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二十六_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_刘洋.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6898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二十六_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_刘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二十六_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_刘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二十六_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_刘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_二十六_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_刘洋.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0( 13): 21 - 22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病虫防控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二十六) 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原因分析 刘 洋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嫁接黄瓜栽培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 30 年的历 史,主要采用南瓜作为嫁接用砧木 。 南瓜根系发达,吸 2 引起嫁接黄瓜死秧的病害鉴定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实验 、 形态 肥能力强,生长旺盛,嫁接后黄瓜生育期延长,栽培易 获得高产,而且嫁接黄瓜与非嫁接黄瓜品质差异不大 (储昭胜 等, 2010) 。 由于引起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 ( Fusarium oxysporum Sc

2、hl.f. sp.cucumerinum Owen),此病原菌只对黄瓜表现出专 化致病性,而对南瓜 、 瓠瓜等瓜类不具有致病性(吴营 昌 等, 1996),因此,应用南瓜作为砧木嫁接黄瓜可较 好地防治黄瓜枯萎病(彭湘松和薛香云, 1986) 。 目前, 该技术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提高黄瓜产量与防治黄瓜 枯萎病的技术手段,在我国各地的黄瓜产区广泛应 用 。 在我 国温室黄 瓜栽培 中,现有 90 %以上 是采 用嫁接栽 培的,如辽宁省凌源市 5 333 hm 的 黄瓜 栽培全部采 用嫁接技术 。 1 嫁接黄瓜死秧发生情况 近年来,在我国辽宁 、 山东 、 内蒙古等地的嫁接黄 瓜栽培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

3、,即使在栽培中采用嫁接 技术,植株仍然会出现死秧 。 在我们调查的辽宁省凌 源市三十家子乡北街村的 30 个温室中,嫁接黄瓜发 生死秧情况的占 10 % 40 %,嫁接黄瓜根部及茎基 部为棕褐色(彩色图版 1),呈水浸状,并有白色霉层 (彩色图版 2),植株整株萎蔫死亡(彩色图版 3) 。 鉴于 此,我们对发病植株进行采集,通过对发病植株进行 病原菌分离 、 鉴定与致病性实验,明确了引起嫁接黄 瓜死秧的原因 。 刘洋,硕士研究生,中国农业科学 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 京中关村南 大街 12 号, 100081 李宝聚(通讯作者 , E- mail: ),石延 霞,谢学文,中 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

4、研究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 100081 收稿日期: 2010- 06- 12;接受日期: 2010- 06- 17 基金项目: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Nycytx- 35- gw32) 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瓜类 专 化 型 ( Fusarium solani f.sp.cucurbitae)( Leslie & Summerell, 1997),发病症状为根颈腐病症状,将该病 害暂定名为嫁接黄瓜根颈腐病 。 2.1 发病症状 在茎基部与土 壤相接处呈现水浸状 褐色病斑,局部萎蔫,严重发病植株并未枯萎而直接 倒伏,扒开基质可见根颈部发病较严重,根部受害并

5、 不重 。 2.2 形态学特征 菌落(彩色图版 4、 5)薄绒状,气生 菌丝较少,白色至浅灰色;菌落背面中心呈褐色 。 小型 分生孢子数量多,假头状着生,卵形或肾形, 6 14) m( 2.5 3.5) m。 大 型分生孢子(彩 色图版 6) 马特形,两端较钝,顶胞稍弯,多数 3 5 个隔膜, ( 22 63) m( 3.2 5.0) m。 厚垣孢子球形 、 顶生 或串 生 。 产 孢细胞 较长 ,长筒形 ,单瓶 梗(彩色图 版 7) 。 2.3 分子 生物学 病 原菌内 转录 间隔 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与 GENBANK 中的茄病镰 刀

6、菌( Fusarium solani (登录号: AF150473.1)的同源 性可达 100 %,序列已提交到 GENBANK 中(登录号: HM015882) 。 2.4 致病性实验 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具 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可 分离得到接种菌株 。 3 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国外研究进展 茄病 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 Fusarium solani f. sp. cucurbitae)在国外有着大量的研究报道 。 在荷兰的温 室黄瓜栽培中, 1946 年开始使用嫁接技术防治黄瓜 枯萎病,然而在应用 10 多年后,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 型( FSC)对嫁接黄瓜植株

7、造成了侵染,引起了嫁接黄 21 2 病虫防控 中 国 蔬 菜 CHINA VEGETABLES 瓜根颈腐病的爆发( Kerling & Bravenboer,1967) 。 此 外,该 病原菌 还对西 班牙 部分地 区的嫁 接西瓜 造 度 的 影 响 ( Paternotte, 1987;Kerling & 1967) 。 Bravenboer, 成为 害,引起嫁接西瓜的根颈腐病( Armengol et al., 2000) 。 1932 年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在南非首 次报道为引起南瓜根颈腐 病的病原菌,经鉴定为爪哇 镰 刀 菌 腐 病 变 种 Fusarium javanic

