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_李小萍.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18 上传时间:2017-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_李小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_李小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_李小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_李小萍.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0医 学 与 法 学 2016年第 8 卷第 5 期 生命伦理与法律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李小萍罩安宁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生存质量的追求,还将关 注点落在临终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临终关怀逐渐兴起,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体现。然而,由于 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寻找出适合我 国国情的临终关怀发展之路。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目前临终关怀的现状,本文就南宁市临终关怀调查的结果进 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临终关怀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临终关怀;必要性;存在问题;实现途径

2、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ospice Care in China Li Xiaoping Qin Aiming Abstract : With higher requirements on life quality and value, people are not merely content with the pursuit of life quality, and they also focus on final stages of life. And hospice care gradually emerged just

3、because of this requirement, which embodi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our country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which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ociety from

4、 all walks of life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this paper, hospice care survey results in Nanni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5、car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necessity; existing problem; implement way 生命的短暂让我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当生命 走到尽头,人们总是免不了恐惧和痛苦。在人类文明 进程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己不仅仅满足于生活质 量的提高,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到了临终关怀的深入 探讨。努力提高临终者的生命质量,让人们勇敢而对 死亡,让他们在生命的终点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尊 严,安详地走完这一生,这是医务工作者和生命伦理 学工作者所而临的迫切而重大的任务。当前临终关 怀的兴起与发展正是人类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觉 醒,也是

6、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在我国,临终关怀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 兴起是在 20世纪 80年代。 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 创立了中国大陆首个临终关怀研宄中心,这标志着 我国大陆拉开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帷幕。此后,北京、 上海等一线城市陆续建立了临终关怀机构,我国的 临终关怀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临终关 怀事业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还很不完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 的临终关怀发展之路。为进一步了解目前临终关怀 的现状,探讨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本文结合南 宁市临终关怀调查的结果,谈一些看法。 一、我国实施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医学伦理

7、学视角, “ 临终关怀 ” 是指对失去治疗价值的病人,医务人员 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提高其生命质量,延长其生命时 间;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 “ 临终关怀 ” 是一种社会行 为 一一 泛指由社会的层面(政府、慈善团体、医务人 员、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等)组成的团体为 作者简介:李小萍,广西医科大学教授。覃安宁,广西中国 -东盟医疗保健养生协会执行会长 李 小 萍 覃 安 宁 我 国 临 终 关 怀 目 前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其 思 考 11 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全面的生理、心理、社会 的支持和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 以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从医学管理的 角度

8、, “ 临终关怀 ” 是指一类组织机构形态,包括独立 的、附属医院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及居家的照护等, 对临终者的护理。尽管以上界定各有不同,但其目的 和实质是一样的,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行将死亡的病 人的安适问题。临终关怀是安乐死的补充和发展,它 比安乐死更易被人接受。 与欧美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 起步较晚,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才开始对临终关怀 进行正规的研究。目前,全国大约有一百多家临终关 怀机构,从事临 终关怀事业的人已经达到了数千人。 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被重视并取得迅速的发展,是 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即有其客观必 然性,其大概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老龄

9、化进程加快的客观要求 国际上通常把 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达到10%或 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7%,作为衡量 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我 国早在 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第一个 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 一步加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 十二五 ” 规划指出: 从 2011年到 2015年,全 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 1.78亿增加到 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 860 万;老年人口比重由 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 增 0.54个百分点。据推算,按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 到 2025年,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将达到 2

10、.8亿, 占人口总数的 18.4%;到 21世纪中叶,将会上升到 4 亿左右,约占世界老年总人口的 25.0%以上。据第六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宁市 60岁及以上人口 为85.7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 12.9%;其中 65岁及 以上人口 59.3万,占 8.9%。根据联合国标准,很显 然,南宁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快速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消极 影响。一方面,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另一方 面,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服务将无法满足老年 人的需求,社会养老压力加大,我国迄今以家庭养老 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将会受到很大冲击。计划生育 所造成的少子化,意味着家里的老人只能得到一个

