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pdf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4906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3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ectonic焦洋陈蔚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论文摘要“Tectonic”作为近十多年来引入到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建筑学概念,其中文译名的确定关乎到如何理解以其为主题的理论,进而对中国的建筑学理论与实践产生影响。本文在简要追溯欧美建筑理论史中“tectonic”意涵的演变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建构”作为其译名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且展望了其它一些译名可能性的存在。关键词:建构,结构的,表现,译名AbstractAs an foreign arc

2、hitectural concept which was impoa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the Chinesetranslation of tectonic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nitSo this article trac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tonic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theory,then discussed the

3、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ried to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in addition the prospect on the possibility of other translation was also includedin thearticleKeywords:tectonic;structural;expressivity;translation一、引言:由森佩尔著作Der Stil的中文译名而引发的思考19世纪著名理论家和建筑师森佩尔的著作Der Stil in den Technis

4、chen und TektonischenKunsten oder Praktische AesthetikEin Handbuch fur TechnikerKunstler und Kunstfreunde(按:下文简称Der Stil),在2004年由美国知名的森佩尔研究学者马尔格雷夫翻译为Style in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or Practical Aesthetics:A Handboook for Technicians,Artists,and Friends ofthe Arts。在国内学者翻译介绍这本书时,大致形成了两种译名,其一是技术与建

5、构艺术(或实用美学)中的风格:一部技术员、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的手册,其二是技术与建造艺术中的风格;或实用美学技术人员、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手册,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将“tectonic”翻译为“建构”或者是“建造”,这不禁使人陡生困惑,森佩尔本人在书名中标明的“tectonischen”究竟是指“tectonic”抑或是另有所指呢?作者信息:焦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陈蔚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参见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建筑四要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参见美约瑟夫里克沃特王丹丹译森佩尔与风格问题丁沃沃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后又在王

6、丹丹孙陈译,石永高校的摘自该书的各民族的面饰风格在文化进程中是怎样自成一家和转化演变的一文中又更新翻译为制造工艺与建造艺术中的风格;或实用美学技术人员、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手册。62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一对此问题,有必要从对该书主要内容的梳理人手进行辨析。作为森佩尔一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Der Stil包括前言部分(prolegomena)和十一个章节(eleven chapters),分别涵盖了编织术(textiles)、制陶术(ceramics)、木工术(tectonics)、石材切割术(stereotomy)以及金属制造术(metallurgy)这五类技术艺术类别,并分别

7、针对每一类别对其自身及其与建筑学的关系展开了分析讨论。根据本书第一卷第二章中对于技术艺术的分类,显然,它们对应的就是书名中的“technischen kunsten(技术艺术)”。而所谓的“tektonischen kunsten”,则对应的是该书的那部分内容呢?首先确定无疑的,它与作为第二卷标题中的“tektonik”的含义问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根据马尔格雷夫的译文,在全书的章节标题与正文中,“tektonik”多数情况是“carpentry(木工术)”的意思,也有部分是“wooden structure(木质结构)”的意思。那么除了每一章中关于这几顼技术与建筑学关系的论述之外(如果指的是这

8、部分内容,在书名中的“technischen”与“tektonischen”两者之间是不会被表述为并列关系的),似乎本书就没有专辟章节涉及“tektonisehen kunsten”的内容了。然则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马尔格雷夫的研究,在森佩尔本人的写作计划中,在第一、二卷所着力阐述的技术艺术之外,原本计划出版的第三卷则是专门讨论建筑学的。由此,可以初步认为,书名中的“tektonischen”均不能解释为木工、木工术或者木构架等含义或者它们的总和,而是与19世纪德语地区将“tektonik”词义泛化的表述习惯有关,具体来说,就是将“tektonik”视同于“architektur”的较为普遍的认

9、识倾向性。之所以这样认定,不仅有与之时代相近的理论著作如卡尔玻提舍(Karl Bottieher)的De TektonikDtr Hellenen一书可做明证,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即在森佩尔于1856年完成的一篇论文Theorie des FormellSchonen形式美的原理中就是用“tektonik”指代“architekur”的。而且在此还有一种推测,那就是森佩尔也有可能会受到他在哥廷根大学时的老师卡尔r奥特弗里德缪勒(Karl Ottfried Muller)的观点的影响,在缪勒于1830年出版的Handbuch derArchaologie der Ktmst(艺术考古学手册)一书

