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共6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072384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共6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共6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共6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共67页).doc(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01 阴阳五行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一):气一元论: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56.03,阴阳

2、的医学意义。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 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木克

3、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10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 五行乘侮 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如:金、木、土三行。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侮:木太旺反侮金。乘侮必然同时存在。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五行互藏: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中医学的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1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用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04.00如: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即颜色和脉象之间的关系同属于同一类,同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预后:平,即,轻。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即五行的金克木。因此它的病情相克,即相克传变,其病为逆。青色出现沉脉,沉属于水行,表现为水生木,色脉相生,按照相生规律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即相生传变为顺,因此,它的病情的预后为顺、为生,预后良好。第四:五行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07.00:控制疾病的传变;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截断病理传变。控制疾病

5、向前发展。如: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有病一定要传到脾。那么在治疗时,既要抑制肝,同时要保护脾,或者可以直接判断到肝有病,可能要传到脾,那么在脾病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变化不传到脾去。把这个治疗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肝病必传脾。”截断疗法,即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确定治则和治法:常用五行学说确定治疗原则,常用方法,不是全部内容。一: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补母:”又称之为,虚者补其母。适应症是: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症。“泻子:”又称作,实者泻其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

6、实症。这个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原则,必须牢牢记住。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具体应用五行学说调整脏腑关系的治疗方法,以下举例说明。第一: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的症候。临床表现它的特点是眩晕,五心烦热,腰酸膝软等等。第二: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指补心火而益脾土。如“人参归脾汤”。就是益火补土法的代表方剂。:益火补土法的引申意义,益火补土是指补肾火(也就是补命门),益脾土。即:温肾阳补脾阳的一个方法。它的适应症是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的证候。或者是脾肾阳虚的证候。这个意义源于命门学说(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单独补

7、肾,补肾就可以补脾。在脾阳虚的时候,也必须是在中期以后到末期必然要累及到肾。肾阳虚,此时可以单独补肾阳。也可以脾肾双补,达到益火补土的作用。只要求记住后者,不要求记住前者。“久病必穷肾。”第三:培土生金法: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气虚的证候。培土生金是调整脾肺之间的关系,即:补脾益肺。代表方剂如:“四君子、六君子。”第四:金水相生法:是肺肾阴液共补的一种方法;不是说金能生水,不是补肺阴而生肾阴。它的适应症是肺肾阴虚,或者是肺阴虚的中后期。:现在我们常说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肾阴而补肺阴。代表方剂:比如“百合固金丸”、“补肺汤”。补肺汤是肺气虚典型的代表方剂。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

8、原则,治疗方法。原则是:“抑强扶弱,分清主次。”一: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就是抑制肝木而扶助脾土。适应症:肝郁脾虚(基本)。二:培土制水:是:温润脾阳,或者是温肾健脾,而治疗水湿泛滥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乃至脾肾两虚而出现水肿的证候。三:佐金平木:是调整肝肺之间的关系。是清肃肺气而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适应症是:“木火刑金。”是肝火炽盛,肝火犯肺。是相侮传变。四: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而滋肾水,只适用于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引起的心肾不交。而不是心肾不交的全部。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般了解)35.00思维:12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中医学的意象思维、抽象思维第一:意

9、象思维的特点:直觉性: 形象性、多样性、整体性。:非逻辑性: 快速性、跳跃性。:或然性: 不确定性。是指直觉思维,就是意象思维所得出的判断还有一部分可以是真,也可以是假。还需要实践进一步来检验。按照意象思维的要求,得出结论之后承认结论的或然性。这部分结论具有推测的意义、倾向。第二:意象思维的主要形式:观物取象:1:首先观物,观物的目的是取其象,观病人的病理表现,症状体征,取其四诊之象。2:取辨证之象:对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临床之象,四诊之象,经过分析得出判断,确定其为何证。:据象归类:是指中医学在观察事物,观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首先取其象,形成意象,然后按照中医学的分类方法,通过阴阳、五行

