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50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_韩喜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特邑钉 S壬义 fiH钙 2015.2 习近平民生思想研宄 韩 喜 平 孙 贺 摘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许 多场合的报告、调研、演讲和谈话中,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 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了集目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理 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的、体系化的民生思想把我国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关键词 习近平:民生思想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

2、70(2015)02-0014-05 作者简介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 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 题,格外重视民生建设事业,不仅描绘了民生梦的具 体内容,强调解决民生问题的政府职责,而且明确了 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原则、路径、方法等。学习习近平 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民生建设事业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提出中国梦,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中国梦是国家梦, 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是国家民族之梦与个人梦的 统一,既需要依靠人民来实现,又必须不断为人民造 福。因此,中国人的民生梦自然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而且是最鲜明、最朴素、最真挚的中国梦。 民生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 、一 种愿望,而且是具 有鲜活内容的预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们的 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 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 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 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 这就 把抽象的民生梦具体化了,不仅概括出民生梦的核心 内容,勾勒出民生梦的现实形态,而且指出了衡

4、量民 生梦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同时,还明确了实现民生梦 的具体步骤,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民生梦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根据人民群众强 烈的民生诉求和愿望以及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现实 需要而生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凡是符合人民愿 望的事就是党奋斗的目标。 ” 把民生梦作为民生奋斗 的目标,既符合中国民生建设的特殊国情和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 收稿日期: 2015-02-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宄 ” ( 项目编号: 12& ZD 057)和吉林大学创新团队项目 “ 民生价值与 社会幸福 ” 的阶段性研宄成果。 14 中国特邑 ?Is壬义理论 性。因此,民生梦是我国民生建设事业的价值追求,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事业的高度凝练和概 括,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民生梦为指引。 民生梦是实干的、有尊严的、充满奋斗历程的幸 福梦。作为目标的民生梦要求把民生建设成果落到实 处。民生梦最终要融进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要融进 到实实在在的民生效果中去。民生事业发展得好坏、 人民群众对民生梦的认同程度,都要通过民生实践效 果来体现。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表达,就是在实现

6、民生梦的过程中,要 “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 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 长与进步的机会 ” 二、坚持科学方法,探索解决民生问题新 思路 解决好中国 13亿多人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新 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作指 导。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国民生建 设的实践相结合,多次提及开展民生工作的方式和方 法,为推进民生建设事业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一是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视角来对待民生问题。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保障和改善 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 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 这是因为:民 生问题是关于人的存续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自人类

7、 诞生以来就必然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人类不可回避 的永恒主题,并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当然,民生不是静止不变的,解决民生问题也不是一 劳永逸的 ,人类遇到的一切民生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 中解决,同时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因此,保障和 改善民生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态度。 二是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统筹民生发展全局。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 “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 工 程。 ” 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系统的方法论,既要用 系统的思维和观点来认识民生问题,又要用系统的方 法来解决民生问题。一方面,我国的民生问题具有受 众群体规模庞大、民生诉求多元、民生内容多样等特 点

8、 ,需要运用联系的方法和整体的观点来抓住民生问 题的本质。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保障 和改善民生是一件事关人的发展的全局性工作,不仅 涉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还与整个国家、整个 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必须把发 展和建设民生事业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 局来统筹。 三是抓住民心这个民生工程的本质。抓住了民 心,就抓到了民生工作的本质、精髓和关键。我们不仅 要切实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 惠,还要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这样才能 “ 使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 。 四是坚持一切从民生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解决民生问题要 “

9、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得到才 说,说了就做到 ” , “ 要从实际出发 ,尊重群众意愿,尽 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 吃力不讨好的东西 ” 。当前 ,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必 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人民群众 的民生实际出 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盲目搞媚俗的、短视的、 不切实际的民生政绩工程。 三、拓展民生内容,明确解决民生问题的 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事业进行了审视和思考,指 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民生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勾勒了新 时期民生发展的宏伟蓝图。 针对新时期民生建设的特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 记对民生建设内容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 :在就 业方面,指出 “ 就

