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共4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2080994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共4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共4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共4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共41页).doc(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

2、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3、。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

4、,形成了“温病学派”。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整体观念 (1) 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2)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认识和

5、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论治,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症状和体征。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

6、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1、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2、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3)精气

7、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二、 阴阳学说(1) 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 立统一的概念。(2) 阴阳的基本特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属于阳的范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3)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类经 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

8、对立制约 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疾病的产生。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阴阳互根互用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

9、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3)阴阳交感互藏 含义: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4)阴阳的消长平衡含义:阴和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在自

10、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沉降、肃杀 、收敛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3)事物的五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11、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相生: 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生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2)五行的相克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顺序: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含义: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相乘 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多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木(乘)土(乘)

12、水(乘)火(乘)金5)五行相侮含义: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侮)火(侮)水(侮)土6)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人体之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

13、的原始物质。谓之“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3.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 濡养 化血 化气 化神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气的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宗气)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

14、气的运动(一)气的运动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4气机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二)气化1气化: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1.元气(1)含义: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

15、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生成与分布: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2.宗气(1)含义: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3)生理功能行呼吸; 行血气; 资先天。3.营气(1)含义: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荣

16、气”。(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进入脉中,运行全身。(3)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4.卫气(1)含义: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又称“卫阳”。(2)生成与分布: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3)生理功能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精充足,则可化为

17、肝血以充实血液。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

18、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三、 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二)相关脏腑功能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4脾

19、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四、血的功能(一)濡养(二)化神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四、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

20、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节 神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二、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2气能行血(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2)生理体现:

21、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3气能摄血(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二)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4)对治疗的

22、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2血能载气(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二、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2生理体现(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二)津血同源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

23、,称为“津血同源”。2生理体现(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气能生精、摄精2精能化气(二)精、气与神的关系1精、气化神2神驭精、气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

24、作用”的辩证法观点。第三章 藏象第一节 概论1 藏象的概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1)脏腑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包括肝、心、脾、肺、肾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形态上中空而密闭,功能上以贮藏精气为主。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2)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古代解剖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生理功能。(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

25、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第二节 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必须以心气的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前提条件) 心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生理特性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二、肝1.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情志喜调达而恶抑郁(逍遥散、痛泻要方)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促进消化气机脾胃(脾升胃降)分泌胆汁、排泄胆汁男子排精 性功能女子月经、泌乳、排卵“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26、“肝者,凝血之本”2.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体阴而用阳 ”肝气升发3.志液体华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筋膜或宗筋) ,其华在爪“肝为罢极之本”开窍于目睛明与春气相通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三、脾脾: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禀之官)生理机能1.主运化(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运化谷食(2)运化水饮2.主统血(生血统血) 控制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一致,而习惯将下部出血与肌肉出血称脾不统血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运化水谷机制:脾气升清阳气温煦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生理特征1.脾

27、气上升:升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恒定2.喜燥恶湿脾主升清:脾气运化的表现形式:清气在下, 则生飱泻内脏下垂:胃、肾、子宫(阴挺)、直肠(脱肛)体在体合肉,主四肢窍、华在窍为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相关 脾气通于口口唇者,脾之官也志在志为思液在液为涎涎清稀,为脾精所化,出自两颊,可自口角流出,(注意与唾比较)通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四、肺肺: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水上之源,华盖,娇脏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1)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 产生宗气,调节气机2.主行水(通调水道) 机理:宣发肃降肺为水上之源:肺居高

28、位,又主行水运用:宣肺利水,降气利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有辅心行血的生理机能主治节:呼吸、气机、血液、津液等(4.主宣发肃降)肺主呼吸系由肺宜肃降运动维系 肺主一身之气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其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调节作用肺主气,实际上是基于肺主呼吸机能呼吸调匀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呼吸调节以肺肾最为相关 宣肺利水:开鬼门、提壶揭盖、开上源而利下流肺对血液运行有促进调节作用(肺主治节) 协助肺主行水:脾肾三焦等生理特征1.肺为华盖(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2.肺为娇脏生理:清虚娇嫩病理:易受邪侵3肺气宣降宣发:呼出浊气,宣发精微、卫气肃降:吸气资元,肃降精微、浊液肺为脏之张,为华盖:肺居高

