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5741712 上传时间:2022-05-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文言文作为我国历代通用的书面语言,记载了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承传文化、陶冶情操、提高文学鉴赏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整理了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练习题,供你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2、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诣王(y)曷为(h)为枳(zh)非所与熙(x).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习辞者(熟练)(言辞)今方来(将要)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 何坐(犯罪)诣王(到)固善盗(本来)叶徒相似(只). 其实味不同(果实)所以然者何(的原因)(这样). 圣人非所熙也(同“嬉”,开玩笑)反取病焉(辱).

3、4、解释下列每组加点字。 之楚王闻之(这件事)齐之习辞者也(的)吾欲辱之(他,代晏子). 为为其来也(相当于“于”)何为者也(做)生于淮北则为枳(结出). 使:晏子使楚(出使)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让). 5、请有“/”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吏二缚一人诣王。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 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难道)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不是能同他开

4、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提炼成成语,在本文晏子说这话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南橘北枳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 8、你喜欢文中的晏子吗?为什么? 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出众的辩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章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

5、绝良久,月余亦卒。 1、人琴俱亡选自南朝朝刘义庆(人名)的世说新语。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猷(yu)笃(d)舆(y)恸(tng)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俱病笃(都)(病)重)何以都不闻消息(即以何,为什么)(总、竟). 语时了不悲(完全)索舆(要)(轿子). 素好琴(一向、向来)(喜欢)径入(一直). 既不调(已经)因怯绝良久(于是,就)(很)亦卒(死).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语时了不悲。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6、 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5、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的?并作简单分析。“何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自己已经病得很重,却还关心着弟弟,足见兄弟情深。“恸绝良久”这是兄弟情深的真实表现。 6、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这个“不调”说明了什么?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关于子猷的死,文章开头已有所交代“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一方面是因为生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悲痛过度。 8、回忆你过的古诗,写出两句能表现深厚的兄弟之情的诗句。 如:遥知兄弟

7、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唐代柳宗元。 2、给下

8、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hung)清洌(li)佁然(y)俶尔(ch)翕忽(x)差互(c). 悄怆幽邃(qio)(su).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清洌(清澈)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 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位弯曲)(或现或隐).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下见小潭(向下). 4、解释下列每组加点的词语。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 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清,凄清).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从从小丘

9、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随). 以全石以为底(把,用)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因为).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其岸势/犬牙差互 6、翻译下面的句子。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石岸的

10、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 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小石潭记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9、“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中一定包含着作者的“情”,你能体会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吗? 示例:第四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

11、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清冷的环境激起作者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美形成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的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12、就).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怀民亦未寝(睡).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只,不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里的夜没有月色?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13、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教版八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文章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并以明代有名的清官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2、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潴

14、(zh)相度(xingdu)胼(pin)胝(zh).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不可执一,泥于掌故(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 非相度不得其情(观察和测量)(真实情况). 非咨询不穷其致(访问,征求意见)(追究到底)(事理). 是以(因此,所以)躬历山川(亲自)必如是而后事可举(像这样).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治水/必躬亲泥于/掌故昔/海忠介/治河而随官人役/未尝/横索一钱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

15、,亲自辛劳,不怕吃苦。必如是而后世可举也。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的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6、为什么说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用课文原句回答。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7、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课文原句回答。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8、海瑞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也是一个身体力行、操劳奔忙、造福百姓的实干家。下面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海瑞哪些方面的品质? 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为真实、全面地了解情况,不辞劳苦、事必躬亲。廉洁奉公、造福百姓。(意近即可)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