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185355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精品文档.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 ) ) 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华东师范大学 袁筱一提 要: 自 2 0 世纪 80 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 文化转向 0 以来,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 务6几 乎被所有 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 / 圣经0 。本雅明究竟在5译者的任务6 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 他又是基于怎样的/ 形而上0 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 本质? 法国 哲学家、 翻译 家安托 万# 贝尔曼( An t oi n e Berman ) 所 著的5 翻 译的 时代 6 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 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

2、读。本文旨在依据5 翻译的时代 6 所提供的理论视域, 指出本雅明对 传统翻译观的三个 / 颠覆0 , 并试图对5 译者的任务6 中所针对的 翻译本质 问题、 可译性问题 和直译问 题有所澄清。关键词: 本雅明, 5 译者的任务6 , 贝尔曼, 5 翻译的时代6 , 翻译的本质引言在 5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6中, 伊格尔顿一开始就下了这样的判断: / 过去二十年的一大显著标志乃是逐渐发现了沃尔特#本雅明, 其实这并不令人惊诧。 0( 伊格尔顿, 200 5: 3) 此话不错,因为伊格尔顿的著作成书在 198 1 年, 的确是解构主义的大师和/ 后主0 们对本雅明顶 礼膜拜的时候。兴于

3、20 世纪 50、 60 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语言学途径的艰难历程之后, 也在 80 年代和哲学、 文学批评一起发现了本雅明) ) ) 当然是因为本雅明那一篇自 80 年代起几乎就被奉为经典的5译者的任务6。我们在5译者的任务6几乎可以找到翻译理论研究自 80 年代起热衷的所有语汇: 差异、 欲求、 碎片 ,作为本雅明译波德莱尔5恶之花6的序言, 发表于 1923 年的5译者的任务6篇幅不长, 但晦涩难懂到让诸多大师们无法放弃的程度: 这其中包括德里达、 保罗# 德曼、雅各布斯, 也包括为本文提供理解本雅明的理论视域的安托万#贝尔曼( A nto i n e Be r man)

4、。我们当然可以问, 在距离5译者的任务6初次发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 ) ) ) 即便是距重新/ 发现0 本雅明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 ) ) ) 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对5译者的任务6发生那么大的兴趣? 甚至还要将它放在贝尔曼的视域中提出讨论?如果说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也毫不犹豫地以谈论/ 差异 0 、 / 欲求0 、 / 碎片0为乐趣, 我们可能 ) ) ) 鉴于本雅明在中国的研究少之又少 ) ) ) 从来没有真正/ 读0 过本雅明, 读过5译者的任务6。在这样的前提下, 引用本雅明, 包括使用他所奠定的语汇就是极其危险的事情。一、 在/ 翻译的时代0 重读5 译者的任

5、务61984 年至 1988 年间, 受到德里达的邀请, 贝尔曼在法国国际哲学院主持翻译的一系列讲座课程。在五年的时间里, 贝尔曼分别就 / 翻译中的直译概念 0 、 / 翻译, 母语和外语0 、 / 哲学和翻译( 沃尔特 #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的评述0 、 / 翻译的缺憾 0 、 / 法国翻译历史0 、 / 翻译的巴别塔: 专业翻译与文学翻译 0 及/ 约翰#丹纳及弗里德里希 #荷尔德林的翻译评论0 七个主题 ( Be r man, 20 08: 9 )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5翻译的时代6正是其中第三个主题的系列讲座。贝尔曼去世之前, 虽有整理出版的愿望, 但最终未能付诸实施。2 008

6、年, 贝尔曼的妻子, 西班牙语翻译家伊莎贝尔# 贝尔曼根据他的讲稿以及学生的录音整理并且出版了这本5翻译的时代6。虽然距离作者的原初语境已有近二十年, 然而, 它依然是我们迄今为止, 对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最为全面、 深入的解读。这绝非偶然, 就像本雅明在 5译者的任务6中所提到的那样, 能否找到/ 胜任的译者 0 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问题, 而贝尔曼或许就是这个/ 胜任的译者0, 或者说一个胜任的/ 评述者 0。因为就5 翻译的时代6而言, 得出5译者的任务6的一个新译本显然不是贝尔曼的目的所在。# 89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在5翻译的

