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城市总体规划(共4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434022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9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颍城市总体规划(共4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临颍城市总体规划(共4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颍城市总体规划(共4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颍城市总体规划(共48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部分 绪论一、临颍概况临颍县位于东经1134311409,北纬33433359之间,居河南省中部。东界西华、鄢陵县,南接郾城县,北交许昌市,西邻襄城县。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万人,辖9镇6乡。临颍县城因县城濒临颍河而得名。夏商时期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属许男国有城颍邑、大陵邑。战国时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临颍县,治在今固厢乡城顶村。新莽时临颍,东汉复称临颍。汉延康之年(220年),献帝在繁阳亭(临颍繁城)禅位于曹丕,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境分繁昌、临颍两县。晋因之。南朝刘宋将繁昌县并入临颍县

2、。东魏时复置。隋朝相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县城毁于水,南迁十五里于黄土岗上筑今城。宋属颍昌府(今许昌),金、元、明、清均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3日解放,以平汉铁路为界分沙北县,西临郾县。1949年恢复临颍县原建制,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属许昌行政公署,1976年县治所搬迁今址。1986年属漯河市至今。临颍历史悠久,国家级文明保护单位有三绝碑、隋拱桥和杨再兴墓。三绝碑即繁城的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二碑,世称“三绝碑”,它不但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受汉献帝禅让的过程,而且是魏汉时期的书法珍品和汉魏政权更替的历史见证。隋拱桥即隋开皇四年

3、修建的小商桥,迄今已1407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派三人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认定此桥早于赵州桥。此外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繁城的受禅台、巨陵乡的楚王陵、窝城乡的张辽城遗址、城关镇的谯楼、贾阁老洞和山陕会馆等。这些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无不闪烁着临颍古代文明的光辉。改革开放二十年,临颍县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底,临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其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人均GDP 14565元。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

4、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2006年末临颍县总人口人,较1949年增长2倍多。临颍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加工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依法治理百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省级卫生城;是省定35个扩权县和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之一,城区拥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二、规划背景(一)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评价上版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于2002年编制完

5、成,2003年经漯河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上轮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编制期限:2000年-2020年(2)城市性质:临颍县城是临颍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许漯地区以食品、机械、制药等行业为主导行业的新兴工贸城镇,是中原地区的食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农村旅游基地。(3)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25万人;用地规模24.63平方公里(4)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北发展为主。(5)城市布局结构:城区用地采取组团结构,包括四个生活区,即老城区居住片区、西城居住片区、新城北部居住片区和新城南部居住片区;三个工业区,即铁西工业区、南街村工业区和东北科技商贸工业园区等。、实施成效2003年批复的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

6、2010年),合理确定了“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发展目标和用地发展方向”,对协调整个临颍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克服了城市建设和资金投入的盲目性,而且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使城市建设走上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1)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临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底,临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88亿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

7、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2006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85,74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195万元。(2)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临颍县委、县政府不断调整城市建设思路,加快城市化步伐,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适时启动颍北新区的的建设,引导城市合理的发展方向,使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也带动了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此同时,临颍县城的城市功能也得到逐步提升:老城区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使城市商业中心活力显著增强;多处居民小区的开发建设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居住质量,多所重点教育设施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行政中心的建

8、设,为临颍县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证。3、显露出来的问题 随着临颍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原规划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显现出部分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节、不能充分适应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对城市发展的途径研究过于单一,城市性质的定位和对城市的发展预测不能适应现在新形势的需要,城市特色不够明显等等。(二)规划修编动因、社会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新的变化,需要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来指导从全球经济来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第三次发展机遇,发达国家众多的产业向外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或世界工厂,为中国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国家实施

9、的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原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原城市群的构建使漯河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以确认,也使临颍在许漯经济带中所处的地位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审视宏观经济形势下临颍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有针对性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2、临颍外部条件的改变必将带来新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格局面临重构南水北调工程、京珠高速拓宽工程、京九高速铁路、快速通道的即将建设,使临颍的交通区位条件即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也必将对临颍城市空间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条件,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实现临颍跨越式发展,需要新的城市总

10、体规划来指导。3、城市职能的新认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传统的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的产业聚集职能,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论证和分析,并在城市性质中进行明确体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为人们生活的集聚场所,城市的职能已不再仅仅是产业的聚集体,其生态宜居的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市的职能,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就不能忽略城市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特性。 同时,在经济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那种单一依靠工业发展作为唯一城市发展动力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以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作为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的做法

