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姆霍兹线圈仿真(共11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6285517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亥姆霍兹线圈仿真(共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亥姆霍兹线圈仿真(共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亥姆霍兹线圈仿真(共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亥姆霍兹线圈仿真(共11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题目:为了获得一定区域上的匀强磁场,可采用多组为了定量衡量关注区域的磁场均压程度,过轴线做截面ABo1o2,取CD=0.8AB和Eo3 = 0.8Ao3,在CD和Eo3线段上每边均匀取20采样点,从而形成如图1(b)所示的采样节点,定义z方向B的不均压系数为:其中,为所有采样点的z方向磁感应强度平均值;为第n个采样点的z方向磁感应强度值。N为采样点总数。定义参数:,。问题:如果规定,问、如何取值可以使得最小,即关注区域磁场“最均匀”。(a)线圈结构示意图(b)磁场采样节点示意图图1.两对线圈产生匀强磁场示意图仿真要求:1)写出给定起点、终点、场点坐标,编制空间中一载流

2、直线段在任意观察点的磁感应强度计算程序。2)写出单个圆环线圈空间任意点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程序,并进行验证。3)复习Matlab中优化工具箱的使用。二、仿真与分析:(一)、一载流直线段在任意观察点的磁感应强度1、理论分析:如图,在直角坐标系内,设坐标原点为AB中点,AB在z轴上,起点A(0,0,-L/2),终点B(0,0,L/2)。根据书中例3-1的结论可知,对于通过电流I的直导线AB,任意观察点P(x,y,z)到AB的距离为R,作观察点P到AB的垂线交于点H,则P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B为B=0I4RsinAPH-sinBPH0图1-1 又有sinAPH=cosAsinBPH=-cosB故B=0I

3、4RcosA+cosB02、仿真分析:.PAB为了提高计算效率,这里编程用matlab计算时需用离散的方式来计算磁感应强度:先计算一小段直导线dl在观测点处产生的磁场强度dB,再用叠加的方法,求出整段载流直线段在观测点处的磁场。如:要算一小段载流导线AB在P处产生的磁场时,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dB=0Idlr4r3图1-2 这里,由于AB是一小段载流导线,可做一个近似运算:dB=1/2(0IdzBP4BP3+0IdzAP4AP3)由此,可得到整一段载流导线在观测点P处产生的磁场为:B=dB根据以上分析,得到计算一载流直线段的matlab程序如附表。现验证这种算法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分析得到之间的

4、误差:以图1-1为例,假设HA=7,HB=3,HP=5,假设电流I=1A。则:(1)由理论推导得到的公式计算:B=410-7145752+72+352+32=2.10-8而由matlab用叠加的方法来计算时,将AB分成每段长度为0.001的小段来计算和叠加,算得的结果为:B=2.。两者相对误差低达10-7级别,可见这种算法与理论分析得到的解析解几乎相同,所以算法合理。还可以做出这种方法下在一平面上电磁场的分布情况的图像,如下图1-3:图1-3由图可看出,B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定则,箭头的长度代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以看到,越靠近载流线处B越大。结果合理。(二)单个圆环线圈空间任意点磁感

5、应强度:1、理论推导:对于单圆环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情况,由于此次仿真研究的问题是在平行于圆环平面上的磁场不均匀程度,即如下图2-1,对磁感应强度z轴分量BZ进行不均压度分析,则只需关注在xoy平面上点的BZ,推导过程如下:图2-1建立直角坐标系如上图,以圆环圆心为坐标原点,圆环在XOY平面上,则根据对称性我们可以得到,取观察点P(a,0,z)有以下关系:dB=0Idlr4r3dl=(-Rsind,Rcosd,0)r=(a-Rcos,-Rsin,z)dlr=ijk-RsindRcosd0a-Rcos-Rsinz得到:Bx=0IR402zcosr3dBy=0IR402zsinr3ddBz=0IR40

6、2R-xcosr3d其中,r=R2+a2+z2-2xRcos2、仿真与分析:(2-1)小段电流元叠加法:根据(一)中得到的结果,可用分小段叠加的方法来求得一段载流导线在空间产生的电磁场情况,此处,所谓的小段电流元叠加法,就是采取这种方法,根据以直代曲的方法,以等边多边形来代替圆,这样通过多边形的各边产生的电磁场的叠加,即可得到圆形载流线圈在空间产生电磁场的情况。具体实现程序见附表。(2-2)梯形积分法求解:理论分析已经得到了圆形载流线圈在空间分布的计算公式,可在matlab中用梯形积分的方法对该情况下的磁场的分布。具体编程见附表。【小结】以上所述两种方法都可得到单个圆形载流线圈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7、。以下探讨这两种方法的精度和运算速度,以确定后面进行多个线圈的磁场求解时求解方法的选择。在线圈轴线上,线圈轴线上的磁场理论计算较为简便,故对轴线上的磁场情况进行分析:假设线圈半径R=2,线圈电流I=1A,用理论解析法和以上两种数值方法计算线圈轴线上各点磁场的结果进行归纳,如下表所示(数值方法1:即小段电流元叠加法,此处的计算将圆分为正100边形进行计算;数值方法2:用梯形积分法进行求解):Z12345理论计算结果(10-7)2.247941.110720.536200.280990.16093数值方法1计算结果(10-7)2.247941.110720.536200.280990.16093数

