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共23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2045680 上传时间:2022-04-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共2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共2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共2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病原微生物危害性评估报告 第二版文件编号:XXX-XXX-PG生效日期:XXXX年XX月XX日XXX医院XXX科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序 号主 题 内 容代 号页 码1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XXX-XXX-PG-1122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XXX-XXX-PG-24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XXX-XXX-PG-374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XXX-XXX-PG-4115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危害评估XXX-XXX-PG-518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1. 细菌的传播与致病1.

2、1 鲍曼不动杆菌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是人类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的正常菌群,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科成为重症科室的定植菌,可引起各种感染和医院感染。是不动杆菌菌种感染率最高的,可引起腹膜炎、脑膜炎、骨髓炎和关节炎菌血症和肺炎等。鲍曼不动杆菌已经发现看多重耐药菌株,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在中国台湾地区大25%,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地区大20%左右,所以每个分离菌株都应进行药敏试验。2.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2.1 本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或球杆菌,约1.01.5m1.52.5m,单个或成对排列有时成丝状或呈短链状,无芽胞及鞭毛,无动力,有荚膜。严格好氧,在2030生长,大部分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345

3、。在所有普通综合培养基上均能生长。2.2 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3.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3.1 标本采集:来自与临床的各种标本如血液、尿液、脓汁、下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脑脊液等。3.2 涂片镜检:细菌培养阳性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3.3 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3.4 生化鉴定:氧化酶阴性。4. 细菌的防治4.1 鉴定出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行治疗4.2 在实验室以及病房中注意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鲍曼菌株 5. 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5.1操作要求:5.1.1

4、 实验时,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5.1.3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溅出。5.1.4 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使用过的一次性针、注射器、玻片、加样枪头等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5.1.5 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夹子或镊子,放入加有一定浓度的84消毒液锐器盒中浸泡消毒。5.1.6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

5、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5.1.7 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5.2 安全设备:5.2.1 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5.2.2 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眼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5.2.3 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大褂、罩衫

6、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或缓冲间。5.2.4 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1.细菌的传播与致病1.1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水、空气、土壤以及正常人体皮肤、呼吸道与肠道黏膜中,是条件致病菌,当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治疗等原因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起感染。可引起烧伤创面感染、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等。1.2 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患者,经抗生素治疗3-4

7、日后,原来敏感的抗生素易变成耐药。因此对严重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要经常做抗生素药敏试验。2.细菌的生物学特性2.1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可产生溶血,菌落周围有不规则突出,菌落表面有金属光泽。、3. 实验室检查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3.2染色镜检:为革兰阴

8、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3.3分离培养:接收临床标本后痰、灌洗液、支气管刷检物及脑脊液接种于血平板、中国蓝、巧克力平板上,其他体液及分泌物标本接种于血平板上3.4生化鉴定:氧化酶阳性。 4.细菌的防治4.1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同时提高医院内的消毒水平以及症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水平。4.2在治疗方面,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冲洗或局部应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坏死组织必须扩清,而脓肿则必须引流。5.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5.1操作要求:5.1.1实验时,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要求严格做好防

9、护措施方可进行实验,否则不应进行实验操作。5.1.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5.1.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5.1.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5.1.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5

10、.1.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5.1.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5.1.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5.1.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

11、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5.2安全设备:5.2.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5.2.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剧烈震荡或混匀、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5.2.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5.2.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

12、到面上。 5.2.5在实验室内,必须穿白大褂内穿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白大褂必须留在实验室内,并定期更换干净的白大褂。污染的白大褂应放在指定位置,在规定时间送往洗衣房洗涤,一定不能带回家中。5.2.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与致病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

13、菌肠毒素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1.3途径污染食品的途径: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1.4 肠毒素形成条件包括:存放温度,在37内,温度越高,产毒时间越短;存放地点,通风不良氧分

14、压低易形成肠毒素;食物种类,含蛋白质丰富,水分多,同时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肠毒素易生成。1.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2.1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m左右,显微镜下呈单个、成双以及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葡萄球菌属,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诊断3.1 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痰液、

