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513223 上传时间:2022-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 第 一 节 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 (公元10171073年)间人。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

2、系。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 列传道学载: 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宋史 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

3、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 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 朱震传中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为高宗讲易时,在进周易表中亦曾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朱熹是坚持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者,他不同

4、意朱震 “修传周敦颐”的说法,只勉强承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而图仍系周敦颐所自作。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中说: 张忠定公 (张咏)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巨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耳。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中说: 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 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是以尝窃疑之。及得志文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 中肯定周敦颐作图及图说。他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而且认为太极图应列为通书之首篇;更认为周敦颐道学之

5、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 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叙所著作,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 (船山)认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离”图是陈抟所传,其余则皆为周敦颐所自作。思问录外篇: 太极第二图,东有坎、西有离,颇与玄家毕月鸟、房曰兔,龙吞虎髓、虎吸龙精之说相类,所谓互藏其宅也。世传周子得之于陈图南,愚意陈所传者此一图,而上下四图,则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陈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易学辨惑 太极图说辨中说,周敦颐“得图于方士,得偈于释心证,而后推墨附儒,

6、借大易以申之,更为太极图说”。认为此图非易,为老、仙、释淆乱之作。太极图说辨中说: 太极图者,并刃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 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但缀说于图,合二途为一门,又惧老氏非孔孟之正道,不可以传来学,借大易以申其易,混二术而总冒以儒。 清毛奇龄依据:张南轩所说周濂溪之学始宗陈希夷,后从穆修、邵康节游,又尝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胡汲仲大同论所说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传,周子之传出北固 (润州)竹林(鹤林)寺僧寿涯;胡双湖一桂启蒙翼传所说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僧寿寺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传二程等说法。认为周敦颐的太

7、极图端绪于陈抟及僧寿涯,所谓“方士所传,老僧所授”,周敦颐合二氏加以修饰,绘制出了太极图。他在所撰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中肯定周敦颐传太极图: 闻之汉上 (朱震)所进图在高宗绍兴甲寅,而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在徽宗政和之丙申,况其图后注云:右太极图周惇实,茂叔传二程先生,其称惇实,则在英宗以前,未经避讳改名之际,其图之最真最先已暸然矣。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基本上都肯定周敦颐作了图及图说。而自宋以来,持异议者亦复不少,如宋陆九渊、清朱彝尊可为代表。如朱熹答陆子静书 记载: 象山陆九渊书云: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 。 陆九渊最根本的理由是,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在 “太极”之上又加“无极

8、”,“太极”是儒家宇宙本原的术语,而“无极”乃道家宇宙本原的术语,周敦颐是儒家,他所著通书亦不言“无极”,故断定图与说非周之作。可是他又有所犹豫,接着说: 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是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盖已知其说之非矣。此言殆未可忽也。 及至清代,朱彝尊撰太极图授受考,在该文的前部分也说: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周敦颐取而转易之,更名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可是在该文后部却又拐弯抹角怀疑周传太极图之说。他写道: 山阳对积作元公 年表,书庆历六年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珀假促南安,因与先生为友,令二丁师之,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

9、,尔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考是年元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知彬县,自是而后,二程子未闻与元公觌面,然则从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状云:“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未知其要,泛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后得之”。绎其文,若似乎未受业于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复出入于老、释邪? 言外之意,即程颢并不曾受图及说于周敦颐,由于程颖多年出入于老、释,则图及说可能为程颢所作,非周敦颐所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潘兴嗣、胡五峰等与周敦颐同时,而且关系较密切,朱熹根据他们的记述加以考订,是比较可靠的。陆九渊、黄宗炎、朱彝尊等之所以有疵议,关键在于儒道相绌,出发于维护儒家尊

10、严,千方百计要摆脱周敦颐开创的道学吸取了道家 “无极”之旨的说法;可是在事实面前,又只能无可奈何地游移其词,甚至如黄宗炎在承认之后却又痛斥这是“奉螟蛉为高曾”、“戴僭窃为君父”,不免失之偏激。其实朱熹早就力辟关于周敦颐吸取道家“无极”为宇宙本原的说法。据国史周敦颐传所载太极图说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觉察到这样会过份抬高道家,有损儒家尊严,于是他在考订太极图说时,便删去“自”、“为”,并且一再解释“无极”乃是指“太极”的原始体性,无声、无嗅、无形。在太极图说解中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其实,这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第 二 节 太极图、太极图说蘊义 据周子全书卷一记载,经朱熹整

