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叉.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189422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交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路交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交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交叉.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公路交叉.精品文档.第六章 公路交叉 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及公路与其他道路或管线相交的形式称为交叉,相交的地方称为交叉口。相交公路在同一平面位置时,称为平面交叉,相交公路在不同平面位置时,称为立体交叉。 平面交叉 立体交叉第6-1节 公路平面交叉一、交叉口设计概述 公路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或转换方向。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耽误通行时间,也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如何设计交叉口,合理组织交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避免交通阻塞及减少交通事故

2、,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是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短的时间安全地通过,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能适应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二是正确设计交叉口的立面,即通过合理设计,以保证转弯车辆的行车稳定,同时符合排水要求。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1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行条件; 4合理进行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布置各种排水设施。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方式也不相同。当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进人交叉口后,以不同的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之为分流点;来自不同方向

3、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织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此三类交错点存在相互尾撞、挤撞或碰撞的可能性,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行车干扰及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交织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冲突点。 对无交通管制时,三、四路和五路相交的平面交叉的冲突点、交织点及分流点分布情况如图1-9-1所示。平面交叉的危险点数量如表1-9-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类危险点其

4、数量随交叉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大,特别是冲突点,其数量随交叉条数的增加呈级数增大,其数量可按下式计算: 因此,在交叉口设计中,应力求减少交叉道路的条数,尽量避免5条或以上的道路相交;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由图1-9-1a)可知若无左转弯车辆,则冲突点的个数由原来的16个减少至4个。若为五路交叉,则可以从50个减少至5个、因此,在交叉口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是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行车安全的关键。 减少或消除冲突点的措施有: 1建立交通管制:即在交叉口处设置信号灯或由交警指挥,使直行车和左转弯车在通行时间上错开。如图1-9-1中的四路交叉的冲突点个数由16个减少至2个;

5、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处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没车行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的方向行进,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使车流像水流一样被渠化。 3采用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交通问题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选择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取决于道路网规划和与周围的地形和地物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常用的平面交叉口类型有“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等。这些交叉口在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取决于规划道路网和临街建筑的形状。在具体设计中,常因交通量、交通性质及交通组织方式等有以下几种类型。

6、 1加铺转角式 在平面交叉口转弯处,以回曲线构成加宽来连接交叉公路的路基和路面的形式称为加铺转角式,如图1-9-2。此类交叉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一般适用于交通量不大,车速不高、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设计时主要解决合适的转角曲线半径和足够的视距问题。2分道转弯式 通过在路面上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设分隔器、分隔带或交通岛等措施来限制车流的行车路线,使不同车型、车速和行驶方向的车辆,沿着指定方向通过交叉口的形式,称为分道转弯式,如图1-9-3所示。分道转弯式适用于交通量不大、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三、四级公路,设计时主要解决分道转弯半径、保

7、证足够的视距和满足导流岛端部半径的要求。分道转弯式交叉也起到渠化交通的作用;3加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称为加宽路口式如图1-9-4所示。这种交叉可以单增右转改左转车道,也可同时增设左、右转车道。此类交叉可以减少转弯车辆对直行车辆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较大,但占地多,投资大,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道数,同时也要满足视距和转弯半径的要求。4环形交叉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所有车辆进入环道后均按逆时针方向 1公路与公路交叉,除高速公路全部采用立体交叉

8、外,一级公路可少采用平面交叉,二级公路尽量减少平面交叉,其他各级公路可采用平面交叉。 2平面交叉的形式应根据各相交公路的交通量、计算行车速度、交通组成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确定。 3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当交角小于45时,必须采取技术措施。 4平面交叉一般设在水平地段。紧接水平地段的纵坡,一般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4,坡长应符合最小长度要求。 5平面交叉的间距应尽量地大,提高通行能力,保证行车安全。 6各相交公路应保证相应行车速度所对应的最小视距。 7远期拟建成立体交叉

9、的平面交叉口,近期设计应将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作出总体设计,以便将来改建。 8平面交叉的交通管理分为信号控制和不设信号控制两种形式。部分控制出入的一级公路上的平面交叉不得设置信号控制;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一般公路,对直行交通不得设置信号控制;城市出人口或通过城镇的地段,对车速有限制时,可设信号控制。 9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原则上应与相交公路的相应等级的计算行车速度一致。当相交公路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交范围内直行交通的计算行车速度可降低,但与该公路的计算行车速度之差不应大于20km/h。其他情况的车速按交通法规办理, 五、平面交叉的测设要点 (一)勘测要点 1搜集原

