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70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491426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7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7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7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共70页).doc(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评估报告第一章 评估背景一、评估依据l、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4、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关于印发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建规200959号);6、安徽省建设厅文件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建计函200869号)。7、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8、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桐城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10年

2、);10、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年);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年)。1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1年)13、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二、评估目的与任务(一)评估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是城市政府依据制定的规划,运用多种手段,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建设发展有序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由于规划期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定期对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十分必要。通过评估,不但可以监督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而且也可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规划实施应对措施,为规划的动态调整

3、和修改提供依据。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和深化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了实现把桐城市建设成皖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和合肥经济圈南翼门户城市以及安庆市北部的核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是切实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实施的

4、建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桐城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二)评估主要任务对现行总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具体包括:1、规划执行情况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的落实情况,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情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情况,规划决策机制的运行情况等。2、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规划实施总结和综合评价。4、现行总规下一步实施建议或总规修改的建议。三、评估范围、对象与期限(一)评估范围评估的范围为桐城市域全部范围1571平方公里,重点为现行总规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约270平方公里。(二)评估对象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心城区城市

5、规模、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构成、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实施评估、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新确定的重点项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评估结果与建议等内容。(三)评估期限评估的期限为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至今的时段,即:20042010年。四、评估思路阐述现行总规的主要内容;总结现状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梳理实施总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偏差;分析出现的偏差的原因;说明出现的偏差对原规划实施的影响。同时,分析国家、安徽省、安庆市以及桐城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区域重大建设工程等要素对桐城市现行总规实施中城市规模、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明确现行总规下一步实施目标和重点以及总规修改的必要性

6、。第二章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与评价一、城市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一)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实施评价1、2010年桐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2009年桐城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91.4亿元,增长37

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288元,增长10.4%。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增势强劲。规模工业总产值135.4亿元,增长37.3%。农业农村稳步发展,活力彰显。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1亿元,增长5.6%。三产服务业积极向好,更加繁荣。实现三产服务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0.2%。金融创新成果丰硕。3、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实施完成情况对比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实施对比表年份指标2005年(现状)2009年(现势)2010年(规划)实施情况地区生产总值55.5115亿元111亿元提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9.6亿元(2

8、001-2005)236.7亿元(2006-2009)150亿元(2006-2010)提前完成工业增加值36.9亿元54.9亿元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2.6:46.6:30.825.3: 47.7:27.015:49:36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98元11500元11000元提前完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28元6288元4990元提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2亿元8.6亿元8亿元提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30.8亿元4、2009年桐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施效果情况从实施完成情况来看,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均已提前完成。2009年全市115亿元超过总规近期111亿元的目标

9、;人均GDP15252元,超过3000美元目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完成236.7亿元,超过150亿元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超过11000元的目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88元,超过4990元的目标。(二)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评价1、2010年规划目标现行总规近期至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米;城镇化水平40以上。2、2009年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情况2009年末桐城市区户籍人口15.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43万人;农业人口8.36万人。根据人地对应的原则,桐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包括四部分人口,即中心

10、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居住于建成区范围内的户籍农业人口和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暂住人口以及未落户常住人口。2009年中心城区现状人口约18.9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79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3.2万人(绝大部分为高校在校学生和工业园企业工作人员,以及未登记的暂住人口)3、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效果评价(1)存在偏差2009年桐城市镇化率已达41.45,达到近期城镇化40%以上基本目标。2009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2005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为14平方公里,至2009年底,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每年增长约1.75平方公里,高于近期规划建设用地每年增加1.