7、时代6 中, 贝尔 曼强调了 / 评述0 ( c o mmen t a i re ) 与/ 批评 0 ( cri t i que) 的 不同, 在他看来, 评述和 翻译一样,针对的是语言, 旨在/ 阐发思考0 , 这正是5翻译的时代6 运用/ 评述0 的方式的原因。5翻译的时代6分为/ 十稿0 , 与一般的著述不同( 因而也没有分成/ 十章0 ) 。/ 十稿 0 不是围绕单独的/ 主题0 进行的, 除了第一稿之外, 完全顺着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 的行文节奏。因而, 在贝尔曼的翻译著述中, 5翻 译的时代6 显得比 较特殊。它既是关于 5译者的任务6 的/ 评述0 , 同时也是关于 5译者的任务

8、6的法译本的评述。/ 评述0 是从第二稿开始的, 在5译者的任务6的基础上逐段进行: 逐段列出的原文, 法译( 基本上都是贝尔曼自己的翻译) , 原文所阐发的思考, 同时经常伴有/ 离题 0 ( 这也是贝尔曼认为的, 本雅明的写作特征之一) 的评述和针对已有的法译本( 法国著名的德语译家 G a nd i lla c 的译本) 的评述。这是属于译者的特殊评述方式, 似乎正好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6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最后一句话遥相呼应: / 5圣经 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陈永国编, 200 5: 12 ) 。我们都知道安托万#贝尔曼是当代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翻译家。因为英年早

9、逝, 他大多数关于翻译的思考成文在 20 世纪的 80 年代。年代的问题也很重要, 因为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那样, 原文本是否到达它的/ 荣光0 ( l a gloi r e) 闪现的时刻同样是可译性的先决条件。而 2 0 世纪 80 年代在重新发现本雅明的同时, 也是贝尔曼所谓的/ 翻译的时代0 。实际上, 这两个时代的重合并非偶然,满心欢喜挖掘出本雅明的欧洲学者们几乎都身兼/ 哲学家0与/ 翻译家0 ( 或翻译理论家) 的身份, 认同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所做出的判断: 翻译应当, 同时也只能和哲学相提并论。本雅明认为,/ 没有哲学的缪斯, 也没有 翻译的缪斯0 ( 陈永国编, 2 005:

10、 8) , 因为哲学和翻译一样, 都是奔着/ 解决 0 ) ) ) 亦即德语中的/ 任务0 所隐含的涵义 ) ) )去的。现在倒回头去看, 我们不会怀疑, 在 80 年代, 翻译的问题以及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哲学的问题毫无疑问占据着重要位置, 这个重要位置理所当然的不再仅限于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现代诗歌领域, 它进入了 ) ) ) 当然是以隐蔽的方式 ) ) ) / 现代哲学、 人种学和精神分析领域0 ( Ber ma n , 2008:149) 。我们就此到达了一个/ 翻译的时代 0 。而贝尔曼对于本雅明的关注和亲近, 除了因为 / 翻译的时代0 的到来, 亦可追寻到本雅明本人的背景: 他所秉承的

11、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和他所处的哲学语境。一方面, 在近代的欧洲文化史上, 恐怕没有一个时期像德国的浪漫主义时期那般重视翻译。另一方面, 20 世纪上半叶亦是语言问题全面进驻哲学的时期。在这一点上, 本雅明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海德格尔完全一致: 亦即相信语言关乎本质, 是世界本真的居所。5译者的任务6是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之上的。与海德格尔不同的只是, 本雅明实现了浪漫主义和语言哲学的完美结合。虽然作为哲学家的本雅明在研究领域和方法论上似乎千变万化, 但真正感兴趣的始终只是与存在本质相关的问题。在5译者的任务6里,本雅明并不是在陈述自己的翻译实践, 甚至, 贝尔曼指出, 作为波德莱尔的译者, 本雅明从

12、不避讳自己的失败。这并不致命, 因为早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 诗人们对于翻译的关注, 就已经超出了文本之外。如果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贝尔曼在5/ 异0的考验6中以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所探讨的诸多翻译问题, 那么, 我们就不会对他在他所认为的/ 翻译的时代0 里, 以5 译者的任务 6为研究对象, 继续深入他在5 / 异0 的考验6中的思考感到奇怪。在贝尔曼看来, 5译 者的任务6 是/ 不可简述的 0 , 因而他采取了与翻译极为 相似的/ 评述0 方式, 而不是/ 批评 0 , 这就决定了5翻译的时代6同样也具有/ 不可简述0 的本质, 这为我们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尝试