10、中曾将制造器盟、瓶饰、住宅,人的聚会场所等等一系列行为都视为“tektonisehe”,而“architecture”则是它们的最高代表。这一观点更说明了以“tektonik(tektonische)”来指代“arehitekur”的表述在19世纪的德语文化中显然不是孤立的现象。所以,当该书名翻译为“tectonic arts(建构艺术)”时,其原有的19世纪德语文化背景中的含义就不再能那么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而且在彼地彼时的“tektonik”与当代多数人所认知的“tectonic”之间是有着意涵间的显著差异的,尤其是当代已不再将其作为与“architecture”相对等的词汇了。因而虽然森

11、佩尔在该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为13后“tectonic”含义的形成奠定了坚的实基础,但是,当年他本人并未将“tektonik(tektonische)”与“architektur”两者的含义做出明确的辨析,在使用时也未明确的区分“tektonische”的泛意与狭义用法,而这会给啊后世研究者造成认知时的困难。如此一来,如果以“tectonic建构”来作为本书译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认知逻辑上的错乱,因为由此出发着实难以清晰的辨别出“技术艺术”与“建构艺术”间的关系,而仿佛森佩尔只是在阐说几类技术的时候涉及到了“tectonic(建构)”的内容。当然,之所以中交酾译为“建构”,这大概是源自于马尔格雷夫

12、的“直译”所造成的,有鉴于此,已经有了改进的译作为“建造”的新尝试,较之于前者,含义更为贴切。事实上,不妨将其译为“建筑(architecture)”,这样应是更加参见Der以马尔格雷夫2004年译本:“Semper expanded the peoject to three volumesThe first W3B to concelTl itselfsolely to textiles and the$econd would consider the three remaining technical artsAmhitecmre was thus relegated to the thi

13、rd v01ume,“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建筑四要素jE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3参见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第一章绪论:建构的视野63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接近森佩尔的原意。基于上述关于森佩尔Der以一书译名的讨论,设若将思维再作若干展拓,就会引发出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该如何确定的思考,而这也将是下文要逐步展开的内容。尽管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舭Poetics of Construction讥Nineteenth口nd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

14、ured的中文译本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取得了广泛的令人信服的持久影响力,使得tectonic与“建构”之间取得了较为稳固的对应关系,然而现实中关于“tectonic”的译名仍旧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即使在建筑学领域内在使用“建构”话语时,其意指有时也并非明确无误的落脚于“tectonic”之上,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乏其例,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否是出于对“tectonic”内涵的读解存在着偏差,或者是其本身内涵就有多种诠释的可能性呢?而大量运用于建筑理论文章的“建构”在中文语境中究竟又意指为何呢?鉴于“tectonic”的中文译名关乎国内建筑学如何理解、掌握进而运用这一

15、理论的现实与前景,下文将就“tectonic”的含义及其中文译名的诸状况分别做出讨论。二、19世纪德语地区及20世纪欧美关于“Tektonik l Tectonic)”含义的阐述119世纪森佩尔对于卡尔玻提舍(Karl Botticher)的“tektonik(tectonic)”观念的传承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被后人视为19世纪德语地区“tectonic”观念兴起的主要奠基人,但是在他本人的著作中并未明确的使用过“tectonic”的话语。根据弗兰姆普敦的研究,在此后的1846年,卡尔玻提舍在题为“希腊和日耳曼建造方式的原则”的演讲中曾提出,真

16、正的“tectonic”传统并不在于某种风格的外表,而取决于隐藏在外表背后的本体,而对“tectonic”的首次定义则出现在1852年玻提舍的著作De Tektonik Der Hellenen中。玻提舍在该书中,提出了“Kernform(coreform)”和“Kunstform(atrform)”的概念,并分别解释道:“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这两种因素得到体现。建筑构件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森佩尔曾经在1852年阅读过玻提舍的著作Die Tektonik Der HeUenen。故此