11、5平方公里的规划目标。(2)偏差产生的原因市区现状人口规模已达到2010年近期规划19万人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良好,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第三产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业人口和学生数量增加。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迁入和驻入桐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以及暂住人口的规模可能会有新的大幅增长。2009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平方公里,超过现行总规近期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的目标,建设用地总量已提前实现目标。主要原因:第一、现状老城区存量土地消化迅速,大量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第二,城北、城南分别伴随龙眠、文昌街道办的迁入,加快了对城市建设

12、用地开发利用;第三,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众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实施对比表指标年份人口规模(万人)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2005年14141002009年19211102010年(规划)1920105(3)对现行总规实施的影响自现行总规编制以来,桐城市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增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超出或接近2010年规划目标的预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总量保持较缓慢平稳上升态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加迅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实际增长超出了现行总规近期规划预期。现行总规对城市用地的客观发展已超过规划预期目标,随着桐城承

13、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建设,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及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将产生重大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对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进行新一轮的合理预测,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以满足城市今后10至20年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情况(一)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现行总规内容(1)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40以上。 (2) 城镇职能结构桐城市城镇职能分为三个等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城镇。桐城市城镇职能结构及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一览表等级称谓城镇名称职能类型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一级中心城市区市域中心,综合型市域民营经济中心、生产性服务业、生态旅游,文化教育,会展信息等等二级

14、中心镇新渡综合型发展市域重点民营企业,西南片区的中心城镇,逐步完善作为副中心的其他服务性职能孔城综合型农特产品加工业,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逐步完善作为东北片区福中心城镇的其他服务性职能三级重点镇双港工业型发展以塑料制造为核心的市域民营经济工业中心青草工贸型金神工业型以食品等资源型加工业为基础,努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适当发展商贸业。卅铺工贸型以农林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努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适当发展商贸业。一般镇大关工贸型兴店工业型吕亭工业型唐湾集贸型范岗工业型陶冲工业型老梅工业型罗岭旅游型鲟鱼集贸型(3)城乡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分为三级。一级城镇为中心城市。在主城

15、区以下,设置4个中心镇作为二级城镇,也是未来市域范围内重点发展对象,分别是东北部的孔城和卅铺以及西南部的新渡-双港和青草。三级城镇为一般镇,为其余10个乡镇。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一览表城镇等级称谓个数人口规模(万人)建成区人口规模(万人)城镇名称一级城镇中心城128桐城市区二级城镇中心镇46102.55孔城、新渡-双港、青草、卅铺三级城镇一般镇103411.5大关、兴店、吕亭、唐湾、范岗、陶冲、老梅、罗岭、鲟鱼、金神(4)城镇空间结构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和206国道共同形成的横穿市域的交通走廊对城镇体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桐城城镇体系的发展重点将向这条交通走廊转移,在未来将

16、形成以走廊沿线为主要发展轴线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式。同时,高速公路横穿市域,将市域土地自然划分成为东西两个相对割裂的部分。考虑到市域的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的城镇在向交通走廊集中的同时,沿该走廊左右均衡布局。2、规划强制性内容(1)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境主庙水库、牯牛背水库为城区饮用水水源。饮用水水源按照安徽省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对水质的要求,对其取水口周围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划定分级的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按照水质要求由高到低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2)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菜子湖水域和小龙山在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安庆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小龙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是物种栖息地及基因库

17、。(3)风景区风景区:城区西北部包括龙眠山在内的区域,植被状况较好,也汇集了较多的人文资源。(4)河流水系及滨河地带水系林网:对于南北贯穿市域的大沙河、龙眠河、挂车河和孔城河,强调河道林带的生态功能,它们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肺”和“肾”。特别是龙眠河城区段形成的水系林网将是未来城区新鲜空气流动的通道。(5)农田保护区保护区:根据桐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市基本农田面积46505公顷,是城市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6)历史文化保护严格控制古城区与重点古镇(孔城、青草、练潭、唐湾等)的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与用地增长,保护桐城“四水三湖倚群山的自然景观”;保护承载桐城历史文化特

18、征的历史遗构。(7)防洪标准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一般建制镇达到20年一遇标准。重点防洪工程:桐城市沿菜子湖主要支流有大沙河、龙眠河、挂车河、孔城河四条大河,防洪标准应达到20年一遇。龙眠河城区段的防洪能力为50年一遇。(8)环境保护规划目标2010年水体质量控制在国家三类标准内,2020年争取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境主庙水库和牯牛背水库作为城区饮用水水源,按地面水环境质量的二类水体标准(GB383888)来控制。2020年要使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各功能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各项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近期达到国家三级标准,2020年达到二级标准。3、实施情况(1)2009年桐城市城镇化水平