13、着围绕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最大的颠覆, 理出贝尔曼在评述他时的基本逻辑。二、 颠覆一: 翻译不是为了/ 不懂原文的读者0本雅明对于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是从将翻译# 90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国内通用的译名为5 异域的考验 6 , 我们觉得 / 异域0 有可能引起歧义, 所以还是主张用5/ 异0 的考验6。Ant o i ne Berman( 19 42 - 19 91) , 法国 当代最重要的德语、 西班 牙语翻 译家之 一。出于 对他本人 观点的 认同和 尊重, 我们在此不想冠以/ 翻译理论家0 的名号, 虽然贝尔曼留下了大量关于翻

14、译的思考, 但是在翻译的领域中, 他本人并 不十分赞成使用/ 理论0 与/ 实践0 的字样, 认为更多是/ 思考0 与/ 经验0 , 彼此之间环环相扣。有趣的是, 贝尔曼似乎是/ 隔行对照版本0 翻译最有力的饯行者, 他同样用对照的方式译 有德国浪 漫主义时代 翻译家施莱格尔关于翻译的论述5论不同的翻译 方法 6 。这里同样不是批评, 而是针对部分翻译文字所作出的/ 评述0 。在5翻译的时代6 的第一稿中, 贝尔 曼确立 了本雅 明的 身份、 他的 语言 观以及 他的 写作 特点。作 为本雅 明的 译者, 贝尔曼认为, 不了解本雅明所处的环境, 就无法真正 理解 5 译者的任务6 。/ 去交流

15、化0 开始的。5译者的任务6开篇上来第一句 话是: / 在欣赏一件 艺术作品或一 种艺术形式时, 对接受者的考虑从来都不证明是有效的0 ( 陈永国编, 2 005: 3 ) 。表面上, 似乎是本雅明将翻译归在了/ 艺术0的范围内, 但其实并非如此, 本雅明的第一句话更倾向于谈论什么是/ 作品0 。这表明了5 译者的任务 6决不是关于翻译的/ 普遍0 理论, 而是被定义在对于真正的 / 作品0的翻译的范围内。因而贝尔曼为理解本雅明的思考进行了三个层面、 彼此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推定: 一、 翻 译是/ 作品0 的翻译; 二、 翻译的本质取决于作品的本质; 三、 翻译的本质不是交流。( Ber m

16、a n , 200 8: 47 ) 在本 雅明看来, 语言的本质不是为了交流( 我们在下文谈及本雅明/ 纯语言0的概念时会有所涉及) , 作品的本质也不是承载信息或者/ 文字内容 0 , 因而, 受到作品本质决定的翻译本质自然也不是为了传递信息。在这点上, 本雅明同样与海德格尔有所接壤,贝尔曼指出, 海德格尔同样不赞同从/ 审美0 的角度来定义作品, 认为作品被置于欣赏者的要求之下, 要历经欣赏者主观经验的改变, 如此一来, 作品就会沦落为/ 物0。进一步说, 伟大的作品都是摆脱了/ 信息0和/ 内容0 的作品, 是在语言上趋于/ 自我完善0 的作品。历来伟大的诗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作品本

17、身不传达任何信息, / 什么内容也没有0 , 以作品为作用对象的翻译又如何传达信息呢? 跳出审美的范畴来定义/ 作品0 的翻译, 这是本雅明在他的语言观下对翻译本质进行重新定义的基本前提。正如语言是存在的/ 居所0 一般, 翻译这种语言行为同样也是/ 交流的场所, 但不是交流本身 0 ( Be r man, 2 008: 23) 。因而本雅明问道: 翻译的价值是建立在不懂原文的读者之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本雅明写下了这篇5译者的任务6。译者另有/ 任务 0 , 或者说, 翻译另有 / 任务0 。本雅明指出, 德语的/ 任务0 ( a u fga b e )在普遍意义之外, 在浪漫主义时

18、期 更接近于/ 解决 0 。/ 任务 0 总是面临事物亟待解决的状态, 在逻辑、 化学或音乐的层面都是如此。在人文科学的领域, 涉及解决的有四个领域: 哲学、 诗歌、 文学批评和翻译。翻译是奔着/ 解决0 去的, 本雅明鉴于各国语言中( 英语的 t r a nslation, 法语的 t r aduction, 汉语的 / 翻译0 ) / 翻译0 这个词的模糊不清 ) ) ) 因为翻译既可以指行为本身, 也可以指行为的结果 ) ) )将 / 翻译0 替换成了/ 译者0 。译者有 解决什么的/ 任务0 , 他是负有责任的主体。这自然也是贝尔曼别无选择地将本雅明作为切入点的原因。因为仅仅是 / 译