11、 子女的照料 ,一 个新生的家庭将不得不负担两个家 庭的老人养老。现阶段,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并 不充分,合理的社会养老模式并未形成,所以,如何 养老己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而且老人在不同阶段 有不同需求,我 们现在所关注的焦点仅仅停留在如 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上,而对于如何满足老 年人的临终需求,我们所给予的关注远远不够;特别 是在老龄化速度迅速加快的今天,这个问题将会愈 来愈突出。因此,关注临终者的需求,发展临终关怀 事业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二) 我国疾病谱系变化的现实要求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过上了自给 自足的生活,还克服了许多原先威胁人类生存的疾 病。为了让人类的

12、寿命更长、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现代医学开始不断地向疾病开战;换得的结果,是人 类的数量迅速增加、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精神生活越 来越富足,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难以解 决的困难,让人类经受着许多陌生疾病的威胁以及 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威胁。比如,辐射诱使了癌症的大 量发生,成为人类科技和医学现在尚不能破解的难 题。单从癌症来说,医学现有的发展程度并没办法治 愈之。根据全球癌症报告 2014显示, 2012年全球 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令人不安地增加,且新增癌 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 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 2012年中国新增 307 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 220万人

13、死亡。如此庞大的群 体,现在常见的化疗等治疗方式也只是相对地延长 了病人的生命,从而使病人忍受疾病和痛苦的时间 更长,大部分都需要姑息疗法。病人在一旦被判定患 了癌症、生命即将很快走向尽头的时候,所要忍受的 不仅仅是肉体上疼痛的折磨,还有疾病无法治愈所 带来的无奈、生活的烦躁、对生的无望眷念以及对死 亡的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折磨。在患绝症的这段时间 里,此类病人不再仅仅需要解除肉体的疼痛,还需要 得到人性化的照护;只有感受到家人、朋友和社会的 关心,病人才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有限的 生命。这些对于临终关怀 事业是一个挑战,也反映了 人们的迫切需求。 (三)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类

14、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 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温饱和健康,而 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因此,社会文明的 进步不只关注生活的过程,还要求人们将关注点扩展 到了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尽头,即我们所说的优生优 育和对临终阶段的关注。优生优育给人类带来的是生 的光明;而临终阶段却是生命的最后一站,对临终阶 段的关注更加彰显了人道主义的发展。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 一个阶段,给人们带来的是 痛苦。因此,在这个阶段,恐惧、痛苦、无奈、没有尊严 12医 学 与 法 学 2016年第 8 卷第 5 期 等负面情绪都会不断出现,笼罩着临终者和

15、他的家 庭。为了提升人们在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让其安 心、舒适、无痛苦地离开家人和生活的这个世界,临 终关怀机构产生了。因此,从其根源上来说,临终关 怀机构的产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人类的 本性决定的;因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临终关怀目前所存的在问题及其分析 笔者选取了在南宁市一、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 生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450名和 450名市民, 对之调查分析得结果为: (一) 市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有待提高 市民中了解临终关怀的仅占 27.3%。认为很有 必要了解的占 40.2%,认为没必要了解的占 11.9%, 可见

16、,大部分市民是有了解临终关怀意愿的。同时发 现,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与学习态度要必然联系, 越了解的人,越认为有学习的必要。 市民了解临终关怀的途径,主要是医务人员的 宣传,占 26.7%;其次是网络,占 22.5%;以及报刊杂 志,占20.3%。因此,首先需要医务人员担负起传播 临终关怀的责任,向大众传达临终关怀的知识;其次 要注意提供学习临终关怀知识的平台,要让临终关 怀走进平常人的生活中。 (二) 市民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有 27.3%能接受临终关怀, 32.4%完全不接受。 分析发现越了解的人越容易接受;反之,不了解的人 很难接受。可见,认知是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一个重 要

