电缆、母线无发热征兆,安全气道及保护膜完好,瓦斯继电器内无气体。 4变压器运行音响正常,风扇旋转正常。 5变压器室环境符合设备保养和运行的要求。 6无人值

13、守的变压器定期检查,并记录电压、电流和上层油温。 3.4.3站用配电变压器应在最大负荷期间测量其三相负荷,如发现其不平衡值超过规定时,应重新分配。 3.4.4油浸式变压器上层油温不宜超过85,最高油温可按表 3.4.4的规定取值。 表3.4.4油浸式变压器上层最高油温值() 冷却方式冷却介质最高温度上层最高油温度 自然循环、自冷、风冷 40 95 3.4.5干式变压器各部位的允许最高温升不应超过表3.4.5的规定值。 表3.4.5干式变压器各部位的允许最高温升值() 变压器部位绝缘等级允许最高温升值测量方法 绕组E 75电阻法 B 80 F 100 铁芯表面及结构零最大不得超过接触绝缘材料的允

14、许最温度计法 件表面高温升 3.5电力电缆及其他电气设备 3.5.1通过电缆的实际负荷电流不应超过设计允许的最大负荷电流。 3.5.2电缆线路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测量电缆的温度,并做好巡视测量记录。 3.5.3高压配电装置的运行应符合制造厂规定的技术条件,投入运行后应检查母线接头有无发热,运行是否正常。 3.5.4对继电保护动作时的掉牌信号、灯光信号运行人员必须准确记录清楚。 3.6辅助设备与金属结构 3.6.1油、气、水系统中的管道和阀件应按规定涂刷明显的颜色标志。 3.6.2用于水泵叶片调节、液压减载、油压启闭等装置的压力油系统和用于润滑轴承的润滑油系统,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压力油和润

15、滑油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其油温、油压、油量等应满足使用要求,油质应定期检查,不符合使用要求的应予更换。 2油系统中的设备应定期清洗,油管应保持畅通和良好的密封,无漏油、渗油现象。 3油系统中的安全装置,压力继电器和各种表计等应定期检验,动作可靠,运行中不得随便拨动。 4油压管路上的阀门应关闭严密,在所有阀门全部关闭的情况下,液压装置储气罐在8h内额定压力下降不得超过0.15MPa。 3.6.3压气系统及其安全装置、继电器和各种表计等应工作可靠,定期检验,其工作压力值应符合使用要求。 3.6.4主机组冷却、润滑和填料函水封用水的技术供水和泵房内渗漏水、废水的排除,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技术供

16、水的水质、水温、水量、水压等满足运行要求。 2示流装置良好,供水管路畅通。3集水井和排水廊道无堵塞或淤积。4供、排水泵工作可靠,对备用供、排水泵应定期切换运行。 3.6.5泵站出水管(流)道出口拍门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拍门附近的淤积杂物应及时清除。 2拍门铰轴、铰座配合良好,转动灵活,无严重锈蚀。 3拍门关闭时对门座的撞击力应加以控制。 4采取措施减小作用在拍门上的冲击力,限制对拍门的扭振惯性力。 3.6.6虹吸式出水流道真空破坏阀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真空破坏阀在关闭状态下密封良好。 2按水泵启动排气的要求调整阀盖弹簧压力。 3真空破坏阀吸气口附近不应有妨碍吸气的杂物。 4必

17、须保证破坏真空的控制设备或辅助应急措施处于能够随时投入状态。水泵机组失电后应及时破坏虹吸管内真空。 3.6.7采用快速闸门断流的泵站,在主机组启动前应全面检查快速闸门的控制系统,确认快速闸门能按规定的程序启闭后方可投入运用。 3.6.8经过检修或长期停用的机组,启动前应对安装在其出水管道上的液控蝶阀进行检验, 按照规定的关阀程序调整阀门关闭速度。 3.6.9泵站运行时应对泵系统设置的水锤防护设施进行巡视检查。 3.6.10拦污栅前的污物应及时清除,并按环保的要求进行处理。 3.6.11起重机的使用应遵守下列规定: 1应由经技术考核持有上岗证的人员操作。 2长期停用的起重机使用前应进行全面检查,

