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共1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5092021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共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共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简答题论述题补充题(附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大题汇总一、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怎样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答:例如,一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形式的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当然,阅读困难也可能与个人的生活

2、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对儿童漠不关心或期望过高致使学习动机受挫,或者与教师关系不和、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3、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任务是双重的,即:理论任务与应用任务。理论任务:如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遵循怎样的规律?学习迁移的机制何在?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机制与条件是什么?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及人格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作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至今没有统一结

3、论,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这些理论问题的答案,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完善。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用理论不断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教与学互动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富有成效。4、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答: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在此后的三十年里,美国的同

4、类著作几乎都师承了这一体系。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主要是围绕有效

5、的教与学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加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人们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及其条件也研究得越来越深入细致,如从认知层面研究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并且,教育心理研究越来越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5、 学习的特征有哪些?答: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特征有:学习是变化,是个体产生的某种

6、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学习的效果和结果。这种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的经验就是学习者学习过并且掌握了的内容。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终生。学习是后天的习得活动,而不是本能活动,是个体独立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而出现的现象。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变化活动,任何其他人不能替代。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答:主要掌握间接经验;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7、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包括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答:一、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试误说基本观点是

7、: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琢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剌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人比动物能够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 (1) 准备律 个体进行学习事先有某种准备。特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某种刺激与特定反应的联结,越运用就越牢固。 (3) 效果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消弱的作用。学习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则消弱。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经典

8、性条件反射是由前苏联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

9、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获得与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中,具有强化作用的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泛化与分化。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个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也会对相关的、类似的刺激做出反应,即泛化。个体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刺激不做反应,就是分化。 总之,经典条件反

10、射学说解释了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条件反射成为后来行为主义对行为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操作条件反射说此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称应答行为,另一类称操作行为。他认为应答行为是被动的,是被一定的刺激诱发的。而操作行为却带有主动的性质,虽然也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直接引发于某一明显的刺激。他通过白鼠的斯金纳箱实验得出,人类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

11、强化理论: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强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当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随后或同时给予某种奖励,从而增强了个体行为反应的强度;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特定反应的概率,称为消极强化或负强化。8、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苛勒的顿悟说、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论)答:一、苛勒的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就是由于对情境整体关系作了仔细了解后豁然开朗,是经过突变学会的,学习是知

12、觉的重新组织和构造完形的过程。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发现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转变。顿悟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行为主义学派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弊端,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更接近与人类的学习,可他过分夸大了顿悟学习的作用,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是不恰当的。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建立起的理论。基本观点: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

13、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指导学习,主要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三、认知结构学习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基本观点: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考虑人的已有知识结构、教材的结构,另一方面要重视

14、人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以便使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地主动学习。发现法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胜于关心学习结果。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有积极意义的。四、认知同化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主要观点:1、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

15、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练习。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它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五、认知目的论。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剌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

16、内部变化要在剌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关于学习托尔曼有以下观点:第一,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第二,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例进行认知。托尔曼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六、社会学习论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主要观点: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生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2、自我调控。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

17、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班杜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七、建构主义学习论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现实和解释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建构主

18、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第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第二,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三,学生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9、 简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1

19、)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感知运动图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1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

20、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第一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第三阶段(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第四阶段(611岁):

21、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两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和方法。12、学习动机的种类有哪些?答: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近景直接性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动机。13、学习动机的作用有哪些?答: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14、简答学习动机

22、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森多德森定律)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学习动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15、简答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答: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

23、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也并非绝对对立,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满足高级需要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个体先前就建立了这种行为和相应刺激的牢固联系,而这个牢固联系是因受到强化而建立的。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收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三、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时,通

24、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而且个体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控制源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不同的归因过程和结果会极大地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下一步行动。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

25、),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四、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成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任务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

26、可疑分成两种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趋向成功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内归因,成功使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败,他们会认为是自己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不会将失败视为缺少能力,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务。避免失败的学生正相反,他们的自信心不强,倾向于外归因,不会增加努力的程度,甚至会降低原有努力的程度。16、兴趣的作用有哪些?答: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7、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答:一、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年龄与成熟;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

27、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社会舆论与家庭环境;教师的榜样作用。18、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什么?答:当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这门学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19、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及观点有哪些?(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这一理论认为,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如注意、意志、记

28、忆等组成的整体,每一种官能都是独立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心” 是各种官能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某个官能的改进,会增强其他所有的官能。“心”的各种官能经过分别的训练从而实现了迁移,这种迁移是自动发生的。形式训练说在欧洲盛行了200多年,但是,“心”的各种官能能否通过训练得以提高,还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以联结结论为根据,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共同要素说,并设计了著名的“形状知觉”实验加以验证。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中存在共同要素时,一种学习才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才会出现学习迁移现象。迁移的发生是具体的和有条件的,条件是