17、因素。结果还发现,学历和收入越高对临终关怀的 需求越多 一一 可能是因为其对死亡的认知更理智, 能更好地面对死亡,特别是在注重优生的同时 ,更关 注优死。 结果还显示,有 40.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院基 本有能力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但在接受临终关怀服 务调查中,有 25.3%的人希望在家里接受临终关怀 服务, 28.4%的人希望在社区机构接受服务, 22.2% 的人希望能在综合医院接受服务, 19.6%的希望能在 专门机构接受服务。 (三) 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接受度较高,但临 终关怀技能不足 70.5%被调查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临终关怀是 被临终者所 “ 优选 ” 的最佳途径, 65.4%的医

18、务人员则 认为较早的实施临终关怀会让病人受益更多。可见, 大多数医务人 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是积极的,并且 认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中 84%是通过在校课堂学习而获得临终关怀知识, 77.1%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 24%则参加了临终关怀 的专业培训。 但在临终关怀服务上, 50%的医务人员认为专 业人才配备不足;有 20.8%认为医务人员技术不足, 特别是对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缺乏 比如 43.8% 的医院人员认为,疼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按 “ 时 钟 ” 给药而不是按 “ 必要 ” 给药,这表明医务人员对临 终疼痛药物控制的原则尚缺乏正确的认识。 (四) 临终关怀未能纳入医疗

19、保险 目前,我国并未将临终关怀的医疗费用纳入医 疗保险。调查发现, 87.3%的人认为临终关怀中的医 疗服务应纳入医疗保险。在美国,大部分临终关怀服 务已经纳入医疗保险中,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 度来保障临终关怀服务的运转。在我国暂时还没有 类似的政策和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 怀事业的发展。 (五) 政府重视度不高,政策支持力度小 53.1%的人认为政府重视与经济投入不足, 50% 的人认为主业人才配备不足。其实我国临终关怀事 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政府不够重视。到 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 14%左右,其 中 80岁以上的老人会是增加较快的群体,故整个社 会对临终关

20、怀的需求将会增多。但医疗机构投入临 终关怀的积极性不大,因为收益比较低,这就需要政 府重视并加大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到临终 关怀事业中来。 三、促进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途径 (一)进行死亡教育,正视临终关怀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最终归宿,然而现 实中人们只注重对生的思考,却缺少对死亡的关注。 虽然近十年来,死亡教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 普及情况却并没有大的进展,特别是在我国依旧还 是处于一个“ 谈死色变 ” 的阶段。 对于临终 者来说,死亡教育可以帮助缓解病人 恐惧、焦虑的情绪,让病人安然面对死亡。对于病人, 死亡教育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生理情况,采取不同 的方式,让病人的真实心理

21、感受可以表达,理解生与 死乃是一切生命的常态,从而使病人保持一个良好 的心理状态。 对于临终者的家属来说,可以帮助家属与病人 共同努力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临终者生活 的氛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存在一部分临终者 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但是其家属却很难接受亲人即 将或者已经离去的事实。通过死亡教育,可以帮助家 属更好地看待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李 小 萍 覃 安 宁 我 国 临 终 关 怀 目 前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其 思 考 13 对于社会来说,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的死亡教育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 ,一 直处于 比较落后的状态 现实中,家长不会对子女谈及 死亡问题;且一旦话

22、中涉及到死亡,家长就多会禁 止。在学校里,老师也多不会给学生讲到 “ 死亡是没 有人可以逆转的自然规律 ” 的话题,这就造成了社会 现呈多无法直面死亡的现状。所以,要把死亡教育纳 入到教学体系中,让人们逐渐去接受 “ 我们最终都会 死亡 ” 的事实,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 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 利用多渠道,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发挥媒体 作用,提高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大众媒体是普 通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传播工具,能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普通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要指导大众媒体在传 播死亡观问题上积极承担起正面导向的作用,多宣 传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和政府政策,使民众能够真 正了解临