17、,作为玻提舍观点的显著影响,森佩尔1854年在伦敦的演讲On Architectural Symbols中几乎全面的采用了前者关于多立克柱式线饰的分析。而尤为重要的是,森佩尔继承了玻提舍的“coreform”和“atrform”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方式(在森佩尔的Der Stil一书中曾多次使用“artform”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对古代埃及和亚述柱子的分析中,对此马尔格雷夫在The Four Elements ofAr-chitectre口nd Other Writings一书的“导言”中曾详尽的阐述过这种蕴含于文字间的传承关系:“他(森佩尔)认为,埃及人对柱子的处理方式从概念上区分了核心形

18、式和艺术形式两种不同功能。柱子的坚固核心维持其结构特性;柱头附加物,如莲花装饰,是离散部件关于森佩尔如何确定该书的内容的过程,参见马尔格雷夫的2004年译本中的introduction。诸如建筑学论文题名中常见的“建构方法研究”或者“对于某种形式的建构”等等“建构”话语。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时代建筑,2011(4):145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5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原山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0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5赫尔曼在森佩尔与

19、考古学家玻提舍一文中提到,他本人在德累斯顿发现了森佩尔1852年12月13日肉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索取玻提舍著作的请求。德戈待弗里德森佩尔着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建筑四要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64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和嵌入物的集合。因此,工作形式(柱身)与艺术形式(artform)(柱头装饰)在艺术表现上是相互独立的(无机的)。亚述人关于柱子的观念则与此完全相反,他们的柱子装饰源于古老的浮雕技术,即在木柱外包裹金属外壳或薄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覆盖物表面逐渐出现装饰性图案或浮雕(其艺术形式),自身硬度也得到提高,具有柱子的静力学作用(coreform核心形式)o”

20、于是,森佩尔通过其所关注的多项实例将“artform”与“coreform”的各种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逐渐形成了“structuralsymbolic”的认知方式, (诸如将线脚(mouldings)称为structuralsymbols,)而这正是森佩尔“tectonic”观念诸要点之一。220世纪欧美建筑学理论中关于“tectonic”含义的阐述(1)塞克勒:“tectonic受力与形式间关系之体验的视觉表达”对于“tectonic”的关注自玻提舍和森佩尔以来一直贯穿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之中,但“tectonic”作为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却逐渐从理论家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至少从字面意义上如此

21、),直到1957年,“tectonic”概念通过爱德华F塞克勒(Eduard FSekler)的论文Structure,Construction,Tectonics重新又回到了欧美建筑理论的视野之中。在该文中,塞克勒通过辨析Structure,Construction,Tectonics三个词汇内涵的关系,首次从正面定义了“tectonic”:“When sturctual concept has found it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construction,the visual resultwill affect US through certain exprs

22、sive qualities which clearl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play offorces and corresponding arrangement of parts in the building,yet cannot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e aloneFor these qualifies,which are expressive of a relation of form toforcethe term tectonic should be reserved

23、”“Through tectonics the architect may make visible,in strong statement,that intensified kind ofexprerience of reality which is the artistS domain-in our case the experience of forces related toforms in a buildingThe structure,the intangible concept,is realized through construction and givenvisual ex

24、pression through tectonics”这一定义或可简要的归纳为,“tectonic”是建筑师将对建筑中受力与形式间关系的体验所进行的视觉表达,与受力对应的是构件的安排,也可表述为结构的形成一“construction”,与形式对应的是结构一“structure”以及结构的视觉表达一“tectonic”,而受力与形式间关系体验则有赖于“empathy(移情)”的作用,由此,这几个概念组合形成了关于“tectonic”内涵的意义链条。而塞克勒所确立的这一定义的形成,显然与其对于玻提舍、森佩尔等人理论的高度提炼密不可分的,概括起来就是“both Karl Boetticher and

25、 Gottfried Semper treated asa key problem the relation of final and expressive architectural forms to prototypes born from technological,constructional necessity(玻提舍、森佩尔将建筑最终的且具有表现力的形式与诞生于技术及建造必然性的原型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关键问题”。 (2)弗兰姆普敦:“tectonicpoeticsof construction”弗兰姆普敦关于tectonic含义的认知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首先是1980年出版

