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共5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98029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贯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加强病原微生物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二、适用范围:微生物实验室。三、执行人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四、操作程序;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对于保证生物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内容,致病性、生物稳定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地方流行性、实验室的性质和职能、涉及的操作步骤和方法。2.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用途选择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管理规程等。3.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的基本要求微生物特性、设备利操作程序、实验室相应的管理等。实验研究开始前进行评估,专

2、业人员评估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的感染后可能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和相对危害程度/等级划分危害类别的高低。不同国家病原微生物流行的状况不同,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分类。一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1. 微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越强,导致的疾病越严重,其等级越高。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与抗血清的防御(被动免疫);卫生措施, 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

3、物宿主或节股功物媒介的控制。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二.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对微生物的危害进行分类,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与危害0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基本一致,但危害程度由4级至I级递减。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比较不同标准微生物危害等级划分与标准我国对具体病原微

4、生物的分类详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名录除对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标准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三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及其对应实验室防护水平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分类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但病原微生物危害分类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关系是相对应而非“等同”的。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危害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害程度分类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列出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应采取的是最低防护水平。第二节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

5、相关因素在实验室工作中通常应根据危害程度分类。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采取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在通过危害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除了危害程度分类,还要考虑其它一些因素, 应收集与拟进行研究或检测的病原微生物的有关资料以及将进行的相关试验的信息,并作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病原微生物的相关信息的获取: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可从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科书中获取。危害评估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工作,它必须考虑到科学的最新进展,研究进展资料可从相关专业杂志或网络获取。病原微生物进行危害评估主要因素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凡能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都是致病生物,导致发病率高

6、、后果严重的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强弱不同,即使同类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毒株也还可以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低感染剂量就可导致发病,同一微生物感染数量越大,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病原微生物对感染个体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体质、免疫状态以及对该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有关。二暴露的潜在后果暴露以后,后果的轻重取决于病质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同时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物的数量,当大病原微生物装人体时,潜伏期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反之,则潜伏期较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不同个体被

7、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最轻的不出现任何症状、最重的发生严重型临床疾病而死亡。对暴露的潜在后果评估,应参考教科书并收集相关资料,突出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1.隐性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2.显性感染或临床传染病3.是否出现个体最严重的结局,发生严重型临床传染病而死亡4. 是否出现个体间的传播三.自然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血液、母婴、虫媒、土壤等途径传播。每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定相同,同一 种传染病在各个具体病例中的传播途径也可以不同,同一种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有一种以上的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因此,气溶胶

8、是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四.操作所致的非自然途径感染因实验操作而造成非自然途径感染的机会是很多-对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可能导致手污染,-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由于手被污染而导致感染性物质的食入或皮肤和眼睛的污染;-破损玻璃器皿的刺伤,使用注射器操作不当可能扎伤而引起经血液感染:五.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病原微生物为了维持其种系的生存,可凭借其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应对外界不利的环境。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

9、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所操作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和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密切相关,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的危险性通常涉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样木的类型以及实验操作等因素。体积大、浓度较高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品生物安全委员会必须对要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位,选择危险性证合的操作技术防扩散仪器和设施。而不需考虑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休积和浓度。七拟进行的实验操作应预先确定拟进行的实验项目实验操作中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步骤,在处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性材料时是否使用可能产生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离心机和混合仪等设备。八.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应收集拟操作的病原

10、微生物的相关治疗与预防措施资料,确定是否有有效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化学药物和抗血清等治疗药物和其他与该疾病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否有针对该传染病的疫苗,同时应考虑该疾病是否有典型的体征和可靠的诊断试剂,以用于疾病监测,在查出可能感染时能及时进行有效的隔离与预防。此外,还应考虑“当地”是否有条件进行上述有效的预防或治疗。九工作人员的素质应对所有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工作人员进行评估: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健康状态对实验室管班者还应进行管理能力与处理紧忽事故能力的测评第三节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评估原则对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从事不同的实验活动,操作者接触微生物的数量、浓度、可能

11、的感染途径是不同的,一旦暴露,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实验活动均应进行危害评估,以指导操作者采取合适的生物安全防护。对于同一病原微生物而言,从事不同的实验活动,操作者接触微生物的数量、浓度、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不同的, 一旦暴露, 其后果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实验活动均应进行危害评估,以指导操作者采取合适的生物安全防护含已知的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对使用已分离并鉴定的,或来源清晰的购买或赠送的病原微生物,可根据对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研究、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相关教科书或其他资料进行危害评价。第四节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1.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评估的结果, 确保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2.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制定微生物操作、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与监督程序。3.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参考资料。4.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的依据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