10、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 靠发展 ”的新思路 ;医疗方面 ,提出 “ 没有全民健康,就 没有全面小康 ” 的新理念;养老方面,强调要 “ 让所有 老年人都能老有所 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 安 ”; 教育方面,提出 “ 努力让 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 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 力 ” 的目标 ;住房方面,强调要 “ 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 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 德政工程 ” 。 同时,随着民生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 对民生的诉求也随之 “ 水涨船高 ” ,民生的内容也呈现 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地对民生建 设内容进

11、行扩充,提出了民生建设的新内容 :在环境 保护方面,指出 “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 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 在生态建设方面,指出 15 中国特邑钉 s壬义 fiH究 2015.2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 生福祉 ”; 在食品安全方面,强调 “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在安全生产方面,指出 “ 平安是老 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 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 。这些内容丰富了民生发展的范 畴,扩大了民生建设的边界,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民生需要,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的民 生品格。 四、 坚持公平正义,推动人民共享发展成

12、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基本原则是公 平正义和底线思维。民生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 础。如果不能保障民生公平正义,那么社会公平正义 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把民生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 评价社会公平正义程度的重要指标。 民生公平正义的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广大 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民生公平正义水平。坚 持民生公平正义必须遵循木桶原理,克服弱势群体带 来的短板效应,走普惠型民生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 是要善待每一个人,尤其要关注各方面困难群众,确 保社会边缘 、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诉求得到有效的保 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对各

13、类困难群 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 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 ,要特别重视转移支付政策在缩 小民生公平正义差距中的重要作用,要 “ 把新增财力 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 业倾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为此,中 央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11 2020 年 ),设立了 “ 扶贫日 ”,通过这些减贫、扶贫举措有效 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参与 到扶贫开发事业中来 ,有效解 决最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 五、 扭转政绩观,强化党和政府解决民生 问题的职责 我国民生事业建设尚处于保障和改善阶段,正面

14、 临着 “ 民生结构失衡 ” 和 “ 民生缺失陷讲 ” 两大民生难 题。破解民生发展道路中的难题,必须坚持党的核心 领导地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民生发展的任 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要 坚持党在民生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任何时候都要 杜绝政府民生建设职能 “ 缺位 ”“ 错位 ” 现象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 “ 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 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 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 ” 当前,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 建设的主要问题 ,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当前我党 “ 为 人民做事 ”的最大实际。

15、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解决 好民生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在尊重民生建设和发展规 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 党领导民生事业的水平和能力 ,充分发挥党总揽民生 发展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力推进民生建设事业 的快速发展。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要在思想上扭转过 分注重经济发展而忽 视改善民生的政绩观,为此 “ 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 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 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像 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 实民生任务 ” ,并把 “ 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 生活是否真正得

16、到了改善 ” 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 的标准。民生政绩观的提出,首次把民生建设与经济 建设摆在了同一层面来平等对待,这就为加快推进民 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理论保障。 扭转政绩观不但是一种理念,而且要求各级千部 落实在行动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关 于改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通知关于改进工 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旨在规 范党员行为、密切联系干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的文件,进一步强化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职责,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全国党员干部解决民生 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六、夯实经济基础,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 物质保障 经济是民生赖以改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7、,是解决 好一切民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破解民生矛盾的核 心切入点。历史上从来就不存在超越经济基础之上的 民生。如果不发展经 济,民生规划、民生政策就只能搁 16 中国特邑 ?Is壬义理论 浅。当然,尊重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要使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 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 。这就明确了作为手 段的经济与作为目的的民生这样的逻辑关系。 经济与民生的理想状态是协同发展、包容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 性循环。 ” 这既是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尊重民生与经济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民生与经 济相辅相成,生产力

18、水平每向前推进一个层级,民生 的实现程度就提升一个等级,社会物质产品愈加丰 富,民生的实现程度就愈加饱满与全面。因此,社会主 义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要保证民众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享受到最大的成果,又要以民生问题的解决激活 发展动力,最快地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建立起 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与民生 协同发展。 当前,民生缺失和滞后的短板效应已经显现,并 已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力。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对 民生的反哺作用,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 ( 2014 2020年)等一系列经济战略 规划明确提出民生的价值导向和目

19、标功能,强调经济 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民生问题开展,以此来 弥补民生历史欠账问题。 七、强化民生法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 入法治化轨道 民生问题也是个法治问题。民生的实践品格及权 利属性是民生法治化的逻辑基础,法治是解决民生问 题、维护民生权利以及发展民生事业的有效手段、根 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保障人民群众各种民生权利的实 现是法治的真谪及天然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 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 , “ 努力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 。这不仅阐明了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 与法治的关系,而且明晰了法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 程中的价值和

