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名解及问答.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83201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名解及问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免疫名解及问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名解及问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名解及问答.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免疫名解及问答.精品文档.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3.免疫监视(imm

2、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1.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

3、或免疫原反应性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10.TD-Ag : 胸腺依赖性抗原, 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

4、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 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

5、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2) 理化性状1) 分子大小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香

6、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4) 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2) 宿主的遗传背景(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2 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答: 见图2-2。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7、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匀。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

8、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 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1.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3.H链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4.L链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

9、组成。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5.可变区(V区)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6.恒定区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7.超变区亦称互补决定区(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8.骨架区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9.连接链(J链)为免疫球蛋白中

10、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10.分泌片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同组成分泌型I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11功能区构成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 蛋白的功能区。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IgG、l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IgM和IgE重链有四个 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12.铰链区指免疫球蛋白重链CHl和CH2功能区之间的区域。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适于与抗原结合,

11、也与补体活化有关。13.同源功能区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同重复性、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同源功能区。14.Ig超家族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15.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Pc段。Fab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近氨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 16.Fc段即可结晶片段。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Fc段含有两条重

12、链羧基端侧的12多肽链。该片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17.F(ab')2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可得到一个F(ab') 2段和一些小分子肽pPc。F(ab')2段含有两个与Fab相类似的片段,仅其中重链部分的多肽链较Fab段的重链稍长一些。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18.PFc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得到的类似Fc段的小片段,并且继续被水解成的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19.同种型(isotype)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

13、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20.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21.独特型(idiotype):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14、。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一、简述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主要生物学功能。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亚单位,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链内相距约60个氨基酸的两个半胱氨酸组成一个环肽,这种球形结构具有一定生理 功能,称为Ig功能区。IgG、IgA和IgD的H链有四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1,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 CH4。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是抗原决定簇结合位点。CH1和CL是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CH2是补体结合

15、位点,参与活化补体、通过胎盘。CH3与某些细胞Fc受体(FcR)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CH3与MFc受体 结合,起促进吞噬的调理吞噬作用。另外,IgE的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I型变态反应。绞链区(hinge region):在CH1和CH2之间,由约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能自由折叠区。该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因而使Ig分子易发生变构作用,由“T”向“Y”型。Ig分子变构有利于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特异性抗原互补结合。易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活化创造了条件。展开的链也易受蛋白酶水解而断裂成较小的片段。二、比较5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特点。见本章学习要点第2页(黑体字为必答内容)三、

16、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2.激 活补体。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3.通过Fc段结合细胞。多种细胞表面 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 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

17、胎儿体内, 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 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1.补体:是一组对56敏感的物质。已知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近40种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受体所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名补体系统。这些分子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遵循一定规律活化后,产生细胞裂解、促进吞噬或引起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或者增强机体抗微生物感染能力,或者引起机体免疫损伤。2.补体经典途径: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

18、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3.C4b2b:是由C1酯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4.C4b2b3bn:是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酶)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5.膜攻击复合体: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细胞裂解。6.替代途径:是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如酵母多糖)结合而启动

19、补体(C3C9)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导致细胞溶解破坏的补体活化途径,又称旁路途径,或第二途径。7.C3bBb:是在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激活物表面的C3b与D因子裂解B因子产生的Bb结合形成复合物,即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8.I因子:亦称C3b灭活因子,能使C3b和C4b裂解灭活,从而对经典和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限定抑制作用。9.H因子:能辅助I因子灭活C3b,并能竞争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也能从C3bBb中解离置换Bb,促进替代途径C3转化酶衰变灭活。10.P因子;亦称备解素,可与C3bBb结合使C3bBb趋于稳定,减慢衰变。11.补体受体:是细胞膜上