11、无疑已经不能准确地对城市性质进行定位。因此,临颍城市发展需要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研究,才能抓住机遇,走出一条有临颍特色的全新的城市发展道路。 4、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现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总体规划所面临的新的课题。5、城市发展需要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指导临颍县委县政府对临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颍北新区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北部新区的发展,而北部生态片区的规划建设使城市发展格局即将产生重大的变化,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新的城市用地格局来承载,因此,临颍城市发展必须打破传统城市规划固有思想的禁锢,形成富有临颍特色,充

12、满活力的城市总体格局,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依据。三、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1、论证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性质临颍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必须建立新的城市战略发展目标,立足许漯区域整体发展的框架,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劣条件,从全新的角度研究城市职能和性质,以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正确、科学、可行的方向发展。2、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市域各乡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产业特点的经济增长点。但也有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总体规划,促进市域的均衡发展,协调城区与周边乡镇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3、协调城镇发展规模,

13、拓展城区发展空间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原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已不能适应城市远期发展需要,城市受地形条件和对外交通等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空间捉襟见肘,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加以调整和引导。4、完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突出城市特色。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规划将从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入手,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以构建生态宜居城市为出发点,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5、优化空间布局,健全综合服务功能现状城市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用地功能混杂,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高,影响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需

14、要进行总体的把握和调整,来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良的、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投资环境临颍县现状基础设施取得较大进步,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不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而且层次较低,需要通过总体规划加以改善。7、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对各类强制性用地进行有效控制。为保证规划的实施,便于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弹性。本规划对城市各类用地按照兼容性原则,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归类,作为规划管理的内部图则。8、强化近期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近期建设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总体规划的时序安排和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确定了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

15、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四、规划框架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远景形态发展时序规划结构用地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特色创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发展线保护线规划层次市 域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城镇体系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城市规划区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与节流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绿化系统建设环保环卫设施规划减灾防灾系统建设公共政策,规划实施措施中心城五、规划依据、原则(一)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临颍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16、)、临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临颍统计年鉴1995-2006年、临颍县城各专项规划(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环境容量内,保证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服务发展的原则把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首要任务,增强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3、城乡统筹的原则将规划范围由中心城区扩展到整个行政辖区。对辖区内的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4、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规划修编的

17、根本出发点,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遵循“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拓展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六、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5年远景:2025年2050年第二部分 城市发展战略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总体概况1、临颍县是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加工强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临颍2006年完成GDP101.88亿元,GD P总量占漯河市全市的27%,在各区县中所占比重最大。2006年漯河市各县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全市源

18、汇区郾城区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总计377.0237.7562.8447.5246.34101.88第一产业63.425.2711.9112.4811.1021.03第二产业243.1220.1437.2828.1027.3367.54第三产业70.4912.3413.656.947.9113.312、临颍县国内生产总值比1996年增长了3.6倍,年递增率平均为12.2%,其中2006年比上年增长18.3%。从GDP构成变化看,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第一产业的比重平缓增长,第二产业增长较快,第三产业变化不大。人均GDP 14565元,略低于全省1.5万元的平均水平。1906

19、-2006年临颍县历年GDP增长及构成年份GDP(亿元)比上年增长(%)GDP构成比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28.1721.434.545.420.3199732.3214.732.447.819.8199836.0611.632.148.619.3199938.877.832.647.919.5200043.9513.131.649.119.3200147.798.729.850.319.9200252.3810.328.351.420.3200356.517.922.755.921.4200471.4526.424.156.919.0200586.0920.522.463.

20、014.62006101.8818.334.545.220.33、财政收入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127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6393万元,增长28%,年平均增长5.6%;支出规模逐步扩大,财政实力有所增强,五年来支出规模由2001年的19266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51万元,增长149%,平均增长29.8%。4、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临颍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4亿元,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7倍,年均增长17.7%。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万元,其中城镇以上投资

21、为万元,农村投资增加到4328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2005年2006年总计城镇以上投资农村投资363724328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临颍居民的社会购买力不断增加,2006年,临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万元增加到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构成单位:万元2005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地区分其中县的零售额县以下的零售额7328280312按行业分组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2798442524其他34105535(二)产业发展状况1、第一产业近年来,临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农村牧渔业总产值达万