19、者的任务0 这个标题已经就奠定了贝尔曼的基本翻译观: 翻译应该是/ 解析性0 的, / 伦理的 0 , / 历史的0 , 正好与传统翻译观中 / 民族中心主义的0 与/ 超文本 0 的翻译相对为了不懂出发语的读者, 在贝尔曼看来, 这恰恰是民族中心主义翻译的起源。贝尔曼这样定义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 / 将一切化为 目的语的文化, 按照目的语文化的标准和价值, 将位于目的语文化之 外的-异. 视作 是否 定性的, 或 者说 认为-异. 只有在作为附属、 调整, 以增加目的语文化的丰富性才是好的。 0( Be r man, 1999 : 29)在转入 / 译者0 真正的/ 任务0 之前, 贝尔曼先

20、为本雅明做了个铺垫, 他提到了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语言都是历经/ 翻译0 的语言。同时还举出欧洲在 16 、 17 世纪时有很多通晓多种语言的作家通过翻译来/ 锻造0 自己作品的特例。在这些作家看来, 只有借助作品中的/ 变量0 , 作品才能臻于完满。而这些/ 变量0 必然是语言的。所以, 翻译是为读得懂原文的人进行的, 正是在原作与译文之间的来往中, 我们与外国作品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而如此一来, 翻译的目的性在于语言也将是本雅明必然的结论。三、 颠覆二: / 可译性0 是由原作决定的对于文学翻译( 包括本雅明所匡定的 / 伟大作品的翻译) 来说, 其实基本问题说到底只有两个,一个

21、在语言哲学的层面, 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另一个则在翻译实践的层面, 牵涉到翻译的立场( 而不是方法) , 即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前者牵涉到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后者牵涉到译者与译# 91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可参见 An t oi n e B e rman , L a t raduct i on e t l a l e t t er ou l . aub e r ge du l o i nt ai n , S eui l , 1 999 。U ne t radu c t i on vaut - el l e p our l es l

22、ect e u rs qu i ne c o mp renn e n t pas l . ori g i nal ? 此处中文根据贝尔曼的重译译出, 在5 翻译的时代6 里, 贝尔曼也谈到了 G a n di l l ac 的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够准确。陈永国的译文将这句话译为: 翻译是有意为不懂原文的读者而作的吗? 因此对照贝尔曼的法译, 在此做出一定的调整。作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关于翻译的论述, 本雅明对两个层面都有所回答, 并且回答同样是颠覆性的。在 / 可译性0 的问题上, 本雅明的判断是: / 可译性( 就) 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本质特征0( 陈永国编, 200 5: 4)

23、。很显然, 在本雅明看来, 所谓的/ 可译性0 不取决于翻译本身, 也不取决于两种语言文化系统是否有/ 对应0 关系, 它不意味着在语言层面被翻译的可能性 ) ) ) 贝尔曼说, 语言层面被翻译的可能性只是原作本身所具有的可译性的结果 ) ) ) 它提出的问题是双重的: / 问题可能意味着: 原作在它的读者整体中, 是否能找到胜任的译者? 或者, 更确切的是: 从其本质而言, 它( 原作) 是否接受翻译) ) ) 与这 种形式 的含义 相吻合 ) ) ) 是否欲 求翻译?0可译性的法则被包含在原作之中, 而且只属于/ 某些作品0 。是某些作品在一定的时刻要求翻译, 呼唤翻译, / 欲求0翻译

24、) ) ) 如果我们用这个影响了一代后殖民翻译理论家的语汇。我们有可能会产生疑问, 作为既成事实的作品, 它如何能够有所欲求? 贝尔曼在此梳理出来的本雅明逻辑是: 一、 本雅明提出/ 可译性 0 由原作决定的判断, 其前提是: 承认/ 翻译是一种形式0,所谓的 / 形式0指的是/ 生命有机体0 ; 二、 理解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从生命的角度, 而且是从/ 非自然的生命0 亦即 / 历史的生命0 的角度。也就是说, 是生命历经成熟、 衰老与新的生成的过程。从/ 生命有机体0的概念去理 解, 原作与译作同属于 一个整体, 是/ 关- 联0 的关系。如同父( 母) 子( 女)

