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考试内容.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26126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考试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案例分析考试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考试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考试内容.doc(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案例分析考试内容.精品文档.案例分析考试内容案例分析考试内容1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案例分析11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12掌握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23熟悉针对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3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3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4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12二、应急预案案例分析131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13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核心要素及编制要求15应急响应172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203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23三、事故调查处理案例分析241掌握事故的调查、处理方法和技术24事故调查24事故处理3

2、12掌握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35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案例分析1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 T13861 一1992 )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6 大类。1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l )设备、设施缺陷。( 2 )防护缺陷。( 3 )电危害。( 4 )噪声。( 5 )振动危害。( 6 )电磁辐射。( 7 )运动物危害。( 8 )明火。( 9 )高温物质。( 10 )低温物质。( 11 )粉尘与气溶胶。( 12 )作业环境不良。( 13 )信号缺陷。( 14 )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

3、有害因素。2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l )易燃易爆性物质。( 2 )自燃性物质。( 3 )有毒物质。( 4 )腐蚀性物质。( 5 )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l )致病微生物。( 2 )传染病媒介物。( 3 )致害动物。( 4 )致害植物。( 5 )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4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l )负荷超限。( 2 )健康状况异常。( 3 )从事禁忌作业。( 4 )心理异常。( 5 )辨识功能缺陷。( 6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l )指挥错误。( 2 )操作错误。( 3 )监护失误。( 4 )其他错误。( 5

4、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 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 一1986 ) ,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 类。( l )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 )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 )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

5、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 )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 )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 )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 )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 )火灾。( 9 )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 )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

6、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 )冒顶片帮。( 12 )透水。( 13 )爆破。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 )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 )瓦斯爆炸。( 16 )锅炉爆炸。( 17 )容器爆炸。( 18 )其他爆炸。( 19 )中毒和窒息。( 20 )其他伤害。2掌握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一)直观经验分析方法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1 对照、

7、经验法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2 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尽管现代企业千差万别,但如果能够通过事先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就能够对所存在的危险、危害采

8、取相应的措施(如修改设计,增加安全设施等),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厂址、总平面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物流、主要设备装置、作业环境、安全措施管理等几方面进行。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二)总平面布置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乙炔气站、压缩空气站、锅炉房、液化石油气站等)、道路、贮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三)道路及运输从

9、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四)建构筑物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五)工艺过程1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l )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进行考查,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 2 )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对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技术措施进行考查。( 3 )在无法消除危险或危险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对是否采取了减少危险、危害

10、的措施进行考查。( 4 )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对是否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等进行考查。( 5 )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对是否能通过联锁装置来终止危险、危害的发生进行考查。( 6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对是否设置了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2 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可利用各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化学、机械、石油化工、轻工、塑料、纺织、建筑、水泥、制浆造纸、平板玻璃、电力、

11、石棉、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3 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六)生产设备、装置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

12、进行识别。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七)作业环境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八)安全管理措施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3熟悉针对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原则1.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1、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危害;2、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13、;3、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危害;4、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的职业危害的发生;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1.2 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在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时,应遵守如下原则。1、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2、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1)消除;(2)预防;(3)减弱;(4)隔离;(5)连锁;(6)警告。3、安全

14、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4、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设计规范的规定。1.3 安全对策措施的内容1、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2、防火、防爆对策措施;3、电气安全对策措施;4、机械伤害对策措施;5、其他安全对策措施(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色、安全标志、特种设备等方面);6、有害因素对策措施(包括尘、毒、窒息、噪声和振动有害因素的控制对策措施);7、安全管理对策措施。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2.1 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2.1.1 项目选址选址时,除考虑建设项目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并满足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要求外,在安全方面应重点考虑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自

15、然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和企业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1、自然条件的影响;2、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影响。2.1.2 厂区平面布置在满足生产工艺、操作要求、使用功能需要和消防、环保要求的同时,主要从风向、安全(防火)距离、交通运输和各类作业、物料的危险、危害性出发,在平面布置方面采取对策措施。1、功能分区;2、厂内运输和装卸;3、危险设施/处理有害物质设施的布置;4、强噪声源、振动源的布置;5、建筑物自然通风及采光;6、其他要求。2.2 防火、防爆的对策措施2.2.1防火、防爆对策措施的原则1、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空气、强氧化剂)、引火源(明火、撞击、炽热物体、化学反应热等