15、脓液、创伤分泌物、尿液、粪便和呕吐物等。3.2直接涂片镜检:直接涂片检查在正常情况下呈无菌状态的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检出革兰氏阳性,显微镜下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直径0.5-1m的球菌。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3 分离培养:一般选用血平板,接种于血平板,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透明的溶血环。3.4 鉴别实验:3.4.1 血浆凝固酶试验:3.4.1.1 玻片法:取血浆0.5毫升或两滴滴于载玻片的中间位置,用接种环挑取适量菌落,先在血浆旁边的干燥位置研磨菌落,然后混入血浆混匀,观察是否有凝集。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4.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预防:4.1.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

16、污染食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定期对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患局部化脓性感染(如疥疮、手指化脓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化脓性肺炎、口腔疾病等)的人员要暂时停止其工作或调换岗位。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及其制品的污染:如牛奶厂要定期检查奶牛的乳房,不能挤用患化脓性乳腺炎的牛奶;奶挤出后,要迅速冷至-10以下,以防毒素生成、细菌繁殖。奶制品要以消毒牛奶为原料,注意低温保存。对肉制品加工厂,患局部化脓感染的禽、畜尸体应除去病变部位,经高温或其他适当方式处理后进行加工生产。4.1.2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贮藏食物,以防肠毒素形成;在气温高的春夏季,食

17、物置冷藏或通风阴凉地方也不应超过6小时,并且食用前要彻底加热。4.1.3 无菌措施(如检查病人前后彻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关重要。已被感染的病人应与其他易感病人隔离,患有活动性葡萄球菌感染,即使是局部性的感染(如疖)的医护人员,在其感染治愈前不得接触病人或器械。无症状的鼻腔带菌者,除非所带菌株十分危险或被怀疑为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一般不必隔离。4.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与药敏4.2.1脓肿引流,抗生素(重症病人需肠外给药)和全身支持疗法。培养标本应在开始治疗前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4.2.2医院获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数社区

18、获得的菌株,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有耐药性。大多数菌株对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苯甲异噁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菌素,头孢拉定,头孢羟唑,头孢西丁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卡巴培南类(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是敏感的。5.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5.1操作要求:5.1.1 实验时,必须按照生物安全要求严格做好防护措施方可进行实验,否则不应进行实验操作。5.1.2 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化妆和存放食物。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5.1.

19、3 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5.1.4 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实验室使用剪刀、削铅笔刀、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5.1.5 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套针头套时不得使用双手操作,防止扎伤),将针头拔下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的有效氯溶液的锐器盒中,注射器放入危险物品专用垃圾袋中,经高温消毒之后再拿出实验室另作处理。5.1.6 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5.1.7 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

20、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5.1.8 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5.1.9 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5.2 安全设备:5.2.1 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

21、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5.2.2 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剧烈震荡或混匀、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5.2.3 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5.2.4 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5.2.5 在实验室内,必须穿白大褂内穿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白大褂必须留在实验室内,并定期更换干净的白大褂。污染的白大褂应放在指定位置,在规定时间送往

22、洗衣房洗涤,一定不能带回家中。5.2.6 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1.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传染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约10的人为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约有1000万慢性肝炎病人,全世界共有乙肝病毒携带者3.5亿,我国占1/3。我国每年新发病例200万,其中2025%为乙型肝炎。1.2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经过肠道

23、外途径传播,其典型的传播途径是输入污染的血及血制品。 HBV的传染性很强。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及Dane颗粒,因此,HBsAg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其新生儿容易感染此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世界范围的乙肝病毒传播源。1.3肝炎的前驱表现为突然厌食(对香烟厌恶也是早期的一个特征性表现),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和发热,体检可见不同程度的黄疸。2.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圆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还有直径22nm的圆形和管形颗粒。这种颗粒为乙

24、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2.1形态与结构:2.1.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2.1.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

