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三十五_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_韩小爽.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6900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三十五_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_韩小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三十五_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_韩小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三十五_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_韩小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三十五_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_韩小爽.doc(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虫防控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2011( 9): 20 - 21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五)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 韩小爽 高 苇 傅俊范 李宝聚 近年来,由多主棒孢霉 Corynespora cassiicola ( Berk Curt Wei 引起的黄 瓜棒孢叶斑病发生严重, 该病又称褐斑病 、 靶斑病,在很多地区防治难度超过 黄瓜霜霉病 。 发病初期病斑表现为多角形,易与黄瓜 角斑病和霜霉病混淆,发病后期又与炭疽病有许多相 似之处,这给农业技术人员及菜农正确识别和防治病 害带来了困难 。 本文试图从病害病斑症状诊断 、 发生 规律 、 防治等方面进行

2、阐述,以期为病害的快速 、 准确 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 2005 年以来,通过对我国黄瓜棒孢叶斑病的为 害进行田间调查,发现该病害在山东 、 河北 、 北京 、 天 津 、 辽宁 、 河南 、 海南等多省市区严重发生 。 一般病田 叶发病率为 10 % 25 %,严重时可达 60 % 70 %, 甚至 100 %。 1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病症状诊断 黄瓜棒孢叶斑病主要为害叶部,中部叶片先发 病,后逐渐向下扩展,而幼龄叶片发病较轻(田雪亮 等, 2006) 。 被害叶片病斑圆形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 斑大小差异很大,可分为大型斑 、 小型斑和角状斑 3 种类型,高温高湿 、 植株长势旺盛时多

3、产生大型病斑; 低温低湿时发病初期的黄瓜新叶上多表现为小型病 斑(李宝聚 等, 2008) 。 将接种黄瓜苗在不同湿度条件下进行处理,观察 韩小爽,硕士研究生,沈阳农业大 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 省沈阳市沈 河区马官桥, 110161 高苇,李宝聚(通讯作者,研究员, E- mail:. ,中国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 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 100081 傅俊范(通讯作者,教授),沈阳 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省沈阳 市沈河区马官桥, 110161 收稿日期: 2011- 04- 15;接受日期: 2011- 04- 19 基金项目: 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CAR

4、S- 25) 20 其发病症状:不同湿度条件处理可产生不同病斑类 型 ,低湿处理发病症状为,叶片正面为黄色小圆斑,中 间灰白色,略凹陷,叶片背面与叶片正面病斑大小相 同,也为黄色小圆斑,中间灰白色,病部稍隆起(彩色 图版 1、 2),同时也出现少量受叶脉限制的角状病斑, 易与黄瓜霜霉病及角斑病相混淆,发病后期叶片边缘 形成半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最后病斑连接 成片 。 高湿处理发病症状为,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为黄 色圆形病斑,背面病斑水渍状,后期呈圆形大斑,中央 灰白色,外围褐色,部分病斑呈轮纹状(彩色图版 3、 4),易与炭疽病相混淆,同时在发病叶片上也可出现 小型斑及受叶脉限 制的角状病

5、斑 。 因此,病斑类型并 不是绝对分开的,在同一叶片上可同时出现几种不同 类型的病斑,只是根据湿度条件的不同致使适宜生长 的病斑占主导地位 。 另外,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原菌可 侵染黄瓜果实,造成果实开裂 、 流胶,黏状物呈黄色 (彩色图版 5) 。 症状诊断要点:湿度大时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上 着生灰黑色霉状物,而发生细菌性角斑病的叶背面有 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彩色 图版 6、 7) 。 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黄瓜棒孢叶斑病病斑 枯死,叶片正 、 背两面病斑大小相同且均可产生灰褐 色霉层,且病健交界明显 ;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 绿 、 发黄,病健交界模糊,叶片背面病健交界清

6、晰,生 有黑色霉层,发病后期湿度大时可在叶正面出现少量 霉层(彩色图版 8、 9) 。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大型病斑与 炭疽病的症状极为相似,病斑周边呈褐色,内侧为白 色,病斑呈圆形,周围无棱角,区别为炭疽病病斑上会 产生鲑肉色孢子堆 。 2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该病原菌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寄主真菌,可为害 葫芦科 、 茄科 、 十字花科 、 豆科蔬菜,还能为害木薯 、 烟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病虫防控 草 、 葡萄 、 桉树以及一些观赏植物,使寄主叶片产生病 斑或叶缘坏死,但难以侵染芹菜 、 水萝卜 、 烟草 、 苦瓜 等 。 目前报道较多的为该病菌对橡胶