29、位,脏腑外卫 肺主一身之表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降,维持肺司呼吸,主行水机能与调节汗液排泄相关的是:宣发卫气肺宣降功能异常:尿少体华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作用:宣发卫气与津液于皮毛皮毛对肺:宜散卫气调节呼吸皮毛收邪,内含于肺窍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鼻者,肺之官。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志在志为忧(悲)液在液为涕通与秋气相通应五、肾肾: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五脏阴阳之本生理功能1主藏精(最基本机能) (1)主生长发育生殖(2)卡脏腑气化2主水(1)津液代谢(2)生尿排尿3 土纳气(肾为气之根)肾精由先天之精为基础,后天之精为辅助主生长发育生殖详看上古天真论表 天癸系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

30、度产生的肾者胃之关:指肾精气蒸腾气化作用肾主纳气:使呼吸维持在一定深度,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的体现。生理特性1主蛰守位2肾气上升君火:心火相火:其他脏腑之火雷火:肝之相火 龙火:肾之相火体 华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本; 发为血之余窍在窍为耳及二阴(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后阴:肛门)志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液在液为唾唾 :稠厚,由肾精所生,山白舌下,从口中唾山。(注意与涎比较)上古天真论肾气演变表女(7)一女子男(8)一 丈夫1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实,发长齿更2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有子3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平均,

31、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4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骨隆盛,肌肉满壮5阳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肾气衰,发堕齿槁6三阳脉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7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于也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8则齿发去第三节 六腑六腑概要表概念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生理机能传化物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运动特点通降下行(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七冲门出处难经概念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经过的七道门户具体唇飞(扉)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小肠阑门下极魄门六腑生理机能特性其他附录胆贮藏与排泄胆汁胆为奇恒之府。

32、胆形态中空 、排泄胆汁参与消化与六腑类似,但内盛精汁,又与五脏藏精类似,故为奇恒之府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因其内的胆汁被称为精汁)。胆汁生生成源于肝之余气。胆主决断(中正之官)胃主受纳水谷(基础)胃气下降。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枢纽。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主腐熟水谷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化物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大肠主传化糟粕大肠传化糟粕,实是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另外还与胃气通降、肺气肃降、脾气运化、肾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相关。大肠为传导 之官。大肠主津(燥化)膀胱汇聚水液膀胱为州都之官

33、,津液之府。贮存与排泄尿液三焦(上中下焦)六腑三焦疏通水道决渎之官,中渎之府。运行津液部位三焦功能通行诸气1、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之别使。2、全身津液输布必须以三焦为通道。运行津液分类上焦心肺、头面上焦如雾。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血与津液。(若雾露之溉)第四节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概念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命名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异于常态,故称奇恒之腑形态像腑,多中空管腔或囊状器官功能像脏,主藏精气而不泻脑髓海 元神之府1.主宰生命活动。2.主精神活动 3.主感觉运动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由肾精化生。诸髓者,皆属于脑。骨骨骼其发育标志人形体的

34、发育。由肾精充养,由肾气推动及调控, 主骨实际上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具体体现。脉血之府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心主身之血脉。胆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中正之官胆形态中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与六腑类似,但内盛精汁。女子胞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脏腑: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最密切的早:心、肝、脾、肾、冲、任失调:1.气血不和,胞宫功能失调 2心、肝、牌、肾的功能障碍失调:致胞宫功能失调 3.冲任气血不足,胞宫功能失常(冲、任隶属于肝、肾,又隶属于阳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