19、达41.45,已达到近期城镇化水平40以上的基本目标。(2)中心城区职能与作用明显增强,中心镇功能不断完善,市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3)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发展轴逐步发育,作用增强。(4)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良好,特色风貌得到有效保持。(5)2009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6187公顷(84.28万亩),提前完成并超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6)规划实施期间,市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水源地总氮最高超标1.49倍,水质降为国家三类水质。4、实施效果评价(1)存在偏差中心城区用地扩张较快,用地规模已超出原有规划预测的近期数值。(2)偏差产生原因桐城市老城区在过去几年中,用地布局主要集中在消化现状

20、旧城用地和东部的民营经济开发区的扩展上。近年来,桐城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工业用地需求快速上升,当前开发区10平方公里用地已基本建设完成,工业用地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开发区扩区势在必行。(3)对现行总规实施的影响随着桐城市工业化实施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各工业园区用地将快速扩张,现行总规安排的工业用地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同时总规实施中存在部分工业土地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有待在总规的下一步实施中挖掘潜力,并在总规修编中提供工业用地进一步发展的空间。2009年底省政府批准在桐城设立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按10平方公里控制。新的省级开发区的设立,将以镇级市的形态存在,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级的同时也将带来桐

21、城南部城镇空间的重组。(二)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现行总规内容(1)结构网络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基本都呈南北走向,省道桐纵线东西走向,形成“卅”字型布局。市域县道乡道布局规划以206国道和桐枞线为主骨架,道路出口均以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路线与干线路网连接。县道乡道布局应避免穿越沪蓉高速、合九铁路,尽量与206国道和桐枞线相接。(2)构筑三类重要通道。通相邻市县公路:具体规划为:到庐江将张卅线、乐孔线分别改建为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到潜山将椒水线提升为三级公路、徐刘线为二级公路;到舒城续建鲁峪线,根治断头路,与舒城县境内的舒汤线相连;到怀宁续建双白路,与怀宁金拱线联接。通乡镇公路:主要包括

22、桐舒线,二级公路;范毛线,二级公路;徐刘线,二级公路;桐龙线,二级公路;卅双线,二级公路;桐挂线,三级公路;张卅线,二级公路;乐孔线,三级公路;童新线,三级公路;江大线,三级公路;青棋线,三级公路等。通中心村、一般行政村公路:实施村村通公路计划,主要包括梅香大道,二级公路;沙铺至青草大桥,四级公路;铜锣至界牌石,四级公路;唐湾至望曹,四级公路;杨树至胡冲,四级公路;中义至杨头,四级公路;卅铺至胡埠,四级公路;罗岭至公元,四级公路等。(3) 沟通到重要旅游资源的连络线主要沟通通达龙眠山景区、嬉子湖景区、小龙山自然保护区的交通线路,以及嬉子湖景区和小龙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跨湖交通。(4)水运水上交通

23、以满足货运要求为重点,内河航道重点建设鲟鱼长江港口码头。2、规划强制性内容(1)消防规划扩建一级站一个,新增二级消防站4个。消防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净高不应小于40M。(2)人防工程规划人员掩蔽工程按人口0.5平方米/人计算。(3)抗震工程规划规划区建设按7度抗震防灾的有关规定执行。重点工厂企业,生命线系统工程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按7度标准采取抗震措施。3、实施情况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和交通设施建设基本上是按现行总规及专项规划有序地进行实施。合安城际铁路工程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4、存在的问题合安城际铁路重大工程的建设,对桐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桐城市对