8、um Koord var. theobromae( App. Strk.) Wr.。 随后,在美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等国相继进行了报道 。 由于当时镰刀菌分类 系统中,病原菌爪哇镰刀菌腐病变种 Fusarium ja vanicum Koord var.theobromae( App. Strk. Wr.与茄 病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蓝色镰刀菌 ( Fusarium coeruleum)易混淆,所以根据它们在不同作 物上具有的致病性差异情况,将爪哇镰刀菌腐病变种 Fusarium javanicum Koord var.theobromae

9、( App. Strk. Wr. 更名为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以表 明该菌只对瓜类作物具有致病性 ( Snyder & Hansen, 1941) 。 该菌包括 2 个生理小种,主要通过它们 对植 株的不 同组织 部位的 致病 性差异 来区分 ,生理小 种 1 可以侵染植株的茎基 、 根及果实,引起茎基 、 根及 果实腐烂,而生 理小种 2 只侵染果 实引起果 实腐 烂( Tousson & Snyder, 1961) 。 此外,有性态交配群的 不同也可用于区分这两个生理小种,生理小种 1 为交 配群 类型,而生理小种 2 为交配群 类型 。 另外,茄 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

10、) 3 个隔膜与 5 个隔膜的大 型分 生孢 子的 宽度 小 于 5 m ( Matuo & Snyder, 1973) 。 在田间,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通常只侵 染不同品种的南瓜,并未在西瓜及甜瓜上造成危害, 而在实验室接种情况下,该病原菌可以对许多瓜类具 有致病性,包括 黄瓜 、 西瓜 、 甜瓜 、 南瓜,而对番茄 、 烟 草 、 菜豆 、 甜椒和茄子则不具有致病性 ( Tousson & Snyder, 1961; Kerling & Bravenboer, 1967;Paternotte, 1987) 。 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是一种通过种子 带菌来传播的病原菌,

11、可存活于种子的内部和外部 1 2 年,有研 究报 道带菌 种子并 不会影 响种 子活 力和种子 发芽情 况( Tousson & Snyder, 1961) 。 而也 有报道指出,带菌种子会对种子的发芽率造成一定程 在病原菌侵染途径方面, 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 FSC)与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 FOC)不同,尖孢镰 刀菌黄瓜专化型( FOC)可在发病黄瓜植株维管束中 存在,造成整株的系统侵染(徐建华等, 1997),而茄病 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不会在植株中造成系统侵 染( Kerling & Bravenboer, 1967) 。 4 防治建议 嫁接栽培技术拥有着诸多优点,然而目前

12、国内外 均未有抗茄病镰刀菌瓜类专化型( FSC)砧木品种的 报道,因此,加强对黄瓜及嫁接砧木的抗病品种的筛 选是解决嫁接黄瓜根颈腐病的良策 。 此外,在播种前 对嫁接砧木的 种子及土壤进行消毒,可以杀死种子与 土壤中存活的病原菌,预防病害发生 。 参考文献 储昭胜,陈海丽,吴震,刘明池 2010 双砧木嫁接对温室黄瓜生长 、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 8): 14- 20. 彭湘松,薛香云 1986 黄瓜与 南瓜嫁接防治黄 瓜枯萎病研究 中 国蔬菜, 4): 47- 51 吴营昌,王守正,李洪连 ,袁红霞 1996 瓜类枯 萎病菌尖镰孢 专化 型研究初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 8

13、9- 93 徐建华,王建波,利容千,苗琛 1997 黄瓜感染 枯萎病后病理 组织 学的研究 植物 病理学报, 4): 349- 352. Armengol J, Jose C M, Moya M J, Sales R, Vicent A, Garcia- Jimenez J 2000 Fusarium solani f sp cucurbitae race 1, a potential pathogen of grafted watermelon production in Spain Bulletin, 30: 179- 183 Kerling L C P, Bravenboer L 196

14、7 Foot rot of Cucurbita ficifolla, the rootstock of cucumber, caused by 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cucur bitae Neth J P1 Path, 73: 15- 24 Leslie J F, Summerell B A 1997 The Fusarium Laboratory Manual Blackwell Publishing Professional Matuo T, Snyder W C 1973 Use of morphology and mating popula- tions

15、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mae speciales in Fusarium solani Phytopathology, 63: 562- 565 Paternotte S J 1987 Pathogenicity of Fusarium solani f. sp. cucur bitae race 1 to courgette Neth J PI Path, 93: 245- 252 Snyder W C, Hansen H N 1941 The species concept in Fusarium with reference to section Martiella Am J Bot, 28: 738- 742 Tousson T A, Snyder W C 1961 The pathogenicity,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of two races of Fusarium ( Hypomyces) solani f. cucurbitae Phytopathology, 51: 17- 22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