35、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奇恒之腑形态像腑,多中空管腔,功能像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五脏与志、体、液、窍的关系:体窍志液肝筋目怒泪心脉舌喜汗脾肌肉口思涎肺皮肤鼻悲或忧涕肾骨耳恐唾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1、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一)心与肺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生理:肺主一身之气 宗气(中心环节)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心主一身之血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病理: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影响心的行血 心血瘀阻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心阳不振(二)心与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1)血液生成生理:心主行血,供养于脾 脾运正

36、常 相互促进脾主运化,生血养心 心血充盈病理:脾失健运,生化乏源 血虚 心血不足脾不统血,慢性失血 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脾气虚弱 (2)血液运行生理: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血运正常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病理:心气不足,血行无力 气虚血瘀脾气虚损,统摄无权 气虚出血(三)心与肝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1)血液运行生理:心主行血,使肝有所藏 肝藏血,心行之肝主藏血,调节血量病理:血液亏虚 心肝失养心血瘀阻 肝血瘀阻(2)精神情志生理:心主藏神,主宰精神,有利于肝主疏泄 相互为用肝主疏泄,情志调畅,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心肝气郁 心肝病变、互致并存 心肝火旺(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

37、心肾相交。生理:(1)水火既济心火下降于肾 肾水不寒升降互济肾水上济于心 心火不亢协调平衡(2)精神互用心藏神 控精驭气 心神肾精肾藏精 化气生神 相互为用(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在上,为一身主宰 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二火肾为相火在下,为阳气之根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上下交济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1)水不济火心火亢于上肾阴虚于下(2)精神失调心神不足,无力控驭肾精肾精不足,不能奉养心神(3)水气凌心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2、肺与脾肝肾的关系(一)心与肺 同上(二)肺与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1)气的生成

38、生理: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相互结合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形成宗气病理:肺脾两虚(2)津液代谢生理:肺气宣降水液输布全身 津液输布代谢正常脾气运化水液上归于肺病理: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三)肺与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生理:肝主升发,有利于肺气肃降升降相因,互制互用,调节全身气机肺主肃降,有利于肝气升发病理:肝火犯肺 肺失肃降肺热乘肝 肝阳亢逆(四)肺与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1)水液代谢 生理: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 肾气蒸化水液相互协同 肾气阴阳,促进肺的功能 肺气宣降行水病理:肺肾功能失调,水液

39、代谢障碍 水肿(2)呼吸运动生理:肺主气司呼吸,有利于肾主纳气 相互协同 肾藏精主纳气,有利于肺气肃降病理:肺气久虚,肃降失司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3)阴阳互资生理:肺阴下输于肾,肾阴上滋于肺 金水相生 肾阳资助肺阳病理: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肺肾阴虚肺肾阳虚,津凝为痰3、(一)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1)疏泄运化生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协调脾胃升降,有利于运化转输脾气健旺,气血生化 濡养于肝,使肝气充和,条达疏泄病 理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脾胃湿热 郁蒸肝胆(2)血液运行生理: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 肝血充足病理

40、:脾虚血液化生无源 肝血不足 脾不统血而出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 藏统失司(二)肝与肾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生理:肝血滋养肾精肾精化生肝血病理:肝血不足 肾精亏损(2)藏泄互用生理: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防肝气疏泄太过。病理:肝肾藏泄失调(3)阴阳互滋互制生理: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肝肾阴阳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互制互用病理:肾阴不足累及肝阴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 -肝阳上亢肾阳虚衰累及肝阳 -肝肾阳虚,阳不制阴 -阴寒内盛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与女子胞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和精血的充养。心:心藏神,心神调节月经来潮和排卵。心主血,心血充养女子胞,影响月经或孕育胎儿。肝:肝主藏血,下注冲脉血海,影响月经和孕育胎儿(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月经及排卵周期。脾: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充养女子胞。脾主统血,固摄和控制月经量。肾:肾藏精,肾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