11、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曰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

12、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元脱脱撰宋史 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校,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关于周敦颐太极图,我所见到流传下来的图式,有好几种。 (一)朱震向来高宗所进周敦颐太极图。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胡安国荐于高宗。既至,高宗问以易、春秋之旨,他把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进给了高宗。据清代毛奇齡太极图说遗议所抄录朱震易挂图上卷太极图,其图示: 自上而下,首圈为 “阴静”。次圈为“坎离匡郭”图。首、次圈表示自“无极而太极”。“坎离匡郭图”外边的一轮,左边白表示“太极动而

13、生阳”,右边黑表示“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第二轮黑白相错,左黑右白,表示“静极复动”;第三轮白黑相错,左白右黑,表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第三圈的“阳动”与五行相生联在一起,表示太极生两仪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行。?=相生图至首圈“阴静”,就体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图中下小圈,表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第四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产生了人类。第五圈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朱熹所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

14、(公元1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得程氏正传,非常重视太极图。他校订周敦颐著作,太极图便包括在内。宋史朱熹传载,朱熹著有太极图解。周子全书中录朱熹考订的图示为: 据朱子图解,大意是: (第一圈)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第二圈)此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中者,其本体也。左圈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右圈者,阴之静也,之体所以立也。(第三圈)此阳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者,阳之变也;者,阴之合也。(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第五圈) 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然形,右圈之为也;神,左圈之发也

15、。五性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是以一动一静,各臻其极;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盖中也,仁也,感也。所谓左圈也,之用所以行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右圈也,之体所以立也。中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于是乎立,而天地曰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 (三)黄宗炎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所录周茂叔图。黄宗炎,明末清初人,黄宗义(梨州)之弟,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学行与宗羲埒。在他所撰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中,亦录有周敦颐太极图,与朱熹所考订的太极图相比较,两者有所不同;即在太极图说辨内,“辨曰”中之五行图亦与黄宗

16、炎所录周茂叔图有不同处。是本来有所不同,还是刻板者之误? 姑录之以供查考 周茂叔图 (自上而下,顺而生人) 黄宗炎认为周敦颐得此图于穆修,而其端绪则为陈抟无极图。故在其辨说文中将此图与无极图两下比较,作了一点辨别性质的解说。扼要择录于下: 茂叔握方士之实,悟老氏之指,而蒙以大易之名, 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是为次,乃更“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气生于理,落为气质之性,是为又次之,乃更“五气朝元”名,曰“五行各一性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

17、女,是为又次,乃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是为最下之,乃更“元牝之门”为“化生万物”。就其义而详绎之,又与方士乖矣。方士之元牝炼化,本属两层,其用功亦有次第,故作为二图。茂叔之男女万物,直至一气所生,则无分先后,二图之内,一为赘疣。方士之五气朝元,言化气化神之后,堕肢体,黜聪明,搜一身之五藏,悉守其神气,然后能坎离交媾,火不炎上,水不润下,而金丹圣胎成矣。茂叔于此二图,先有条理而后有气质,吾不知气质未露,条理安托,紊其先后,义亦背畔矣。方士之还虚归无,又合于元牝,上下始终周旋无间,最上一图与最下一图,分而合,合而分,会之不可言一,离之不可言二,

18、所以成长生妙。茂叔于此为天地化生之本,虽得老氏之正宗,而于此图则未免牵强,又欲合以大易,则更不伦矣。 (四)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也对太极图作了图解。其中说: 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园圈尔,非有匡郭也。如绘珠之与绘环无以异,实则珠环悬殊矣。珠无中边之别,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亦无内外虚实之异。从宋者说,竟作一园圈,围二殊五行于中,悖矣。此理气,遇方则方,遇园则园,或大或小,絪緼变化,初无定质,无已而以园写之者,取其不滞而已。王充谓从远观火,但见其园,亦此理也。 又说: 图有五重,从上而下,今以此图首北趾南,顺而悬之,从下而窥之,则阳东阴西,其位不易矣。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所谓动极静极者,言

