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案(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673769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优秀教案(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说》优秀教案(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优秀教案(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优秀教案(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师说教案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2、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

3、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

4、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苏轼 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19岁进军长安,三

5、试不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河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三起三落1.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3.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刑史(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

6、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1.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 2. 古文运动 观点主张 :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文道合一 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句读(d u) 或不焉(fu )经传(zhun ) 从师(cng)读书(d) 不能(b ) 传道(chun )从容(cng) 聃(dn) 蟠(pn) 苌弘(chng) 近谀(y) 贻(y)冉(rn) 潘(pn) 长幼(zhng) 须臾(y) 怡(y)谀(

7、y ) 苌(chng )聃( dn ) 郯(tn )欤( y ) 蟠(pn )经传(zhun ) 贻( y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

8、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

9、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

10、,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11、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

12、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

13、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段落论点及主要论据作用 一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全文总纲二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 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三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附记:赞扬 四、

14、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