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12055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精品文档.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钾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层次:大专 姓名: 学号: 目录摘要 . . . 11前言. . . 12 钾肥. . .2 3 钾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64 提高钾肥效用的途径 . .75 结果与讨论. .96 结论. . .11参考文献 . . . .11 致谢 . . . . .11浅谈钾肥对农作物的影响摘要:通过合理的施用有机肥和化学钾肥来达到提高土壤钾素的维持能力及增农作物产量的效果,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作物生产中钾肥需求量大和钾矿

2、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试验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供钾水平较低的黄沙泥田上进行施用不同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氮、磷肥加有机肥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早、晚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在当前施肥水平下,只施含钾化肥或只施有机肥,土壤供钾水平难以提高,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维持和提高土壤钾素水平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生长期间,表面淹水中的含钾量随钾肥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需加强前期肥管理,防止钾素流失。关键词: 钾肥的成在方式 钾肥的效益 抗逆性 配施钾比例1前言:钾肥是我国传统化肥品种之一,既可作为复混肥8的原料,也可直接施肥到农田中.近年来,我国缺钾土壤面积不断扩大,农业部门在全国推广补钾工程,农业对钾肥的需

3、求量将会快速增长.硫酸钾镁肥是国内钾肥系列的一个新品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钾肥对土壤中镁元素的破坏.目前,硫酸钾镁肥在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已被广泛应用.1985年,美国环球国际矿物公司(IMC Global Operations Inc.)和西部农用矿物公司(Western Ag Minerals Company)通过美国硫钾镁出口协会,开始向我国销售其硫酸钾镁肥施宝密.但由于进口肥料价格过高和农技推广较少等原因,农民只能敬而远之,因而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而国产硫酸钾镁肥更适合我国土地特点,且具有质优价廉的优势,因此市场发展空间

4、巨大. 2 钾肥2.1土壤钾素的形态自然界尚未发现含钾有机物,故土壤中钾素以离子态、化合物态和矿物态3种形态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离子态K+较为复杂,可以存在于土壤溶液、有机物中,也可被土壤胶体所吸附(可交换态),或进入黏土矿物晶层间(非交换态)。化合物态和矿物态钾都以相对稳定的分子结构存在。 按对作物的有效性区分,土壤钾素的存在状态大体上可用下述模式表示(图1)2.2.溶液态钾 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态K+,含量最少,变化最快,受土壤水分状况(降雨、灌溉)及施肥、地上部作物的吸收量等直接影响。显然,当土壤水分状况适中。施用钾肥后被作物吸收少或移动不多时,局部土壤溶液中的K+浓度可以较

5、高。土壤溶液K+的另一个特点是,土壤中不同部位的K+浓度很大,视离开作物根际和施肥点的距离而变化。 2.2.1、交换态钾 一般系指由土壤胶体(负电性)呈物理化学吸附的离子态K+,可用一定浓度的阳离子,如NH4AC中的NH4+或NaNO3中的Na+予以交换下来。不同土壤中交换态K+的量差异很大,从几十毫克/千克到近千毫克/千克。我国水稻土中交换态K+的含量约56-250mg/kg,占土壤胶体吸收容量的1%6.5%,占盐基饱和量的1.25%11.8%。我国红壤地区交换态K+为42225mg/kg。 交换态钾可被作物吸收(经根表离子交换),但对作物的实际有效性尚受制于许多土壤条件。如土壤的吸收容量、

6、盐基饱和度、胶体上互补离子的种类、氮等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以及作物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等。 2.2.2、非交换态钾 矿物态钾自然属非交换态。这里讨论的非交换态钾,是指被固定于黏土矿物晶层间,甚至键合在矿物晶格中的离子态钾。 简单地说,土壤中次生黏土矿物的基本单位是由硅氧四面体组和铝氧八面体组(也称水铝石)分别组成的一个个结晶层片,由这些结晶层片连接并叠合成不同的次生黏土矿物。基本的叠合方式是两种,一层硅氧片组加一层铝氧片组组成一个单位叠合者,称1:1型黏土矿物,如高岭石。由两个硅氧片组中间夹一层铝氧片组叠合成一个单位者,称2:1型黏土矿物,如蒙脱石。在2:1型黏土矿物中,必然有两个2夹1的层片

7、组相叠合,其间有两层硅氧四面体层片相叠的空间,在其层面上存在许多空穴,直径为28.6mm,而K+的真实半径为13.3mm(直径为26.6mm),所以,一旦自由K+进入这种层片间,就很易陷入孔穴中。当遇土壤水分蒸发,层间收缩时,K+就被固定于孔穴中,很难恢复到自由离子状态,成为非交换态K+。这种现象称为钾的黏土矿物层间固定作用。若土壤能保持一定润湿,不发生剧烈的干湿交替作用和层间收缩,则K+的固定将明显减少,较多K+能保持交换状态。 2.2.3、矿物态钾 这是指存在于一定矿物晶格内的钾,除少数易分解矿物如黑云母外,一般不能为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交换或直接为植物根吸收,这是土壤中居于绝对多数的一类

