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13028209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B、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C、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四、与作

3、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五、拓展延伸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六、巩固练习。1、重点词语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 )灵:(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6)何陋之有? 何:( )2

4、解释古今异义词。无案牍之劳形古意_ ; 今义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今义_;3翻译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何陋之有?4、阅读文段做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_.(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_.(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的愿望和_的生活情趣。这

5、篇短文采用了_的写法。答案:一、 A、xn hng r d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6、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3、(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

7、文劳累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调素琴,阅金经(3)鸿儒(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爱莲说学案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8、)淤()濯()涟()蔓( )亵()噫()鲜()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B、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C、翻译下列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

9、似之处呢?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六、巩固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0、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2、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简答。(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1、;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全文的中心句是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

12、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一、1、 A、fn y zhu lin mn xi y xin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2、言之有理即可。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

13、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五、言之有理即可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是花中的君子。(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1)莲,花之君之者也(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