10、有公路的等级、交通量、交通性质、交通组成、交通流向等资料和远景规划。 2根据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以及掌握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拟定交叉口类型。 3选定交叉位置和确定交叉点,使各相交路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合良好的衔接;通常交叉口设在原有公路的中心线上或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4测量交叉角、中线、纵断面和横断面。 5若地形复杂时,为合理选择交叉口的位置和类型,应详测交叉口处的地形图。测图比例可采用1:2001:500,当范围较大时,也可采用1:1000。 (二)设计要点1 平面交叉范围内各相交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规定如表1-9-2。 (2)转弯交通量大、车速较高时,应根据所需速度计算确定右转弯车道或分

11、道转弯式交叉的转弯车道平曲线半径。平曲线的曲率过渡段可采用复曲线或回旋线。转弯处的纵坡、横坡和标高,应与相交公路相适应,并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面排水流畅。当交通量大、转弯车辆较多时,可增没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 6平面文叉范围内的附加车道有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其设计要点和有关规定详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7平面交叉中转弯车道的加宽值可采用表l-2-10中的单车道加宽值,转弯车道或加铺转角部分的超高因车速低可采用较小的超高横坡度。形式简单或规模较小的平面交叉在特殊困难情况下若能保证排水良好可不超高。加宽与超高的过渡方式应与公路平曲线加宽与超高的过渡方式一致。 8平面交叉处的排水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

12、设计时应绘制排水系统图,并注明流向和坡度等。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所降的雨水等由路基和路面排除;公路用地范围外的地面水不允许流人交叉处的路面范围。当平面交叉位于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上或平面交叉的立面设计比较复杂时,宜绘制等高距为0.050.10m路面等高线图,以检查路面排水效果。9平面交叉处的交通量较大时,应作渠化设计,即采用交通岛、路面标线等设施疏导车流。渠化的行驶路线应简单明了并应避免交通流的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导流的宽度应适当,过宽会引起车辆并行行驶而导致交通事故。驾驶员驶近导流设施前能醒目地觉察到导流设施的存在。交通岛的端部应视情况设置标志、标线和照明等设施。六、平面交叉口

13、立面设计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交叉口立面设计,是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上有一个共同面,以保证汽车安全行驶、路面正常排水及艺术上要求。立面设计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状、纵坡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当地的地形要求。设计时首先满足主要公路的行车方便,在不影响主要公路安全行车的条件下,也可适当改变主要公路的纵、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平面交叉口正面设计的一般要求如下: 1主要公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维持不变; 2当相交公路的等级相同且交通量相差不大时,则两条公路的设计纵坡维持不变,只改变它们的横坡度。一般是改变纵坡较小的公路横断面形状; 3当相交公路

14、的等级和交通量都不相同时,则主要公路的纵坡和横断面保持不变,次要公路的纵坡随主要公路的纵坡改变,即次要公路的双向倾斜的横断面应逐渐过渡到与主要公路的纵坡一致的单向倾斜横断面; 4为保证排水,设计时尽可能有一条公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纵坡和横坡度、地形以及交叉口交通量和排水要求。公路交叉口立面根据其纵坡方向不同,可分为六种类型。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设计时使交叉口的纵坡与相交道路的纵坡一致,适当调整接近交叉口的路段横坡,使雨水向四个转角方向排除。2 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都指向交叉口。

15、这种形式对排水不利应尽量避免。3 处于分水线地形亡,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设计时应将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路脊线在交叉口处分为三个方向,相交道路的横断面不变,并在指向交叉口道路处设置雨水口以防止雨水进入交叉口内。4处于山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设计时应尽量考虑纵坡处设转坡点并使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并使其转坡点的位置离交叉口远一些。5处于斜坡地形上,相邻两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则背离交叉口,设计时保证相交道路的纵坡不变,而将两条道路的横坡在进入交叉口之前逐渐向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变化,使交叉口处形成个简单的倾斜面。6处于马鞍形地形上,相对两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

16、叉口而另两条则背离交叉口。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技自然地形的交叉口内适当调整。7除以上六种组合外,还有种特殊形式,即交叉口处于水平位量上。立面设计类型不同,有不同的使用效果,主要是与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的组合有关。所以,如要获得交叉口理想的立面设计效果,在进行公路纵断面设计时就应为立面设计创造有利条件。 (三)立面设计的方法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三种。其中方格网法是将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方格网一般采用5m 5m或10m 10m平行于路中心线斜交公路交叉口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的方向,测出出方格网点上的地面标高并按一定要

