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共5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61044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共5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共5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共5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共56页).doc(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 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 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二、

2、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

3、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更进

4、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2、 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所以态度是复古的。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

5、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唐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

6、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

7、收其尾。明清流行小说、戏曲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如比兴的方式。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骈偶的形式。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皋陶:“罪疑惟轻,功疑

8、惟重”。益:“满招损,谦受益。”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无定体,而无所不体。四、 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所谓科

9、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参考教材:郭绍虞主编中

10、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7年9月2日2009年5月6日2011年2月21日第二讲 先秦文论概况一、 先秦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先秦指夏(前20701600)到秦(前221206)统一二千年的时间。先秦文化思想指周初到战国末期(前11世纪到前3世纪)近800多年形成的文化思想。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先秦的“文学”概念还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没有从文化、

11、艺术里分离出来;这时的文论思想散见于经书和子书中,呈片段、零星状,不成系统。周代的文化思想主要指礼和乐。礼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礼仪制度,强调秩序与友爱,是用来调和不同阶级以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阶级统治的。周礼:“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这种关于乐礼功能的认识就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上古时期,乐的概念并不单指音乐,还包括诗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最初,乐占主导地位。后来,诗逐渐取代乐占据了中心地位。左传记载的季札(吴王诸樊的弟弟)观乐(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孔子7岁),对于乐与政治关系的评论(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评论。听了周南

12、、召南,说:“美哉!始基(教化开始奠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郑:“美哉!其细(音节琐碎)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观大武:“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后来,周室式微,礼乐崩坏,引起后世诸子对以乐为主的文艺的不同评价。孔子是周文化的继承者。他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但是,孔子的“礼”与周礼略有不同。后者主张“礼不下庶人”,前者强调“齐之以礼”。孔子对礼、乐、诗都非常重视,认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文质彬彬”),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对诗的特性与作用(“兴、观、群、怨”)有生动的论述,对后世文艺观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孟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阐述了文艺审美性质的心理基

13、础。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乐,但基于“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现实,主张剔除“文化”,使人“复归于婴儿”。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墨家主张“非乐”。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浪费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对的。但是墨子把文艺活动仅仅看作娱乐,所谓“乐以为乐也”,显然太狭隘。他不了解文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所以,荀子批评他“蔽于用而不知文”。韩非子认为文艺对社会秩序有破坏作用。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又说,只要统治者以法治国,也可以“毕弋驰骋,撞钟舞女”。又不否认文艺的娱乐功能。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对于文艺的大致态度

14、。儒家对诗乐格外重视,尤其看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墨、道从社会下层利益出发,否定文艺的积极意义,主张取消文艺;法家站在服务并取悦于统治者的立场,只承认文艺的娱乐功能。二、 先秦文论成就1、 文学观念的萌芽2、 以儒家诗论为核心的文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三、尚书尧典中的文学观1、尚书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记言的(春秋是记事的),是虞、夏、商、周几个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汉代以前,尚书称为书,汉代今文学家始称为尚书(也称为书经,始于荀子)。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今文尚书是由秦代博士伏生传下来的。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15、四部分,共28篇;最早用秦通行的小篆书写,后改用汉通行的隶书,到汉中后期古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本出现后,被称为“今文三家”(伏生所传,西汉形成的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尚书)。但经过历代学者考证,由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家传本等七个古文尚书本均为伪造本。只有西汉所传的28篇今文本内容是真的。但据近人考证,虞书、夏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然疑未可;周书多为当时史官所记。所以,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了。2、尚书的论文思想(见教材27页)尧典是舜帝给主管音乐的夔下的一道命令。其中表达了先秦人的文学观念。有两点最为重要,对后世

16、文学观影响很大:(1)诗的性质。尚书的作者提出“诗言志”的命题。强调诗是人的主观情志的抒发。这里的“志”与情同,或者说,前者包含后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言志”这种观点,反映了周人的文艺观。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史记太公自序)诗经中已经有作品明确谈到作诗的目的。如陈风墓门讽刺陈国公子陈佗杀死桓公太子,自立为君:“墓门有棘,斧以斯(砍)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唯)昔然矣。墓门有梅,有鴞(猫头鹰)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指责)之。讯予(子)不顾,颠倒(跌倒)思予。”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莑莑