25、酶活性。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2.1.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2.2基因结构:目前,已可从感染HBV病人的血清中及感染肝脏提纯的病毒核心中分离出环状双股DNA,从而确定HBV属DNA病毒。目前,由于克隆化DNA完整核苷酸已经确定,现已证实HBsAg和HBcAg都是由Dane颗粒的DNA所编码,并且二类基因存在同一DNA分子上。S区可分为二部分,S基因和前S基因。S基因能编码主要表面蛋白。S基因之前是一个能编码163个氨基酸的前S基因,编

26、码Pre S1和Pre S2蛋白。C区基因包括前C基因和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75%以上,编码病毒体DNA多聚酶。X区可能编码有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3.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3.1.急性型肝炎:3.1.1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3.1.2 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 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

27、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3.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3.2.1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3.2.2 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3.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3.3.1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3.4.重型肝炎:3.4.1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异常: 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HBV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但H

28、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3.4.2亚急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3.4.3慢性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r-GT,胆固醇明显升高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4.乙肝病毒的预防及治疗4.1.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乙肝在我国人群中的普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

29、BsAg伴有HBeAg的双阳母亲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15982有关规定执行。4.2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慢性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与学习。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和行业卫生,所用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

30、独使用。4.3对病人、接触者及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疫情监测:乙型肝炎是法定传染病,各地设专人负责监测和管理全国肝炎监测网工作。要求各地区医院对乙肝病人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进行病例报告。全国肝炎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数字按月统计发病数,死亡数,按年统计发病率,死亡率,对临床可疑病例作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监测抗HBcIgM抗体)确定误诊和漏诊率以核实疫情。人群中乙肝指标的监测:人群中HBsAg、抗HBs和抗HBc的监测可反映人群中乙肝病毒流行率及免疫状况,对指导乙肝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流行期措施: 乙型肝炎在我国常年散发突然的暴发流行常见于血制品的污染、毒品使用人群,应特别做好血制品管理工作,打

31、击贩毒以阻止暴发流行,控制流行的首选方法是新生儿免疫接种,降低下一代感染率4.4.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洒、过劳或损害肝脏药物。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4.4.1急性肝炎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休息与隔离饮食清淡条件具备时,急性丙型肝炎应进行抗病毒治疗。4.4.2轻度慢性肝炎还需对症和抗病毒治疗。休息:饮食:进食蛋白质 对症治疗:包括降低转氨酶制剂。停药后容易产生ALT反跳。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渐停药。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抗病毒治疗:a. 干扰素b. 核苷类似物 4.4.3

32、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疗以外,应加强护肝治疗,包括定期输注入血清白蛋白和血浆,其剂量和疗程视血液内白蛋白浓度而定。5.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安全防护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乙型肝炎病毒属于三类,BSL-2。防护对策包括避免暴露和暴露后管理。避免职业性血液及体液暴露是实验室预防HBV传播的主要措施,然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和血液携带病原暴露后的管理是完整的预防感染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应让员工知晓关于即时报告、评估、咨询、处理和跟踪置医务人员于血液携带病原感染危险的职业暴露的书面方案。5.1避免暴露措

33、施实验室管理者应建立关于去除或减少员工职业暴露的书面的暴露控制计划。暴露控制计划应包括暴露确定(exposure determination)、贯彻应遵守的操作方法(methods of compliance)的日程和措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和暴露后评估与跟踪、让员工了解危险、暴露记录等等。应人手一册,应与法规一致。该计划应每年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变化的影响职业暴露的工作任务、程序和岗位。应对实验室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和安全再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操作的意识。在医疗服务中执行普遍预防原则。普遍预防是一种感染控制的方法,它将所有人的血液和一些体液当作具有潜在HBV传染性的标本来处理。实验室管理