25、 关系, 父母的生命以孩子的方式得以永存, 但孩子完全是另一个个体, 与原先父母的生命无关, 他的生命将经历 属于自己的成熟、 衰老 与新的生成的过程。而且, 在这份亲缘关系中, 相似关系恰恰是非主要的。甚至, 正是因为原作与翻译之间并不相似, 它们之间才具有更加亲密的关系, 这是一种自然的/ 共属0 关系。好的作品进入成熟的阶段, 就到了翻译的时刻。这里面包含两点内容: 首先, 对于翻译而言是否是/ 正确的时刻0是由原文决定的, 就像 / 瓜熟蒂落 0 , 到了一定的时刻, 原文开始 / 欲求0 翻译, 并且让翻译成为可能. 在这个/ 正确的时刻0 , 翻译变得可能, 可欲; 其次, 与原文

26、相比较而言, 翻译总是晚到的, 这是它在时间性上的宿命。所谓糟糕的译者, 就是没有能够等到/ 正确的时刻0 的译者。并且, 更甚于此。作品一定要等到一定的时候( 贝尔曼说, 通常是在作者只作为一个名字存在, 无法对作品进行任何干扰的时候) , 才会迎来这个/ 正确的时刻 0 。因此, 本雅明认为, / 可译性 0 是一切伟大作品内在的 本质。而看似 颇为矛盾, 实则不然 的是,/ 不可译性0 也是一切 伟大作品内在的 本质。只是, 如果说/ 可译性0 是通过/ 欲求0 来呈现的, / 不可译性 0 则不是通过/ 不欲0 , 而是通过/ 抵抗0 来呈现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可以回到作品本身与语

27、言的关系。贝尔曼指出, 作品与其语言之间是/ 根植0 与/ 偏离0 的关系, 好的作品, 必然是扎根于其语言之中的, 但同时又与该语言的/ 零度0 ) ) )如果我们套用 罗兰#巴特 的语汇 ) ) ) 产生了/ 偏离 0 。在此基础上, 正是翻译在/ 正确的时刻0 完成了作品与语言之间的这种关系。但无论是/ 根植0还是/ 偏离0 , 必然会同时构成/ 欲求0 和/ 抵抗0 。于是, 传统翻译观中的命题被倒置了: 不是翻译本身是否可能, 而是作品是否具备 / 可译性0 , 是否等到了它的/ 正确的时刻0, 产生了翻译的要求。用生命的观点来说, 不是/ 翻译使得作品来世的生命或它的-荣光. 成为

28、可能, 而是作品来世的生命和它 的- 荣 光. 使 得 翻 译 成为 可 能。 0 ( Ber m a n,2008 : 84)这就是翻译与原作的关系: 翻译以突然绽放的方式, 从原作中生成, 它标志着作品具有/ 不可忘却的 0 特性, 翻译就是对这样/ 不可忘却的0 东西的纪念。但是, 本雅明在谈到/ 可译性0 的问题时,紧接着说, 翻译是作品/ 持续的生命0 , 是/ 作品的荣光0 , 这却并不意味着翻译 ) ) ) 这里是指翻译的结果 ) ) ) 对于原作来说意味着什么。再伟大的译作对于原作而言都不意味着什么, 因为它出现在不能再对作品有所触动的时刻。一旦得到翻译,原作会 / 更加灿烂地

29、关闭0 。四、 颠覆三: 直译还是意译, 这是个问题我们只能 够从历史的生 命的范畴来 理解翻译, 理解翻译与原作的关系。在承认这个前提的# 92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贝尔曼用了德里达的一句话来揭示这种父( 母) 子( 女) 关系, 说有一天, 德里达对他说, 孩子就是那个离去的人。这句话是根据贝尔曼的法语译文译出的, 因与陈永国的译本有较大出入, 故重译。基础上, 我们就会理解, 因为生命必然受到目的性的支配, 因此, 翻译也会受到目的性的支配。不是/ 目的0 和/ 功能0 , / 目的0 和/ 功能0 受到/ 接受0 的制约, 而/