16、)同时存在;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范围内)与引火源同时存在。(1)取代或控制用量;(2)加强密闭;(3)通风排气;(4)惰性化。2、消除、控制引火源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引火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对以下火源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1)明火和高温表面;(2)摩擦和撞击;(3)电气火花。3、有效监控,及时处理2.2.2 工艺防火、防爆1、工艺过程的防火防爆;2、物料的防火防爆;3、工艺流程的防火防爆;4、工艺布置的防火防爆。2.2.3 自动控制2.2.4 设备防火防爆2.2.5 工艺管线的防火防爆

17、2.2.6 其他安全防护1、通风;2、惰性气体保护;3、保险装置;4、安全监测。2.2.7 建(构)筑物防火、防爆措施1、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1987)(2001年修订版)规定,生产的或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根据火灾危险性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4个等级)3、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4、厂房建筑的防爆设计(1)合理布置有爆炸危险的厂房;(2)采用耐火、耐爆结构;(3)设置必要的泄压面积;(4)设置防爆墙、防爆门、防

18、爆窗;(5)不发火地面;(6)露天生产场所内建筑物的防爆;(7)排水管网的防爆;(8)防火间距;(9)安全疏散设施及安全疏散距离。2.2.8 消防设施1、消防用水消防用水量为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与一次用水量的乘积。2、消防给水设施(1)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可作为消防水源;(2)消防给水管道,是保证消防用水的给水管道;(3)消防给水管网应采用环状布置,其输水干管不应少于两条;(4)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布置,便于消防车吸水,设置数量由消火栓的保护半径和室外消防用水量确定;(5)设有消防给水的建筑物,各层均应设室内消火栓,甲、乙类厂房室内消火栓的距离,不应大于50m;消火栓宜设置在明显、易于取用的地点,栓

19、口离地面高度为1.2m。3、露天装置区消防给水(1)消防供水竖管;(2)冷却喷淋设备;(3)消防水幕;(4)带架水枪。4、灭火器灭火器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扑救A类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2)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3)扑救C类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4)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5)扑救A、B、C类火灾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6)扑救D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单位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5、消防站6、消防供电2.2.9 其他防火、防

20、爆对策措施(略)2.3 电气安全2.3.1 防触电为防止人体直接、间接和跨步电压触电(电击、电伤),应采取以下措施: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2、漏电保护3、绝缘4、电气隔离5、安全电压6、屏护和安全距离7、边锁保护8、其他对策措施2.3.2 电气防火、防爆对策1、危险环境的划分(1)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2)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3)火灾危险环境。2、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用选择电气设备前,应掌握所在爆炸危险环境的有关资料,包括环境等级和区域范围划分,以及所在环境内爆炸性混合物的级别、组别等有关资料。应根据电气设备使用环境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选择电气设备。3、防爆电气线路

21、(1)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线路电气线路位置的选择;线路敷设方式的选择;隔离密封;导线材料选择;允许载流量;电气线路的连接。(2)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的电气线路(3)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线路4、电气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1)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合物;(2)隔离和间距;(3)消除引火源;(4)爆炸危险环境的接地和接零(整体性接地、保护导线、保护方式)。2.3.3 防静电对策措施1、工艺控制从工艺流程、材料选择、设备结构和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避免静电荷的产生和积聚。2、泄漏生产设备和管道应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材料制造。3、中和采用各类感应式、高压电源式和放射源式等静电消除器(中和器)消除

22、(中和)、减少静电非导体的静电。4、屏蔽5、综合措施6、其他措施2.3.4 防雷1、直击雷防护(1)主要措施: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2)二次放电保护:为了防止二次放电,不论是空气中或地下,都必须保证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与邻近导体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2、感应雷防护(1)静电感应防护;(2)电磁感应防护;(3)雷电侵入波防护;(4)电子设备防雷。2.3.5 其他电气设备必须具有国家指定机构认可的安全认证标志。2.4 机械伤害防护2.4.1 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措施1、选用适当的设计结构消除或减弱危险(1)采用本质安全技术避免锐边、锐角和凸出部分;安全距离的原则;限制有关因素的