17、(蓬)萋萋,雝雝喈喈。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熟练)且弛。矢诗不多,维以遂多。”(陈诗歌颂周王的)战国时诗人屈原也表达了这种观点。抽思(抒写悲怨之情):“道思作颂(一路把哀思写成诗),聊以自救(自解悲伤)兮。忧心不遂(不畅快),斯言谁告兮。”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文论“开山的纲领”( 诗言志辩序),对后来的文学理影响深远。汉代刘安淮南子里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举重劝力”就是劳动者的“心志”。后汉何休在春秋公羊传中说“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恨、情、愁,都是人内心的情志,而人的情志与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后汉班

18、固在汉书艺文志引了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后,解释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诗言志”的“志”是人心所感发的“哀”与“乐”。汉毛诗序阐述得更详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的效用,诗乐可以用来协和人神(神人以和),教育青年(教胄子),培养年轻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庄重、刚强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的品性。后来儒家强调的温、良、恭、俭、让的品质,与此相同。强调诗的教育作用这一点,对后来的文论影响颇大。由于言志的诗能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并促进人的道德品

19、性的形成,所以,中国传统“诗教”非常重视诗所言志的内涵与性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后来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儒家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把“诗言志”的“志”规定了一个严格的范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诗与歌的区别与联系。“诗言志”是说,诗是表达人的情志的;“歌永言”则表明,歌是用拖长的声音,把“诗”唱出来。当然这并不表明,诗与歌在这个时候是分离的。但是,人们已经认识到诗与歌的区别,是毫无疑问的。如上引班固的“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就是对“诗言志,歌永言”很好的阐释。先秦时,诗与歌、舞、乐是不分的。所以夔在教育贵族子弟时,是诗、歌、舞、乐并用的。伴随着舞(百兽率舞

20、)乐(击石拊石),人们有说(诗言志)有唱(歌永言),载歌载舞。4、 东西诗学比较。与尚书时代略同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德谟克里特(约前460370)都认为诗歌创作是靠灵感和天才。如德谟克里特在著作残篇里说:“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下所作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灵感和天才是创作诗歌的重要而神秘的因素,但又不同于“诗言志”的“志”。2009年5月7日第三讲 孔、孟的文论观(上)一、 孔子的文论观孔子的文学观大部分表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的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对话。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信而好古”,开门设教。他教学生什么呢?论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先进:“文学(熟悉

21、古代文献),子游、子夏。”这里的“文”、“文学”是指古代的典籍,还没有把文学与学术(文章与博学)区别开来。但是,从孔子对于诗、书等古代典籍的谈论中,大概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的文学观念来。1、 兴、观、群、怨:文学的审美与社会作用阳货(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如“事父”“ 事君”,增长知识;但是,还应该看到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所涉及的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刘宝楠论语集解);朱熹注:“感发意志”、“托物兴辞”(论语集注)。把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可

22、以对兴有全面的了解。“兴”有譬喻、类比,借物达意的意思,譬喻、类比、借用物象就是创造诗歌形象;其目的是使读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这种精神的感发,是和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活动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的“兴”与后来作为创作手法之赋、比、兴的“兴”不同。它是就诗的欣赏而言的。“观”,郑玄的解释是“观风俗之盛衰”(刘宝楠论语集解),朱熹的解释是“考见得失” (论语集注)。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和政治风俗的情况。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活动包含了人的认识活动。如左传襄公29年关于季札观乐(诗)的记载,就是很好的例证。他听了郑乐,说:“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听了陈乐,说:“国无主,其能久乎?”听了