24、外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产生的重大影响,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应在总体规划中予以具体落实。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及设施建设基本按照上述规划强制性内容要求执行。(三)基础设施工程规划1、现行总规内容(1)供水工程规划保留一水厂,作为城市水量、水压调压站,近期扩建,使其日供水规模达到2.5万吨;在城市西部建设二水厂,近期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远期扩建至15万吨。(2)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城区规划污水处理厂2座。规划在开发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万T日、占地面积7.0公顷;同时在城南区规划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量为8万T日,占地面积10公顷。(3)防洪工程规划市区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4)供电工程规划

25、在城北、城南各新建110KV变电所1座,同时“十五”期间在新安新建110KV变电所1座,新架220KV变至新安110K KM/LGJ185。在金神、黄铺、卅铺升级3座35KV变电所为110KV变电所,架设220KV变至它们的110KV线路。(5)燃气工程规划规划市区划分为三区,进行燃气输配,各区燃气供应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互为联系,便于检修、调峰等要求,以保障供气。(6)环卫工程规划规划保留市域现状蔡店垃圾处理场,远期在范岗镇西设置一座垃圾处理场。主要采用堆肥和焚烧处理方法,并附建一座垃圾回收综合利用工厂,进行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工作,变废为宝。2、执行情况在现行总规和有关专业规划指导下,基础

26、设施工程建设在分期有序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还不高,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然难以适应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一)城市发展方向1、现行总规内容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确定方针为“东进、南拓、西引、北调”。东进:城市东部是民营经济开发区,同时也是城市向高速公路开口的方向,是桐城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城市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段时期内是城市开发的主要地区。南拓:城市南部与老城有较好的交通联系,交通条件便利,可以通过合安公路直接与外界联系,而且土地存量较大。但由于地势较为低洼,作为近期开发难度较大,可作为城市用地的远期

27、储备,利用行政中心搬迁的契机带动南部商住、基础服务设施的启动,并在城市向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适时开发向南发展轴线,以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结构。西引:中心城的西部是景观优美的西山景区,可以借此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及服务设施,而且西部也是桐城老城所在,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区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居住、文化旅游设施也是必然趋势,并且随着市政府的外迁、旧区存量土地的盘活也将带动城区西侧的发展。北调:中心城区的北部为丘陵山体和境主庙水库,在山体与龙眠河之间的可用土地已经不多,在将来的发展中主要是将存量土地有效的利用起来,结合文化教育区的建设和龙眠河两岸的改造建设,调整、完善该地区的城市功能结构。 2、实施情况(1

28、)向东:城东新区正在按照“东进”的战略方针高标准建设,经济开发区正有序推进,发展力度逐步加大,城市整体向东扩张较大。(2)向南:城南组团建设正有序进行,城南组团内部路网已形成体系,但整体南部建设用地规模“南拓”力度不大。(3)向西:充分利用西部优良自然环境,盘活西部老城存量土地。(4)向北:主要也是有效利用城市存量土地,完善城北功能结构。(二)城市空间结构1、现行总规内容桐城由于受地形条件和铁路的制约,形成了“三片夹两带”的团状城市结构,即由城西片、城中片、城东片夹龙眠河、合九铁路。城西片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城市中心,以行政、商业、文化教育、旅游、居住为主,兼有历史文化保护。城中片区:以商贸、

29、居住、文化娱乐为主。城东片区:省级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桐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新区,配套相应的居住和文化教育及行政办公用地。2、实施情况城中和城西组团围绕行政、商贸、文化教育、旅游、居住为中心的打造,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城东组团以桐城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积极引进先进产业项目,产业先行并积极配套生活设施,原规划用地已基本建完。随着“东进、南拓、西引、北调”战略的实施推进,城市主要骨架路网的同步构筑,桐城市中心城区“三片夹两带”结构形态日趋明显。(三)规划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桐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碧峰、太平、南演、文昌四个街道办事处,以及龙眠乡、白马乡的全部和高桥镇、吕亭镇、范岗镇、挂车河