22、元,其中农业产值万元,林业产值1233万元,牧业产值万元,渔业产值535万元,农业、牧业占据主要地位。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吨,2006年底猪、牛、羊、禽、兔肉产量吨。2、第二产业临颍县第二产业共涉及24个行业,其中对县域工业经济有较大影响作用的支柱行业有四个,分别是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医药化工。1)食品加工产业:目前全县共有食品加工企业360家,从业人员8500人,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88家,以南街、龙云、北徐、新瑞、金源、金龙、漯宝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产品有面粉、方便面、啤酒、调味品、冷鲜肉等11大类100多个品种。目前全县年小麦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达到130万吨

23、,面粉生产能力突破140万吨,年加工蔬菜100多万吨,200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2)机械制造产业:目前全县机械制造企业多达48家,规模以上机械加工企业11家。主要产品有推挤机、挤压机、脱离机、小型铲车等,宝山机械研发玉米收获及和秸秆还田机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农业部补贴。该产业企业小企业较多,经营方式灵活,发展较快。3)木材加工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木材加工企业320多家,主要集中在杜南木业加工区,2006年,全县木材加工能力已达65万立方米,较同期增长11万立方米,其中5家木材加工企业销售量突破万立方米,精细板加材出口创汇36万美元。4)医药化工产业:全县现

24、有医药化工企业13家,从业人员3200人,2006年实现总产值7.5亿元,利税总额8600万元,目前全县主要有颍青化工、全威制药、新瑞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态势强劲。3、第三产业临颍第三产业GDP比重长期徘徊不前,2006年占全县GDP总量的20.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除少数大型超市、酒店等服务设施外,基本多为私营基层商店和饭庄,马路市场,夜市分布较广,档次低,条件差,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与形象。除南街村已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外,繁城、皇帝庙等旅游景点开发相对滞后,远未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二、城市发展条件评价SWOT分析(一)优势及潜力分析、区位优势突出,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处在中原城市群(中

25、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大“十”字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在郑州中心经济圈的有效辐射半径之内,属河南新郑漯产业发展带,是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聚集,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支点县区之一。临颍县地处许昌和漯河的中间点,空间距离较短,易与两市经济形成对接,是连接两市经济的支点,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河南南部区域物流中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外交通便利,临颍县地处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重要位置,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南北,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68公里,且有高速公路相连。便利的交通为临

26、颍县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即将建设的郑信快速通道、京广高速铁路等快速通道为临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交通环境。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临颍可以在更广的尺度上与周边城市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临颍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内寻求自身发展的定位,城市发展面临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经济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临颍县国内生产总值近十年平均增长水平在12%以上,尤其在2004年以来,保持在20%左右,经济高速增长。在漯河市各区县中经济总量最大,达到34%。2006年,在三产当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96年的45.26%上升到2006年的66.29%。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有利于带动全县各项产业的进

27、一步发展。、第一产业基础雄厚,保障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临颍县土地肥沃、面积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种植业发达。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较好,在临颍县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已经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二)制约因素分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与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状况相类似,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以过度地耗费自然资源为代价,人们面临的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临颍县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同类的问题,流经临颍县城城区的黄龙渠和五里河污染严重,岸边堆放垃圾阻塞河道,致使河流断流,城区外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内部缺乏生态绿地等生态基础设施

28、,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重威胁。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该问题的实质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摆脱环境、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城市工业化水平2006年,临颍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7.6%,城市化水平偏低,从GDP构成变化看,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66.3:13.1,第二产业占66.3%,比城市化水平多出30多个百分点,两者极不协调,产生较大的矛盾。而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将直接导致城市对工业化的支持后劲不足,必将影响到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才

29、短缺,技术水平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临颍县人口众多,但总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87%以上,而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仅占1%。由此可见,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极为突出,高素质、知识型的劳动者占的比重太小,创新型人才短缺。实践证明,要保持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升,中部地区对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今后中部崛起的内在需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2006年临颍县第三产业总产值占13.1%,远远低于漯河市18.7%的平

30、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5、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差距过大城乡发展极化严重,除县城外,多数乡镇城市化水平低下,多为农贸型乡镇,缺乏突出的产业带动,镇区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繁城、杜曲、王岗等重点镇同其他乡镇相比,优势不够明显,不能担当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任务。城乡发展面临两极分化的局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三)机遇1、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宏观背景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格