34、方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改善设施以减少职业暴露。如逐步采取无针头系统(needleless systems)和工程化防护锐器损伤的锐器(sharps with engineered sharps injury protections)以减少针刺及锐器损伤和暴露。实验室员工应严格按照应遵守的操作方法操作,处理临床标本时采取普遍预防措施。5.2暴露后管理管理者应建立包括对员工暴露后的跟踪、事故报告要求的暴露控制计划。提供暴露后处理的医生应24小时在岗。应储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乙型肝炎疫苗以便及时施与。负责提供暴露后管理的医生应

35、熟悉评估和处理方案。应教育实验室员工,一旦职业暴露发生,应立即报告。尤其是因为在暴露后尽能可快地施与HBIG、乙型肝炎疫苗对大多数暴露有效。处于职业暴露于血液携带病原危险的实验室员工应熟悉暴露后管理的原则,应将该原则作为定岗和岗位继续培训内容的一部分。5.2.1暴露点(exposure site)的处理伤口和接触血液或体液的皮肤位点应以肥皂和水洗涤;黏膜应以水冲洗。没有证据支持使用抗菌剂处理伤口或挤压伤口以排出液体可进一步减少血液携带病原传播的危险;当然,也不禁止使用抗菌剂。不推荐使用腐蚀剂(如漂白粉)处理伤口,也不推荐在伤口处注射抗菌剂和消毒剂。5.2.2暴露报告如果职业暴露发生,暴露情况和

36、暴露后管理应记录在个人暴露的机密医学记录(通常为医疗机构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表格)里。并且,管理者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要求,记录和报告职业损伤和暴露。5.2.3暴露和暴露源(exposure source)的评估5.2.3.1暴露评估应基于暴露物质类型、暴露途径和暴露严重程度评估暴露传播的可能性。血液、含有可见血液的体液或其它潜在感染性体液(包括精液、生殖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腔液、胸腹水、心包液和羊水)和组织是具有血液携带病毒感染性的。通过穿皮损伤或黏膜接触暴露于这些液体或组织使实验室员工处于血液携带病毒传播的危险,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而且,在研究实验室和产业实验室,直接接触(如没穿戴个人防护装

37、备或个人防护装备没有有效地保护皮肤和黏膜)浓缩病毒是要求临床评估的暴露。对于皮肤暴露,仅暴露于以上列出的体液和皮肤完整性受损(如皮炎、擦伤或开放性伤口)时需进行跟踪。5.2.3.2暴露源评估应对导致职业暴露的暴露源个体的血液或体液进行评估,以确定其HBV的感染状况。暴露时的可利用的医学记录信息(如实验室测试结果、入院诊断或以前的病史)或来自暴露源个体的信息,可确证或排除血液携带病毒感染。如果暴露源的HBV感染状况不清楚,应通知事件的暴露源个体来进行血液携带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测试。测试暴露源个体,应取得暴露源个体的知情同意和遵守适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应给予感染HBV的暴露源个体适当的咨询服务和处理

38、。任何时候都应保护暴露源个体的医密。确定暴露源个体HBV感染状况的测试应尽可能快地执行,应采用最合适的测定方法,快速地获取结果。在作出暴露后管理的决定以前,没必要作阳性反应的确证试验,但在通知暴露源个体以前应完成确证试验测试如果暴露源是未知的或不能测试的,应根据流行病学评估暴露发生的具体情况信息,确定传播HBV的可能性。确定的情形和暴露类型可提示危险的高低;应对感染源物质来源的普通人群(机构或社团)的HBV流行情况作重点考虑。例如发生在静脉注射毒品高流行区的暴露或戒毒治疗机构的废弃针头暴露比发生在老年人家庭护理的暴露的传播危险高得多。不管是否知道暴露源个体,不推荐对涉及暴露的针头或其它锐器进行

39、测试。这种测试的可靠性和结果解释尚值得怀疑,并且测试对锐器处理者具有潜在危险。当评估暴露源个体的可能的HBV感染情况时,应考虑的信息包括:实验室信息如HBV测试结果、免疫学检查和肝脏功能(如ALT)、临床症状和最近3个月的HBV可能暴露史。5.2.4 HBV的暴露后预防与管理对穿皮或黏膜血液暴露,作出提供预防决定时应考虑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暴露源的HBsAg状态、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这种暴露通常涉及进行过乙型肝炎免疫的员工。对未免疫接种的员工的血液或体液暴露,应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对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如果知道)进行评估。伤寒、副伤寒沙门