23、物理量;使用本质安全工艺过程和动力。(2)限制机械应力(3)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4)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5)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机构启动及变速的实现方式;重新启动的原则; 零部件的可靠性;定向失效模式;关键部件的加倍(或冗余);自动监控;可重编程序控制系统中安全功能的保护;有关手动控制的原则;特定操作的控制模式。(6)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危险(7)预防电的危险尤其要注意防止电击、短路、过载和静电。2、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1)操作自动化;(2)装卸搬运机械化;(3)调整、维修的安全。2.4.2 安全防护措施1、安全防护装置的一般要求(1)结构形式和布局合理,具有规定的保护功能,以确保人

24、体不受到伤害;(2)结构要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安装可靠,不易拆卸;(3)装置表面应光滑、无尖棱利角,不应成为新的危险源;(4)装置不容易被绕过或避开,不应出现漏保护区;(5)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使人体各部位(特别是手和脚)无法接触危险;(6)不影响正常操作,不得与机械的任何可动零部件接触,对人的视线障碍最小;(7)便于检查和修理。2、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原则(1)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以内的各种运动零部件应设防护;(2)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以上,有物料传输装置、皮带传动装置以及在施工机械施工处的下方,应设置防护;(3)凡在基准面2m以上的作业位置,应设置

25、防护;(4)为避免挤压伤害,直线运动部件之间或直线运动部件与静止部件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5)运动部件有行程距离要求的,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6)对可能因超负荷发生部件损坏而造成伤害的,应设置负荷限制装置;(7)有惯性冲撞运动部件必须采取可靠的缓冲装置;(8)运动中可能松脱的零部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紧固;(9)每台机械都应设置紧急停机装置。3、安全防护装置的选择(1)机械正常运行期间操作者不需要进入的场合;(2)机械正常运转时需要进入的场合;(3)对非运行状态等其他作业期间需进入的场合。2.4.3 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1、操纵(控制)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1)操纵器的表面特征;(2

26、)操纵力和行程;(3)操纵器的布置;(4)操纵器的功能;(5)操纵方向与系统过程的协调;(6)防止附加风险。2、显示器的安全人机工程学要求(1)显示信息的形式;(2)显示器的布置;(3)显示器的数量;(4)危险信号和报警装置。3、工作位置的安全性(1)工作空间;(2)工作台面;(3)座椅装置;(4)良好的视野;(5)高处作业位置;(6)工作环境。4、操作姿势的安全要求(1)负载限度;(2)工作节奏;(3)作业姿势;(4)提供必要的支撑;(5)保持平衡。2.4.4 安全信息的使用使用信息由文字、标记、信号、符号或图表组成,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的形式,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用以指导使用者安全、合理、正确

27、地使用机器。1、使用信息的一般要求(1)明确机器的预定用途;(2)规定和说明机器的合理使用方法;(3)通知和警告遗留风险;(4)使用信息应贯穿机械使用的全过程;(5)使用信息不可用于弥补设计缺陷。2、信息的使用根据(1)风险的大小和危险的性质;(2)需要信息的时间;(3)机器结构和操作的复杂程度;(4)视觉颜色与信息内容。3、使用信息的配置位置和形式(1)要机身上;(2)随机文件;(3)其他方式。2.5 锅炉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安全2.5.1 锅炉安全对策措施1、锅炉设计2、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1)锅炉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许可。(2)锅炉

28、的维修单位,应当经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许可,取得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3)锅炉的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锅炉的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以书面告知锅炉所在地的市级质量技术监督局。(4)锅炉的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经监督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交付使用。3、锅炉使用(1)锅炉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情况设置锅炉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认真执行,

29、确保锅炉安全使用。(2)锅炉使用单位应当建立锅炉安全技术档案。4、锅炉检验(1)在用锅炉应当进行定期检验;(2)定期检验由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有资格的检验员进行;(3)只有经过定期检验合格的锅炉才允许继续投入使用。5、安全阀6、压力表7、水位表2.5.2 压力容器安全对策措施1、压力容器设计(1)压力容器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2)压力容器的设计应当具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压力容器的设计范围,取得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订的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设计许可证。(3)压力容器中的气瓶、氧舱的设计文件,应当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鉴定合格,方可用于制造。2、

30、压力容器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原则上与锅炉的要求基本相同。3、压力容器的使用原则上与锅炉的使用要求基本相同。4、压力容器检验(1)在用锅炉应当进行定期检验;(2)只有经过定期检验合格的锅炉才允许继续投入使用。5、压力容器的主要安全附件要求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主要有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压力表、液面计、测温仪表、快开门式压力容器安全连锁装置等。其中对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的安全要求与对锅炉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的要求基本相同。2.5.3 压力管道安全对策措施2.5.4 起重机械安全对策措施1、起重机械的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1)生产、使用单位应当接受特种设备安全

