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_尹超.docx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4646 上传时间:2017-12-0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_尹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_尹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_尹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_尹超.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CONSERVATION STUDY OF SPACE COMPOSITION IN HISTORIC CITY WITH NANJING CITY AS A C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YIN Chao Supervised by Prof. YANG Jian-qi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May 2005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2、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_ 日期 :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声 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 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

3、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 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 _ 导师签名: _ 日期 : 摘要 论文题目: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 硕士研究生姓名:尹超 导师姓名:阳建强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摘要: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城市面貌、空间意向逐渐 趋同,导致城市特色保护成为城市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保护历史城市 的空间格局是历史城市特色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序论,表达本文研究的缘起、意义、技术 手段等;第二章阐述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的概念、意义与内涵,陈述

4、古城 空间格局所包含的内容及具体表现形式;第三章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发展 的社会背景 决速城市化对城市格局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如何对城市 空间格局进行保护;第四章主要是对南京古城的空间格局演变作具体分 析;第五章分析南京在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威胁;第六章借鉴 不同地区对城市格局保护的经验,对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作出思考,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并介绍了新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利用。 全文约 64000余字,阁片 110余幅,表格 8幅。 关键词:古城空间格局南京快速城市化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 GIS Abstract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rap

5、id urbanization, space intention and urban appearance between different citi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similar , and consequently the city feature conservation becomes one of the essential topics in urban research.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onservation of the space com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6、 the uniqueness conversation in historic cities, and the efforts have important meaning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6 totally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reason , meanings, technical means of the study;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 meanings and signification of historic urban spa

7、ce composition conservation, and states the contents and the forms of space composition in historic cities; Chapter 3 studi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urrent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to urban space composition, as well as how to protect it;

8、 Chapter 4 puts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composition in Nanjing; Chapter 5 concentrates on the threat brought by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historic city of Nanjing; Chapter 6,the author spends some thoughts on space composition conservation in Nanjing historic city, taking different

9、regions experience of protecting urban space composition as reference,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advices, and introduces how to use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thesis totally consists of 64000 words, more than 110 figures and 8 forms. Key words: historic cities, space composition, Nan

10、jing, rapid urbanization, conservation, GIS 目录 第 1章 绪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1.1 城市空间格局保护的提出 . 1 1.1.2 城市开发与规划对城市总体保护认识不全面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 1 国外对城市总体保护的研究 . 2 1.2.2 国内对城市总体保护的研究 . 4 1.2.3 对南京古城总体保护的研究 . 5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6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6 1.3.2 研究的主要内 W . 7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8 1.3.4 本文研究框架 .

11、8 第 2章 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的概念与内涵 . 9 2.1 古城保护的相关概念 . 9 2.1.1 古城保护理论的发展 . 9 2.1.2 古城保护的途径 . 10 2.1.3 城市保护的观念与原则 . 10 2.2 古城空间格局的定义及其构成 . 12 2.2.1 对古城格局的定义 . 12 2.2.2 城市空间格局的概念 . 12 2.2.3 古城空间格局的系统构成 . 12 2. 2. 4 古城空间格局的物质构成 . 13 2.3 古城空间格局的表现的基本模式 . 14 2.3.1 线刑城市空间格局 . 14 2.3.2 中心集结城市空间格局 . 15 2.3.3 格网式城市空间格局 .

12、 16 2.4 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意义 . 17 2.4. 1 有利于使城市保护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 17 2.4.2 有利于保护城市的地域特色 . 17 2.4.3 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得以牛存的总体环境 . 18 第 3章 高速城市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 . 20 3.1 快速城市化足我们当前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 20 3.1.1 快速城市化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的主题 . 20 3.1.2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 21 3. 1.3 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经济特征 . 23 3.1.4 高速城市化城市的表象特征 . 24 3.2 高速城市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冲击 . 25 3.2.1 城市与自然关

13、系的改变 . 25 3.2.2 城市建成区轮廓线的变化 . 26 3.2.3 城市交通系统的变化 . 26 3.2.4 城市空间扩张速度与模式的变化 . 27 3.2.5 城市肌理的变化 . 28 3.3 城市化背景下空间格局保护方法 . 29 3.3.1 保护原则 . 29 3.3.2 保护的具体操作 . 29 3.3.3 保护更新实例 . 31 第 4章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 . 33 4.1 南京概述 . 33 4.1.1 南京的地理状况概述 . 33 4.1.2 南京历代建设状况概述 . 33 4.1.3 南京城市历史发展特点 . 35 4.2 自然风貌格局的演变 . 3S 4.