31、局正在发生着一场席卷全球的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社会分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是原料的产地,而是成为了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得中小城市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2、国家推进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原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中原地区作为联系我国西部和东部的重要纽带,必将在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担当重要角色,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必将直接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临颍作为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位于许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32、遇和条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3、多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临颍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要求,城市发展面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也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临颍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构想,为临颍城市发展面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四)挑战1、如何寻求城市发展的突破口,有效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第二产业是临颍相对优势的产业,但是由于临颍位于许昌和漯河的中间地带,单一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柱,却难以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在这种

33、情况下,实现临颍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寻求适合临颍实际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2、如何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支柱,但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3、如何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充满活力的独特的城市外部形象,是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三、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一)总目标根据临颍县实际,从问题导向出发,本次规划提出临颍县发展的总目标为: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许漯地

34、区重要的生态宜居休闲旅游之都,中原明珠,经济强县。(二)发展战略针对临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规划提出的目标,规划制定以下四大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布局的依据。1、由南街村红色旅游走向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以南街村红色旅游为基础,以颍北生态区建设为契机,提高临颍生态休闲职能,培育城市特色,在此基础上,注重繁城、皇帝庙等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并努力使之成为临颍在周边城市的核心竞争力;2、由工业城市走向生态宜居家园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由人口大县走向经济强县尽快培育地方产业集群

35、,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提高经济外向度;以产业转型为龙头,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4、由城乡分隔走向统筹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空间组织一体化。第三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县域现状概述(一)现状概述、地理位置临颍县位于东经1134311409,北纬33433359之间,居河南省中部。东界西华、鄢陵县,南接郾城县,北交许昌市,西邻襄城县。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821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万人,辖9镇6乡。临颍地处河南省中部区域,北距郑州市68公里,距许昌市25公里,南距漯河市35公里,位于许漯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境内以陆路交通为主要运

36、输方式,公路、铁路在全市综合运输网中居于主导地位。107国道纵贯县境南北,长26.2公里;京珠高速从城区东侧通过,境内长 公里, 京广铁路纵贯县境中部,北自张翟入境,南至小商桥出境。境内铁路为27.5公里。京广铁路在临颍段设临颍、石桥两个火车站。、历史沿革临颍县城因县城濒临颍河而得名。夏商时期为豫州之地,春秋时属许男国有城颍邑、大陵邑。战国时属魏。秦属颍川郡。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临颍县,治在今固厢乡城顶村。新莽时临颍,东汉复称临颍。汉延康之年(220年),献帝在繁阳亭(临颍繁城)禅位于曹丕,将繁阳亭改为繁昌县。县境分繁昌、临颍两县。晋因之。南朝刘宋将繁昌县并入临颍县。东魏时复置。隋

37、朝相沿,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县城毁于水,南迁十五里于黄土岗上筑今城。宋属颍昌府(今许昌),金、元、明、清均属许州。民国21年(1932)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7年12月13日解放,以平汉铁路为界分沙北县,西临郾县。1949年恢复临颍县原建制,属许昌专员公署。1970年属许昌行政公署,1976年县治所搬迁今址。1986年属漯河市至今。(二)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临颍县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县域内地垫平坦,由山前洪积平原和颍河冲击平原组成,有少量残丘。从城西杜曲镇至城东三家店乡的22.5公里的黄土岗(古称龙脾岗)高于南北西坡约2-3米,系山前冲击扇被大面积侵蚀切割的孑遗和颍河冲积

38、而成。地貌类型简单。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地表坡降为0.58,最高海拔74.2米。在县西北繁城镇木锨杨处,最低海拔52.4米,在县东部三家店乡平宁城外。2、气候临颍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划为“温暖半湿润区”,一年当中,冷热交替,四季分明。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春季干旱多大风”。各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无霜期218天,降雨量733.2毫米,照时数2229小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烟叶、芝麻、油菜、棉花、花生、大蒜以及品种繁多的鲜果蔬

39、菜等。3、河流境内河流属颍河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其走向均西北流向东南,大体与地形坡降一致。主要河流有颖河、清异河、新沟河和吴公渠。(三)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耕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宜于种植小麦、谷子、红薯、烤烟、花生、大豆、红薯、大蒜、棉花、杨树、榆树等。、水能资源地表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06亿平方米,过境水径流量为0.01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全县总补给量多年平均为1.35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34亿立方米,补给略大于消耗,一般年份能满足工农业用水需要。地下水属碳酸钙型,水质良好,大部分地区属国家2-3级水质标准宜于饮用和农田灌溉。但近年清异河、黄龙渠水质