20、能与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一种表面糖蛋白。12.免疫粘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表面的现象。通过粘附形成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清除。1.试比较两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均在激活物存在的情况下,以连锁反应的方式依次活化,并以C3作为枢纽,通过C56789复合物的形成,最终溶解破坏靶细胞。两条激活 途径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三方面:(1)激活物不同。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为抗原与抗体(IgM或IgG1-3)形成的复合物;而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为细菌脂多 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2)参与成分不同。经典激活途径的参与成分为C

21、1C9,并需Ca2+、Mg2+,而且C3转化酶为C4b2b,C5转化酶为C4b2b3b;而旁路激 活途径为C3、C5-C9,以及D因子,B因子和P因子,只需Mg2+,并且C3转化酶为C3bBb(p),C5转化酶为C3bnBb(p)。(3)在抗 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不同,经典激活途径是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而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2.何谓免疫调理作用?其机制如何?免疫调理作用是指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的FcR和C3b受体等,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作用。具有免疫调理作用的物质有抗体和补体。IgG类抗体同细菌等抗 原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FcR结合,有

22、利于吞噬;补体C3b的一端可同靶细胞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可结合吞噬细胞的C3b受 体,从而促进吞噬作用。3.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可引起何种生物学效应?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C2a、C3a、C4a、C5a、C3b、C4b等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段,其生物学效应是:C3b-调理吞噬作用;C3b、C4b-免疫粘附作用;C2a、C4a激肽样作用;C5a、C3a、C4a-过敏毒素作用;C5a、C3a-趋化作用。4.简述C3b的灭活机制?C3b的灭活主要可通过两种因子,即I因子和H因子起作用。I因子(又称C3b灭活因子,C3bINA)能裂解C3b的链,形成无活性

23、的iC3b,从而使C4b2b及C3bBb均失去结合C3b的能力,不能形成 C5转化酶;该因子又能分解细胞膜上的C3b成为C3c和C3d,从而破坏C3b的功能,阻碍后续反应的进行。H因子对I因子有辅助作用,可竞争性抑制B 因子与C3b的结合,使Bb从C3bBb中解离,促进C3b的灭活。 1.TH1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2、IFN-g、TNF-b等细胞因子,辅助抗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免疫效应、功能。2.TH2细胞: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主要分泌IL-4、IL-5,IL-10、IL-13等细胞因子,主要对体液免疫应答起辅助作用

24、,如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吞噬细胞非依赖性的防御功能(指对寄生虫感染和对过敏原的反应)。3.Ts细胞:即抑制性T细胞,是CD8+T细胞的一个功能性亚群,其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反应。4.CTL(Tc):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亚群,表达CB8分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识别抗原具有MHC-I类分子限制,在抗病毒、抗胞内寄生菌和抗肿瘤免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5.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主要功能性亚群,表达CD4分子和TCRb,识别抗原受MHC- II类分子限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中均具有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6.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

25、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7.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8.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巨噬细胞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1.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

26、发育的微环境及成熟过程。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部位。胸腺为T细胞分化发育提供微环境。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包括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纤维母细胞等)、 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网状纤维、葡糖胺等)和细胞因子(如IL-1、IL-2、IL-7、GM-CSF等)组成。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是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到髓质区的移行成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胸腺细胞受到胸腺不同区域微环 境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不同细胞发育状态的变化和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1)主要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来自骨髓的T祖细胞(有特定向T细胞系分化能力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后

27、迅速分化,首先表达CD2分子,但TCR,CD3,CD4,CD8均为阴性,此 为发育早期阶段的T细胞,称“双阴性” (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于被膜下区。 “双阴性”细胞随着向皮质移行,继续发育,表达有TCR(、CD3、CD4和CD8分子,此时称为“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主要存在 于皮质区。 “双阳性”胸腺细胞到达皮质深区,继续发育,经历一个自身选择(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变成TCR、CD3、CD4成TCR+、CD3、 CD8的“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即为发育成熟的T细胞。成熟T细胞经髓质进人血流到达其他外周淋巴组织。(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C