10、等方法进行归类,进一步外推,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叫据象归类。:据象定脏:这是中医脏象学的方法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至于说脏象它的全部内容将在下一章脏象学说进一步讲述。这里只是从思维来说,我们讲从中医的思维方法,怎样建立起脏象学理论的。我们定义为据象定脏。脏象:脏、简单地了解就是指人体内部的脏器。象:是人们在人体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定脏方法:总体来说叫做“内外相袭”。具体来说;一:“司外揣内”;即观察外部的征象来推及里面的变化。二:“司内揣外”。通过直接看人体内部脏器的变化,然后推及它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生命现象。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叫“内外相袭”。在临床过程中,是从外至内,然后从内

11、至外,“内外相袭”,来最后进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合而察之,最终是以人体内部脏器所表现于外的生命现象,以这个象,经过抽象思维以后,得出意象,由意象再经过联想、类比、推理,确定脏,叫做以象定脏。因此中医学的脏象学里面,在考察心、肝、脾、肺、肾的时候,是根据“内外相袭”“合而察之”的方法,是据心、肝、脾、肺、肾五脏所表现于外的各种生命现象,根据象来确定哪个脏。中医学不仅仅是意象思维,也要进行抽象思维;第三: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含义:抽象思维与形象、意象思维对称,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现实的过程,以反映出事物的特征、本质而形成

12、概念,为其特征的思维形式。把它分解开来,有以下几个要素,1:它思维的工具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2: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必须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本质。最终形成一个概念。:抽象思维的特征:1:通过定义2:具有抽象性。3:具有逻辑性,遵守逻辑规律。小前提,大前提,结论。4:语言符号性。:抽象思维的主要形式: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有多种形式。2:辨证思维。具体表现形式:五脏六腑13 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1:2:3:4:二: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三: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四:掌握脏腑的主要

13、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五: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六: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一: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1: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脏,藏:(cng)(1)隐藏、潜匿。(2)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是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读(zng)时的义项,(1):是储存东西的地方,(2):是指内脏。脏:是指人体内脏的统称,在中医学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2: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道:是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在中医学里面,器:是指躯体,是指器官。脏

14、器:是指与内脏统称。是指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几个系统的器官的总称。即:人体器官的总称,称之为脏器。它属于解剖学概念。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属于中医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基于解剖又非为解剖。3:脏腑和脏象:(一):脏腑的含义:脏腑的本意和引伸意义:其本意是人体实体器官;引伸意义:本于实体又非为实体;是形态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而又重在功能的概念。中医学脏象学说所说的脏腑,与解剖学说的脏器或者称内脏,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它决定了我们研究学习中医脏象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二):脏象的含义: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反映于外的征象。有两种定义方法,(1);可以称之为经典定义,即

15、: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2)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反映于外的征象。是内脏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我们在这里取第二个定义。因为现在把生理和病理已经分开。脏象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的概念,是一个思维模型。因此决定了中医学对脏腑的分类是从功能来分类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三)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的生理特点是藏精气;内经说;“脏宜藏”。叫“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它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即传导代谢产物。内经说叫:“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后世医家根据它的生理特点称之为“腑宜通。”

16、是指它的气机应该通畅。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恒者常也,恒:它必须遵守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来划分。奇者异也;它不同于六腑也不同于五脏;因此叫奇恒之府。”它的生理特点是:形态似腑,功能类脏。4:脏象的方法:如何学习脏象学;26.00(系统论著名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整体所反映出来的功能,大于各个子系统功能之和;中医学脏腑的概念就是这样一个概念。是在系统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脏象学的方法进一步加深脏腑概念的理解。)五脏: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心主血脉涉及到三个概念。心、血、脉。心:即心脏。血:即血液。脉:是指脉道,就是