8、值方法2计算结果(10-7)2.246461.109990.535840.280810.16083可见,用数值方法2,即用梯形函数积分法进行求解时,在小数点后5为都与理论计算相同,精度非常高;而用数值方法1计算时,由于采用100等边形来近似圆,计算结果与理论结果也比较相近,但还是存在一定误差,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只要将圆分细一些,就能够将这种误差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但是,用一百等边形来近似圆时,计算时间已经明显比直接用积分函数求解的方法长,若将圆再分得细一些,时间会进一步增加。在到进行优化求解时,必然多次调用此程序,那么计算时间必然会成倍的增加。综合考虑,后面的多线圈计算和不均压系数的计算直接采

9、用使用梯形积分法来求解。最后,在进行下一步分析与仿真之前,根据梯形积分法,做出单个圆形载流线圈的电磁场沿z轴分布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在线圈轴线上,磁场强度在线圈两侧对称分布,在线圈处,磁场强度最大,离线圈越远的地方磁场强度越小,符合现实情况。(三)对不均匀系数的探讨和仿真计算:由题目可知,若要减小不均压系数,则应使得各个观察点的磁场感应强度均匀分布。从以上图形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入手,对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进行分析,由于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具有代表性,较为容易计算。所以,我们不妨先研究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而之前已经得到单个载流圆形线圈产生的磁场

10、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两个线圈的情况,选用相同的方法,直接进行叠加即可。对两个相距为2h1,R=2,I=1A的两个圆环线圈的磁感应强度进行分析。在直角坐标系内,以两圆环圆心连线中点为坐标原点,XY平面与圆环所在平面平行,这样的话,1=h12,仿真得到磁场随h1的变化情况即可得到磁场随1的变化情况。仿真得h1为不同值时轴线上B的分布如下:通过图像可看出,两个载流线圈所产生磁场的分布情况相当于单个载流线圈所产生磁场情况的叠加,在轴线上,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在每个圆环中心附近,而两圆环中心连线的中点处(即原点)的磁感应强度要小于前者。因此,当线圈半径和电流大小不变,而单一改变线圈距离2h1时,产生磁场在轴线

11、上的分布随2h1的变化情况可看作两个单峰曲线波峰的移动。半径不变时,圆环间距离越大,磁感应强度最大值点越偏移原点,原点处会产生一个波谷;圆环间距离减小,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向原点移动,两个波峰重叠为一个波峰。而当磁感应强度分布为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时,若增大圆环半径,磁感应强度分布将会变为一个波峰,其效果与减小圆环间距类似,只是峰值变小,变化率变小,即分布更加分散。另外,通过仿真发现,R/h不变时,磁感应强度的总趋势大致相同,如R=1,2h=1和R=2,2h=2的情况,以及R=1,2h=1.5和R=2,2h=3的情况。但是,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a2变大,磁感应强度分布会向两侧延伸,波峰、波谷的强度也

12、会减弱。为了使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应通过移动波峰的位置,使整体的曲线更“均匀”一些。这一点结论,可应用于之后的四个线圈的磁场情况。以下再来探讨如何使四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四个线圈的情况与两个线圈的情况相类似,可将四个线圈看作两对线圈,其磁场叠加的情况依旧可看作波峰移动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对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产生的磁场方向是相反的,所以相当于把一对波峰反倒过来,或者直接进行相减。先固定两组线圈对的半径,通过调节线圈的距离h1、h2,亦即调节题中的1与2,来探讨在1与2大概在什么情况下线圈产生的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最均匀。固定两组线圈的半径分别为a2=0.9、a

13、1=4,通过改变h1、h2的值进行尝试,最后得到最均匀的情况如下:这时,h1=2.5,h2=5。通过以上由试探法得到的仿真图像可以看出,场强分布在z轴上一定范围内基本是均匀的,说明调整参数得到均匀的磁场具有可行性。为了得到更精确的参数值,我们以下对最优解进行求解。现用matlab工具箱对进行最优化求解。优化时,设定a1=1,I1 = -I2 =1,优化变量1=h1a1、2=h2a2、3=a1a2,考虑实际情况,设置变量下限为0,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优结果为:1=0.373、2=9.532、3=0.1654。并根据1、2、3求得h1=0.373,a2=6.046,h2=57.63。优化