26、的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所附论文一ward a Critical Regionalism:Six Points ofArchitecture ofResistance(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抵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建筑四要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7参见Der Stil马尔格雷夫2004年译本第238页王骏阳解读建构文化研究(一)建筑与设计雷尼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1(1):73Eduard FSeklerStructure,Constructioa,Tectonics:89同上:9

27、2同上:9065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抗建筑学的六个要点)中将“tectonic”视为建筑学自治性的首要原理,并且提出了tectonic作为“结构的诗意表现”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在1995年出版的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的建造诗学)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强化:“In as much as the tectonic amounts to the poetics of

28、 construction it is art,but in this respectthe artistic dimenfion is neither figurative nor abstract (如果把tectonic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不过它的艺术性既非具象艺术也非抽象艺术所能概括。)”至于“poetics of construction”究竟所指为何,从弗兰姆普敦本人的著述来看,显然是在受到塞克勒“tectonic”观念影响下的又一种表述:“直至今日,tectonics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种在材料,匠艺和重力之间进行提炼式的戏弄的潜在手段,以生产一种部件,使它

29、事实上成为整个结构物的一种凝聚物,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诗意的表现,而不只是立面的重现。”在提出“poetics of construction”的同时,弗兰姆普敦还特别推崇另一位建筑史学家斯坦福安德森(Stanford Anderson)关于“tectonic”内涵的认识,即安德森在评价玻提舍的De Tektonik Der Hellenen一书时所提出的观点,这段话被弗氏认为是对“tectonic”含义最佳的概括:“the tectonics referrednot just to the activity of making the materially requisite construc

30、tionthat answers certain needsbut rather to the activity that raises this construction to a11 art formInthis formulation the“functionally adequate form must be adapted s0 as to give expression to its funetionThe sense of bearing provided by the entasis of Greek columns became the touchstone of theco

31、ncept Tektonik”(“tectonic一词不只是指造成物质上必需的建造(construction)活动,而是指使此种建造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art form)的活动。在功能上足够满足要求的形式,还必须加工以赋予它的功能以某种表现形式。希腊柱式的卷杀线所提供的承载感是Tektonik概念的试金石。”)上述各个时期关于“tectonic”含义的认识,其问存在着明显的传承与发展变化特征,因此要形成“tectonic”的中文译名,首先要对这些理论要点做一梳理,并且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三、“Tectonic”中文译名的确立及其思考1“tectonic”初入中国时译名的多样化作为欧美建筑理论中

32、的“tectonic”概念伴随着建筑理论著作的大量译介逐渐进入到中国建筑学界。其初期的中文译名呈现出多样并立的状况,以上文提到的弗兰姆普敦的两部著作的译介为例,1988年翻译的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中出现的“tectonic”被译作“构造”,到了2004年该书的第三版译本,“tectonic”则被译作“构筑”。而发表于1996年的介绍S以泌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Kenneth FramptonStudies in

33、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etureThe MIT Press1995:2美肯尼炳弗兰姆普敦著原山译现代建筑一酃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桂,1988:401402同上:401Stanford AndersonModem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Berens and 8 New Architecture Toward For twentieth CenturyTheM1T Press,2000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34、著原山译现代建筑一都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0l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37066关于“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Century Architecture的文章让建筑真正地研究建筑,分别将书名中的“tectonic”译为“构造”,而正文中的“tectonic”则译为“营造”,这样以来,在中文建筑学中就至少出现了三个tectonic的译名,此三者各自与“tectonic”的对应与枘凿之处,王骏阳教授在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已经进行过论述,在此不必簧言。2“建构”作为“tectonic”译名的理由及相关思考关于“

35、tectonic”的中文译名“建构”的选取与确立的过程,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aure一书的中文译者王骏阳教授曾在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中开篇即做出了详尽的阐说:在列举分析了曾经出现过的诸如“构造”、“营造”等与该书有关的译名,并将“tectonic”的其它一些中、13文译名做出辨析后,王骏阳教授提出了将“建构”作为tectonic译名的见解,并详细解释了这一译法的几点理由:其一是由于英汉大词典中“tectonic”的