17、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称之为血府。在结构上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或者说称之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心的作用下,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动,循环不已。这个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脉。(2)心主血脉的条件:1:要求心的阳气(心气)充沛。“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内经。2: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即一定要满足生理需要,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运行速度慢了不可以,快了也不可以。始终处于充盈状态。3:脉道通利;包括两个方面;(一),脉管必须完好无损。(二),血液在脉管运行中时,内部环境要保证它气机的通畅。使通道畅通无阻。(3)心主血脉的具体生理功能:(一)行血,(二)生血。14 心的生理功能(

18、二)、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人体的“阳气”又称之为“少火”。“少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心为“君火”,肝肾为“相火”。15 肺的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在中医脏象学里,五脏系统都参与调节呼吸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肺和肾。肺主呼,肺为气之主。肾主纳,肾为气之根。(咳嗽;不管是“喘”和“咳”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用中医脏象学来说,“咳、喘”都是呼吸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所以:中医治疗咳嗽是“初病在肺,久病在肾。”“痰”:脾主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健脾燥湿是祛痰第一关。历代医家又提出,治

19、疗咳嗽、喘的时候;“初病在肺,中期在脾,末期在肾。”至少想到肺、脾、肾三脏。清燥救肺汤肺、肾、肝、脾在呼吸中的作用)肺的生理功能:第一个功能:肺主气;(一):肺主呼吸之气。(二):肺主一身之气;即:肺主持调节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称之为元气,主要来源于肾。后天之气:(1):由肺的呼吸作用。(2):经口摄入的饮食,经过脾胃的运化所产生的水谷之气。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气,称之为宗气。宗气再进一步来划分,可以根据它们运行的部位,物理特点和它的功能,又分为营气和卫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作用;(1):参与宗气的生成;(2):表现为它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通过肺的宣

20、发和肃降来保证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正常。肺主一身之气的病理作用;(下一集的内容总结)肺主气的功能异常,一它可以表现为呼吸异常;二可以表现为气的生成运行异常;(如:呼吸异常会出现咳嗽、喘。气的生成运行异常,就会出现少气,气不足叫气虚,呼吸无力等变化,把这些变化概括出来叫做气虚,就是生气的功能低下。胸闷:是在肺主气功能失调的情况下,不仅不能够调节自身的气机,也不能够调节全身的气机。气机运行失常就闷。)(三):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肺主呼吸。(肺主呼吸的作用:通过肺本身的运动,在吸清呼浊的过程中,肺要运动,这个运动概括起来,叫宣和肃,宣叫宣发,肃叫肃降:宣:是向上向外,肃

21、:是向下向内。集中体现了肺的呼吸,肺的运动。)关于肺主一身之气,掌握肺是通过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保证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运行正常,从而达到全身气机调节作用。第二个功能:肺朝百脉。肺朝百脉的含义:(和内经有区别,今天的定义是在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血液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使富含清气的血液运送全身,这个作用叫肺朝百脉。这个阶段是由内到外;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外、内、外。“朝者向也”。(2)用四个字概括它,叫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非气不运。”第三个功能:肺主宣肃。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生理功能:它的作用是

22、:(1):排出浊气。(2):输布、布散精微和津液到达全身,(3):宣发卫气。(卫气的作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执行人体屏障作用、调节人体的呼吸、调节人体汗液的排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肃降:是指肺气清肃向下通降的作用。即肺的气机的运动状态。它的作用是:(1)吸入清气。(2):同样具有输布精微和津液的作用。(注意,同样是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是向上向外,肃降是向下向内。一上一下,一外一内,保证了对全身进行输布精微和津液。)(3):有清肃异物的作用。把肺主宣发和肺主肃降结合起来看,宣发、肃降是从肺的运动状态来考察它的生理作用。它的生理作用的内涵包容了,(1)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2)肺主呼吸

23、的作用;(3)肺主行水的作用;宣发和肃降囊括了肺所有的生理功能。宣发和肃降的关系:(1)相反相成;对立互根。16 肺的生理功能(二) 肺的生理特性第四个功能:肺主行水;或者叫肺主通调水道;这两个术语同义。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人体内水液的代谢过程要靠五脏系统共同参与调节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脏来说,和肺、脾、肾关系最密切。肺的水液代谢过程;肺的功能失调一定会出现人体的水液代谢障碍,它可以表现为:(1):汗的异常。(2):就会在人体当中存在水液停聚,乃至于产生水液的病理产物,中医称之为痰饮,甚至出现水肿。第五个作用:肺主治节

