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学答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34347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经济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学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学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世界经济学答案.精品文档.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萌芽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2)初步形成期。这一时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最终形成期。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随

2、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巨大进展,以及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2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原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表现:(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货币流通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4)全

3、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挑战:(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4、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

5、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综观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全面性和世界性。(2)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4)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影响: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

6、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2)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3)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4)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5)第三次科技革命不

7、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

8、变化。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扩大了资本积累。(3)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4)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5)扩大了商品市场。二是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者日益智力化。(2)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3)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三是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2)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3)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4)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在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也很有限

9、。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空前加强,并日益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化的循环加速,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产生新机器、新设备和新工艺;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开发上,产生出新能源和新材料。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各个实体要素发生变革和提高效率、效能的决定性因素。3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

10、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自由程度与保护程度有所不同。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完全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保护贸易政策,还是自由贸易政策,都是相对而言的。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WTO的宗旨是:(1)

1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4)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WTO的运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贸易

12、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3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和流向、投资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意义如何?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和投资地区、部门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国地理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流出国数量增加,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二是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西欧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上升,但美国仍是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在各发达国家投资地位变迁的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乃至全世界直接投资流

13、出量的分布也逐步趋于分散化。迄今为止,约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外直接投资,其中拉丁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反映了战后世界直接投资格局的重大变化,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结构已基本形成。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地域结构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对向流动和相互渗透大大增加。战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部分是投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战后投资重点发生了变化,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其地位相对下降。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投资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国际直接投

14、资的产业部门结构发生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从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矿业和石油业)向制造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呈现相对下降趋势,而对第三产业(包括批发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进入9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青睐。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和流向的地域结构特征,说明战后发达国家既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换言之,战后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4何谓跨国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其理论

15、有哪些发展?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于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营业规模大。(2)地理分布广。(3)股权结构分散。 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活动,其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也与国内企业迥然不同。在经济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母国的经济状况、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而且更要受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市场运作情况、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在政治环境方面,东道国的政治变动是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文化环境方面,跨国公司要在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育水平

16、等的不同文化环境下从事生产经营;在法律环境方面,跨国公司不仅受到国内法律的约束,而且其各个子公司和附属机构还要受到各自东道国的法律约束,因而它所面对的法律环境远比国内企业复杂得多。由于跨国公司的性质及其在业务活动、结构、经营环境等方面与国内企业的差异,使得它在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战略目标的全球化。(2)营运过程的国际化。(3)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4)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对于促使企业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微观因素,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理论:(1)垄断优势论。(2)寡占反应论。(3)内部化理论。(4)投资

17、的有机构成论。(5)边际产业扩张论。(6)产品生命周期论。(7)国际生产折衷论。促成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不仅是某一种因素单独的影响,而是上述多方面具体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开始凸现: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一方面将使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必将对美元产生贬值压力,并导致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固定比价也难以长期维持,从而使这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发生动摇。简言之,美元的双重身

18、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2.为什么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金融全球化虽然是一个金融问题,但其产生和发展则根源于实体经济即全球生产、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金融是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战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和贸易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为国际金融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为国际贸易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直接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对金融服务业投资的迅速增长,既是金融全球化的更直接的促进因素,也是金融全

19、球化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导致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增长,而且使发达国家通过服务贸易这一途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全球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跨越民族国家的疆界,而且为金融的全球化创造了必要的实体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1.什么叫区域经济一体化?其发展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战后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概念。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

20、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产物。 从深层次和根本性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产物。具体地说:(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21、。 2如何评价欧共体(现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和单一货币政策? 欧共体之所以要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欧共体各国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需要加以扶植;其二,平衡成员国利益的需要,即平衡联邦德国等国的工业利益和法国等国的农业利益的需要。关税同盟的建立,联邦德国等工业实力较强的国家在工业品市场和工业品竞争力方面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法国等工业实力较弱而农业发达的国家,从中获益有限。通过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欧洲农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一直依靠进口的粮食,迅速达到了自给有余;过去经

22、常大幅度波动的市场,迅速得到了相对稳定;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使农业部门成为欧共体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部门。共同农业政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大基石。 欧元的成功启动,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货币结构最为重大的变化,表明欧洲经济联盟向货币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建立真正的欧洲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货币联盟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一个以共同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货币区域。它要求货币可完全自由兑换、资本交易充分自由化、银行业和其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消除由于汇率不稳定造成的货币波动,协调包括预算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联盟的实现和统一货币的诞生将推动欧洲经济向纵深发展,它

23、有助于增强欧洲市场的凝聚力,促进欧盟经济和内部贸易的发展。企业可在充分比较各成员国税收政策、劳动力价格、工作效率、规章制度、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欧元区范围内的资产优化组合。而作为欧元区的消费者对同一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可在比较价格的基础上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因此,欧元的启动必将导致欧盟内部新一轮的优胜劣汰的竞争,使企业进一步趋向联合化、大型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跨国集团,有效地抗衡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5 APEC的诞生的过程及其意义如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0年;(2)半