30、目的性0 则是接近于/ 使命0 , 因此, 有了译者的 / 任务0之说。接着, 本雅明说, 生命的目的性就只在于其本质的/ 呈现0 。被视作 生命的作品是 通过翻译来/ 呈现0 其本质的。然而, 说到底, 作品本身也是一种 / 呈现0 , 有一种更为 本真的东西藏于 作品中。贝尔曼说, 呈现亦是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语汇之一。属于历史范畴的生命必然是人类的, 语言的,因为, 生命的/ 呈现0 , 或者说/ 表达0 是生命进入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只是, 本真究竟是哪个层面的呢? 本雅明在阐述完生命的问题之后, 就提出了/ 纯语言0 的概念。这可能是5译者的任务6 中最为核心, 同时也最让人不解的概念

31、。我们有必要对本雅明的语言观做一个具体的阐述 ) ) ) 这也的确是贝尔曼在5翻译的时代6的第一稿中就做了的事情。本雅明的/ 纯语言 0 概念不是任何一种 / 自然语言0 , 而是在/ 自然语言0 背后的东西。而且, 自然语言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但也互相补充, 在互相补充的层面上, 作为/ 上帝之言0 ) ) ) 亦即/ 真理0 之言的总合, 即本雅明所认为的/ 纯语言0。贝尔曼在解释本雅明这种/ 形而上 0 的/ 纯0 的概念时, 指出了它的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当然是与康德的/ 纯粹理性0 相关的/ 纯0,是根植于言说的, 是纯粹的 / 形式0 , 属于范畴和句法。另一个来源是 荷尔德林

32、, 荷尔德林用/ 纯语言 0 的概念诠释过/ 诗歌语言0 , 意指起源的, 亚当的语言。我们可以回溯到巴别塔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 是上帝/ 变乱0 了人类的语言, 于是有了现在的德语、 法语、 英语和汉语等等。然而在此之前呢?/ 纯语言 0 不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它是人类在语言变乱之前的语言, 也是本雅明觉得可以通过翻译迎来的语言。所以译者的任务是/ 纯语言 0 的。接着就有了本雅明那个让人颇为不解的比喻: / 一件容器的碎片若要重新拼在一起, 就必须在极小的细节上相互吻合, 尽管不必互相相像。 0 ( 陈永国编, 200 5: 9)翻译做的是拼接的工作, 努力地将彼此互相补充( 在极小的

33、细节上相互吻合) , 但却相互排斥( 不必互相相像) 的自然语言的呈现拼接起来, 并且是以碎片的方式。因为自然语言之间的/ 亲缘性0 ) ) )起源意义上的相互补充的特性 ) ) ) 是/ 纯语言 0 存在的证明。所以翻译只能是/ 求异0 , 而不是/ 求同0 。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所谓的对应, 这是上帝变乱人类语言的目的所在。正是通过自然语言之间的差异, / 纯语言0 才得以建立。而翻译也正是要通过自然语言的/ 差异0 来建立/ 纯语言0 。只是, 翻译是以碎片的方式来完成这种作品 ) ) ) 依然是能够称得上作 品的作品 ) ) ) 接近一 种/ 更崇高、 更宏阔 0 的语言的努力。但是本雅

34、明认为, 作品在翻译中达到 / 纯语言0 只能是转瞬即逝的, 碎片性的, 它无法将原作 / 保持0在/ 纯语言0 的状态中。因而翻译从来都不是最终的, 彻底的完成。当本雅明赋予/ 纯语言0一种摆脱意义的/ 空0的状态, 当他接着赋予翻译这样一种类似于/ 宗教性 0的使命, 我们也能够理解他对于直译和意译的态度了。他的判断是: / 以直译为使命的-忠实 . 意味着, 作品表达了对于语言互补关系的强烈怀念0。直译和意译 ) ) ) 假如我们姑且将/ 意义的重建 0 简称为/ 意译0 ) ) ) 从来都是翻译的立场,而不是翻译的方法。所以, 对于本雅明而言, 也不存在是在/ 直译0 与/ 意译0 中

35、有所选择的问题, 因为 / 翻译是-意义. 同时以次要和真实的方式出现在人 类 - 语 言 居 所. 中 的 唯 一 场 域0 ( Ber m a n,2008 : 177 ) 。从立场的角度而言, 与/ 纯语言0 的任务相对的是/ 意义的重建0。在这一点上, 本雅明的颠覆是明确的, 意义的重建是翻译必须抛弃, 并且不得不抛弃 的东西。因为 作品的翻译应 当瞄准文字) ) ) 亦即本雅明所说的语言; 因为上帝将亚当的语言变乱成不同的自然语言的唯一切入方式是文字; 也因为文字与/ 文字内容0 ( 即意义) 的关系在原作中和在翻译中是不同的。我们有了本雅明第二个需要解释的比喻: / 内容和语言在原