14、2.1 水系的演变 . 35 4.2.2 山体及城市绿化的变迁 . 37 4.3 南京古城建设格局的演变 . 37 4.3.1 吴以前规划建设分析 . 37 4. 3. 2 吴建业城格局分析 . 38 4.3.3 东晋及六朝规划格局分析 . 39 4.3.4 明京师规划格局分析 . 42 4.3.5 民国规划建设分析 . 43 第 5章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面临的威胁 . 47 5.1 目前南京面临的历史阶段及其影响 . 47 5.1.1 南京是高速城市化城市 . 47 5.1.2 南京的区域地位 . 48 5.1.3 发展是南京城市发展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 49 5.2 现状南京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15、 . 51 5.2.1 基本要素与构成内容 . 51 5.2.2 现状古城格局的变迁分析 . 52 5.2.3 现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 . 53 5.2.4 现状格局的价值研究 . 54 5.3 目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面临的威胁 . 55 5.3.1 自然环境的破坏 . 55 5.3.2 高层化、巨型化增加导致城市轮廓线的改变 . 56 5.3.3 高密度开发老城不堪重负 . 57 5.3.4 机动交通快速增加带来诸多问题 . 58 5.3.5 空间格局整体保护意识淡薄 . 60 第 6章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思索 . 61 6.1 不同城市空间格局保护对南京的启示 . 61 6.1.1 英国

16、的启示 . 61 6.1.2 巴黎的启示 . 62 6.1.3 北京的启示 . 63 6.2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原则思考 . 64 6.2.1 历史格局的延续与现代发展并重 . 64 6.2.2 强调反映特色文化的特色城市格局 . 65 6.2.3 强调对古城的整体保护 . 66 6.3 南京古城格局保护操作思索 . 67 6.3.1 格局保护的具体对象 . 67 6. 3. 2 从城市区域角度考虑古城的总体保护 . 68 6.3.3 建立以明城廓为界的总体保护区 . 68 6.3.4 限制古城内部的交通量 . 69 6.3.5 促进古城内部的有机更新 . 70 6.3.6 利用城市设计对南

17、京城市建设进行指导 . 71 6.4 南京古城格局保护中 GIS等技术应用研究 . 71 6.4.1 GIS技术介绍 . 71 6.4.2 GIS在规划研究领域的应用 . 72 6.4.3 利用 GIS等技术对南京航拍阁的分析研究 . 72 6.4.4 基于 GIS等技术对保护的探索 . 74 i仑 . 78 St i射 . 79 主要参考资料 . 80 MS . 83 附录二 . 84 第 1 章绪论 第 1 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城市空间格局保护的提出 20世纪是世界城市快速发展的世纪,是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世 纪。 19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

18、快, 城市快速发展。 与之伴随的是大量而又匆忙的城市建设,城市形态发生急剧变化。 对于历史古城而言,文物、街区、城市总体都遭受极大破坏。英国文物 建筑学会指出, 20世纪 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 建筑竟比在二次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 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 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古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 100 年。在雅典宪章中写道 人类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 生存;始料未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 对城市进行保护已成为历史城 市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发展与破坏在历史城市建设中交替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继续 存在而且更加尖锐的情况下,从局部

19、 出发的历史城市保护已无所适从, 对城市进行总体保护势在必行。城市空间格局保护是城市总体保护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是我们当今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 1. 1. 2城市开发与规划对城市总体保护认识不全面 我国对历史文化保护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物的保护, 开展的最早,也是最没有争议的保护课题,由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具体负 责。第二二个层次分别是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对历史文化名城总 体保护,后两个层次的保护牵涉范围广,问题比较复杂,提出的十几年 来,关于保护的内容、力度、方式一直有各方面的争议 。目 前在业内和 社会上对于后两个层次的保护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一方面认为这是祖先 遗

20、留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认真保护,尽量不拆,甚至要复建一些已经 消失的文物;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现在的旧街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 要求,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两种观点呈十分对立的态度。而这两种观点 大体代表了学者和政府、开发商的立场。从学术的观点,任何历史遗存 都存在价值,都城市发展过程的体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历史 国际建协 .北京宪章 J.建筑学报, 1999(6): 4 阳建强,吴明伟编著 .现代城市更新 M.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社,2000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遗存越多越利于学术研究;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能尽快改善 历史城区的居住条件,改善城市面貌,加快经济发

21、展步伐;而开发商更 是以经济利益作为唯一驱动,在得到土地开发权后,期望较为宽松的限 制条件,获得较高容积率,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城市保护本身不 是一项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是一项长期的,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 2005年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 - 规划性破坏 ,针对的是规划部门在古城保护时划出若干片历史 文化保护区,随后便在保护区之外大拆大建的情况,这使得文保区 基本 都成了孤岛式 ,认为 这是在没有确定城市的文化个性之前就进行规划 的后果 。冯委员的这个提法其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反对目前规划部门 的 孤岛式文保区 做法,而是应当针对城市的特色,对城市总体进行 保