8、钾。含钾的原生矿物大都是硅酸盐矿物,含钾量与可分解性差异很大。(表1) 矿物 组成 K2O(%)钾长石KAlSi3O816.9微斜长石 Ca,Na,KAlSi3O89-15白云母 K Al2(AlSi3)O10(OH、F)2 8-11.8黑云母 K(Mg、Fe2+Mn)2(AlSi3)O10(OH、F)2 6-10.5白榴石 KAlSi2O621.5霞石 (Na、K)AlSiO45.4-6.4海绿石 KMg(Fe、Mn)3 Si6O18 (3H2O) 4-8.3 表1 若干原生矿物的组成与含钾量土壤中次生矿物的含钾量一般较少,差异较大。如伊利石约含K2O5%7%,其他如蒙脱石等则含钾少,主要属

9、于交换态K+,而不是结构性钾。不同含钾矿物释放钾的难易及对作物的有效性差异很大。用一定浓度的酸,如1mol/LHNO3予以消煮,能释放的钾量不同(表2)。这部分稀酸溶性钾是土壤中缓效钾的重要组成部分。 矿物粒径K2O(%)释放K2O量mg/kg%正长石0.25 4.024706.08微斜长石0.25 10.63950.37白云母0.25 8.91620018.2黑云母0.25 6.86330093.1霞石0.25 5.35257099.2表几种含钾矿物的稀酸溶性钾2.2.4 有机物中的钾 土壤中新鲜植物残体、根系、微生物中也结持着一部分钾,由于并不组成稳定的含钾有机物,因而对作物的有效性高。有

10、机体一旦死亡,其所含钾可被水淋洗或浸提出,是土壤速效钾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溶液态钾和交换性钾的来源之一。 3 钾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1 保持较高的土壤钾素肥力是高产、稳产的基础 作物对钾的需要量常比氮、磷多,其所吸收的钾素,不外来自土壤和施用的钾肥。70年代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化学钾肥供应,农田土壤钾素平衡是依靠农家肥和土壤钾素的自然补给来维持的。由于以往的复种指数和产量都不高,作物每年吸收的钾较少,因此得以维持钾素的平衡。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壤中钾的支出在增多,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做的大量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农田总的养分平衡状况是氮、磷基本平衡并略

11、有盈余,钾大量亏损,年亏缺量为52.5公斤/公顷(相当于3.5公斤/亩);上 海市郊、浙江杭嘉湖平原及福建中低产区钾素都是亏缺的,年亏缺量为3075公斤/公顷(相当于25公斤/亩)。由于土壤钾素长期得不到补充,以致缺钾的矛盾日益暴露,南方几个省的估计,缺钾面积约占60%左右。因此,应增施钾肥,补充土壤钾素的亏损,以建立起较高的钾素平衡,保持较高的土壤钾素肥力,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物质基础。 3.2.1 钾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施钾能使作物生长健壮 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持续干旱,冬作油菜上钾肥效果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钾在增强作物抗旱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当钾素供应充分时,根系发育好,有利于从

12、土壤中吸收水分。钾素能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保持细胞壁的弹性,可减少水分的损失。钾素对气孔开闭的调节也有重要作用,当钾素充足时,可减少水分蒸发。 当钾素充足时,植物细胞壁增厚、茎秆坚韧、抗寄生菌穿透的机械阻力增加,同时作物体内的低分子化合物减少,病原菌缺少食物来源,便阻止了病害的发展,故钾在增强作物抗病害方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在我国一些偏施氮肥导致病害严重的地区,配施钾肥后病害大为减轻,故有“钾肥似农药”的说法。 此外,钾还能增强作物的抗虫害、抗冻害和抗不良土壤环境的能力。 3.2.2增施钾肥可提高作物的品质 钾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钾素充足时,单糖向蔗糖、淀粉合成方

13、面进行,因此钾对淀粉类、糖类作物产量和品质有良好的影响。钾还能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钾供应充足,不仅增加产量,还能增加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品质。钾在改善产品品质方面的良好作用,除了表现在基本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提高外,还可增加矿物质含量、改善果实的外观形态以及增加水果的耐储藏性等。 实践证明,单施氮肥所产生的不良作用通过配施钾肥可以得不到同程度的改善。施用钾肥有时不一定能提高产量,但对改良品质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对产品品质更为重视,特别是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对品质的要求更高,应发挥钾肥在这方面的作用。 3.2.