14、得到的不均匀系数=0.073。为了再进一步验证此时的磁场相对而言是比较均匀的,做出xoy平面的磁场的情况,如下图:可见,此时的磁场相对而言比较均匀。三、仿真结论:根据以上的讨论分析与仿真的结果,对于本次仿真,可得出以下结论:当,时,时,不均匀系数最小,为=0.073。四、总结与反思:1、此次仿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向,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先研究一根载流导线的问题;再在一根载流导线的基础上研究圆形载流线圈的问题;在研究圆形载流线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先研究一个线圈的情况,再研究两个线圈的情况,最后再分析四个线圈的情况可想而知,当问题再深入复杂一点的时候,比如研究多个线圈的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继续深

15、入研究了。这种研究方法能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只是这道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其他问题、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一个重要手段;2、本次仿真试验基本原理较为简单,甚至很多公式都可以直接从课本和课件中直接找到。而难点在于使用matlab对问题进行优化。在编写过程中使用过多种不同的算法,但是会遇到求解时间过长或是寻找不到全局最优解等问题,最终保留了结果较好的遗传算法;另外,通过这次仿真也再次考验了我们查找文献的能力。对于本次仿真的问题,一些文献中也有相似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能够给我们更好的启发。并且,在查找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有发现一些更好的算法,但是较为复杂,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深入学习,

16、希望能在日后的课余时间加深对用matlab解决优化问题的学习。3、回归到本题的结果,为了得到不均匀度的最小值,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时,从中可看出h2与a2相差了9倍,a2与a1相差了6倍;也就是说,在a1=1时,为了得到大小面积的均匀磁场,就需要两个半径为6,两个半径为1的线圈通电,线圈距离场点甚至达到了57.63,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个问题,有时候,不一定需要得到最优的不均匀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可能需要降低对均匀度的要求,以寻求更优的尺寸。程序附录:此函数求解电流元磁场,P,S1,S2分别为场点,电流元起点终点function B=current_ele

17、ment_B(P,S1,S2)r1=P-S1;r2=P-S2;r3=S1-S2;B=1e-7*(cross(r1,r3)/(norm(r1)3 + cross(r2,r3)/(norm(r2)3)/2;end此函数用于求解载流直线磁场B=0,0,0;P=0,5,0;delta=0.01;for i=-7:delta:3-delta B=current_element_B(P,0,0,i,0,0,i+delta)+B;endB此函数通过电流元法求解单一线圈磁场,r、h、p分别为线圈半径,据xoy平面距离,场点function B=circle_1_B(r,h,p) N=100;alpha=0:2

18、*pi/N:2*pi;B=0,0,0;for n=1:N p0(:,n)=r*cos(alpha(n),r*sin(alpha(n),h;endfor i=1:N-1 B=current_element_B(p,p0(:,i),p0(:,i+1)+B;endB=current_element_B(p,p0(:,N),p0(:,1)+B;end此函数通过梯形积分法求解单一线圈磁场,r、z、R分别为场点柱坐标下r、z轴坐标,线圈半径 function Bz=circle1_Bz(r,z,R)dBz = (theta) R.*(R-r.*cos(theta)./sqrt(r.2-2.*r.*R.*c

19、os(theta)+R.2+z.2).3);step = pi/20;Bz = 0;last=dBz(0); for theta =step:step:2*pinow=dBz(theta); Bz0=(now+last)*0.5*step;last=now;Bz=Bz+Bz0;end Bz=1e-7*Bz;此函数通过梯形积分法求解四个线圈磁场和delta,其中beta0=beta1,beta2,beta3 function delta = circle4_Bz(beta0)a1=1;a2=beta0(3)*a1;h1=beta0(1)*a1;h2=beta0(2)*a2;N=20;r=linspace(0,0.8*a1,N);z=linspace(-0.8*h1,0.8*h1,N);R,Z=meshgrid(r,z);Z1 = Z+h2; Z2 = Z+h1; Z3 = Z-h1; Z4 = Z-h2; Bz1 = circle1_Bz(R,Z1,a2);Bz2 = circle1_Bz(R,Z2,a1);Bz3 = circle1_Bz(R,Z3,a1);Bz4 = circle1_Bz(R,Z4,a2); Bz = -Bz1+Bz2+Bz3-Bz4;mesh(R,Z,Bz);delta=sqrt(mean2(Bz.2)/mean2(Bz)2-1);end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