23、终关怀,并到适宜的时候作出正确的选择, 帮助克服传统死亡观的影响,形成全社会理智对待 临终关怀的氛围,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 为推广临终关 怀尽舆论引导之力。 此外,要激发医务人员的责任感 , 做好 临终关怀 知识之传播者的工作。调查发现,人们最常见的获得 临终关怀知识的途径是从医务人员的口中获知,所 以医务人员是临终关怀知识的最好传播者。因此,首 先是医务人员自己必须要有充分的临终关怀知识及 主动地接受死亡教育,且须具有熟练的服务技能,在 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要以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内容传递 出去;其次是要理解患者的处境,设身处地地为患者 着想,提供适宜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三) 加强教育,培养临终关

24、怀专业人才 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通过学校的途 径了解临终关怀知识,可见学校是临终关怀教育的 主要阵地。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临终关怀教育。首先 , 医学院校应该开设医学伦理学必修课,重视临终关 怀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 死观;其次,现阶段应尽快组织翻译介绍国外有关临 终关怀的教材,并根据我国国情撰写适合我国本专 科及中专医学生学习的教材;最重要的是需要培养 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医科院校的学生进行临终关 怀教育,普及临终关怀基础知识,提高医学生对临终 关怀的认知,助其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念,为日后临 终关怀的发展培养生力军;第三,为完善临终关怀的 理论体系,促进临终关怀

25、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 轨 ,还应开展临终关怀研宄生教育,培养一大批高级 人才,为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环境下的临终关怀服 务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继续教育,是对学习时期所学知识的补充 和拓展,也是推动临终关怀发展提升在职人员的临 终关怀技能的重要途径。要想提升包括医生、护士在 内的在职人员临终关怀知识,形成临终关怀专业化 队伍,一是须开展临终关怀知识学习班、培训班,定 期对在职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普及临终关怀理念;二 是须加强心理知识与沟通技巧等环节的培训,重视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三是须医院健全心理咨询与 心理辅导机构,建立以医务人员为主题的心理互动 机制,以更好地得到来自同事、领导等同伴的支持

26、; 四是须组织活动,排解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让其能 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构建以家庭护理为基础、社区养护为依托、 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临终关怀方式 以家庭为主体的这种照护方式在中国已经延续 了数千年。这种方式凸显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 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的地位逐步发生变 化,传统自给自足的家庭开始走向社会;家庭成员进 入社会谋求发展,这必然促成家庭成员的分散,传统 照护方式受到冲击。如何在这样的社 会背景下,既顺 应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方式,又满足临终者的各种需 求,这都是值得研讨的重要问题。 1. 以家庭护理为基础。 虽然,家庭作为主要照护场所的方式受到冲击, 但这并不代表

27、家庭的作用减弱。无论是发达国家,还 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在进入老年之后,依旧希望能够 在家庭中养老,得到家的关爱 ;对于临终者而言,这种 感情则更为强烈。处于临终期的临终者,在消极、恐 惧、悲伤、压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一起袭来的时候,其 本人很难承受这种心理上的折磨。家属是临终者最亲 近的人,对于临终者在临终期的所有心理变化是最深 切的体会者,也最能给予最需要的帮助和安慰。于临 终者本人来说,家庭是其所有的依赖,也是其心灵的 港湾,得到家庭的照护会更为舒适和安心。基于此,家 庭作为照护的主要场所的地位并不会发生变化;即使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家庭护理的基础地位依然不 能动摇,仍应继续发挥其应有的

28、作用。 2. 以社区养护为依托。 养护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机 构是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交流沟通、心理帮助等 一系列服务的综合性机构,通过为老人提供服务,提 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家庭逐渐微型化、 “ 破碎化 ” 的今天,养老机构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但 这并不 意味着完全依赖于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虽然能够在 14医 学 与 法 学 2016年第 8 卷第 5 期 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它并不能够 代替家庭港湾的作用。所以,对于临终者而言,日常 的一些生活护理可以寻求养老机构的帮助,同时家 庭仍然必须给予实质性的关怀,让两者统一于照护 的过程。 3. 以医疗机构为补充。