14、3 配施钾肥,调整养分比例,可充分发挥其他肥料的作用 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大体成一定比例,如水稻吸收的氮、磷、钾比例为2:1:2.5(氮:五氧二磷:氧化钾)。养分供应失调时,就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是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 近年来,在一些缺钾的土壤上单靠增施氮肥,已不能再增加产量,或者氮肥的效用比以前下降了。土壤中钾素贫乏,氮、钾营养比例失调是氮肥效用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晚稻试验表明,当氮的用量由2.1公斤增加到4.2公斤和6.3公斤时,水稻产量由286公斤下降至269公斤和255公斤,施钾肥后,则上升为340公斤、3

15、46公斤和355公斤。为了充分发挥化肥的效用,在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时,应做到氮、磷、钾肥平衡施用。4 提高钾肥效用的途径 我国耕地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缺钾,需要大量钾肥,而现在钾肥来源有限,如何合理施用,以获得较大的效益,这是当前合理施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已有经验简述如下。一、与氮、磷肥配合施用 同一土壤,当氮、磷养分含量低,或氮、磷肥用量少,生产水平不高时,钾的问题不会突出,随着氮、磷肥用量的大量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对钾肥的需要就会日益明显,40年来农业的发展过程已经充分证实了这点。大量试验表明,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施用钾肥,水稻一般可增产15%左右。目前在一些地区,氮肥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之

16、一是没有注意配施钾肥,氮、钾比例失调。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注意平衡施肥。二、冷浸田多施用钾肥 在土壤环境条件不良的冷浸田上施用钾肥,水稻由于钾素养分的改善,增强了根系活力后,根系氧化力也增强了,因而使土壤的还原物质含量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增高,这样便防止或减轻了硫化物、有机酸和亚铁的危害,从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故冷浸田施用钾肥,常常会获得好的效果。 三、在轮作中合理分配钾肥 在双季稻和小麦、单季稻轮作制中,钾肥施用在后季稻和小麦上的效果大。钾肥在晚稻上的效果大于旱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旱、晚稻生长时期和土壤钾素供应状况不同有关,如一个试验表明,早稻移栽时土壤速效性钾含量为9.9毫克/10

17、0克干燥土壤,到成熟时下降到4.3毫克/100克干燥土壤,土壤钾素未能恢复随即翻耕栽播晚稻,加上晚稻一般施用有机肥又较少,因此晚稻施钾肥效果较大。当钾肥有限时,应首先保证在晚稻施用。四、注意秧田施钾 俗话说:“秧好一半稻”,这说明秧苗的素质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健壮的秧苗移栽本田后,返青快、分蘖早、叶片多,有明显的增产效果。钾肥对培育壮秧有良好的作用,在钾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采取秧田与大田分别施用,较之全部施在大田,常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江西的试验表明,在氯化钾总用量为7.5公斤/亩情况下,秧田和大田分别施用2.5公斤和5公斤比7.5公斤全施于大田者相比,产量分别为357.3公斤与318.7公斤

18、,即增产11%。 五、经济作物施用钾肥效果显著 经济作物一般对钾肥反应敏感,需要量大,例如主产甘蔗每亩约吸收氧化钾4053公斤、香蕉约95公斤,而作为粮食作物水稻,500公斤水稻所吸收的氧化钾仅是10公斤。钾肥不但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提高产品品质,栽培经济作物的土壤,往往钾素供应水平低,因此发展经济作物需要施用大量钾肥。 六、根据作物特性,施用不同品种的钾肥 氯化钾和硫酸钾是常用的钾肥品种,近年又新进口了硫钾镁肥。硫酸钾和硫钾镁肥的价格较氯化钾高,数量少,且不含氯,应主要用于忌氯作物,如烟草,而氯化钾可广泛用于除忌氯少数作物外的其他作物上。 七、讲究施用技术 钾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提高钾肥

19、作用也很重要。每种作物有其最佳的适宜钾肥用量,施多了,作物会奢侈吸收,一般虽不致危害,但不经济。对多数作物,钾肥以作基肥为好,基些作物以基肥和前期追肥相结合较好。当植株出现明显缺钾症时,追施也有效果,但此时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已受到明显的损害。由于南方土壤的粘土矿物对钾的吸附能力弱,加上南方雨水多,施入的钾肥易被淋失,沙质土的保肥性能也很弱,故在这些土壤上,应强调分次施用,以减少钾的损失。 八、尽量利用有机肥料,特别是藁秆和草木灰 我国钾肥资源缺乏,大量钾肥全靠进口,除应注意合理施用钾肥外,还必须就地取材,增加钾肥来源。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提倡草木灰还田。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藁秆还田也是重要的