31、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监察;(2)起重机械及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单位应当经过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3)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将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市特设部门;(4)必须经过资格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厂或交付使用。2、起重机械使用的基本要求(1)定期检验并于有效期满前1个月申请,否则不得继续使用;(2)运行时不得利用极限位置限制器停车;(3)防止过卷;(4)吊装作业前,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吊运重物时不得从人头顶通过,吊物和吊臂下严禁站人;(5)吊运重物应走指定的通道,应距离地面2米以上或高出障碍物0.5米以上

32、;(6)重物接近或达到起重量时,吊运前应检查制动器,并进行小高度、短行程试吊后,再平稳运行;(7)吊运液态金属、有害液体、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进行小高度、短行程试吊;(8)卷筒上的钢丝绳必须保留有设计规定的安全圈数(一般为2-3圈);(9)在高压线附近作业时,各部位与输电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10)不得在有载荷的情况下调整起升和变幅机构制动器;(11)主副钩不应同时开动;(12)起重机上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可靠接地。司机室的地板应铺设橡胶或其他绝缘材料;(13)起重机上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司机室内应备有灭火器;(14)风力达到一定级别时应停止露天作业;(15)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持有2 种

33、作业证。吊装质量大于10t的物体应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16)吊装大重量、结构复杂或其他特殊物品时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17)吊装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时应遵守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18)吊装作业前,应对起重吊装设备和各种索具、机具进行检查,不准带病使用;(19)吊装作业必须按起重吊运指挥信号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20)严禁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做吊装锚点。未经机动、建筑部门审查核算,不得将建筑物、构筑物作为锚点;(21)吊装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吊装前必须试吊,确认无误误后方可作业;(22)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23)在吊装作业中,

3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吊装(即十不吊):指挥信号不明;超负荷或物体重量不明;斜拉重物;光线不足,看不清重物;重物下站人,或重物越过人头;重物埋在地下;重物紧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棱刃物体没有衬垫措施;容器内介质过满;安全装置失灵。2.6 其他安全对策措施2.6.1 预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可能发生高处坠落的工作场所,应设置便于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的扶梯、工作平台、防护栏杆、护栏、安全盖板等安全设施;梯子、平台和易滑倒操作通道的地面应有防滑措施;设置安全网、安全距离、安全信号和标志、安全屏护和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安全带、安全鞋、安全帽、防护眼镜等)。特殊高处作业:强风、高温、低温、雨天、雪天、夜间、

35、带电、悬空。必须提出针对性措施。高处作业应遵守“十不登高”:患有禁忌症者;未经批准者;未戴好安全帽、未系安全带者;脚手板、跳板、梯子不符合安全要求;攀登脚手架、设备;穿易滑鞋、携带笨重物体;石棉、玻璃钢瓦上无垫脚板;高压线旁无可靠隔离安全措施;酒后;照明不足。2.6.2 安全色、安全标志1、安全标志的分类与功能(1)禁止标志,表示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种行动;(2)警告标志,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3)指令标志,表示必须遵守,用来强制或限制人们的行为;(4)提示标志,示意目标或方向。2、使用安全标志应遵守的原则(1)醒目清晰;(2)简单易辨;(3)易懂易记。3、标志应满足的要求(1)含义明确无

36、误;(2)内容具体且有针对性;(3)标志的设置位置;(4)标志应清晰持久。2.6.3 贮运安全1、厂内运输安全对策措施着重就铁路线路、道路与建筑物、设备、大门边缘、电力线、管道等的安全距离和安全标志、信号、人行通道、防护栏杆,以及车辆、道口、装卸方式等方面的安全设施提出对策措施。2、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对策措施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其他危化品国家标准执行。2.6.4 焊割作业安全1、存在易燃易爆物料的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动火制度2、焊割作业要求遵守焊接与切割安全(GB9448-1988)等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焊割作业应遵守的“十不焊”:(1)无操作证又无有证焊工在现场指导;(2)禁火