36、汉语释义为“建筑的”,“构造的”,而“建构”在字面上将两者合二为一,同时具备“建筑的”,“构造的”甚至包括“建造的”,“结构的”等与“tectonictectonics”相关的基本含义;其二是“建构”是中文建筑学之前未曾特别使用过的术语,便于赋予其心意;其三是与“构筑”相比,“建构”也许更具容纳“建造诗学”的弹性。接下来,王骏阳教授也指出了在“tectonictectonics”的中文翻译问题上,“我们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只有经过权衡之后的选择以及建立在某种共识基础上的约定俗成”。在了解上述几点理由的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建构”已经具有的及其可能延展出的含义,从而为其是否适合作为“t

37、ectonic”的中文译名做进一步的判别。通过上文中所提到的欧美建筑学近几十年来关于“tectonic”含义的诠释,笔者以为其中文译名中应至少包括“结构(structure)”这样一个基本含义,此外如何以中文体现出结构的视觉表达(或者称之为具有诗意的表达)这样一个作为行为结果,而不是结构本身,或者是结构的物质实现过程这样一些仅仅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呢?“建”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立朝律也”,对此当代学者解读为“以朝廷指定的“聿”治理国家”之意,后引申为“凡竖立为建”,在1915年版的辞源中则释义为“立也,置也。”而“构(樽)”在古代就有动词与名词两种用法,其意分别表示“架屋”与“屋厦”。“建”若与

38、“构”的动词意义相连,即为古代为数不多的“建构”表述,而若与“构”的名词意义相连,则可以形成一种具有动名词特征的意涵,即“结构的确立”,这其中就可至少包括两个环节:第一是“结构作为一个稳固体系的确立”,第二则是“结构之视觉形象的确立”,前者对应于“construction”,后者则可对应于“tectonic”。于是,作为动词的“建”与作为名词的“构”的结合,就可以组成一个既可涵盖“construction”,又可涵盖“tectonic”的新词汇。而之所以称之为新词汇,理由在于,“建”与“构”两字连用在古代汉语中仅有数个罕见的案例,且通常指的是“开始构屋”的行为,而在辞源、辞海历年版本的词条收录

39、中并未见到“建构”这一词汇的出现,这足以表明,在由古及今的中文语境中,“建构”都不曾有过占主导地位的稳定含义,因而其难以称得上是约定俗成的词汇。至于“建构”这个新词汇含义的第二个部分“结构之视觉形象的确立”,伍时堂让建筑真正的研究建筑肯尼斯-弗兰普顿构造文化研究简介世界建筑,1996(4):78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991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时代建筑2011(4):143同上。路秉杰“建筑”考辨时代建筑1991(4):3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篇注下辞源(1915年版)“辰一六三”古代汉语中较少有“建构”的表达,不多的几处实例中,“建构”均为“结构开始建

40、造之意”,如旧唐书“礼仪志”:“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67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与弗兰姆普敦所谓的“poetics of construction”之间通过他本人的表述“结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expressive potential of constructional technique)”即可以建立起有效地对应关系。再者“结构的视觉表达”一方面有赖于建筑师的“自主创作”,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于观察者的“主观解读”,前者是实践性的,后者是理解性的,这两者都需要借助于“tectonic”理论中必不可少的“移情(empathy)”概

41、念的作用,而“移情”正是诗学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移情”的介入,使得“建”比起“造”更能体现出所谓理解因素而不仅是实践因素在“tectonic”含义中所发挥出的作用,这也是“建构”比“造构”或者“构造”更为恰切的缘由所在。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使“建构”作为“tectonic”译名的三点理由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第二点理由所提到的“建构”的新意,作为对于其内涵之扩充前景的期望,这将有待于国内学者不断地对外国理论的译介于以及对本国相应传统的挖掘发覆。综合起来,至少就目前来说,将“tectonic”理论的成果与各个中文词汇含义问的比较后会得出“建构”确乎是较为合适作为“tectonic”中文译名的。但也