23、齐乐,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这些评论,表明他在诗乐欣赏中,看到了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观志”。从诗中看出诗人之志,以及诵诗人之志。“群”,孔安国的解释是“群居相切磋”(刘宝楠论语集解),朱熹的解释是“和而不流”。就是说,通过诗,可以使社会人群的思想得以沟通和交流,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切磋”,表明不同观点的商榷、交流,“和”是融和,“不流”是不同。“群”的最终含义是“君子和而不同”。“怨”, 孔安国的解释是“怨刺上政”(刘宝楠论语集解),朱熹的解释是“怨而不怒”。其实,怨并不限于“刺上政”,凡是对现实生活(政治风俗等)表示一

24、种带有否定性情感的都属于“怨”。清人黄宗羲已指出这一点。“怨而不怒”是强调情感的控制,不要过分,要把握一个尺度。这一点符合儒家“中庸”的哲学观和美学观。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诗歌观,对于诗歌欣赏的心理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其深刻性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孔子认识到艺术欣赏活动的复杂性,它是多种因素、多种内容的统一。“兴”、“观”、“群”、“怨”这四点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清代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草僵斋诗话)在孔子看来,艺术鉴赏活动不单纯是感性活动,同时包含着理性活动的内

25、容;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同时是情感活动;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同时是主动的抒发;艺术欣赏活动不单纯是个人的活动,它在本质上社会性的活动。这样联系起来理解孔子关于诗歌欣赏活动的观点,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第二、孔子强调诗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兴”、“观”、“群”、“怨”中,孔子把“兴”放在首位不是偶然的。这表明孔子对“兴”的作用的重视,所以特别加以强调。后世许多思想家、文论家都看到了这一点。如王夫之说:“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唐诗评论)他把可不可以“兴”,看作是区别诗与非诗的

26、根本的标准。为什么?他说:“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益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于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俟解)朱熹笼统的说“兴”是“感发意志”, 王夫之对“兴”的心理内容、心理特点(即社会功能)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兴”就是诗歌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荡涤浊心),使人摆脱世俗物欲的羁绊,产生精神上的跃动、飞升,达到豪杰、圣贤的境界。理解孔子这一文艺思想,就

27、是在艺术欣赏时,首先要强调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的感发、激励、净化和升华,而不是只指出某一局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功能。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其开创者是孔子。2、 文质彬彬: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雍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讲人的修养的。“质”是指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的修饰。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野;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道德就显得虚浮。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是一个君子。“文”和“质”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历代美学家、文艺批评家,把它引申为对于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理解,即要求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8、;反对“质胜文”(内容高于形式),“文胜质”(形式高于内容)这两种偏向。根据这种“文”“质”(美善)统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他的文艺批评的标准。3、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学批评的标准八佾(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艺术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它只引起人的心理、精神的活动,不能挑动人的生理的反应。当然,这是从创作的角度说的(读者阅读是另一个角度)。这种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情感。孔子主张“放郑声”(卫灵公15),为什么?因为“郑声淫”,即情感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限度,不合“礼”,不美了。为政(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刘宝楠论语

29、正义认为是“归于正”。“正”就是不过、不偏、不倚,就是“中”。 “思无邪”就是说,诗的情感符合“中和”之美。“和”这个概念在孔子之前就有。史伯(前806前770)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和”就是把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同”是把性质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史伯认为,只有不同的声、色、味的统一,才产生美。否则,就没有美。后来,齐国的晏婴(?前500)也区分过这两个概念。他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须气以动),二体(舞者有文、武),三类(风、雅、颂),四物(四方之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

30、八方之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20年)孔子继承了春秋时期“和”的美学思想,把它用之于文艺批评。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荀子所继承和发挥,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历史年表:五帝:前30世纪前21世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400年)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600年)周:前11世纪前8世纪(西)前5世纪(春秋)前3世纪(战国)(800年)秦:前3世纪 前221年前206年(15年)汉:前3世纪末后3世纪初

31、 前206年公元25年(西)220年(东)(446年)三国:3世纪初3世纪末 220年280年(60年)晋:3世纪中5世纪初 265年317年(西)420年(155年)南北朝:5世纪初6世纪末 420年589年(169年)隋:6世纪末7世纪初 581年618年(37年)唐:7世纪初10世纪初 618年907年(289年)五代:10世纪初10世纪中后 907年960年(53年)宋:10世纪中后13世纪后 960年1127年(北)1279年(319年)元:13世纪初14世纪中后 1260年1368年(108年)明:14世纪中后17世纪中 1368年1644年(276年)清:17世纪初20世纪初 1

