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共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462922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共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共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 这科并不完全是按照课后的大纲出题,大题会考综合型的,需要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来回答,不能只背单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吃亏。 省考科目,出题有可能会偏,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书,书上写的大概要有个印象,这样即使出的题真的不会,就靠记忆写上一些与题意相同的答案,也是有可能得分的。 加黑体的部分是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每章后面的是结合全文综合性的大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 第一节 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

2、的观点: 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

3、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 答: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

4、的先河。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 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论语(节录)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

5、”,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

6、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

7、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

8、无邪”的观点: 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

9、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第三节 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答: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

10、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答:“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答:“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

11、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答:“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答: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第四节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西

12、汉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2、理解作者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答:“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3、了解作者提

13、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 答: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4、掌握“发愤著书”说: 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