29、共同要素的存在。(3)概括说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是因为在前面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些原理可以部分或整体地运用于后面的学习中。因此,学习者概括出的两个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贾德认为,学习者获得的原理是帮助他们迅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先学习的原理出现了迁移。(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迁移理论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们并不否认概括说所主要的一般原理的迁移,但是他们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顿悟”指的是两个学习情境突然被学习者联系起来的意识,其结果是学习者发现了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获得的原理与实际情境之间

30、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以上所说的关系,就越能把原理进行应用,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越普遍。关系转换说实际上强调了个体的作用,学习者能否出现“顿悟”、能否发现两个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2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答:主观因素: 智力;年龄;只是经验的精熟程度及概括水平;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学习者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21、请简要比较知识直观的几种形式?答:知识直观的类型包括实物、模像和言语三种直观方式:(1)实物的直观 实物直观即直接感知耍学习的实际事物的一种直观活动。实物直观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

31、实感、亲切感,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模像的直观模像直观是对事物的模拟形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活动。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赢观的效果。(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活动。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由言语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泼、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2、影响知识保持的因素有哪些?答: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记忆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学习者的态

32、度.23、技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24、如何培养操作技能?答: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5、培养智力技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答:辨别课题种类;创设良好情境,提高学生定向能力;摆脱旧经验的影响;提供分步练习的机会,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指导学生从

33、部分到整体的练习。26、简答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区别和联系?答: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学习方法比较直接、具体、单衣,而学习策略有一定的概括性。从理论上说,学习方法属战术的范畴,而学习策略则属战略的范畴。学习策略是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用最为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练习在于二者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所必须掌握的。27、如何理解学习策略?答: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最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自觉地学习活动及其要素进行调控的策划和谋略。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学习策略是用于学习的计策谋略,是学习方法,规则等使用中的科学和艺术。学习策略是学习主体为实现学习

34、目标而自觉主动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学习策略的作用对象是学习活动及其要素。28、简答如何运用时间管理策略?答:需要统筹安排学习时间;要高效利用最佳时间;能够灵活利用零散时间。29、在学习中如何应用复述策略?答: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或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具体的方法有: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画线。30、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列提纲”。答: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

35、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时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提纲,分步对学生进行训练。31、教师如何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答:系统传授式;专题讲座式;学科渗透式;经验交流式。门诊指导式。32、简答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答:元认知有两个基本功能:意识性和调控性。具体讲,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的作用有三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景有哪些变量,并且意识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

36、况;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33、试举出几种认知策略,说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应用?答: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主要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重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具体方法有: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把记忆内容纳入到实际活动中;画

37、线。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经验来增加理解新信息。精细加工策略主要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使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34、简答如何运用组织策略中的“做笔记”?答:学习做笔记不仅仅

38、是为了复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它来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教师要促进学生做笔记,需做到:讲的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学生做笔记时应做到:在笔记的每一页的边上留出几厘米的空白;做笔记时保留这部分空白;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简要总结笔记。35、什么是生成性学习策略?答:生成性学习策略是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整理加工新信息的方法。例如,可以成功地教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教学生讲解他所听到的内容。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36、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答:问

39、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2)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指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问题解决的方向。(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

40、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如果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后获得了预期的结果,则假设就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不正确的。二者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37、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有关的知识经验;问题

41、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习惯定势;功能固着;灵感;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人格特征。38、请简要介绍问题解决的策略?答:尝试错误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推理法;选择性搜索;类比;简化。39、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4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环境;智力;创造性人格。4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答: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

42、分。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称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42、简要介绍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答:儿童道德的发展分几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43、试分析品德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答: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品德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

43、反作用。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44、简要分析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答: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认同:指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

44、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45、简单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阶段模式?答:第一种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第二种水平:习俗水平(9-15岁)。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第三种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46、简答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45、答:除了建立课堂秩序外,课堂管理有着更深远的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47、班集体的大小如何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答:班级集体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集体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班级集体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班级集体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小群体又常违背班级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48、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答: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46、,教师应尽可能把事件的处理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如学生做恶作剧,教师一般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教师要表现出不惊讶、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不训斥,或以目光或轻微手势示意该生不要这样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势利导。课后教师应找恶作剧的学生谈话,一方面对其教育,一方面了解教师在工作中是否有什么失误引起学生这样做。49、结合实际,说说在课堂上,教师应如何管理好过渡期?答:过渡期是课堂管理的“缝隙”,课堂秩序最容易打乱,为此教师应做到:平时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听到铃声,马上安静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能够立即组成小组,避免过渡期的混乱。过渡时,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学生做好准备。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

47、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的进行。50、简答课堂纪律的功能?答:课堂纪律的功能: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51、简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答:个别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一、学生因素:厌烦;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寻求注意与地位。二、教师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教师缺乏自我批评。52、简答班集体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答:班级课堂纪律不良的主要原因:与课程有关;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学生的来源与学校的纪律。53、气质的特征有哪些?答: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气质具可塑性;气质无好坏之分。54、简答性格的结构特征?答:性格的结构特征有: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