40、污染,五种毒物含量起标,已成为排污沟。、生物资源临颍地处暖温带,动植物适生面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但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结果,自然植区被遭到破坏,现有的动植物为人工饲养占栽培品种,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极少。(四)人文资源临颍县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现有省级保护单位3处,县级保护单位30处。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及受禅台曾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商桥、受禅碑又申报了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巨陵乡的楚天陵、窝城乡的张辽城遗址,城关镇的谯楼,贾阁老洞和山陕会馆等。(五)行政区划临颍现状行政区域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辖城关、杜曲、繁城

41、、王岗、石桥、固厢、巨陵、瓦店、台陈、皇帝庙、三家店、窝城、王孟、大郭、陈庄等9镇6乡。二、县域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一)县域人口发展预测1、县域人口现状据临颍统计提要2006统计,临颍县2006年末总人口为万人,比2005年增加12268人,自然增加人口为 3200 人,自然增长率为4.7;机械增长人口9068人,机械增长率为12.5 。出生率为9.1,死亡率为4.4。1997-2006年综合增长率为9.6 。单位数量一、年未总户数户二、年未总人口人1按农业非农业分非农业人农业人2按性别分男人女人三、出生率9.1四、死亡率4.4五、迁入人数人8558六、迁出人数人七、人口自然增长率4.720

42、06年各乡镇人口情况如下:乡镇名称总人口(人)总户数(户)户均人口(人/户)城关镇323433.66繁城镇61111155183.94杜曲镇67118178563.76王岗镇59727156503.82台陈镇63051158253.98瓦店镇45589111384.09巨陵镇43670118263.69三家店镇3508696753.63窝城镇3347883264.02大郭乡51245126934.04皇帝庙乡3178073654.32固厢乡3252584093.87石桥乡2697771373.78陈庄乡2556662764.07王孟乡3940793564.21总 计3.882、县域人口预测结合

43、临颍县人口发展的实际,临颍县人口综合增长率取10,则2015和2025年,全市总人口将分别达到80.36万和88.77万。P2015=73.48*(1+10)9=80.36(万人);P2025=80.36*(1+10)10=88.77(万人)。(二)城镇化水平预测1、城镇化水平现状2006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2.5%,漯河市城镇化水平为33.26%。临颍县城镇化水平为26.7%。2、城镇化水平预测按照上轮总体规划预测,2010年河南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8%以上, 2020达到50%以上。按照“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到2020年,区内总人口达到46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出全省平

44、均水平15个百分点。按漯河市总体规划至2010年漯河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2%,至2020年漯河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5%。 由于临颍县目前城镇化水平低于漯河市6个百分点以上,考虑到临颍县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在达到30%后会加速推进的规律,因此临颍县的城镇化速度将稍快于漯河市的水平,2007-2015年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至2015年临颍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4.7%,2016-2025年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则至2025年临颍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9.7%。(三)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1、规模结构规划方针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择优配有重点镇,合理发展

45、其他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临颍的城镇发展方针,鼓励人口向城镇聚集。2、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规划2025年城镇规模分五个等级,中心城市达到30万人以上,实现向中等城市的跨越;繁城、杜曲、王岗作为省市级重点镇,规模应达到35万人;窝城、巨陵、瓦店作为三级城镇,规模达到12 万人;其他城镇规模均达到0.51万人。规模等级人口规模城镇名称中心城30万人县城重点镇35万人繁城、杜曲、王岗三级乡镇12万人窝城、巨陵、瓦店四级乡镇0.51万人王孟、石桥、固厢、三家店、大郭、台陈、皇帝庙、陈庄三、县域城镇职能定位1、中心城即临颍县城,是临颍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临颍的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基地,许漯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之都,中原明珠,生态宜居城市。2、综合型城镇繁城、杜曲和王岗的职能定位于功能齐全的综合型城镇。其中繁城还将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开发。3、工贸镇瓦店镇、台陈镇、三家店镇、窝城镇和巨陵镇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兼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工贸型城镇。4、农贸镇王孟乡、石桥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