28、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类或I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时,就可被选择而继续发育分化为具有 TCR的CD4或CD8”单阳性”细胞。反之,则会发生细胞调亡(apotiB),此即为阳性选择过程。通过这一选择,CD4或CD8T细胞获 得识别抗原肽-MHC-类或I类分于复合物的能力,即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阴性选择:CD4CD8双阳性前T细胞(胸腺细胞)与该处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 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反之,继续分化发育为具有识别非已抗原能力的成熟的单阳性细胞,此即阴性选择过程。阴性选

29、择决定自身耐受性。2.试述辅助性T细胞的特性与功能。辅助性T细胞的表型主要为CD3+CD4TCR,接受抗原刺激具有MHC类分 子限制性。辅助性T细胞主要包括TH0细胞,THl细胞和TH2细胞。TH0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可表达IL-12、IL-4等细胞因子受体,在相 应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生分化为THl或TH2细胞,TH1细胞分泌以IL-2,IFN-和TNF-为主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 应。TH2细胞分泌以IL-4,IL-5,IL-6,IL-10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生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或速发型超敏反 应。THl和TH2细胞亚群间在一定条件刺激下

30、可互相转换(即细胞漂移)。 3.简述NK细胞的杀伤机制?NK细胞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NK细胞与靶细胞的直接接触作用,依赖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NK细胞上的CD2、LFA-1和靶细胞上的 CD58、ICAM-1)相互结合,释放NK细胞毒因子和穿孔蛋白等破坏靶细胞。其二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即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lgG类抗体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的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CDl6)结合,使NK细胞活化,杀伤靶细胞。4.单核吞噬细胞在保护性免疫和免疫病理发生中如何起作用?单核吞噬细胞包括有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它们是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不但具有抗感

31、染、抗肿瘤、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也参与免疫病理的发生。单核吞噬细胞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中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如下:(1)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它们能吞噬和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处理清除损伤及衰老的细胞,是机 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因素,当抗原物质结合抗体和补体后,更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摄取处理。(2)递呈抗原,激发免疫应答。吞噬细胞是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 胞。绝大多数抗原(TDAg)都须经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理后,才能以膜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由巨噬细胞递呈给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T 细胞,并在细胞因子和协同刺激分子参与下,启动T细胞活化,激发免疫应答。(3)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单核吞噬

32、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1、 IFN、TNF、PG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他免疫学效应。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病理发生中主要在超敏反应的病理损伤中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1)参与型超敏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可通过相应受体(FcR,C3bR) 与组织细胞结合;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另外,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可释放一些生物活性介质,使固定的组织细胞溶解破 坏(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参与型超敏反应。在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如IFN)可活化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如IL-1,IL-12,IL-6,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前列

33、腺素等,在高浓度 时可加剧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组织的细胞损伤。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2单核因子: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3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5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淋巴因子: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自分泌效应: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旁分泌效应: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

34、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干扰素(IFN):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根据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IFNa,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b,主 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g,主要由T细胞产生。又根据生物活性不同,可分为I型干扰京和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包括IFN-a和IFNb可由病 毒或多聚核苷酸诱导产生,其生物学作用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型干扰素包括IFNg,可由有丝分裂素诱导产生,其生物学 作用以免疫调节为主,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弱。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

35、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试述干扰素来源及生物学活性。干扰素(IFN)有I型和型干扰素两大类。I型干扰素有两种,即a干扰素(IFNa)和b干扰素(IFNb)。前者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后 者由成纤维细胞产生,两者也可由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产生,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g干扰素(IFNg),主要

36、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两种类型干扰索的生物学活性分述如下:I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感染或扩散;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和Tc 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促进病毒从宿主体内清除和产生抗肿瘤作用;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其生长受到抑制。(2)参与免疫调节 作用,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但作用较弱,型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1)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与I型干扰素的、类似,但作用较弱;(2)免疫调节作用促进APC(s)表达MHC类分子,提 高抗原递呈能力;促进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NK细胞和Tc细胞的杀伤