40、菌的生物危害评估1、细菌的传播与致病1.1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少部分也可通过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沙门菌还可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杀灭的细菌进入小肠,在肠腔内碱性环境、胆汁和营养物质的适宜条件下繁殖。伤寒沙门菌入侵肠黏膜,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因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属潜伏期,患者无症状。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相当于初期)。病

41、程第23 周, 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全身,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来自胆囊的伤寒沙门菌,部分通过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加重肠道病变。在所有肠道病原感染中,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是最严重的,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伤寒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则主要是由于病灶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随着机体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发展,细胞内伤寒沙门菌逐渐被消灭,病变亦逐渐愈合,患者随之恢复健康。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副伤寒致病机制与伤寒类似。1

42、.2 从临床表现上看伤寒的潜伏期为723d,一般为1014d。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梯形上升,可在 57d 内高达3940。病程第23周常出现伤寒的典型表现,如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d;出现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尚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常有相对缓脉或有重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于病程713d皮肤出现淡红色玫瑰疹。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逐步下降。病程第5

43、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1.3 副伤寒甲、乙潜伏期为215d,一般在 810d。起病时可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23d后出现发热等伤寒临床表现,胃肠炎症状减轻。弛张型发热较多见,每天波动大,热程较短(副伤寒甲平均3周,副伤寒乙2 周),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明显(副伤寒乙尤为多见)。玫瑰疹出现转早、较多、较大,颜色较深。1.4 副伤寒丙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体温上升快,不规则热型,常伴寒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其次为伤寒或胃肠炎型。热程一般约23周。2、细菌的生物学特性2.1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大小0.

44、71.5m2.05.0m,多具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芽胞无荚膜。兼性厌氧,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537,Ph6.87.8。它们对营养的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出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但沙门菌经人工传代后会从光滑型菌落逐步过渡为粗燥型菌落。不发酵乳糖,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中心呈黑色。2.2 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具有的抗原结构包括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表面抗原。O抗原具有耐热性,能耐受1002.5h,它是分群的依据,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能够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表现出颗粒状凝集;H抗原为不稳定的蛋白质抗原,加热或用乙醇处理均会被破坏。沙门菌的H抗原有两个相,

45、第一相特异性较高,在种间不同。第二相为非特异相,为沙门菌属共有。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表现为絮状沉淀;表面抗原包括Vi、M和5抗原三种,Vi抗原不耐热,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即可破坏,经人工培养基传代后也易失活。新分离的伤寒以及副伤寒丙沙门菌常带有此抗原,它位于菌体的最表层,有抗吞噬及保护细菌免受相应抗体补体的溶菌作用,当Vi抗原存在时可用于分型,但它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必须在血清学鉴定时加以注意;M抗原又称粘液抗原,虽不能用于分型,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5抗原可被1mol/L的盐酸所破坏,属于

46、一种表面抗原。2.3 沙门菌的抵抗力都不强,加热601520min即被杀死。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它们对胆盐和煌绿等染料有抵抗力,可以此制备选择性培养基。3、细菌的实验室检查3.1 血常规白细胞数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3.2 病原菌培养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依据。伤寒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约为50%,第4周后不易检出。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亦较长。粪便培养于伤寒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伤寒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操作不便,病者不适,很少应用。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亦可获伤寒沙门菌,但不作为常规。3.3 肥达(Widal)反应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效价亦较高,并可维持数月。有少数患者抗体阳性较迟出现,或者抗体效价水平较低。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O”抗原为伤寒沙门菌3.4 和副伤寒甲、乙、丙杆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检出高效价“O”抗体不能区别四种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四者的鞭毛抗原(“H”、“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