36、文中构成了一种统一性, 如一个水果与其外皮, 而译文的语言则像宽松的皇袍围包着内容, 给人一种压抑和陌生的感觉0 。( 陈永国# 93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P ) 20 11 年第 1 期 此处根据贝尔曼的法译译出。贝尔曼指出, 所 谓的 / 宗教性0 是广义的, 指的是所有揭示人与世界整体之间关 系的文本。编, 2 005: 7)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原作属于出发语的语言中心, 而翻译则不是这样, 翻译位于目的语的语言/ 森林高地0 边缘, 它需要窥得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全貌, 因此, 它不可能以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的方式呈现/ 语言整体 0 , 它只可能让 / 真理的语言

37、0 透过出发语和目的语的交会在瞬间得到闪现。因此, 翻译的/ 任务0 也解释了为什么原作的命 运 是被 翻 译, 而 译作 ) ) ) 包括 最 伟大 的 译作) ) ) 的命运只能是被 其他译作 替代。贝 尔曼认为, 在原作中, 正因为文字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出发语语言的成熟与更新就是作品自身的成熟与更新。而译作则不然, 译作中的词语是没有/ 根0的, 也不 必然承 载其未 来, 它是语 言暂时 的/ 妥协 0 , 因而, 目的语语言的增长与更新是在译作之外的, 从语言的角度而言, 目的语语言将译作留在了它生成的那个时刻。很显然, / 不朽0 ) ) ) 语言的成熟与更新与作品的成熟与更新同

38、步是/ 不朽0 的前提 ) ) ) 不是译作的命运, 也不能成为译作的追求目标。因为翻译所应当承担的, 是对具有象征意义的/ 皇袍0 的期待。因为翻译是奔着/ 纯语言0 而去的, 并且要为此付出/ 身体0 的代价, 用牺牲其/ 身体0 , 将之打发到次要地位的方式来达到生命的呈现。也就是说, 本雅明认为要付出/ 文字内容0 的代价, 要放弃所谓/ 意义 的重建0 的纠结, 才能够 完成其/ 纯语言 0 的使命。这个时候, 翻译就必然 是文字层面的, 因为/ 意义0 的抽象化只能够通过直译来实现。5译者的任务6在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在谈直译与意译的问题。在本雅明的明确定义中, 翻译的任务就是将作品及

39、语言从其/ 沉重0 的, / 陌生0 的意义中 ) ) ) 正因为移植到了目的语中, 原来的统一被破坏了, 意义越缩越小, 也越来越陌生 ) ) ) 释放出来, 让作品能够以/ 文字的方式存在0 。本雅明用了很诗意的比喻, 他说译文的语言触及意义/ 就好比风触及风琴一样0 。( 陈永国编, 2005 : 11)贝尔曼甚至指出, / 本雅明最为伟大的历史功绩0,就是/ 宣告了0翻译这种将作品从其意义的重负中释放出来的 / 权力0( Be r man, 2008: 177) 。与传统翻译观不同的是, 本雅明认为真正的翻译应当是/ 半透明0的, 它不遮挡原文的光,但是必须作为翻译而存在。我们的确能够

40、回想起传统翻译观在强调翻译的/ 透明性0 时包含着怎样的悖论。透明只是译者的隐身, 而不是译作的隐身, 我们能够设想, 一部堪称/ 漂亮的目的语作品0的译作会/ 不遮挡原文的光0吗?如果理解到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立场问题,我们也就不会惊诧于本雅明5译者的任务 6这样收尾: / 在某种程度上, 一切伟大的文本都包括字里行间的潜在译文, 这对5 圣经6著述尤其真实。 5圣经 6的隔行对照版本是一切翻译的原型或理想0。( 陈永国编, 20 05: 12 ) 而在本雅明看来, 毫无疑问,5圣经6这部在我们的认知中就已然是翻译版本的作品, 如果它有有据可查的原文本, 应该算作最接近 / 真理之言0 的作品