20、补充钾肥的措施。5 结果与讨论 1.我国不同地区土壤的供钾水平和需钾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2.钾肥的效果和需要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钾素供应水平。了解不同地区的供钾状况,可以为钾肥的分配和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3.土壤钾素的形态主要以离子态、化合物态和矿物态3种形态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我国耕地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缺钾,需要大量钾肥,而现在钾肥来源有限,如何合理施用,以获得较大的效益,这是当前合理施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5.1 定位施肥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土壤中各种形态钾的含量均受长期定位施肥的影响。矿物钾含量最高,占全钾 95%以上,受施肥影响较小;其次是缓效钾,占全钾24%,受长期施肥的影

21、 响中等;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较低,三者之和一般不超过全钾的2%,很易受施肥影响,也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最有效的钾素形态。(表7)表7 连用化肥的土壤钾素形态土类 处理 水溶性钾 非特殊吸附钾 速效钾 缓效钾 矿物钾 全钾(K%) K mg/kg 占全钾(%) K mg/kg 占全钾(%) K mg/kg 占全钾(%) K mg/kg 占全钾(%) K (%) 占全钾(%) 棕壤 原始土 1.9 0.008 34.5 0.150 96.6 0.420 795.6 3.46 2.207 95.96 2.30 CK 2.7 0.012 40.6 0.180 90.7 0.400 7

22、66.6 3.36 2.190 96.05 2.28 NP 2.1 0.01031.5 0.140 82.2 0.370 723.3 3.29 2.116 96.18 2.20 NPK 4.1 0.020 33.5 0.159 80.4 0.383 746.0 3.55 2.014 95.90 2.10潮土 原始土 3.2 0.016 43.1 0.216 62.5 0.313 582.7 2.91 1.931 96.50 2.00CK 12.8 0.064 35.6 0.179 35.3 0.177 455.7 2.29 1.936 97.30 1.99NP 8.0 0.044 25.7 0

23、.141 36.2 0.198 430.3 2.36 1.770 97.25 1.82NPK 31.6 0.164 69.3 0.371 94.5 0.505 581.3 3.11 1.792 96.10 2.00褐土 原始土 2.4 0.012 44.5 0.221 95.0 0.473 718.7 3.58 1.924 95.72 2.01CK 7.7 0.039 54.9 0.275 82.4 0.412 631.1 3.16 1.922 96.10 2.00NP 5.5 0.028 36.6 0.183 79.6 0.398 597.9 2.99 1.928 96.40 2.00NPK

24、 17.4 0.085 89.6 0.435 171.6 0.833 849.8 4.13 1.947 94.50 2.06有机肥(马粪)的情况下,20季作物、连续10年,只施用氮磷化肥而不施钾肥(NP+M),土壤中各种形态钾的含量可维持原始土壤水平(表 8);马粪与氮磷钾肥配合(NPK+M)时,各种形态钾含量大幅度提高,尤以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速效钾的变化最为明显。不但很好地协调了土壤和作物间钾素供需平衡,而且解决了用地和养地的矛盾。表8 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处理 水溶钾 非特殊吸附钾 速效钾 缓效钾 全钾 原始土 100.0 100.0 100.0 100.0

25、100.0 CK 309.3 93.5 82.0 88.4 99.5 NP 208.0 78.4 79.9 83.5 96.6 NPK 708.0 155.6 136.4 103.8 96.7 CK+M 548.0 126.7 114.5 106.4 97.5 NP+M 318.7 98.2 96.3 101.5 97.3 NPK+M 1217.3 230.9 185.4 126.6 100.5注释:* 以原始土含量为100%,表中数据为三类土壤平均值结论 (1)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是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 (2)地区不同供钾的需求也不同 (3)

26、土壤中各种形态钾的含量均受长期定位施肥的影响 (4)钾能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的渗透性,并能调整养分的比例 (5)化合物态和矿物态钾都以相对稳定的分子结构存在。 参考文献 1 克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87,7(6):12-18. 2 马永刚申举.科学施用钾肥 N. 河北科技报, 2009, (2009-09-15) 3 徐晓燕,马毅杰,张瑞平;土壤中钾的转化及其与外源钾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3年05期 4 徐晓燕,马毅杰,张瑞平,沈培友;外源钾对三种不同土壤钾转化影响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5年01期 5 徐微.科学施用钾肥提高施用效果.N. 农民日报, 2009, (2009-10-21) 6 黄土区土壤钾素径流流失机理研究进展Mechanism of Soil Potassium Loss by Erosion in 作者:彭浩,邵明安,张兴昌2002年 第02期 致 谢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刘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我毕业论文开题、修改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刘斌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全面的帮助,刘老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令我受益匪浅,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谨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 最后,向审阅本文的老师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