18、限位开关、刹车和各种电气设备、安全保护装置等必须完好。 3起吊前和起吊物吊离支承面时必须检查钢丝绳捆绑情况。 4起重机正在吊物时,应严禁一切人员在吊物下方停留或行走。 5起吊物不得长期悬挂在空中。吊钩挂有重物时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作台。 3.7计算机监控系统 3.7.1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自动监视和控制的泵站应根据各泵站的具体情况,制定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制度。 3.7.2对于履行不同岗位职责的运行人员,应分别规定其安全等级操作权限。 3.7.3计算机监控系统投入运行前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运行正常。 2现地控制单元(LCU)运行正常。 3各自动化元件,包括执行元

19、件、信号器、传感器等工作可靠。 4系统特性指标以及安全监视和控制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5无告警显示。 3.7.4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发生故障时应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3.7.5未经无病毒确认的软件不得在系统中使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计算机不得移作他用和安装未经设备主管部门工程师同意的软件。 3.7.6历史数据应定期转录并存档。 3.7.7修改前后的软件必须分别进行备份,并做好修改记录。 4机电设备检修管理 4.1一 般 规 定 4.1.1泵站管理单位应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技术状态,编报年度检修计划。 4.1.2对运行中发生的设备缺陷,应及时处理。对易磨易损部件进行清洗检查、维护修理、更换调试等应适时

20、进行。 4.1.3按照有关技术规定对主机组进行大修时,应对主水泵进行全面解体,对电动机应吊出转子,对其轴承等部件进行检修,更换或调试。 4.1.4严寒地区的泵站每年冬季对其机电设备、管道阀件以及金属结构等均应进行防冻维护保养。 4.2主 机 组 检 修 4.2.1主机组检修周期应根据机组的技术状况和零部件的磨损、腐蚀、老化程度以及运行维护条件来确定,可按表4.2.1的规定取值,亦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推后。表4.2.1主机组检修周期 设备名称大修小修 日历时间(a) 运行时间(h) 日历时间(a) 运行时间(h) 主水泵35250015000 1 1000 主电动机38300020000 122

21、000 4.2.2主机组大修的主要项目应按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执行。 4.2.3机组大修应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验收报告应由检修人员和验收人员签名。设备大修技术记录、试验报告等技术资料,应作为技术档案整理保存。 4.2.4机组大修结束后应进行试运行,全面检验大修质量,并在30d内提交大修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4.2.5严寒地区的泵站、冬季停泵时应及时排净泵体、叶轮及填料函内的积水,如停泵时间较长,还应向泵体空腔和叶槽内灌注密实的石蜡等抗冻固态物质。4.3 变 压 器 检 修4.3.1泵站和变电所的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在投入运行后5年左右,和以后每10年左

22、右应进行一次大修,小修应每年1次。 4.3.2变压器大修的主要项目应符合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 4.3.3变压器的检修应按规定进行。检修后应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投入运行。验收时必须检查检修项目、检修质量、试验项目以及试验结果,隐蔽部分的检查应在检修过程中进行。检修技术资料应齐全、填写正确。 4.3.4变压器大修结束后,应在30d内作出大修总结报告,报告格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4.4 电 气 设 备 检 修4.4.1高压断路器的检修间隔时间应根据切断故障电流次数、短路容量、断路器型式、遮断容量、制造质量和现场经验确定。操作频繁的断路器,可根据现场经验,按操作次数安排,操作次数少的断路器,其

23、检修间隔应根据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制造质量等条件参照表4.4.1确定。 表4.4.1高压断路器检修间隔时间(a) 电压等级(kV)断路器检修间隔 多油少油空气 35110 353524 235 242424 4.4.2各种电气设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预防性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该设备历次试验结果相比较,参照有关试验,根据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设备是否符合运行条件。 定期试验的项目和周期应按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执行。 4.4.3继电保护装置与系统自动装置的检验应遵守下列规定:1检验可分为新安装设备的验收检验、运行中设备的定期检验及运行中的补充检验。2继电保护装置与系统自动装置,包括属于这些装置的操