17、求计算出方格网点的设计标高,从而计算出施工高度以便计算其交叉口的工程数量。设汁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网,图上标明交叉点、各交叉的起、终点、交叉加桩、控制断面的位置和桩号,列出各交叉道的曲线要素表视需要列出各交叉道路段的纵坡值表。图中还应标出各控制断面的宽度、横坡度和两侧路面边缘标高。在交叉口平面布置图上注明各坡段的纵坡等。 2纵、横断面图:除横断面图可用1:1001:200比例尺外,其余要求与一般路线的设计相同。 3交叉口地形图和立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资料一览表、交叉口工程数量计算表等资料。图1-9-8为公路交叉口立面设计图。第6-2节 公路立体交叉高等级公路相

18、交或公路与相交道路之间的交通量很大,平面交叉无法满足车辆正常运行要求,或交叉口处要求有较高的行车速度及较大的通行能力时,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经经济和技术综合评定,可采用立体交叉。立体交叉按有无匝道连接相交公路,可分为互通式和分离式两类。 一、交叉口的一般规定 1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交叉类型除在控制出入的地点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设置的间距及加(减)速车道、匝道设计,应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及具体情况确定。 3一级公路间的交叉,应尽量采用立体交叉。文叉的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互通式交叉或分离式立体交叉。其他公路交叉,

19、在交通条件需要及地形条件许可,可采用立体交叉。 4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应根据交通量、远景规划、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投资等因素确定。 5互通式立体交叉间的间距为大城市、重要工矿区周围为510km,一般地区为1525km。最大间距不超过30km,最小不小于4km。 6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应以现有公路网或已批准的规划为依据。一般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少以及相交两公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 7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应对该地区的交通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勘测,经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形式及适当的规模并合理确定各设计指标。

20、8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主线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1-9-5。二、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结构物形式划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隧道式)两类。 1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这种立交施工方便、造价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行车视线和路容,多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 2下穿式:也称隧道式,即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方式。这种立交占地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及市容影响小,但施工复杂,造价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处。 (二)按交通功能分类 按交通功能可划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类。 1分离式立体交叉仅

21、设跨线构造物(跨线桥或地道)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下道路间尤匝道连接的 分离式立交 高速公路上跨立交2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而且上、下道之间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这种立交车辆可以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行车相互干扰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互通式立体交叉适用于高速公路与其他各类道路、大城市出人口道路,以及重要港口、机场或游览圣地的道路相交处。 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和交织式三种类型。 (1)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

22、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高级形式立交,代表形式有喇叭形立交(图1-9-12a、b)和苜蓿叶形立交(图1-9-11)、定向型立交(图1-9-12b、d)、部分定向型立交(图1-9-12a、c)等,其特点是转弯方向数与匝道数相等,各转弯方向都有专用匝道,无冲突点,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大,但立交占地面积大、造价高,适用于高速公路之间及高等级公路与其他较高等级公路相交。布设时应考虑相交道路等级、使用任务和性质、结合交通量和地形条件,在满足交通功能的条件下合理选择立交的形式和布置立交的匝道,尽量减少占地、降低造价。 (2)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

23、点的交叉。这是一种低级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代表形式有部分苜蓿叶式立交(图1-9-13)和菱形立交(图1-9-14)等。其特点是形式简单,仅需一座跨线的构造物、占地少,造价低,但存在平面交叉,对行车干扰大。适用一级公路与较低等级公路相交,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或用地和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布设时应将平面交义设在次要道路上。 (3)交织型立体交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以交织的方式运行,存在交织路段的交叉,它是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而来的,代表形式有环形立体交叉(图l-9-15)。其特点是保证主要道路直通,交通组织方便,占地少且无冲突点,但通行能力受到环道交织能力的限制。车

24、速也受到环岛半径的限制,绕行距离长,构造物多。适用于较高等级公路与次高等级公路之间的交叉。当采用环形立体交叉时,必须根据相交道路的性质进行比较,须满足环道通行能力、交通量及车速的要求。布设时应让主线直通,中心岛可采用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 三、立体交叉的匝道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匝道的形式很多,按其功能及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分为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 1右转匝道,即从公路右侧驶出后直接右转约90,至相交道路右侧进入,一般不需路线构造物。其特点是形式简单,车辆行驶方便,行车安全。 2左转匝道,车辆约需转90至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要设置一座跨线构造物。按匝道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式、