37、区未经批准并办理动火手续;(3)不了解作业现场及周围情况;(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情况;(5)盛装过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容器、管道,未经彻底清洗置换;(6)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的部位及设备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7)有压力或密封的容器、管道;(8)附近堆有易燃、易爆物品,未彻底清理或采取有效安全措施;(9)作业点与外单位相邻,在未弄清对外单位或区域有无影响或明知危险而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10)作业场所及附近有与明火相抵触的工作。2.6.5 防腐蚀1、大气腐蚀;2、全面腐蚀;3、电偶腐蚀;4、缝隙腐蚀;5、孔蚀;6、其他2.6.6 采暖、通风、照明、采光根据相应的设计规范或设计标准提出相应的措

38、施。2.7 有害因素控制有害因素控制措施的原则是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工艺和物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的扩展;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生产线)和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和连锁保护、安全排放等装置,实现自动控制、遥控或隔离操作。尽可能避免、减少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是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2.7.1 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1、物料和工艺;2、工艺设备(装置);3、通风净化;4、应急处理;5、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急救;6、其他措施2.7.2 预防缺氧、窒息的对策措施1、针对有缺氧危险工作环境发生缺氧窒息和中毒窒息的原因,应配备氧气浓度、有害气体

39、浓度检测仪器、报警仪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通风换气设备和抢救器具。2、按先检测、通风,后作业的原则。3、不能通风换气或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作业人员、抢救人员必须立即使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净气式面具。4、有缺氧、窒息危险的工作场所,应在醒目处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2.7.3 防尘对策措施1、工艺和物料;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3、通风除尘;4、其他措施。2.7.4 噪声控制措施1、工艺设计与设备选择;噪声源的平面布置;3、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降噪。2.7.5 振动控制措施1、工艺和设备;2、基础;3、个体防护。2.7.6 其他有害因素控制措施1、防辐射(电离辐

40、射)对策措施(辐射防护三原则:屏蔽、防护距离和缩短照射时间);2、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防紫外线、防红外线、防激光、防电磁辐射)3、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4、低温作业、冷水作业防护措施2.8 其他对策措施1、体力劳动;2、定员编制、工时制度、劳动组织(包括安全卫生机构的设置);3、工厂辅助用室的设置;4、女职工劳动保护。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3.1 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2、制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2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1、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置;2、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和任务;3.3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1、安全培训和教育的四个层次:(1)单位主要

41、负责人的安全培训教育;(2)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3)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4)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2、安全教育方式(1)入厂教育;(2)日常教育;(3)安全培训考核;(4)安全作业证的发放和管理。3.4 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1、安全投入(安全设施投入应当纳入建设项目设计概算);2、安全技术措施计划(1)计划编制依据;(2)计划编制范围;(3)计划编制及审批3、安全设施配备3.5 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常用的安全管理方法有:人的可靠性评价、有害作业分级管理、安全巡检“挂牌制”、现场“物流”定置管理、现场“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工作票制度等。安全管理主要包

42、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艺操作过程控制、重要岗位、特种作业、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消防、防尘与防毒、物资储备、储罐区、电气安全、施工与检修、设备内作业、检修完工后的处理、动土作业、安全装置和防护用品(器具)、建设项目“三同时”等。其重点是对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和安全标志的管理。3.6 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安全检查的基本任务是: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督促整改,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安全检查应贯彻领导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企业自查和上级督查相结合的原则。安全检查应有具体计划,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并制订安全检查表,做到边检查、边整改,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

43、经验。检查的形式:职工自查、对口互查、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夜间抽查和日常检查。二、应急预案案例分析1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一、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类别及预案编制方法1 应急预案的6 个级别( 1 ) I 级(企业级)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2 ) 11 级(县、市社区级)事故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

44、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 3 ) 111 级(地区市级)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4 ) W 级(省级)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的省级事故应急预案。事故是灾难性的、规模极大,或需要用事故发生地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 5 ) V 级(区域级)事故影响范围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需邻近省、市力量援助。( 6 ) V 工级(国家级)事故影响范围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

45、或场所。2 应急预案的类型( 1 )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针对已辨识的危险源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那些应急措施,这种应急计划主要起提示作用,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有时将这种预案作为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补充。( 2 )应急响应预案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 3 )互助应急预案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

46、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 4 )应急管理预案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 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3 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 1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 )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报警系统及程序;现场24 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24 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便于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4 )应急设备与设施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有关部门如企业、武警、消防、卫生、防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