24、作及信号回路设备在内应该每年进行1次全面检验。利用继电保护装置或系统自动装置跳开或投入开关的整组试验,每年不得少干1次。主系统线路及母线的继电保护装置与系统自动装置的定期检验,应在雷雨季节前进行。 3检验均应按规定的顺序进行。 4.4.4电气测量仪表的检验和校验应遵守下列规定: 1电气测量仪表的检验和校验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2控制盘和配电盘上仪表的定期检验和校验应与该仪表所连接的主要设备的大修日期一致,其他表盘上的仪表每4年至少1次。试验室用标准仪表的校验每年至少l次,携带型仪表的校验,常用的每半年1次,其余的每年1次。经两次以上校验证明质量好的仪表,可延长校验周期。 4.5辅助设备与金属结

25、构的维修 4.5.1油、气、水系统中的机电设备和安全装置应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缺陷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油、气、水管道接头应密封良好,发现漏油、漏气、漏水现象应及时处理,并定期涂漆防锈。在严寒结冰地区,泵站停用期间应排净泵及管道内积水。必要时还应对泵房内设备采取保温防冻措施。 4.5.2严寒地区的泵站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各类阀门的保养办法。 4.5.3泵站系统的水锤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经常保养,检修时不得改变其工作特性。 4.5.4闸门、拍门、启闭机和拦污栅、清污机等应定期检修和保养,拍门的止水缓冲橡皮应定期更换;清污机除在泵站运行期间正常工作外,在泵站停机期间也应定期启动清污机进行保养性运转

26、。 4.5.5起重机械在检修中拆换主要支承部件或提升部件后,应重作1.25倍静负荷和1.1倍动负荷试验,并遵守劳动部门的规定。 4.6 设 备 评 级 4.6.1主管部门每年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对泵站的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评级。 4.6.2泵站主要设备的评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类设备:技术状态良好,能保证安全运行。 二类设备:技术状态基本完好,某些部件有一般性缺陷,可在短期内修复,保证安全运行。 三类设备:技术状态不好,主要部件有严重缺陷,不能安全运行。 各类设备评级的具体标准,应符合本规程附录H的规定。 4.6.3凡需报废的设备,应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批准。 5工 程

27、管 理 5.1一 般 规 定 5.1.1泵站工程管理应有明确的法定管理范围。 5.1.2泵站建筑物应按设计标准运用,当不得不超标准运用时应经过技术论证并采取可靠的安全应急措施。 5.1.3泵站建筑物应有防汛、防震措施。 5.1.4严禁在建筑物周边兴建危及泵站安全的其他工程或进行其他施工作业。 5.1.5应根据各泵站的特点合理确定工程观测的项目。 5.1.6泵站工程的观测设施和仪表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和保养。 5.1.7对工程观测资料应进行整理分析。 5.1.8严寒地区的泵站建筑物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冻和防冰措施。 5.1.9泵站工程除做好正常维护外,应根据运用情况进行必要的岁修和大修

28、。 5.2泵房5.2.1泵站正常运行每一工作班应对泵房主要结构部位进行一次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在超设计标准运行或发生突然停机事故恢复运行时应增加巡查次数。 5.2.2应注意观测旋转机械或水力引起的结构振动,严禁在共振状态下运行。 5.2.3应防止过大的冲击荷载直接作用于泵房建筑物。 5.2.4大型轴流泵和混流泵的进、出水流道过流壁面应光滑平整。新建泵站投入运行前应全面清理施工杂物。投入运行后应定期清除附着壁面的水生物和沉积物。 5.2.5若泵站的进、出水流道和水下建筑物产生裂缝和渗漏应及时进行处理。 5.2.6应根据设计布置的观测点对泵房不同部位的沉降和位移进行观测。观测时间和周期应在建成放