22、护,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城市的总体格局特征作出研究,之后才能更好 地对城市规划建设作出控制。 图 1.2.1-1罗西的类似性城市 来源 :刘捷 .城市形态地整合 0.南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89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1国外对城市总体保护的研究 阿尔多 “ 罗西是新理性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表 达城市记忆(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历史格局)的是 类似性城市 ,即把 历史形态分类,重新组合,并采用原型浓缩的集中形式,形成众多有意 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这种浓缩,其实是对传统城市中 意向 点的不同解释。因为是重新解释,不可能完全回归原型,因此就称为 类 似性城

23、市 。这种观点对城市总体格局不是采用原封不动的保护形式,而 是在新建的过程中保持与原有空间格局的类似性(图 1. 2. 1 -1)。 系统主义理论主要通过交通形态对当前城市的无序蔓延扩张也提出 自己的解决方案 。 Team 10小组是其中年轻建筑师的代表,他们希望用良 好的交通形态来解决城市社会之间的交流,用一种非 单中心,而是有多 个节点的连接方式来适应城市的变化和发展的结构模式。这种连接方式 强调空间的连续、流动和整体,继而发展出一套有关联系的概念:簇群、 径、中心脊等(图 1.2. 1-2)。丹下健三也是系统主义理论的代表人。 他经过对城市结构的充分研究,并与现代城市交通相结合,提出了

24、城 图 1.2.1-2簇式城市结构 - 来源:胡俊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新京报 .北京旧城 规划性破坏 该悬崖勒马了 1995. 9 EB/0L . http:/www. abbs. com. cn/news/read. php?cate=3&recid=12594, 2005. 03. 09 2 第 1 章绪论 市轴 、 锁状交通系统 、 能够交流的立体建筑 等新概念。其中, 锁 状交通系统 最有启发性,是以交通方式的生长可变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的,并以环为基本单元,环环相接,达到适应城市组织结构的开放性要 求,具有高效和发展可能性。综合而言,系统论者希望通

25、过城市内部交 通的更新改造,以开放发展的形态来保持旧的健康发展。 1976年 10月 26日 11月 30日,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 UNESCO第 19届大会上通过了内罗毕建议 ,提出了保卫历史性城市 指的是采取 措施保护它们、恢复它们、整体地发展它们及使它们与当代生活和谐的 适应 。明确地阐明了历史地区在社会方面和实用方面的普遍价值,以及 指定保护历史城镇规划的必要性以及怎样维护、保存、修复和发展这些 城市,使它们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使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 1987年华盛顿宪章 确定了原则和目标、方法和行动手段 来保 卫历史性城市的素质 ,并提出了保卫历史性城市是 采取措施保护它们、

26、恢复它们、整体地发展它们及使他们与当代生活和谐的适应 。同时在方 法上也提出 对历史性城市或城区干预 ( Inter-vention)都必须十分谨 慎,讲究方法并且一丝不苟,要避免武断,要考虑每一个案例的专门问 题。 1991年魁北克城市声明 强调要把城市遗产政策贯彻到城市管 理中去,通过强调责任分离来促进保护法案的协调,通过奖励和教育等 方法来增加市民的参与度等等。同时提出要建立一个世界遗产的网络体 系来加强历史城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对历史城镇的 保护信息进行交换。 PETER HALL在其九十年代的新作中引用 Dejan Sudjic在 The 100 Mile City

27、中有关区位竞争的理论,强调单方面的高速交通与信息传递 以卫星城市作为城市的新发展增长点是有局限的,而在城市中心的三个 区位 中,对待历史性城市来说, A区位与 B区位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城市 以 B区位点作为增长级是合理而且有效的。这种观点与西方 80年代以来的 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城市开发观点有共同之处。 IC0M0S.内罗毕建议 .全称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S. 1976 (1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华盛顿宪章 .全称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1987 (10) 世界遗产城镇国际研讨会 .魁北克城市声明 S.祁艳译 .1991 (7) A区位是指城市基础设施 人流 商业都

28、发达的中心, B区位是指介于中间层次的, C区位是人流较少,物流 交通便利的中心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2国内对城市总体保护的研究 国内对历史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成果体现在国 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保护上。历史文化名城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 确认的,具有法定意义的,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 命意义的城市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具有法定意义外,还纳入了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在规划编制的各个层次,保证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 历史风貌不被破坏。 1979年吴良镛教授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提北京城市发展 应当强调 有机更新 ,就是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

29、造的内容 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 改建区的环境居于古都整体风貌保持相对 致。这样,集无数相对一致 之和,即能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改善,达到 有机更新 的目的。这在其 1990年主持的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中得到进一步阐述 。 方可在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中进一步解释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 镛教授长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的产物,是在对中西方城市发 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而提出 的。它主张 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机理,在可持续发展 的基 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张松的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全面介绍了法国对巴黎,意

