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论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13630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主义论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民族主义论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主义论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主义论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主义论文 -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在德国兴起。早在 1807 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后来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塔尔提出“民族精神”和“整体精神”的概念。冯特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下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1900-1920 年),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 个 体 意 识 是 无 法 对 它 加 以 说 明 的 ” 。 ( 注 :Wundt,W.Elements of Folk Psychology.New York:Macmoillan,1

2、916.p.3.)于是,他以语言、艺术、神话、道德、法律、宗教、社会风俗习惯作为实例,研究民族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详细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从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的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和海南均进行过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注:参见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 1990 年版,第 581 页。)现在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范围已扩大到国内 56 个民族。可以说,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兴未艾。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

3、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 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

4、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 1983 年第 4 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 1982 年第 2 期;顾学 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84 年第 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 1990 年第 3 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 1989 年第 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5年第 1 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

5、、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 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

6、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 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

7、理论 ,宁夏社会科学 1992 年第 1 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 1991 年第 4 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 1990 年第 3 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6 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 1990 年第 2 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

8、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 (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 (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 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

9、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 年第 2 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 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

10、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 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1 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

11、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 ,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

12、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 。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 ,

13、云南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5 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 1986 年第 6 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 1990年第 4 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

14、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 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4 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 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 年第 6 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

15、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4 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 :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 1989 年第 4 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 3 期。)那顺呼吁重视对

16、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2000 年第 1 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 1998 年第 1 期。)南文渊则综述了 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 1997 第 3 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 1998 年第 1 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6 年第 4 期。)马丽

17、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1 期。)云公保太探讨 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 1993年第 2 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 1992 年第 1 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2 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 1994 年第 4 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

18、: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 1989年第 4 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 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

19、会科学战线 1989 年第 2 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 年第 4 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 1985 年第 4 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 研究 1987 年第 3 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

20、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 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 年第 1 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3 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

21、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 2000 年第 4 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 1994 年第 12 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 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 1992 年第 2 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

22、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 世纪 80-90 年代发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 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1

23、期。)由于李尚凯对 20 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 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 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决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研究者则一直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

24、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 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如果民族学研究民族心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

25、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很大。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一 定的说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

26、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必须采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 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在认识客观

27、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态度,如满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妒忌、惧怕、愤怒、悲伤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肯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计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差异,它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 包括人的智能、知识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

28、民族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 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 2002 年第 3 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

29、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 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中,素质特指民族心理素质,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质,而素质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096 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保护,避免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

30、,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 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83 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营养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单,则心理活动越简单;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活动则越复杂。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 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

31、、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第 115 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 2002 年第 3 期。 )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

32、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多年来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近年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仍是许多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 素质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

33、较研究。(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1 年第 1 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 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差异会逐渐扩大,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

34、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 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9 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研究

35、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71-342 页。)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研究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一直束缚着研究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

36、因此熊锡元先生倡导的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研究( 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 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民族理论研究 1992 年第 3 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同,即从选题开始,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撰写科研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非实验法,而非实验法又有五种具体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研究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第 1 期。)心理学者使用这些比较规范的

37、研究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许多重复的研究项目出现,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 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研究前景光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38、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畴的内容很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经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 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0 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果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39、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6-238 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入地进行民族研究,必须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

40、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如果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将结出 累累硕果。 第二,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

41、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积极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善于 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论文,并积极倡导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旺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

42、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 实施需要西部各个民族的配合,各个民族要配合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 第三,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样,它必须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这方面,我国的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的资深前辈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前所述,他们在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民族心理发展规律,对一些民族心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随着西部大开 发以来兴起的对西部各个民族心理方面的研究,民族学和心理学工作

43、者将会在大量的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研究方面积累可观的素材和成果,可以总结出西部个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西部民族心理发展规律。中国的西部又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此可以升华到对整个中华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研究过程中,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 第四,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绝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方法,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时代。民族心理 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实地调查法方面,因为每个民族心理的发展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特定的时代受时代的政治、经

44、济和文化的影响。因此,今后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将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方法的结合。在历时性研究方面,“首先逐个分离出重要的心理现象,然后按照普通心理学分析个体意识的通常模式去追溯这些心理现象的发展过程,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整个世界的态度、见解及感情等”;(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4 期。)在共时性研究方 面,对民族心理学所关注的各主要发展阶段进行研究,而这些阶段各自所涉及的现象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法,不仅比较我国 56 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且也比较我国民族与全世界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民族乃至全世界民族心理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