20、功能,要求我们必须发扬尚法的民生理 念,把民生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把法治的思维、理念、 方式、方法等融进民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加 快推进民生法治化建设的进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 供完备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守住民生底线、维护民生公平正义最坚实 的保障和安全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们要依法公 正对待 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 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 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 “ 让人民 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 。这就是用法律 的手段将民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主体的权利义 务关系明确下来 ,把民生利益的保护和民生权益的有

21、 效救济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 各方面民生权利公平公正得到落实。 为了更好地把民生纳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八届 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 “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 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 ,强调 “ 依 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 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 法律法规 ”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民生事务, 用法治机制来规范和发展民生事业,用法治手段解决 民生问题和调节民生矛盾,开启了全面推进民生法治 化建设的新征程。

22、 八、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促进民生福祉增进 解决民生问题的出路在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要 “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 。当前,我国民生最大的问 题并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是经济反作用于民生改 善的路径被现行的体制机制所抑制,以致中国庞大的 经济发展成果并没有及时地、清晰地、完整地惠及民 生建设事业上来 ,导致民生福祉增进的步伐严重滞后 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要解决好民生问题、满足人 民群众对民生的现实诉求,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 改革过程中发展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优化和提升过程 中进一步深化改革。 民生改革要 注重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我国改革 事业

23、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民生问题牵一发而 动全身,更应该注重和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这就要 求正确处理好民生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的关系,确保改革的整体性、系 17 中国特邑钉 s壬义 fiH究 2015.2 统性和协同性 ;要 “ 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 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 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 要把民生改革纳入整个民生发 展事业的宏观格局中来设计,确保经过科 学论证的民 生改革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 ;要看到改革的长期性 和艰巨性,确保民生改革的连续性。 民生改革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民生事业 的群众基础广泛 ,涉

24、及的利益链条复杂,处理不好就 会走向反面,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民生改革必须充 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风险, “ 把可能影响群 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决策之前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 步子要稳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 “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 人民福祉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 ” 。这就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置于中国 改革全局的高度来对待 ,指出了改革与民生的内在关 系。围绕这一思路,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 组,至今已召开 9次会议来部署重大改革战略,并陆 续出台了国务院关

25、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意见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 制度改革的决定等一系列民生改革文件,有效促进 了民生改革红利的释放。 总之,习近平民生思想源于民生实践、寓于民生 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是在继承和发扬 我们党民生建设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生成的,是集目 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 于一体的理论化的民生体系,它系统回答了新时期如 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具有鲜明的 实践品格和厚重的民生情怀,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又开辟了我党民生建设事 业的新局面、新天地。 注释: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卷 C .北京

26、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70,235,343- 344,20, 513,509,494,512. 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习近平总 书记新疆考察纪实 N .人民日报, 2014- 05- 04. 习近平强调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 障改善民生 EB/OL新华网 ,http/newsxiihuanet com /poM;s/2013- 05/15/c 115783123 htn, 2013- 05- 15. 习近平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EB/OL.中国新闻网, http :/w w w . chinanew s. com /gn/2013/03- 07/ 4621923

27、.ditn 12013-03-07. 习近平 .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EB/0 L.新华 网, http/new sxhhuanetcom /in idx/2014- 05/01/ c_133303014.htm ,2014- 05- 01. 中共中央文献研宄室 .论群众路线 重要论述 摘编 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3: 138,128. 习近平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EB/0 L.新 华网, http/new sxhhuanetcom /p il V2012- 12/30/ c_l 1420641 l.htn ,2012- 12-30. 习近平在江西调研强

28、调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农村发 展EB/0 L 新华网, http/www.j!; .x:fahuanetcom /new 2008- 10/16/content 14648387.hlm ,2008- 10- 16.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 EB/0 Ll人民网 ,http/p itics people . com . cn/n/2014/1214/cl024-262047 64. htn 12014- 12- 14. 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 好六个方面工作 D1.求是, 2013 a). 习近平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 IN .人民日报, 2012- 12-0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 2 14-10-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 述摘编 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100. 责任编辑 :李瑞山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