24、;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是指肺具有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作用。肺主治节是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节的具体作用:(1):肺司呼吸。(2):调节气机。(3):助心行血。(4):水液代谢。肺的第二个问题: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作用:保护脏腑,(五脏外卫),抵御外邪。(是通过肺主宣发卫气,发挥屏障作用来抵御外邪侵袭而实施的。)把这个作用类比为华盖。(“肺为脏之长”肺的功能角度理解):肺为娇脏;(1):它是有缝隙的清虚之体,邪气容易侵袭到这里;(2):解剖上看到的。如何理解肺为娇脏:(1):肺直接和外界相通,最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肺主皮毛,肺主呼吸,直

25、接和外界相通,外邪侵袭第一道关就要侵袭到肺。)(2):不耐寒热;(是指调节肺脏的时候,一要注意调节用药,要注意寒凉和温热药之间的平衡。即不能过于苦寒又不能过于温热。后世医家经验:“治上焦如羽”即使用的药物一定是轻清上浮的,偏于升发的药,同时注意不要过于寒凉。寒凉药是沉降的药物,也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过于辛散,不仅影响肺的宣发,而且也影响肺的肃降,不利于调整肺的宣发和肃降的阴阳平衡。):肺气与秋气相通应;是指它与秋金之气气化相通,所以在秋季肺病多,也体现了肺脏与四时阴阳的对应关系。总结:17 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将

26、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水谷精微气血结论: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李东垣(补土派)的著名论断:)调理脾胃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运化水液和运化水谷是同时进行的)。一:脾接受了由胃传送来的,经过胃初步消化的水饮,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有用部分的水液(清、津液)通过三焦水道上输于肺。而后通过肺

27、主行水的作用,来敷布全身经络系统。二:脾通过它的转输作用,将通过它代谢以后暂时不能被机体利用的代谢产物(浊),通过三焦水道下输到肾。健脾燥湿是治疗水液代谢异常的一个重要手段。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生血、统血。生血和统血都是在脾主运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脾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血液、血气、气血、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由水谷化生而来。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为血。二:脾统血:是指脾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它的作用机制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血液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1:心气充沛,即心的阳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道通利。)脾统摄血液涉及到了保证血液正常运行

28、的条件。其中,一:保证脉道通利,即脉道完好无损。二:通过它的生血作用保证血液充盈。它在实践上对于出血性疾患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脾不统血所表现的出血性病理改变,多为慢性的出血性改变,少有急性出血性改变。特点是:一:慢性。二:量少。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脾主升清。一:生理功能概念;二:生理特性概念;在这里是指生理功能概念。升:上升,升举的意思;清:是指轻清的精微物质;作用一:将由水谷化生而来的水谷精微物质上输至心肺,由心肺化为气血来敷布全身。作用二: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难点)31.00脾胃是人体内脏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的实践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位置,失去相对恒定,是指向下

29、,即下垂,下移。责之于脾气不升,责之于脾主升清的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医治疗人体内脏下垂,常常治脾;通过脾的作用来升举中气,使脾气主升的度回到正常的生理状态,和胃的降保持和谐,达到治疗内脏下垂的目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一:脾宜升则健:39.0018 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脾的生理特性二:脾喜燥恶湿;(此节重点)。脾胃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属阴,燥属阳;脾为湿土,胃为燥土;燥能胜湿;脾有病多表现为、容易表现为:水湿停聚。所以调理脾、治脾的一个基本原则叫;祛其湿。(任何一个调理脾的方剂都有祛湿的药物)脾的生理特性