41、了吧。于是, 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上, 也让我们回到5 新约# 约翰福 音6 中起 始的 那句 话: 太初 有道。/ 道0, 是英文中的 w or d, 是法文中的 mot , 是汉语中的/ 词0 ) ) ) 或许, 同时也是翻译之 / 道0 吧。结语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一向被当作/ 天书0,然而又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无法绕过的/ 圣经0。在陈永国主编并主持翻译的5翻译与后现代性 6一书中,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 5译者的任务6也赫然被列在第一篇的位置。然而对于本雅明的5译者的任务6, 我们究竟读懂了多少? 本雅明本身并没有创立一个有关翻译的/ 理论体系0 , 再加上他自身的写作特点 ) ) )

42、贝尔曼很形象地将他的写作比喻为/ 只见上半身0的写作, 亦即也是 不完整的, 碎片性 的呈现 ) ) )5译者的任务6在突然被哲学家们/ 重新发现0, 并且在自身的理论语境中加以延伸之后, 反而加深了 5译者的任务6被误解的可能性。是在这种前提下, 我们认为, 以贝尔曼的5翻译的时代6为基础,对 5译者的任务6所处的语境 ) ) ) 时代的和本雅明的 ) ) ) 做出解读相当必要, 也是在目前国内对本雅明 研究较少的状况下, 一 个较为可行的办法。甚至我们不再畏惧/ 双重主题0 的危险, 因为我们在这里评述的, 是贝尔曼评述的 / 本雅明0 。# 94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 L L T

43、 P ) 20 11 年第 1 期 陈永国在译文中译为/ 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0 , 根据贝尔曼的法译及解释, 可能 在此处应当译为/ 半透明0 更为 合适, 在法文中, 贝尔曼区分了/ t ran sparen t 0 和/ t r a n sl u ci de 0 两个词。我们倒是可以试想, 也许 译作中的词语一旦 / 根植0 予目的语中, 就成了它的历史的开 端, 它 可能成为/ 根0 本身,但也可能遭到目的语的彻底抛弃。我们现在不再怀疑, 5译者的任务6 只关乎翻译的本质。而翻译的本质亦由作品的本质, 语言的本质决定。是在 这个前提下, 本雅明对/ 可译性 0 、 / 直译与意译0这两个

44、翻译有史以来最基本的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同时, 本雅明的判断不涉及在/ 真正的作品0之外的翻译, 也就是说, 甚至不涉及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翻译,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了的、 媒体的时代。如果5 译者的任务 6有/ 任务 0 , 它是直指语言哲学的。作为本雅明的译者, 贝尔曼可能是最亲近本雅明思想的人之一。但是贝尔曼的研究对象长期只集中在翻译的领域。贝尔曼对本雅明的解读本身也有两个特点: 一是文体上与本雅明极其相似,都会不停地 / 离题0 , 就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 离题0 的点 到即止进行了大量客观 的阐释和评论; 二是解读同样是在词语的层面进行的, 这和其他语言哲学家( 如德里达和

45、保罗 #德曼) 对于5译者的任务 6的解读就有了天壤之别, 因为这些哲学家只提取了5译者的任务6 中于他们较为有用的/ 意义 0 。我们可以理解, 贝尔曼一直强调翻译和/ 评述 0 更是与思考相对应和补充的 / 经验0 而非与/ 理论 0 相对立的/ 实践0 的用意所在。我们知道, 就自己的翻译思想上来说, 贝尔曼远远没有停留在本雅明的/ 任务0 上, 虽然他在翻译的基 本问题上与本 雅明的观点是 一致的。在5 翻译的时代6 最后部分, 贝尔曼同样超出本雅明之外, 提到了/ 纯语言0 的/ 口语性0 问题, 认为, 在/ 纯语言 0 层面的翻译的运动, 是向着语言的起源方面所做的运动。而语言在

46、其起源状态, 离后来的 / 书写中心主义0以及/ 逻各斯至上 0 都很远。本雅明在5译者的任务6中没有敢涉足的判断, 贝尔曼在最后一 稿中匆匆谈及, 但这一 次, 他点到即止。我们应该将这个问题留待后人吗?参考文献Berma n, A . 1 98 4. L . p re u v e d e l . t r ang er , C ul t u re ett r ad uc t i on d a ns l . A l l e mag ne r oman t i q ue , H er de r ,Goet h e , S chel eg el , N ov a l i s , H u mb ol d t , S h l ei e r mache r ,H l d er l i n . P ar i s : G a l l i ma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