25、半直接式及间接式三种,其中直接式又称为定向式或左侧左进式,其特点是匝道长度短,无须迂回运行。缺点是需设跨线构造物,因相交道路的双向行车需有足够间距,对重型车行驶不利。对于半直接式交叉,又称半定向式匝道,按车辆由相交道路进出方式分为左出右进式、右出左进式及右出右进式三种:间接式匝道又称环式它为苜蓿叶式和喇叭式立交的标准组成部分。 (二)匝道的平、纵线形指标 1匝道的平面 匝道的平面线形要素,主要是匝道平曲线半径和回旋线参数的取用,它主要与匝道的形式、用地、规模、造价以及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1)平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可按本篇第二章有关公式计算。设计时主要考虑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同时考虑经济性、安全

26、性和舒适性。表1-9-7为公路立交匝道的最小圆曲线半径。通常应选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方可采用极限值。 对环式匝道的圆曲线半径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曲率的缓和过渡及上下线的展线长度要求,可近似按下式计算。2匝道的纵断面 (1)匝道的最大纵坡,因匝道受上下线标高控制及用地条件,并考虑设计车速较低,故匝道的纵坡相对公路一般路段的纵坡值要大,具体可按表1-9-9取用。 (四)匝道进出口、变速车道 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包括进口、出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等的位置,也称匝道的端口,设计时为保证匝道与公路组成一个共同面,以满足汽车的正常和安全行驶。匝道设计的

27、一般原则应是出入顺适、安全、线形与正线一致,出人口的视距应尽可能保证。正线与比较线间能相互通视即可。 1出口与人口 (1)主线出口、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人口应设在主线车道右侧,出口位置应便于识别,一般设在跨线构造物之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时,应与构造物离开150m以上的距离。为便于车辆出入处的减速和加速出口最好位于上坡路段,而人口则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利于重型车的加速,并考虑通视。 (2)互通式立交的平面交叉口,在次线或匝道上可设置平面交叉口,而这种平交口则往往决定整个交叉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是否选用,若选用时,也应考虑其设置的象限,并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分隔带

28、、交通岛等。设计应符合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的有关要求及规定。 2变速车道设计 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且不影响主要公路交通的需要,在匝道出入口前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包括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需减速的称为减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为加速车道。 (1)变速车道的形式,变速车道的形式一般有直接式和平行式两种。如图1-9-17所示,平行式是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其特点是车道划分明确,行车容易辨认,但车辆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一般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直接式为不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

29、车道其特点是线形与行车轨迹吻合,有利于行车,但起点不易识别。一般在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2)变速车道的横断面组成与单车道基本相同,变速车道的长度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段长度之和,可按下式计算取用。式中:v1正线平均行驶速度,km/h; v2匝道平均行驶速度,km/h; a汽车平均加(减)速度,加速时a0.81.2m/s2,减速时a23m/s2。 四、立体交叉的测设要点 在立体交叉设计之前,应通过实地勘测、调查搜集一系列外业资料,包括自然资料即地形图测绘,用地规划,水文、地质、土壤、气候和国家水准点及控制点等资料;交通资料即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流向及人行和非机动车等资料;道路资料:是指相交

30、道路的等级、平纵面线形、横断面尺寸和形状、交角、路面类型及厚度等资料;其他还有排水资料、文书资料等。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应搜集的资料,除平面交叉所要求的资料外,还应征求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2实地初步拟定交叉口的位置,用相交公路的中线为基线布设控制网,以供测量地形用。 3地形测量除分离式立体文叉外均需测绘交叉范围内的地形图。比例尺用1:5001:1000。测绘的范围视实际情况而定,般应测至交叉口范围外至少100m。测量要求与桥位地形测量相同。 4拟定方案,在地形图上定出不同方案的交叉位置和形式(包括匝道),并到实地进行核实,然后根据所搜集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评定、拟定采用方案。为便于

31、方案比选,必须时做模型或绘出透视图。 5按采用方案在实地上放样,并测得平、纵、横三方面资料,以供内业设计。 6地质勘探,在跨线桥和其他构造物处,应进行地质钻探,其要求与桥梁相同。 五、公路立体交叉设计成果按实际需要,公路立体交叉在综合评定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一般提供以下几方面成果:1 远景交通量计算表及交通量分布图(如图1-9-18) 2立体交叉线位图,包括立交主线及匝道分布、各线路的里程桩号及曲线要素、各匝道线位坐标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同平面设计); 3立体交叉的纵横断面图,比例尺和要求与平面交叉相同,格式同路线设计的纵、横面图; 4跨线桥设计图、其要求与一般桥梁相同; 5如遇有挡土墙、