30、三:脾在五行与长夏气化相通。长夏湿气盛,脾主湿。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15.43疏:疏通;泄: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1:调节精神情志:(这是肝的一个重要生理作用,根据肝这个作用,高度概括,提炼出一个科学术语叫:“肝主谋虑”)。人的情志活动虽然与五脏都相关,和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中医学对情志(喜、怒、悲、恐、惊)的异常,首先责之于肝。疏肝,调理肝的阴阳平衡,是治疗情志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先手段。2: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水谷精微消化吸收的作用机制:一、它能协调脾胃的升降,在正

31、常状态下,木必须疏土,土得木而达,肝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是通过调节脾升胃降,保证脾之升胃之降处于和谐状态,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脾胃的气机,为脾胃完成水谷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条件:因此,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障碍,在病理上、在治疗上都有想到肝。如:吃东西多了,有个特殊表现、胀,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点东西就感到胀。胀:是气机阻滞的一种表现。“气滞则胀”。胀:是脾胃气机郁滞不通,这个气机取决于肝。(因此中医治疗脾,一:祛其湿;二:理其气)。二、39.00胆汁的生成、分泌、疏泄。均取决于肝的功能正常。3:维持气血的运行

32、:肝主疏泄是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因郁致病,因病致郁。42.45)19 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3:维持气血的运行;(接上节)一:气: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部正常。气机运行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肝的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02.30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气行则血行,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其二,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气行则血行。” 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在病理状态下,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

33、气滞则(必)血停。”或者称;“气滞必血瘀”。这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在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07.20在中医文献里,还有一个原理,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而抽象出来的,叫:“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因此,在治疗上,调节肝失疏泄,治疗气郁,不仅要调气,最终也要调血。第二个实践意义;血瘀;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那么血瘀必然有气滞,因此在治疗血液循行障碍,瘀血阻滞的时候,也必然考虑到理气以行血。4:肝主疏泄功能参与人体内的水液代谢调节;08.40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它的内涵是指;全身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系统,都能够正常发挥它们调节水液代谢

34、的作用,使水液代谢正常运行,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而三焦水道若畅行无阻,称之为三焦的气机通畅,三焦的气机通畅,三焦才能够发挥运行水液的作用。通过肝主疏泄的作用,通过调畅气机的机制,为三焦水道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条件。10.50据此,中医学又概括出一个原理,叫;“气行则水行。”反之叫:“气滞则水停。”中医学治疗水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理气以治水。”因此中医治疗水肿的时候,无论阳水还是阴水,无论在何脏何腑,都考虑到调气。5:调节生殖机能:13.07男女的生殖机能肝脏都参与调节。:对于女性是通过调理冲任实现的。冲为血海,任脉主胞胎。冲脉任脉都与肝关系密切。冲任二脉都从属于肝、肾,这里强调肝。

35、由此推理出肝称之为血海。冲为血海在这里是指冲脉能够调节女性月经正常的疏泄,中医以此得出结论:“女子以肝为先天。”旨在说明肝脏在女性的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此,治疗女性疾病首先想到肝。:调节精室,19.00精室:生成、储存精液的地方,精室开合正常,保证了精液生成正常,排泄正常,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才正常。控制精室开合的机制,中医称之为“精关”。“精关”的开合受两种机制的调节,肝控制其开,肾控制其合。“司疏泄者,肝也;司闭藏者,肾也。”(朱丹溪)肝的生理功能二:肝主藏血;24.50记住含义: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贮藏血液;因肝为血海,全身的血液,在五脏

36、系统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源源而来,除了供给五脏系统自身生理活动需要之外,余者皆贮存于血海肝。以保证人体所需要的血液量。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濡养肝脏自身;保证肝脏的阴血充足,达到与肝脏的阳气处于和谐状态;即:制约肝脏的阳气。使肝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特别是保证肝的疏泄功能不会出现太过、不及,特别是太过。:防止出血;28.00(一般了解)“夫肝,摄血者也。”即:肝具有固摄血液的作用。通过肝气的固摄作用,来维持气血正常运行。最主要的是,肝通过贮藏血液的作用,来保证血液具有正常的运行条件。肝的疏泄调畅气机,使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发生异常。:调节血量;30.03“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能够随着人的生