32、616年1911年(295年)第三讲孔孟的文论观(提纲下)二、 孟子的文论观孟子(前372前289)是孔子之后儒家重要的思想家。名轲,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周游齐、魏、鲁、藤、薛、宋等国,任齐宣王客卿,晚年回家受业著述,有孟子一书。“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193)孟子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思想有“美感共同性”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知言养气”说。1、“与民同乐”文艺欣赏的美感共同性说其一、孟子梁惠王下之庄暴见孟子:孟子与齐宣王谈音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

33、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26)其二、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34、,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3)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意义。从文艺欣赏入手,启发统治者“以民为本”,获得民心,实现“王道”的政治策略。 “与民同乐”只是孟子的一个政治策略。就文学理论的研究来讲,讨论“与民同乐”的思想,引申为文艺作品的欣赏,具有“美感共同性”。其三、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齐宣王的宠臣)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

35、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相同的美感)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独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者,犹刍豢(猪狗牛羊肉)之悦我口。(260)孟子有两层意思:其一、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也即共同的美感基础;其二、人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人对理义有相同的爱好。孟子这段话是对他的人性善的一种论证。人的共同的感觉器官构成了人的共同美感的生理基础。孟子的论述有其合理性。但是人的感觉器官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这一点孟子不谈。所以美感不仅有共同性,还有差异性。人的文化修养、个性的不同必然导致审美的不同。这是孟子文艺思想不够全面的地方。2、“以意逆志”

36、、“知人论世”说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原则其四、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鼓瞍(舜父)之非臣,如何?”曰:“是诗(指小雅北山)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文字)害辞(词句),不以辞害志(指作者原意)。以意(读者切身的体会)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大雅周宣王作)之诗曰,周余黎民,糜有孑遗(没有一个存留)。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215)其五、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优秀人物)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

37、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追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251)孟子主张理解作品(批评)的方法,是“以意逆志”。 所谓“以意逆志”,是说批评作品时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应从诗本身出发,整体把握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志”是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问题在于对“意”的理解。汉人、宋人都将其理解为说诗者之意。那么“以意逆志”,就是根据读者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原意了,这样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孟子也是以自己的意思(他的儒家伦理道德、王道思想)理解诗的;汉以来的儒都沿袭了孟子的方法。郭绍虞先生

38、讲,孟子从主观主义的逻辑出发,说诗随便比附,常常牵引到王道上去。(郭批评史31)他自己解诗先不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后来诗序对诗的解读全是以己之意逆古人之志了。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34)指出,“以意逆志”应该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那么,“古人之意”如何得知?就是“知人论世”。孟子本意谈的是与古人交友,是修身的问题。孟子并没有在一个地方,为批评文学提出这个观点。把这两个观点联系起来的是后人。孟子正义(清人焦循)引顾镇虞东学诗:“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34)所以,“知人论世”是批评的原则,“以意逆

39、志”是批评的具体方法。这种批评方法成为传统文学批评主流,强调批评的科学性、客观性;但是它的弊端在于限制了批评者的主体参与性,忽视了批评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3、“知言养气”说文学创作的原理“养气”是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格修养的方法。文如其人。韩愈的“气盛言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公孙丑上:(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用正义培养)而无害(伤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没有力量)。是集义(正义的经常积累)之所生者,非义袭(偶

40、然的正义行为)而取之也。行有不慊(音谴)于心(做一件有愧于心的事),则馁矣。”(62)这种“浩然之气”不是管子所讲的宇宙万物本源的物质性的“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一种心理状态。孟子认为这种“浩然之气”要靠养才能获得。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是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义”是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即人的善性的行为。经过道德的修养,孟子认为,道与义在人身上凝聚成“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浩然之气”),人便具有了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知言”是指通过分析言辞,了解别人思想的能力。(公孙丑曰:)“何谓知言?”曰:“詖(音必)辞(偏颇的言辞)知其所蔽(病在闭塞),淫辞(浮夸的言辞)知其所陷