19、动静乎,此太极也。 阳含静德,故方动而静;阴储动能,故方静而已动。故曰:动静无端,待其极至而后大反,则有端矣。 我认为太极图的构图有五重, (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 “无板”一词,原出于道家: 知白守黑,复归于无极。 (老子知其雄章) 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庄子在宵篇) 物之终始。初无极已。 (列子汤问夏革篇)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仝上) “无极”是道家所主张的宇宙本原。 “太极”一词,原出于儒家。尚书洪范:“惟皇作极”、

20、“皇建其有极”。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儒家所认为的宇宙本原。 “无极而太极”,实际上是依据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承认道家所说的“无极”是宇宙最原始的本原。 阴静阳动,其真谛在于太极图说中所说的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个提法亦原出于道家,道德经:“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五气顺布,五气指五行之气。五行说原出于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东汉周易参同契把一二三四五当作水火木金土的系数,把五行分为三个五。即中央土为一五,表示天五生土;左边火与木为一五,表示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右边水与金为一五,表示天一生水,地四生

21、金。三五终归于下面的园圈,表示归于一元。周敦颐据此改为“五气顺布”。 顺以生人,即太极图说中所说: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说明“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其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原出于易系辞。礼记礼运称人为“直行之秀气”,尚书泰誓称人为“万物之灵”。 万物化生,即太极图说中所说: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易系辞:“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包涵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周敦颐认为社会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是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性所派生的,因此五常之德与自然的五行之性一样,是绝对合理的、永恒的。正如朱熹在语类卷九十四中所说: “太极便是

22、性,动静阴阳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义礼智信,化生万物是万事”。又说:“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总之,太极图所讲的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的关系。在其宇宙生成论及社会伦理思想方面,明显的是儒道杂糅。另附一篇解说太极图的文章太极图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宇宙生成过程所作的图示归纳,并有简单的文字说明,谓之太极图说。图共有5个层次,大小10个圆圈,有11条线相连接,外加图题26字,说共249字。全文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

23、,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 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物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曰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气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这么简单而系统的一图

24、一说,自它产生之曰起,就在学术界产生了空前的反响,至今还争论不休。说的第一句话无极而太极,在宋人修的国史本传上作自无极而为太极。对这句话历来有争论,南宋朱熹认为自、为二字是修史者妄增。若以国史所说,可理解为无生有:若以无极而太极为据,则可理解为无极即太极,是气生万物。现代学者对此莫衷一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国史所说应是修史者的篡改,无极而太极比较符合原意。太极图说文约而意深,全文可分四部分:自无极而太极至太极,本无极也是第一部分,为宇宙论;自五行之生也至变化无穷焉是第二部分,讲万物化生论,自惟人也得其秀至小人悖之凶为第三部分,讲人性论;余为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图的第一个大圈,表示宇宙万物所自

25、出的太极。无极是周敦颐宇宙本体论的最高范畴,是一种非感官所能觉察的无形的存在形式,是宇宙的本原。由于无极在图中无法表示,只好以文字说明,在太极前加无极,表示太极所自出。图的第二个大圈是阳动阴静,中间小白圆为太极。太极左右分为两个半环,左为阳为动,右为阴为静,两个半环各有黑白相间,白为阳,黑为阴。左边两白一黑,说明阳中有阴,动中有静;右边两黑一白,说明阴中有阳,静中有动。太极是阴阳的总括,它通过自身的动静产生出阴阳二气,它的自动中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图的第三层即由水、火、木、金、土5字6个小圈11条线组成,表明阴阳二气的变化产生丁五行、四时、万物。同时,太极图说对宇宙生成万物的过程又作了逆推

26、表述,即五行是一个阴阳,阴阳即是太极,太极本是无极,这说明了宇宙生成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的顺序变化。宇宙的生成由无极发展为五行,表示宇宙由气状阶段进入到了有形有质的阶段,五行不仅在共性上有别于二气,而且在个性上也有了相互间的质的不同。图的第四层题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用一大圈表示。图的第五层题为化生万物,用一大圈表示。这两层的意思是说,万物的化生过程,由无极的真气产生了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气又产生了乾坤之道,然后乾坤二气的交感就化生出了万事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分化演变逐渐形成了这个世界。太极图说以简约的图示和文字说明了由无极生阴阳,由阴阳生五行,再由五行相互作用生成万物,万物衍化形成世界的宇宙演化生成过程。这一宇宙论,标志着理学体系的奠定,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