30、镇、黄铺乡的大部,规划控制面积约27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近期(2010年)20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30平方公里;3、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城西片沿206国道向南方向发展,城中组团有序的向北拓展用地。城东片向东发展至沪蓉高速公路以后转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展,主要还是向南,预留民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用地。 4、执行情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较快,现状已达24.8平方公里,已突破原定近期规模;“东进、南拓、西引、北调”的城市发展方向在规划实施中得到了有效地执行。(四)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1)现行总规内容规划根据“三片夹两带”的城市总体空间

31、结构,将居住用地重点布局在城中组团和城西组团,城东组团以居住配套为主。(2)实施情况至2009年底,居住用地面积为529公顷,接近近期规划至2010年居住用地面积531.8公顷的目标。(3)存在的问题新增居住用地主要离老城区组团较远,城中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力度不大,同时新建的居住片区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4)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存在影响东进、南拓、西引、北调的城市框架已经逐步形成,城市新区发展较快,一些新居住小区已建或正在建设;但由于周边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尚未建设,使其公共服务功能相对城市发展滞后,造成新建的居住片区相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部分建设用地及周边必须预

32、留为居住配套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需作调整,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2、公共设施用地(1)现行总规内容现行总规中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业、文化设施用地及其它公共设施用地提出了发展目标并进行空间布局。行政办公用地规划桐城行政办公用地未来主要集中在文昌大道两侧,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将市政府及其他市属机关办公单位均逐步搬迁至该地。并对市政府到龙眠河地段进行综合整治,形成市政广场,树立桐城新的政府形象。在民营经济开发区行政办公用地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为园区开发提供管理服务。商业金融用地桐城市的商业网点目前主要分布在龙眠路、和平路、合安路、老环城路两侧。桐城的旧城区目前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业、旅馆业及金融保

33、险业设施。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为194公顷。 规划形成“一主二副五街”商业中心的格局。“一主”是指在桐城在现有火车站西侧、龙眠路地区的商业中心的基础上整治改造形成的商业中心。“二副”是指依托旧城改造在老城区建设商业副中心和民营经济开发区与沪蓉高速公路开口处的东部商业副中心。“五街”是指在龙眠路、盛唐路、和平路、老环城路、开发大道五条道路上形成居住区级商业中心。文化设施用地保留现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并在原有基础不断更新完善。结合桐城新建的文化广场建设图书馆、会展中心、科技馆等文化设施,使之形成一个体现城市现代风貌文化品位的城市中心。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南山路南侧龙眠河边;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位于桐潜路

34、北侧靠近近郊公园;同时在城市的各片区中心配置相应规模的文化娱乐设施,方便居民就近使用。体育用地对现有的体育设施予以保留、完善、更新。规划在城西组团结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心,在火车站站前广场北侧新建体育馆一座。规划在城中区南部文昌大道与龙眠河交叉地段新建市级体育中心,用地面积为9.4公顷。另外,为方便居民使用,规划中要求各居住区在建设中按居住区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置居民运动场。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在城市西部山区内建设防治传染病中心,城西区在206国道西侧新建医院一座,民营经济开发区新建医院一座,城东区南部生活区内新建医院一座。桐城市医院、卫生站等原有用地规模上进行扩大,完善各项设施。教育

35、科研设计用地规划预留和平路、铁东南路、文昌大道、南八路范围用地作为高等院校预留地,建设设施齐全的高等院校。同时院校南部形成教育科研片区,可以依托桐城学院的科技孵化实力、共享教育配套设施。中学:保留现有的桐城中学、桐城二中、望溪中学、石河高中、桐城师范、毛河中学、孟侠中学等。新建两所中学,分别位于城中区中三路和梦谷路交叉口,城西区南九路和南六路交叉口,规模为24班。小学:原有的实验小学、城东小学原地扩建,建成达标学校。南塘小学、开发区钱庄小学迁建至新址。根据居住区配套服务要求,在城西区、城中区、城东区各新建两所小学。幼儿园的布置应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在居住区内配置与其规模相配套的幼儿园用地。其他