41、(失实),邪辞(邪僻)知其所离(偏离正道),遁辞(搪塞的言辞)知其所穷(理屈词穷)。(这四种言辞)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危害施政);发于其政(体现于政治措施),害于其事(危害社会的具体工作)。”(62)后来把“知言”与“养气”合起来,引申为文学批评的概念。意指一个人经过修养具备了“浩然之气”,才能够“知言”,即具有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含义的能力。后世如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韩愈的“气盛言宜”等观点都与此有渊源关系。2009年5月20日孟子语录: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违。(离娄章句188)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仲尼不为已甚者。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8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42、者也。(189)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取,学习)诸人也。(193)第四讲 老、庄的文论观(提上)一、老子的文论观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与孔子同时,年稍长。老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冯友兰说,“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但“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中国哲学简史113)1、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朴素、自然的文学观“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其一、“道”是万物的本源。6章:“谷神(谷,即山谷,就是空虚,就是道;神,即不测的变化,就是永恒)不死,是谓玄牝(玄,即深远微

43、妙、视而不见;牝,产生万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生命的起源,它的不断分裂生长便形成了天地万物。道不离物而自生,物不离道而独存。其二,“道法自然”。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无声无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休息),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4章:“吾不知谁之子,象(似乎)帝之先。”道不是谁创造出来的,它在上帝之先就存在了。庄子讲,道是“自本自根”。其三、“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无名、无形。“道常(

44、永远)无名,朴(即道)虽小,天下莫能臣。”(32章)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摸)之不得”(即无色、无声、无形)的(14章)。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将这种“自然之道”用之于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由此出发,老子主张“希言”(不要多说、巧辩)。他说“希言自然”(少发号施令,合乎自然)。老子反对“多言”。他说“多言数(迅速)穷(行不通),不如守中(冲,虚静)”(5章)、“知者不言(智者慎言),言者(妄加说教)不知”(56章)、“信言(真诚的言辞)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多言巧辩),辩者不善”(81

45、章)。这种哲学和人生观,影响了朴素、自然的文学观的形成。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学批评的审美观照41章:“大器(贵重的器物)晚成,大音(乐声)希声(没有声响),大象无形(形迹)。”在这里老子本意是讲“道”的。他说,“明道若昧(暗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只不过是个比喻,是说大“道”幽隐未现,不可以形体求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因为谈到了音乐和形象,启发了后来的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理论。 “大音”,韩非子认为是“宏大的声音”,王弼认为是“完整的声音”;“ 希声”,韩非子认为是“不多闻”,王弼认为是“无从闻”。我认为,“大音”是完美、美妙的音乐,“希声”不是“不多闻”,也不是“无从

46、闻”,而是闻似不闻,闻以忘闻,听者完全进入“音”的妙境,而不闻其声。这就是老子讲的“闻道”。“象”是物的形象,“形”是行迹的意思。“大象无形”,是说完美、美妙的形象是没有边际的限制,没有割裂的痕迹。还是对“道”境的参悟。这种观念启发了后世关于文学批评审美观照的理论。比如“意境”理论的提出:“境生于象外”。对于文学形象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象”,而应如司空图所言要“超以象外”;不能仅仅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应直觉事物生命的本体意义,即如司空图所言,体察“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境”近于老子的“道”。3、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总原则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风箱、笛子)乎?虚而不屈(穷竭),动而愈出(不息)。”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之气,气的流动、运化,产生生命。11章:“三十幅共一毂(车轮中心插轴的圆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抟,音山)埴(糅合陶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提供便利),无之以为用(发挥作用)。”任何事物都是“虚”与“实”、“有”与“无”的结合;失去任何一端,都会丧失事物的本质。所以,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文学创作与批评必须遵循的原则。10章:“专(即抟,音团)气(聚集精气)致柔(达到柔顺),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清洗杂念,深入观照),能无瑕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