7、 、 芝麻 、 大豆 、 黄 瓜 、 番茄的侵染 。 因此,多主棒孢霉不仅是保护地两大 重要作物番茄和黄瓜的致病菌,也是多种蔬菜潜在的 致病菌 。 随着蔬菜设施栽培的发展,要严密监测该菌 的传播蔓延 。 3 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规律 3.1 病原菌侵染 来源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 孢子随病残体 、 杂草在土壤中或随其他寄主植物越冬 存活 。 此外,病菌还可产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过不良 环境 。 病原菌在残株中可存活 2 年,成为黄瓜棒孢叶 斑病的初侵染源( Pernezny K & Simone G W, 1999) 。 也可在种表附着状态下存活 6 个月以上,翌年产生分 生孢子成为田间初侵

8、染菌源 。 初侵染后的病斑产生的 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周围蔓延 。 一个生长季病菌可进行 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日益加重 。 3.2 病原菌的传播方式及侵染过程 田间发病后, 在适宜条件下病部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借 风 、 雨和农事操作传播,也可通过种表附着病菌或种 皮内潜伏休眠菌丝进行种子传播 。 通过曲利苯蓝染色 法对接种叶片染色观察病原菌侵染过程发现,分生孢 子萌发产生芽管,可从气孔(彩色图版 10) 、 伤口侵 入,也可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彩色图版 11)或从叶 脉处侵入(彩色图版 12),潜育期 5 7 天 。 该病原菌 分生孢子萌发形式多样,孢子可通过孢子一端 、 两端 、 两

9、端一侧或一端一侧等方式萌发伸出芽管(彩色图版 13 16),但以一端及两端萌发方式为主 。 不同温度条 件对孢子萌发方式有明显影 响 。 3.3 田间发病条件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 长最适温度为 28 ,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 30 ,孢 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 90 %以上才能萌 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 因此,多主棒孢菌具有喜温好 湿的特点,高温 、 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和蔓延 。 叶面 结露 、 光照不足 、 昼夜温差大都会加重发病程度,昼夜 温差越大病菌繁殖越快 。 另外,氮肥施用过量造成植 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 通风透光条件差 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 、 凉夏时

10、发病多,秋季延后栽培 时应多加注意 。 此外,种子带菌也是造成该病流行的 重要原因 。 4 黄瓜棒孢叶斑病综合防治 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首先应从农业措施入手,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 在上茬 黄瓜拉秧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利用硫磺熏蒸消毒, 以减少下茬黄瓜初侵染源 。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热消毒 处理杀灭种表所带病菌,该菌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5 ,时间为 10 分钟 。 也可根据该病原菌喜温好湿的特 性,通过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 、 减少结露机会等措 施创造不利于病菌扩展的温 、 湿度条件,能有效控制 该病的为害 。 在进行农业防治的同时应结合化学防治,值得 注意的是,该病菌

11、侵 染成功率非常高,若在超过 3 % 的植株叶片感染发病后施药,则无法取得满意效果, 所以做好早期防护措施 、 及时施药是关键 。 发病初期 可及时施用 40 %腈菌唑乳油 3 000 倍液 、 40 %嘧霉 胺悬浮剂 1 500 倍液 、 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41 %乙蒜素乳 油 2 000 倍液喷 雾防治, 5 7 天喷 1 次,连喷 3 次 。 如果误诊,喷施了防治霜霉病 的烯酰吗啉 、 霜脲氰,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硫酸链霉 素,防治炭疽病的咪鲜胺等药剂,那么对防治棒孢叶 斑病几乎不起作用 。 近年来,尽管寄主植物 栽培时喷施了多种杀菌 剂,但棒孢叶斑病仍未得到有效

12、的控制 。 病害难以控 制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连作栽培模式, 促进了病原菌的连年累积;另一方面是多主棒孢菌菌 株极易变异,易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性( Date H et al., 2004) 。 研究发现,同一化学药剂连续喷施 3 次以上的 黄瓜大棚中,病原菌多主棒孢菌的抗药性出现几率显 著增加 。 因此,在棒孢叶斑病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减 少杀菌剂的使用频率和剂量,并且注意不同作用机制 的杀菌剂轮换使用,这样才可能达到抑制抗药菌株出 现的目的( Miyamoto T et al., 2009) 。 参考文献 李宝聚,赵彦杰 ,于淑 晶,柴阿丽,高苇 2008 2008 年秋季 河北青县

13、黄瓜 棒 孢叶斑病大发生 中国蔬菜, 11): 51- 52. 田雪亮,刘鸣韬,徐瑞富 2006 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吉林 农业科学, 31( 5): 39-41. Date H, Kataoka E, Tanina K, Sasaki S, Inoue K, Nasu H, Kasuyama S 2004 Sensitivity of Corynespora cassiicola, causal agent of Corynespora leafspot of cucumber, to thiophanate- methyl, diethofencarb and azoxyst

14、robin Japanese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70): 10- 13. Pernezny K, Simone G W 1999 Target Spot of Several Vegetable Crops Plant Pathology Fact Sheet, 39- 44. Miyamoto T, Ishii H, Seko T, Kobori S, Tomita Y 2009 Occurrence of Corynespora cassiicola isolates resistant to boscalid on cucumber in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lant Pathology, 58( 6): 1144- 1151.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