37、理活动的动与静,及时的调节血液的分配,保证机体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血液量。肝的生理特性:(重点、难点)33.20特性一: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根据肝的重要生理功能;疏通、畅达、升发、发泄。用条达来概括木曰曲直的特性,来概括肝主疏泄的特性。肝在正常状态下必须条达,恶抑郁旨在进一步强化说明条达的重要性。特性二:肝为刚脏:36.50脏象学说类比法的结论。类比将军英勇、处事果断、刚强。从脏腑理论是指:从肝的阴血与肝的阳气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的。38.23肝脏自身不能满足自身阴血的需要,就会出现阴血在正常状态下与阳气相比处于一个亏损状态,叫作“阳亢。”因此,肝气主升主动,易于亢逆。这个理论从另一方面强调肝主疏泄的

38、特殊地位。疏泄就要升、就要发、就要畅达。从另外一个角度、40.50病理状态下,肝脏一有病,与其他脏腑有病相比,最容易累及其他脏腑。从总体讲,任何一个脏腑有病,都会影响其他脏腑,其中以肝脏为最。古人以此为得出结论:“肝为五脏之贼。”肝功失常、特别是疏泄失常,最容易累及其他脏腑。最容易贼害其他脏腑,反证了“肝为刚脏”。肝病最复杂,危害最多。治肝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特性三:体阴用阳;44.50体用是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体:具有形质、实体的意义。用:具有功能、作用、属性的意义。体用是指形质、实体、功能、作用、属性的关系。20 肝的生理特性(二) 肾的生理功能(一)特性三:体阴用阳;中医把“

39、体用”这对范畴引用过来,它的意义是,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体用关系,是指脏腑的本体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任何一个脏、任何一个腑,都有体用关系。中医学理论中,还有一种学术观点,就脏和腑而言,五脏叫“体阴用阳”。六腑叫“体阳用阴”。(一般了解)在这里为什么只强调肝的“体阴用阳”。一:中医理论从古至今,唯独肝讲“体阴用阳”讲得多;其他脏腑很少涉及;二:论述肝的生理特性的时候,强调“体阴用阳”。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和指导实践的意义。1:肝的“体阴”的意义:是指肝的本体,一:肝居膈下,位置属阴。二:肝为血海,贮藏血液,血属阴。“用阳”:是指肝的生理功能、生理

40、特性。表现为阳的属性。“体阴用阳”的意义:10.18一:肝“体阴”的意义;肝虽为刚脏,非柔韧不可。必须刚柔相济,只有柔韧才能保证肝维持正常的刚脏的特性,不会易亢易逆。换句话说,肝主疏泄的功能,其“用阳”必须依赖阴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这一点最主要。就肝本身阴阳来说,强调阴血的主要作用。二:肝“用阳”的意义;12.15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喜条达,从属性上强调了肝主疏泄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肝阳最容易亢逆。(在治疗肝脏病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肝的阴血,保护肝的本体,即使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异常,肝失疏泄,表现为肝气的病变,而没累及肝阴肝血,采用疏肝理气调肝的时候,也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肝

41、本体的阴血。柴胡疏肝散是疏肝的典型代表方剂;四逆散。)特性四:肝与春气相通;17.10即肝的生理功能,它的气化作用,与四时之春气化相通,相适应。肾的生理功能:19.09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肾藏精;1:精的含义:精:又习惯上称之为精气,人体之精气,即:人体之气当中的人体之精气。人体之精气从医学意义上来说,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是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统称。狭义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作用的精微物质。因此又称这种精叫生殖之精。2:精的来源和分类:22.50精的来源,一;来源于先天。二;源于水谷的精微。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在肾中结