36、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现状拥有大量宗教用地。规划保留这些宗教设施,并与历史文化保护、景观规划相结合,形成桐城特有的城市景观。规划保留的宗教设施有:净土莲社、如意庵、古灵泉、仙姑井、仁寿庵、投子寺、清真寺(伊斯兰教)等。(2)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行政办公用地虽然部分其他市属机关办公单位已搬迁至城南政务新区,由于受未来城市拓展主导方向影响,市政府一直没有搬迁至此,新的行政中心未形成,规划的政务新区发展受到影响。城南和城北分别设置了文昌区和龙眠区行政办公用地。在民营经济开发区行政办公用地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为园区开发提供管理服务。商业金融用地龙眠路地区的市级商业中心和老城区商业副中心逐步形

37、成;民营经济开发区东部商业副中心尚未形成。五个区级商业中心:龙眠路和老环城路商业中心已经建成并形成规模;盛唐路和开发大道商业中心处于建设发展中并初具规模;和平路商业中心正处于结合地块的开发起步建设阶段。以上这些需要总体规划实施中审时度势,对上轮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便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文化设施用地保留了现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并在原有基础不断更新完善。同时在城市的各片区中心配置了相应规模的文化娱乐设施,方便居民就近使用。体育设施用地市级、区级和社区级体育设施用地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条不紊地建设,一些社区级体育设施伴随居住用地开发同期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体育设施建设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如在城南新

38、建大型体育馆,这将对全市体育设施进行必要有益地补充,也要求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进行适当调整。医疗卫生用地全市加强社区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结合居住区开发建设小区级卫生诊所。市医院、卫生站等在原有用地规模上进行了扩大,完善了各项设施。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拓展科教发展空间,加快了高校及职业高中、示范中学建设,特别是近期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建、桐城中学扩建等工程。旧城区教育设施改造、扩建,改造“麻雀”学校,改变居住区教育设施的建设方式等都经过了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在城南组团新建由孟侠中学、技术学校合并形成的桐城实验初中。由于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多所农村小学合并成建成达标小学。

3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城市建设重视宗教设施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景观规划有效结合。3、工业用地(1) 现行总规内容规划一个主要的工业园区,即民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为56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7%,人均用地指标为20平方米/人,其中民营经济开发区为410公顷。 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位于合九铁路的东部、沪蓉高速公路的西侧,利用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发展省级工业园区。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以塑料加工、羽绒制品、机械加工、包装产品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园区。除特色产业园之外,综合产业园的工业应以无污染、轻污染的工业为主。 在206国道西南、龙眠河西侧,依托206国道,规划工业发展备用地

40、。其位于龙眠河西侧,应严格控制水污染。(2)实施情况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对中部崛起及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桐城市外部投资环境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工业用地扩张迅速。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10平方公里路网骨架基本建成,原有工业用地已经基本用完,并已突破原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开始跨过高速向东发展。城西南工业区:因文昌区发展需要,原城市西南工业发展备用地已经建成工业区,工业区规模较小,且对龙眠河造成污染。城北工业区:因龙眠区发展需要,城北建成小片工业区。(3)存在的问题、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存在影响桐城经济开发区建设速度较快,发展势头强劲,现行总规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己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城西南工业区和城北工

41、业用地对城市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需要在空间布局上进一步整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将对总体规划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也要求总体规划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求。4、仓储用地(1) 现行总规内容规划仓储用地6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1%。仓储用地分三片,一处位于铁路东侧,龙腾路以北地区,占地面积为18公顷;另两处分别位于城北铁路东侧与新环城北路交口处和城南远期工业用地中。(2)实施情况铁路东侧、龙腾路以北地区物流用地保持原状,未能取得较大发展;城北铁路东侧与新环城北路交口处物流用地已被置换为其他类用地;经济开发区东部靠近高速收费站处新发展出一块约12公顷物流用地,