24、官方协调阶段:1980-1989年;(3)官方协调阶段:1989年以后。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在堪培拉举行,此次会议标志着APEC的成立。1993年在西雅图召开APEC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后,召开了首次APEC成员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至1998年召开的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和第六次非正式领导人会议,APEC成员增加至21个。APEC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表明亚太经济合作机构已由基本属于民间性协商机构向官方的政策协调和协调机构过渡,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已步入实质性阶段,并且已开始着手实施具体合作项目。 1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战后发达资

25、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大体上都经历了四个时期:从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胀”时期以及其后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调整时期;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恢复最为迅速的是西欧各国。到1948年,除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外,西欧国家经济都恢复并超过了战前1938年的水平。就整个西欧来说,到1950年已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日本恢复较迟,大约用了10年的时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

26、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滞胀”时期以及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升高;物价大幅上涨。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自1982年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曾出现了长达八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期: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制度创新,但同时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3战后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其主要手段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原因:(1)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的直接目标,就

27、是矫正“市场失效”。(2)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个人权利。第二,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第三,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手段:(1).制度调节(2)政策调节(3)经济计划化(4)社会调节(5)国际经济协调。作用和影响: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4什么是经济体制?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哪些特点?经济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各种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方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尽量让市场

28、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2怎样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趋势?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各个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订的总体规划、战略方针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总体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后,普遍面临着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福利、改造传统社会

29、使其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就在于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订和实施适当的发展战略。在此问题上,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的不同国情、不同的指导思想以及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认识,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对外经济关系模式和政府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等角度出发,可将经济发展战略分为不同的类型。虽然发展战略的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取决于其战略自身的合理性,而且也取决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成功的发展战

30、略总是那些最适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战略。 3怎样认识“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 (1)东亚模式。 东亚经济体,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东亚模式”的本质内涵在于,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共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或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强政府”。这种“强政府”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 (2)拉美模

31、式。拉美地区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各国实施的政策并不尽相同。但在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前,其经济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曾经取得成绩和经历挫折的“共同特征”,被称之为“拉美模式”总的来说,“拉美模式”具有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经济制度安排、发展战略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接近于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不过拉美国家一方面在要素禀赋、市场基础条件、外部融资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部分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其政府的“强度”与“质量”尽管低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却明显高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直到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尚比较顺利,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32、。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其取得的成就都表明,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干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促进资本形成与技术进步、制定经济计划或发展战略、纠正市场失灵等领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维持政治、经济环境稳定、提供发展急需的公共物品等领域。政府干预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强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反映了政府理性、效率与自律性的“政府质量”。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政府在强度与质量上均优于拉美,后者又优于非洲国家,这就使得在发展绩效上,也是东亚优于拉美,拉美优于非洲。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

33、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拉美国家在80年代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东亚国家尽管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90年代也出现了经济动荡。这些情况也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后对其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整。2怎样看原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条件和利弊?苏联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之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工业化开始后,随着公有制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和五年计划的推行,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决定。如1926年的改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决定,1927

34、年的国营工业托拉斯条例,1929年的关于整顿生产管理和建立一长制的措施和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议,1934年的关于苏维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组织措施决议,1938年的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条例等。这些决议、决定和条例,虽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制定的,但加强国家集中的计划管理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渐形成和加强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上述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这种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苏联不能不加强中央集权的体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每个时

35、期最紧迫的任务,不能不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考虑加速发展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不能不加强中央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管理;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上认识不清,犯有急性病,不顾生产力状况强制性地改变生产关系,过早地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企图超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阶段,径直地跨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同时,不仅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把消灭商品经济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和排斥商品经济的思想观念是计划经济体制形

36、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应该肯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带来的经济生活的高度国家化,资产的高度国有化,管理权限的集中化,管理方法的行政化,资源配置的调拨化,产品分配的无偿化,收入分配的平均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和束缚。4如何评价叶利钦执政期间的“休克疗法”激进式改革?转轨之初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实现所有制形式的

37、变革,从而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事实却证明,这种激进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一片混乱,把俄罗斯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形势比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经济形势糟糕,那叶利钦时期的经济形势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糟。俄罗斯自1992年初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直到1998年的6年间,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并与脱缰般的恶性通货膨胀相伴。整个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经济状况的持续恶化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在迅速扩大,而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数人利用手中特权产生的。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导致各种违法犯

38、罪行为和黑社会组织的猖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政治上的不稳定又反过来使经济进一步恶化。2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日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

39、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日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世界经济中最有朝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4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战后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日益受到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侵蚀。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和向世界扩展,必然使东道国的国家界限被突破,国家主权被弱化,国家监管受到限制。(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限制。成员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自愿地相互让渡部分主权,共享部分主权。(3)国际经济组织的替代。战后诞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以及取而代之的世界贸易组织)等,日益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国际经济行为的仲裁者、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救援者。它们的存在,标志着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标志着部分国家职能被国际组织所取代。(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不论是公害的原发国,还是公害的受害者,都需要各国携起手来采取超越国界甚至洲界的共同行动,遏制公害的滋生和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