37、活性;抑制THO细胞向TH2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 子,对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下调作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促进白细胞穿过血管到达炎症区域。目前知道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哪些?其功能如何?目前已知的促进造血细胞成熟的细胞因于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IL-3,可刺激骨髓多系未成熟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GM-CSF,可刺激粒细胞和单核细脑的分化成热。(3)M-CSF,可刺激单核细胞的分化成熟。(4)G-CSF,可刺激粒细胞的分化成熟。(5)EPO,可刺激红细胞成熟。(6)IL-7可刺激前B细胞分化成熟。(7)IL-11,可刺激巨核细胞分化成熟。(8

38、)干细胞生长因子,可刺激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分化成熟。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膜表面,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其中能引起强烈而迅速的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简称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 3.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指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由于首先在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

39、yte antigen, HLA),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可称HLA,即人类的MHC,定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短臂。4.HLA多态性多态性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位点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HLA的多态性产生是由于HLA复合体的每个基因位点均为复等位基因,并均为共显性所致。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在免疫应答识别阶段T细胞与APC之间的作用和免疫效应阶段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作用都涉及到TCR对自身MHC分子的识别,即只有当相互作用细胞双方的MHC分子一致时,免疫应答才能发生,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40、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4.主要功能: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均有

41、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均可参与 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1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MHC限制性: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3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参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主要为TH1细胞。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是指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机体,抗体的产生表现

42、为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的抗体应答,其特 点为潜伏期长(接触抗原12周后产生抗体);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亲和力低。再次免疫应答是机体再次接触同样抗原时的应答,其特 点为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以IgG为主;抗体亲和力高。 2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表现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可分为两大类,(1)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正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从而对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

43、受,是指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 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中, 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为抗体。因为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故称体液免疫或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故称细胞免疫或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简述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损伤作用,移植排斥反应。 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1)特异性杀伤:CTL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 (2)杀伤机制:A. 分泌型

44、杀伤:活化的CTL通过膜表面的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CTL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介质,其中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使水分进入细胞,靶细胞裂解坏死;颗粒酶通过穿孔素在靶细胞 膜上形成的跨膜孔道进入靶细胞,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 B非分泌型杀伤: 活化的CTL表达Fas配体(FasL),靶细胞膜表达Fas分子,FasL与Fas相互作用,导致靶细胞DNA损伤,引起靶细胞凋亡。(3) 高效杀伤:杀伤靶细胞的CTL本身不受损伤,可以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2)通过免

45、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4)介导ADCC杀伤靶细胞。5)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免疫耐受: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形成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已形成免疫耐受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不发生免疫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有免疫应答能力。1免疫耐受研究的临床意义。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1)免疫耐受的消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不应答,导致感染发生或肿瘤形成。(B)免疫耐受的

46、破坏:发生自身免疫病。 (2)免疫耐受的积极作用 (A)免疫耐受的建立: 防止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组织器官移植;控制自身免疫病发生;减轻超敏反应的损伤。(B)免疫耐受的破坏: 有利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作用。2比较免疫耐受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异同点。相同点:均需抗原刺激,经诱导期而形成;具有特异性;具有记忆性。不同点:正常免疫应答经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产物,也称为正免疫应答;而免疫耐受经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效应性T细胞),也称为负免疫应答。3比较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区别。相同点:免疫耐受对抗原刺激不应答,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对抗原刺激不应答或应答低下。不同点:免疫耐受的

47、不应答是针对同样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的不应答或应答低下是针对多种不同的抗原,无抗原特异性。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基因调控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性质、强度、范围和终止,使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2独特型:是指存在于自身体内Ig、BCR、TCR可变区的抗原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诱导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产生或相应的抗独特型细胞克隆活化。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Th1细胞通过分泌IL2、IFN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 增强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 转换,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 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