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67300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高一语文必修高一语文必修 11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

2、学生回答。第 2 页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 年发表的代表作阿 Q 正传成功塑造阿 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

3、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 ,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第 3 页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4、”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 ,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 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 可惨与可笑等文。4

5、 月 1 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二、整体感知,注意读音,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问题。1.学生听录音。注音:洗涤(d);惮(dn);攒射(cun)、尸骸(hi)第 4 页菲()薄 浸渍() 桀骜()黯()然凭()屋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创造 攒射 通牒 碟片 蝴蝶 编辑 作揖 和蔼 必须;副词创伤 积攒 谍报 喋血 通缉 舟楫 暮霭 必需:动词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烘水。2.分析文章总体思路A 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它和一般传记文是否一样,(不,一般传记是写一个人

6、,本文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青年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二是一般传记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课文 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不为势利所屈” ,对母校的前涂 “黯然至于泣下”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第 5 页B、1、2 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C、6、7 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D、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

7、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三、研习新课。集体阅读一部分,1、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明确: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也让人感到“有写

8、一第 6 页点东西的必要” 。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2、别外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 ,其中有何深意?明确:提示: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这里政府却屠杀人民,故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也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3、仅仅是因为程的要求,我才写本文吗,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

9、几次提到,3 次,(注意 3 次的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 ,“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第 7 页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 “也早觉得” ,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

10、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和表达我的对刘和珍的哀思和尊重。“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揭露敌人,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激励生者,唤起庸人投入战斗,不要忘记死者。(写作原因有 5 点:前程要求+此 3+后总

11、结经验教训)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为什么文章第一节第三自然作者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而反动派的“下劣第 8 页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 ,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

12、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2、问:开头写缘由是常见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复说缘由又有何作用呢?(写出了各方力量的反映:正面:在纪念并没有被吓怕而屈服;反动派:诬蔑;市民:忘记淡薄;)将各方面的反映都呈现出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同志的爱。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作业。2.阅读分析第 3、4、5 三节。教学过程一、学生口答思考与练习第一题。答不全可以互相补充,但要求语言准确而简明。这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反馈和落实。二、学习新的内容。第 9 页导入新课。问:第 1、2 节主要说明什么?说明写作目的:纪念烈士,揭露敌人,激励生者。下面阅读第3、4、5 节,看作者是怎样记念

13、、怎样揭露的。1、让一名同学读2、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3、第一节里作者写到“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那么,在第 3 节和第 5 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 ,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

14、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关于她的微笑。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第 10 页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 。见刘和珍生平 。此外, “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 ,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

15、、亲切。;“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 月 18 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 ,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这可以看出她为国为民,自觉参加请愿而非爱鼓动。教师归结,形成如下的板书: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4、由此可见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青年,然而却被杀了。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遇难,作者为什第 11 页么要详写府门

16、喋血?明确: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假如为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 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示例: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4.听到噩耗后作者是心情?课文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结。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

17、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这里用“居然”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 , “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第 12 页板书:初闻噩耗,惊诧怀疑。作者为什么怀疑呢?提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他并不是认为敌人不坏,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 “向来”一词强调了这种认识的深刻和一贯。但他“不料”和“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这说明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惮”

18、和“不料”写认识和事实、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鲁迅先生惊诧了,怀疑了。作者把3 月 18 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也是这个意思。下面再用“况且” 、 “更何至于无端”等词把怀疑之情再推进一步。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把怀疑的理由写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问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小结: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是不能否定和怀疑的。面对这样的事实,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揭露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抒发了悲愤的感情,发出了战斗的号召。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在此我们可以完全感知到。五、布置作业。1.

19、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第 13 页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阅读分析第 6、7 节。2.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学习新课。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明确:不赞成,应改变斗争方式“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

20、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比记念刘和珍君晚一天写的空谈中,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深刻(用投影幻灯打出下列文字):“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第 14 页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沉痛地告诫青年们,要用“别种方法的战斗”促使那“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才是鲁迅总结教训的用意所在。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明确: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勇士

21、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作者是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的?齐读思考。明确:a、高度赞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 ,谓语是“为” ,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b、将来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 15 页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 ,但即使是“苟活者” ,也将从壮

22、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 “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 “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得偷生的“庸人” ,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文后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 ”作者明明说了这么多,怎么又说说不出话呢?明确:在此,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地歉意。小结四、小结全文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

23、命者更加奋然前行。提示:这个中心,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悲愤的感情渗透于每一节中。第 1、2 两节,通过交代写作目的,表达了第 16 页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为什么会这样?第3、4、5 三节作了回答。刘和珍是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富有斗争精神,又温和善良、坚毅乐观、目光远大的好青年,杀了她这样的青年,就是毁了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无花的蔷薇之二)。而敌人的残虐凶险、下劣无耻又远远地超过了作者的想象, “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在赞颂和揭露中,作者一腔悲愤的洪流都倾注在字里行间了。第 6、7 两节通过总结教训和指明烈士死难的意

24、义,再次颂扬爱国青年的崇高精神,指明它巨大的鼓舞力量,深远的意义。对烈士的歌颂是那样的深挚而热情,对她们的牺牲又无比的痛惜。综上所述可见,文章的前两节犹如序曲,中间三节是记念文章的主体,后两节是主体内容的升华,又回应开头,犹如尾声。在每节文章中,强烈的悲愤一以贯之,正如许广平所说,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目的用对联就是“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4.关于本文的表达方式。由中心思想和线索可知,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

25、一第 17 页腔悲愤都形诸笔墨。可见,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由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什么特点?记叙常和抒情或议论结合。五、布置作业。1.复习重点字词。第四课时教学要点:一、理解课文,重点搞懂其中一些难句的含意;二、小结全文。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把其中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一)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二)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句,然后共同讨论。(三)教师归纳:1、 “真的猛士”(略)、 “庸人” 、 “中国人” 、 “有恶意的闲人”(略)、 “无恶意

26、的闲人” 、 “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第 18 页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 ,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有恶意的闲人” ,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具体句子:见课后练习二2、 “真的猛士

27、,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 ,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 、 “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3、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第 19 页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

28、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4、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此是 号召人们起来反抗。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点拨:“伟大”一词有

29、 “赞颂”说与 “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 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 ,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 , “惊心动魄的伟大” 是第 20 页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 (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6、 “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学生自己提问,自由解答。四、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