29、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业的关怀方式,临终关怀的 实现除了需要家庭和社区养老机构之外,还需要专 业性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必要的补充。特别是在我 国的医疗制度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临终者提供专 门的、人性化的关怀的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从我 国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已经开 始设立,但依旧集中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这一情况 说明我国的临终关怀医院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只能 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要。因此,广泛建立专门的临终 关怀医院势在必行。 (五)政府重视,积极支持临终关怀事业 政府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关系到临终关怀事业的成败。 1. 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法律支持。 为发展临终关

30、怀事业,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相关 政策,以保障临终关怀的实 施。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的机构给予补偿,弥补医疗机构在开展临终关怀中 所损失的利益。我国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 范这一特殊领域的收治对象,临终关怀医院或机构 的设置、硬件设施、收费标准,实施临终关怀的标准 等相关内容。如此,医务人员在从事临终关怀的时候 才能有法可依,也能更好地保护好自身的权益,解除 其后顾之忧。 2. 调整医保政策,扩大受益面。 将部分临终关怀的项目纳入医保,减少病人的 花费,以体现在对临终病人实施人道主义救助的同 时也能为家庭节省开支。我国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 保险范围,一方面能影响人们的死亡观,扩大临终关 怀服务覆

31、盖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减轻 国家、政府的负担。临终关怀是具有福利性的项目, 参考文献 蔺晓贤 .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 .2011, 25(06):73-75. 武志宏 .美国临终关怀之中国启示 J.中国卫生产业 ,2009 (8):50, 张安,储钰,季晓颖,等 .22家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 只是行为、态度调查分析 J.中国医疗前沿, 2009,4(22):126- 127. 施永兴 .上海市老年华丽医院服务现状与应对策略 M.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 要求政府对临终关怀加大投入,在医保政策中予以 倾斜,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省卫生资源;在

32、医保政 策中限制无效治疗,用来扩大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 调整医保政策,报销临终病人的基本治疗与疼痛治 疗的费用, “ 只用在有效治疗的疾病上 ” 而限制过度 治疗,就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享受临终关怀服务。 3. 吸引社会资源介入 ,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首先,多渠道筹集资金。临终关怀事业从其社会 性来说,是一项带有公益性的事业。随着人们对临终 关怀需求的扩大,单纯依靠国家的支持已经不能满 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要求。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不能 单纯只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也应该成为集体和 个人捐助的对象;将其纳入公益性活动的范围之内, 设立相对应的临终关怀基金会,这样才能广泛集中 社会的物力和财力,

33、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持续发展 的助力。 其次,扩大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应是临终关怀事 业的一支中坚力量。但调查发现,目前在临终关怀服 务方面志愿者非常缺乏,对志愿者的培训机制亦远 落后于需求。因此要加强志愿者组织管理,建立完善 的志愿者服务制度;政府在政策方面要予以支持,鼓 励市民和大学生参与进临终关怀工作, 鼓励志愿者 进社区为临终者提供宁养服务;要在社会中加强宣 传,号召广大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列,形成 关注临终病人之风、积极争当志愿者的良好风气。 临终关怀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它是顺应历 史的发展和要求而出现的。这项事业不仅涉及到医 疗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还涉及到伦理 学、特

34、别是生命伦理学的理论知识 与生命伦理 学一样,它们都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人的需求。但 是,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 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切合其发展 现状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临终 关怀事业的发 展。本笔相信,临终关怀一定会在未来社会发展得更 好,成为一项为大众所接受、并服务于所有人的社会 公益事业。 李玉婷 .临终关怀的伦理审视 P.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韦小楠,杨永红 .南宁市区不同群体的临终关怀认知调查 分析 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28(11). 严勤,施永兴 .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 tJ.生命 科学, 2012,24(11). 刘晓青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临终关怀 tD.锦州:辽宁医学 院 ,2012. 王斌全,赵晓云 .临终关怀的发展史 tl 护理研宄 ,2009,21(9). (责任编辑:梅达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