30、大利 对博洛尼亚,日本对奈良、京都、横滨等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护时在规 划管理、保护制度、落实措施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而充分地证实了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千秋伟业,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 于营造人类文明、舒适的良好环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王景慧、阮仪三编写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围绕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 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历史城市的 发展特点,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形成过程、保护规划原则、方法等方面作了全面介 绍,并以北京、西安等城市为例进行具体介绍和分析。 李德华主编 .城市规划原理 M.第三版 .北京 :

3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1.548 吴良镛 .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的有机更新与类 四合院 的探 索 J.建筑学报,1989(7): 18-21 吴良镛 .菊儿胡同试验的几个理论性问题 北京危房改建与旧居住区的整治途 径 J.建筑学报, 1991(12): 40-43 方可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0. 303-320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王景慧,阮仪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4 第 1 章绪论 M家 itiM布总体嫌划 最近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32、,我国房屋建筑寿命较短,北京尤其明显,平 均下来还不到 30年,仅为设计寿命的一半 。 f. 城市的历史联系断裂。全球化的城市经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快速的城市更新使得历史空间被切割、分离、消解,城市中原本和谐的 自然成长起来的空间被扰乱了。国外设计师在带来新的设计理念、成果 的同时,常常忽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结合,这种 新设计 就变成是 特 定地段上的 怪设计 。有人曾建议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安德鲁考虑与 环境的历史联系,他却说 我就是要切断历史 (图 3. 1.4-2)。匆忙 切断历史的不仅仅是国外设计师,国内不顾历史文脉的设计也比比皆是。 3. 2高速城市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冲击 图 3.

33、2.1-1安徽呈坎村 来源: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 M.第五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4. 219 图 3.2.1-2交河古城 来源 :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 IM.第 五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20 高速城市化城市在快速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空间格局产 生冲击,甚至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 3.2. 1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改变 在古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而在建设城市时,强调城 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城市依托自然,在中国古代表现为 天人合 一 宇宙观。在城市选址时强调对自然的利用,比如 高毋近旱而水用 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是对水体

34、的利用,比如安徽徽州呈坎村(图 3. 2. 1-1)就是通过设立水口,尤 其是在出村 K水口储留水源,提 高水位以达到灌溉的目的; 建 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 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 必依山川以为固 . 是对山川 的利用,比如新疆的交河古城, 其南北两侧皆为沟壑(图 3.2. 1 -2)。水体还是货运的主要 通道,在城市建设时更是强调对 水体的利用来保证城市供给的通 图 3.2.1-3北京故宫水系图 来源:新浪房产 .北京城市规划成果 展 EB/OL. http:/61.135.153.22/2004-ll-12/5276 4.html. 2004-11-12 EB/OL. htt

35、p:/news. sina. com. cn/o/2004-05-20/08432577493s. shtml 建筑设计寿命一般为 50年到 70年 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 M.第五版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4. 218 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 M.第五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18-220 2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畅(图 3. 2.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造能力的增强,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也越来越 小。历史城市一般都突破了其古城城墙所限制的范围,同样地,也都突 破了原来限制古城发展的自然状况给城市所定下的隐形边界,而城市内 部机动交通形式

36、也代替了原来地水运交通形式,山体、水体在现代城市 中几乎已经完全降格为景观元素了。古代城市在建设时考虑地理特点而 导致 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的原则在目前城市建设中也 受到很大挑战,体现城市权力的大道笔直开阔,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 总的来说,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正从依赖自然向征服自然的方向演 变。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从自然因素制约城市建设到城市建设凌驾于自 然因素之上。 3.2.2城市建成区轮廓线的变化 图 3.2.2-1南京高层建筑鸟瞰图卩 002年 ) 来源:笔者拍摄 首先表现为平面轮廓的扩大。城市化的基本解释就是农村人口向 城市的转移,转移至城市的人口必然对城市的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提出 自己的要求。应对这种需求 出现了自发与自觉的不同解决方案。自发的 解决方案是搬迁进入城市的农民或者选择城市空地见缝插针的建设自己 的房子,或者是在城郊结合部占地建设,这也是目前城市中 城中村 现象出现的根源所在。目前比较多的自觉解决方案是将与城市联系紧密 的原郊区或者是郊县用地改成城市用地。例如江苏省淮阴市应对城市人 0增加的办法就是将原下属的淮阴县、淮安县分别辟为淮阴区、楚州区, 加上原来的清浦、清河两区,淮阴市区就下属四个区,再加上原市区与 这些郊县之间的土地,使得城市用地规模成倍增加。 其次是空间轮廓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 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