42、物流园区目前正处于建设发展中,该用地范围已处于原城区规划用地范围之外。5、城市道路交通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其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能不能经济合理的发展,所以道路系统的布局结构至关重要。本次规划到2020年,届时人口、城市用地、经济等于现在相比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对道路布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中注意做到道路功能分清,系统分明,是城市各分区之间有方便、安全、经济的交通联系。(1)现行总规内容桐城城市被龙眠河、合九铁路分割为三个片区,在保证三个片区之间有良好交通联系的基础上,在各自片区道路系统采用环形方格网的布局,考虑了城市交通流量,流向分布,并结合地形、地势以及城市发展用地的特点

43、,使城市中心区与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联系方便,同时又使得街坊划分整齐,利于建筑布置,交通分散,灵活性大。做到了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功能分明,互不干扰,快速便捷,联系方便。桐城联系道路由“二环”构成,外环为新环东路、新环北路、新环南路和206国道组成;内环由文昌大道、龙眠路和盛唐路构成,前者为交通性外环,后者为生活性内环。(2)实施情况经过近年来的实施,加大城区进出主干道和新区道路系统建设力度,构建比较完善、适度超前的城市交通网络。先后建成206国道绕城西的同康路;城区接高速路口的龙腾路及开发区路网;行政中心区的文昌路及其路网;南北贯穿东城区的盛唐路及其路网;改造了连接东西城区的龙眠路;老城

44、区的和平路、羊子路;基本拉开了桐城市区“三轴、三区、四中心”的发展框架。近年来,区路网建设稳步推进。政务新区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昌平路工程相继完成竣工验收,政务新区路网建设已完成90%,为政务新区下步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相继完成了盛唐北路工程、盛唐南路工程、和平路桥工程、南山路桥工程、海峰路桥工程、龙眠西路进行改造工程、明秀路沥青改造工程、背街小巷的路面硬化及排水配套工程,开发区基本完成1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的道路框架。至2009年,道路新建、扩建长度14.37公里,新建、建面积29.11公顷。(3)存在的问题、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存在影响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等对城市交通网络形成一定的冲击,城市主干

45、道及对外交通干道将进行必要梳理,城市路网骨架也应作出相应周整。6、静态交通规划(1)现行总规内容 城市广场保留现状人民广场、月辉广场、日华广场、龙安广场作为绿地广场,改造和修建盛唐路文化广场。规划城市广场两处,一处是市政广场,位于文昌大道北、龙眠河西侧,是以市民集会、旅游、购物为主题的城市广场;另一处是文化广场,位于中一路以南、盛唐路以东、中六路以北、中五路以南,是以文化、休憩、娱乐为主题的城市广场。2、停车场规划停车场面积需24公顷。停车场主要布置在商业区、城市出入口及城市汽车客运站等。规划桐城停车场八处,其中城西片三处、城中片三处、城东片四处。3、公共加油站根据城市总体功能布局,道路网布局

46、和加油站布点原则,规划布置1015个左右的加油站,结合城市公共停车场设置加油站,以小型为主。(2)实施情况、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存在影响现状广场得以保留并改造,规划两处广场仍未建设。老城区结合道路改造辟建地面临时停车场地。新城区中各专业市场及各组团新建的商业中心根据用地大小新修停车场;同时各新开发地块严格按照桐城市建筑物配件指标建设停车场或地下停车库。7、公共交通规划(1)现行总规内容设公交保养场两处,分别位于桐城的汽车客运站附近,与规划的公交站场用地一并设置。规划公交线路采用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布局形式,沿同安路、盛唐路和龙眠路-龙腾路设置公交走廊,加强三区之间的公交联系。同时向周边城镇方向延伸,加强与中部城镇群内部的交通联系。提高中心城区的线网密度与站点覆盖率。桐城结合中部的汽车客运总站和南部国道入城口设置两处公交换乘枢纽,方便居民的换乘需要。(2)实施情况、产生偏差的原因及存在影响近年来,城市中心区公交与市域内公交能在城乡统筹内得到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公交线路得到进一步优化,公交场站建设与设置能统筹排,其运营进入更加良性化发展。同时公交停靠站结合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