42、合,在肾中化生,构成肾所藏的精。3:精、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24.42生长发育是指生长壮老已这样一个自然过程。即:在人体寿限内,与肾精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肾精为生命之本的结论。人的生长发育,生长壮老已,是伴随着肾精的盛衰而进行的。:主生殖繁衍;35.10,“天癸”是由肾精所化生,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天癸”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具备了生殖能力。但并不意味一定能够繁衍后代。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肾精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不是唯一条件。:化生血液;43.27,“血之源头在于肾。”肾藏精,精能生髓,髓化而为血。21 肾的生理功能(二) 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第一个生理功

43、能:肾藏精之3:精、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之4;:抵御外邪;01.25,肾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生命基本物质充盛,就意味着人处于阴平阳秘,阴阳合和的正常的健康状态。它表现为人体的抵抗能力强。即:人的正气强。(02.51,正气:就是人体生命机能的总称,它表现出的生命机能各种各样的能力,维持人体健康。中医学把这种作用用正气来概括。)(03.13,人的正常生命机能,其中能够抵御外邪,防止外邪侵袭就是正气的作用之一。就这个意义讲,肾的精是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机能的重要物质之一,也就是说,它在维持人体正气中,具有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讲,肾精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它的本意:03.5

44、0,内经有句话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经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最早的理论源头就在于此。04.22,冬与肾相应,肾精藏五脏六腑之精,和生殖之精,要闭藏起来,供人体生长需要,如果人在冬季的时候,肾精不能够闭藏,不能够储藏到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这样一种状态,使它不能充分发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作用,也就是维持人体正气的作用,“春必病温”,到了春天常常出现各种温热性疾病。(07.12,这是事实,它确有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无论在养生、防病,都具有重要意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认为是真理。)08.57,我们现在在中医历代文献里,在养生学里,现代的养生实践当中,人们把补肾,吃补益肾精的药物,补肾填精的

45、药物,作为提高机体的生命力,作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是有效的。(09.30,写论文,希望同学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得出结论,最后论证肾精抵御外邪。)肾的第二个生理功能:肾主水液;10.10(图:水液代谢的整体机制) 概念:10.21:肾主水液又称作肾的气化作用;肾主水液:是指肾具有主持、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把这句话浓缩,肾主水液,就是肾调节水液代谢。):11.23,肾主水液代谢的机制、过程。(肾的气化:11.56,限定为肾调节水液代谢的气化作用。)一:它的基本机制;12.26,肾调节水液代谢是通过“肾阳”对水液的蒸腾作用,或者说是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强

46、调了肾阳气在水液代谢当中的作用。14.14,肾在水液代谢当中的作用过程,一、它首先接受由肺脾下输而来的水液代谢产物,14.30二:经过肾脏本身肾阳的蒸腾气化,将它所接收的由脾、肺下注而来的水液代谢产物浊一分为二,分为能够再次被机体利用的,和不能为机体利用的。能够被机体再次利用的称为“清”,不能为机体再次利用的,称为“浊”。“清”由肾的气化作用,经过三焦上输到肺,由肺的行水,进入肺的水液代谢调节过程中。“浊”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进入膀胱,由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最终排出体外。(16.00,浊中之清,浊中之浊。)维持体内外水液代谢的平衡。(17.00,在此,肾的气化作用,控制了膀胱的开合,贮存尿液、

47、排泄尿液,所以膀胱的开合,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机制。就这个意义说,肾脏主水液的作用,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内外平衡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称肾为主水之本。18.00“肺为水之上源、脾为制水之脏、肾为主水之根。”人体的水液代谢的调节,是以肺、脾、肾为主要调节机制。并且要与肝、小肠、大肠、三焦等,多个脏腑共同调节。这样一个原理决定了中医学调节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变化,就必然主要是调节肺、脾、肾。(肺主行水,派生出发汗利尿,发汗法,发汗肺,利尿肾。脾:健脾燥湿,)22.00内经肾为水脏,不仅仅是肾主水液,调节水液代谢而言的。是从肾在五行属水,这个意义来讲的。肾的第三个生理功能:肾主纳气:22.20纳:受纳、固摄是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