42、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正如王骏阳教授所言,对于译名的选择“不会存在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建构”作为中文译名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以及阻碍这一译名的推广及其影响力强化的困难之处。所谓不足之处是,正如前文已经点出的,“建构”的含义并非与“tectonic”完全重合,而是广于后者;而困难之处则在于,目前在中文建筑学表述中“建构”的用法较为混杂多样,其所对应的英文词汇也不尽一致,而这一长期形成的习惯力不容易在短期内得到扭转。例如,通过文献检索的途径,会发现在中文建筑学论文及著作中的“建构”话语,在对应于“tectonic”以外,还大量的出现了以并列的动词“建”与“构”组合形成的词汇,其词义可对应于英文的

43、“build”或者“construct”,凡此种种这显然是古代汉语中“建构”表述的语言习惯力使然。虽然话语现象的多样繁杂不利于学术表意的严谨性,但同样也可能激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而言,种种事实表明,虽然“建构”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完全的与“tectonic”对应起来,但其作为“tectonic”的中文译名也正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而其合理性与持久性当有待于Et后长期实践的不断加以验证。四、结语:“tectonic”中文译名的其它可能性以上着重讨论了“建构”作为“tectonic”中文译名的合理性,不过这也并不限制“tectonic”存在其它中文译名的可能性。对于外国建筑学概念的译介,与其

44、它领域英汉对译时所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似的,似乎建筑学领域诸术语的中文译名也保持着某种惯例,其表现为,首先是必须要以即一个中文双音节词表达一个英文的word,其次是一旦译名成为广泛共识,似乎其它译法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如同上文中对“tectonic”诸含义的列举,在特定的语境中,“tectonic”完全可以译为“构造的诗学”或者更为复杂的“受力与结构形式问关系之体验的视觉表达”,这样翻译虽然显得较为繁复,却能准确的表达其含义,在某些情况下,足可起到比“建构”更为有效的表意效果。而即便是要选择简洁的译名,那么在“建构”成为广泛的共识的情况下,“tectonic”的译名也应视具体语境应对以不同的中文词

45、汇,其理由在于,仅从建筑学领域看,“tectonic”的含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欧美文化中往往并不一致,正如本文开篇所举的森佩尔著作参见Eduard FSek|erStructure,Construction,Tectonics一文中关于“移情”概念的提出促使“tectonic”理论得以完善的论述。王骏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时代建筑2011(4):143参见本文注释7】例如2011年11月在同济大学召开的“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以及2012年出版的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一书等学术活动名称的确定表明“建构”作为“tectonic”的中文译名已经在学术界成为共识。68关于“

46、Tectonic”中文译名的思考Der Stil中出现的“tektonischen”以及章节名称中的“tektonik”,tectonic既可以泛意的指代architecture,也可以狭义的指代“carpentry”或者“wooden structure”,因此均不应译为“建构”一样,仅从题目判定其内容的做法,显然时常会失之于偏颇。而这种望文生义的简单化的直译倾向,不单单会存在于西译中时的理解与实践中,即使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欧美文化中,也会出现如是的妨碍原意表达的翻译,例如马尔格雷夫在翻译森佩尔Der Stil一书中的Tektonischen Kunsten时,以及塞克勒在结构,建造,建

47、构一文中提及玻提舍著作名称中的“tektonik”时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倾向。综合以上所述,相对于在欧洲及美国建筑学理论研究中“tectonic”不断被赋予新意的发展趋势,就我国建筑理论界来说,对于这一词汇的翻译可以因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灵活掌握,只要把握住了“tectonic”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就不至于妨碍对于每一个个案的理解与诠释。故此,从忠实于原意与有效表述两个方面权衡,“建构”作为“tectonic”译名是较为恰切的然则却也不应是唯一的。聊聊数语,不揣浅陋,求教于方家。参考文献1Semper,GotfffiedDer跏Z in den Technischen und Tekto

48、nischen Kunsten oder Praktische AestktikEin Hand-buch fur Techniker,Kunster und gunsC-eunde,2,01 (Frankfurt am Main:Veflag Fur Kunst&Wissenchaft,1860;Munich:FBruehmann,1863)Translated as Style in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Or Practical Aesthetics:A Handboookfor Technicians,Artists,and Friends of the Arts,transHarry Mallgrave and Michael Robison,Los Angeles: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2004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医学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