32、窖井、排水管、排水泵站等其他构造物,均需附设计图;8 有比较方案时,应绘制图并提供经济技术比较表等资料;9 交叉口的工程量等资料;10 立体交叉透视图及景观设计图(参见有关参考书)。第6-3节 公路与其他线路相交 一、公路与铁路相交 公路与铁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又称道口)和立体交叉两类。具体足采用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应根据公路的使用性质、交通情况以及铁路的使用性质、运行情况、车道数、有无调车作业(次数和断道时间)等情况综合确定。 (一)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交叉路线两侧各有不小于50m的直线路段,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其交角应大于45。在平交道口处,应保证汽车距离交叉道

33、口相当于各级公路停车视距并不小于50m的范围内,能看到两侧各不小于表1-9-11规定的距离以外的火车,以确保安全。当不能保证上述规定的要求时,应按有关规定设置看守。 为保证行人和行车安全和方便,公路在交叉道口两端钢轨的外侧,应有不小于16m的水平路段该水平路段应不包括竖曲线在内。紧接水平路段的纵坡,般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于5。 在平交道口处两侧,应设置易于翻修的路面铺砌层,如钢筋混凝土预制块等,其长度延至钢轨以外2m、平交道口垂直于公路的宽度,应大于平交公路的路基宽度,并根据铁路纵坡值做成水平或单向横坡。路面的标高应和轨顶标高相同。 (二)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

34、路及一级公路与铁路相交时必须设置文体交叉。他各级公路与铁路相交时若满足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1当地形条件困难,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 2与有大量调车作业的铁路线路交叉; 3二级公路及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或交通繁忙的公路与铁路交叉; 4当地形条件适宜,经过经济技术比较确为合理时; 5确有特殊需要时。 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应符合公路线形设计的要求,公路纵坡不宜大于4;当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公路纵坡不大于3;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开时,两者可采用不同标高的纵坡设计。当公路下穿铁路时,其下穿的最低点(集水点)应与铁路的桥墩或桥台保持足够距离。在相交处的公路横断面或横断面组成部分的宽度发

35、生变更时,应设置相应过渡段,其外边渐变率一般为115130。立体交叉跨线桥的桥下净空规定为:当公路从铁路下穿行时,净空以及路肩成人行道的净高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行车道部分的净高二级公路一般为5m,三、四级工路为4.5m;当铁路从公路桥下穿行时,跨线桥下净空,应符合铁路桥下净主限界要求。 公路与铁路立交范围内的排水设计,应对铁路排水系统和公路排水系统进行综台考虑合理布置。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处,应根据交通管理规定设置标志、标线、立体标记等,其设计的内容、形状、尺寸、图案、设置的地点应满足现行的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规定。标志应采用反光标志。 二、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 乡村道路泛指乡村、城镇

36、之间不属于等级公路之列,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的道路。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的数量,应予以控制,在乡村道路密集地区,当交叉点过密影响行车安全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一级公路与交通繁忙的乡村道路交叉时,也可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其余各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可采用平面交叉。平面交叉应选在视线良好的地点,乡村道路应设置一段水平路段并加铺与交叉公路相同的路面。 乡村道路分为通行机动车道路和仅通行非机动车及行人道路。通行机动车又可分为通行汽车和不通行汽车的机耕道路两种。 各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其规模、间隔应对地方道路现状和规划以及经济发展进行认真调查后确定。设计时应考虑沿线土

37、地开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兼顾交叉时对公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投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标准和间隔。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其间隔应根据路线总体设计而定。必要时合并邻村乡村道路,减少交叉。一般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在通过人口稠密的村落或城镇附近处,应采取设置分隔带和辅道等必要措施,减少交叉的数量及隔离非汽车交通,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乡村道路从公路上面跨越时,跨线桥的桥下净空应符合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有关要求,当从桥下穿过时,须做好通道排水,一般人行通道的净高不小于2.2m;畜力车、拖拉机通道的净高不小于2.7m;净宽不小于4.0m。 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处,应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若为较长的通道,则应设置采光设施。 有关其他规定详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三、公路与管线交叉 各种管线如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渠道等均不得进入公路的建筑限界,也不得妨碍公路交通安全并不得损害公路的构造和设施。各种管线工程设施与公路交叉或接近时,应符合有关规定,并符合各种与之有关的相应行业规范的要求。为保证公路的正常养护和交通安全、畅通与公路发展的需要,新建或改建公路通过已有管线地区时,设计时应根据公路的使用要求,事先与有关部门协商,以便妥善处理因修建公路所引起的干扰问题。当需沿现有公路两侧敷设管线时,有关部门应事先与交通部门协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