29、水前后3日内各1次,7日后1次,1年后每年1次,若超设计标准运用必须增加观测次数。 5.2.7泵房产生不均匀沉陷或稳定受到破坏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5.3泵站进、出水池 5.3.1靠近防洪堤建设的泵站防洪排涝期间应加强对进、出水池的巡视检查。如发现管涌、流沙或水流对堤岸和护砌物的冲刷,应采取保护措施。5.3.2应定期观测进、出水池底板,侧面挡土墙和护坡的稳定。如发现危及安全的变化,应采取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堤防安全的工程措施。 5.3.3当泵站进、出水池内泥沙淤积影响水流流态、增大水流阻力时,应及时进行清淤。 5.3.4严寒地区的泵站在冬季运行应防止进、出水池结冰。 5.3.5进、出水池周边宜设

30、置防止地面杂物、来往人员和牲畜落入池内的防护栅墙。 5.3.6泵站运行期间严禁非工作人员在进、出水池内活动。5.4 工程评级 5.4.1管理部门每年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对各类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评级。工程评级的范围和办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规定。5.4.2工程评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类工程:结构完整,技术状态完好,能满足安全运用的要求。 二类工程:结构基本完整,局部有轻度缺陷,技术状态基本完好,不影响安全运用。 三类工程:有严重缺陷,技术状态不好,不能安全运用。 5.4.3各类工程的具体评级标准见本规程附录J的规定。6调度管理6.1基 础 工 作6.1.1排水泵站应通过调蓄演算确定

31、其来水过程线。6.1.2灌溉泵站应根据灌区要求编制其用水计划。6.1.3供水泵站应根据城镇用水要求编制其供水计划。6.1.4各类泵站均应根据工程和水泵配套的实际情况,测绘水泵装置特性曲线。6.1.5应通过监测系统获取泵站运行主要参数和区域水文气象资料。6.1.6应分析和建立泵站与其他相关工程联合运行的水力特性关系。6.2调 度 准 则6.2.1应合理利用泵站设备和工程设施,按灌溉、排水和城镇供水计划进行调度。6.2.2排水泵站抢排涝(渍)水期间应按泵站最大排水流量进行调度。6.2.3扬程变化幅度大的泵站,应充分利用低扬程工况按水泵提水成本最低进行调度。6.2.4扬程相对稳定的泵站,应在满足供、

32、排水计划的前提下按装置效率最高进行调度。6.2.5多泵站联合运行应使站(级)间流量和水位配合最优。6.2.6若水泵发生汽蚀和振动,应按改善水泵装置汽蚀性能和降低振幅的要求进行调度。6.2.7当流域(或区域)遇到超标准的洪、涝或旱灾时,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泵站管理单位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调度。 6.3运行调度6.3.1根据优化准则进行单泵站的运行调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泵站内机组的开机台数、顺序及其运行工况的调节(包括主水泵的变速、变径、变角调节)。 2泵站与其他相关工程的联合调度。3泵站运行与供、排水计划的调配。4在满足提水计划前提下,通过站内机组运行调度和工况调节,改善进、出水池

33、流态,减少水力冲刷和水力损失。 6.3.2根据优化准则进行多泵站的运行调度,其主要内容可包括: 1泵站水源供水能力与各泵站的提水能力,以及各泵站相应灌溉或城镇供水计划间科学调度。 2各泵站的开机台数、顺序的控制及其运行工况的调节,泵站级间流量的调配。 3地面水利用与地下水开采的水资源合理调度。 4流域(区域)内泵站群与其他水利设施的联合调度。 5流域(区域)内或不同流域间排水与灌溉、城镇供水、蓄水、调水相结合的水资源调度。 7安全管理7.1 一般规定7.1.1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7.1.2泵站管理单位应根据泵站的特点制定以下安全管理制度:1运行值班制度;2交接班制度;3巡回检查制度;4安全防火制度;5设备与工程防冻防冰维护管理制度;6泵站建筑物沉降、位移观测制度;7进、出水池流态、淤积及冲刷观测制度;8安全保卫制度;9安全技术教育与考核制度;10事故应急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