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诗品中的体现李轶婷.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56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镜与灯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诗品中的体现李轶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镜与灯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诗品中的体现李轶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镜与灯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诗品中的体现李轶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镜与灯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诗品中的体现李轶婷.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镜与灯 文学批评四种理论在 诗 品 中的体现 李轶婷 ( 山西大学文学院 , 山西 太原 030006) 摘要 : 钟 嵘 诗 品 中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与艾布拉姆斯在 镜与 灯 中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四大理论有诸多类似之 处 。 本文旨在借助 西方文论的文评视角 , 对 诗 品 的价值有 一 重新认识 , 发现 研究的弊端与疏漏 , 以此推动古代文论研 究的发展 。 关键词 : 文学批评 ; 模仿说 ; 实用说 ; 表现 说 ;客观说 ; 诗 品 中图分类号 : GI206.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8881( 2010) 03- 0119- 02 艾布拉姆斯在其名 著

2、镜与 灯 中 , 以图例的形式提出 “ 艺术批评的坐标 系 ” 即作 品 、 艺术 家 、 世 界 、 欣赏者以及四 者的联系如图: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他认为 : 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 四个因素 , 然而 我们将看到 , 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 倾向于一个要 素 。 就是说 , 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 个要素 , 就生发 出他用来界 定 、 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 要范畴 ,生发出藉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 准 。 所以 , 艾布 拉姆斯也相应的把文学批评分为四大理论 :“ 模仿 说 ” 、“ 实 用说 ” 、“ 表现 说 ” 、“ 客观 说 ” ,而这四大理论

3、也在钟嵘 诗 品 中变通的有所表 现 。 因此 , 希望通过两者的对比 , 旨在 对 诗 品 有一全新的认识 , 也以此为契机探寻古代文论中 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评思维与方法 。 模仿说 以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的 “ 模仿 说 ”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 的生命 力 , 在于其理论中蕴含着超生命的新 质 创造 主 体性 , 它能使理 论自身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 从而保持理论 自身清新的生命力 。 但他所论的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的模 仿 ,事实上 , 模仿也存 在另一种情形 , 如扬 格 试论独创 性 作品 中写道 ,“ 模仿有两种 : 一种模仿自然 , 另一种模仿作 家 。我们把第 一种称为独 创 ” 而

4、 诗 品 的 “ 模 仿 ” 属 于 “ 另一种模 仿 ” , 是对作家作品的效仿 , 使创造主体性的功 能大大减弱 , 成为向所模仿作品举起镜子的那个 人 。 譬如 , 以钟嵘对谢灵运的评语为例做一阐释 。 “ 其源出于陈思 。 杂有景阳之体 , 故尚巧似 。 ”( “ 上 品 谢灵运 ” 条 ) ( 一 ) 从谢灵运与曹植的渊源关系而论,略有以下几 端: 首先 , 构思层面 : 曹 、 谢诗均善于发 端 。 胡应 麟 诗 薮 收稿日期 : 2010- 06- 10 外编卷二指出: 千古发端之妙 , 无出少卿三起语 , 次则子 建 高台 多悲风 , 明月照高 楼 , 康 乐 百川赴巨海 ,

5、众星环 北 辰 , 虽稍远本色 , 然是后来状语之祖 , 不妨并拈出也 。 黄节也指出: 康乐之起调 , 亦有极于子建相类似 者 。 如子建云 :“ 步 登北芒坂 , 遥望洛川 山 。 ”( 送应 氏 ) 康乐则 云 :“ 步出西城 门 , 遥望城西 岑 。 ”( 晚出西谢 堂 ) 而 拟魏太 子 “ 百川 赴 巨海 , 众星环北辰 ” 一联 , 其气势之雄阔 , 尤为得之于子建 。 其次 , 语言层面: 从练字方面看 : 范晞 文 对床夜 雨 卷一指出: 子建 诗 朱华冒绿 池 ,古人虽不在字面上 着工 , 然 冒 字殆妙 。 陆士衡云 : 飞阁缨虹带 , 层台冒云冠 。 谢灵 运 蘋萍泛沉

6、深 , 菰蒲冒清 浅 , 皆祖子建 。 从组词方面看 : 谢诗采纳了曹诗的组诗章法 。 曹诗如 : 璀彩有光荣 。 光荣晔流离 弃妇 诗 另有 如 赠徐 幹 、 怨歌 行 等均有此格 。 谢诗如 : 遥遥播清尘 。 清尘竟谁嗣 述祖 德 另有 如 石壁精舍还湖中 作 、 会吟 行 等均有此格 。 从造句方面看 : 曹诗与谢诗均有交错句与隔句对的诗 句出现 。 曹诗如 : 昔我初迁 , 朱华未晞 ; 今我旋止 , 素雪 云 飞 朔风 诗 谢诗如 : 朝搴苑中兰 , 畏彼霜下歇 ; 暝还云际宿 , 弄 此 石上月 石门岩上 宿 ( 二 ) 从谢灵运与张协的渊源关系而论: 张 协 “ 巧构形似之 言

7、 ” 而谢诗 则 “ 尚巧 似 ” 。 钟嵘 把 “ 景 阳苦雨 ” 列 为 “ 五言之警 策 ” 之一 , 观 其 杂 诗 , 最长于 写 雨 。如 “ 飞雨洒朝兰 ” ;“ 密雨如散丝 ” ;“ 森森散雨足 ” 。 从 “ 飞 雨 ” 、“ 密 雨 ” 、“ 散 雨 ” 的描 述中 , 仿佛感 觉 “ 雨 ” 的形貌特 征 立即展现在眼前 , 如临其境 。 而谢 诗 “ 尚巧 似 ” 的句子亦不胜枚 举 。 白居 易 读谢 灵 运 诗 言 :“ 谢公才廓落 ,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 趣 。 岂惟玩景物 , 亦欲摅心 素 ” ; 王世 贞 艺苑卮 言 云 :“ 谢 灵运天质奇丽 , 天鸡弄和

8、 风 , 景近而趣 遥 。 ” 其中均 出现类似的评语 ,“ 奇 趣 ” 、“ 趣 遥 ” 、“ 奇 ” ,不难看出谢诗经 得起揣摩 ,有 “ 趣 ” 味在其中 ,在 “ 摅心素 ” 中体现 了 “ 巧 ” 。 可 见 , 谢诗对张诗的模仿 , 没有像模仿曹诗那样中规中矩 , 而 是把握住了张诗推崇巧妙构造形式的创作精髓 , 灵活运用 到诗歌创作中 。 这样看来 ,“ 模仿 说 ” 虽然不否认作家创作的能动性, 但却把理论重 心放在了所模仿的对象上 , 成为一 种 “ 客 体 至上论 ” , 极大的妨碍了文学主体性的发挥 。 实用说 实用说 的理念正如贺拉斯 在 诗 艺 中所言 ,“ 诗人 的

9、 目的或是使人获益 , 或者是使人高兴 , 要不就是把有益的和 令人愉快 的东西融合为一 体 。 ” 他们把欣赏者的要求变成 了肥田沃土 , 从中滋生出批评的各种特征和标准 , 钟 嵘 诗 品 中也主要 从 “ 审美价 值 ” 这一视角 , 论述了他 对 “ 实用 说 ” 的认 知 。 波兰美学家英加登 在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 识 119 山西煤炭管理 作者简介 : 李轶 婷 ( 1984-) , 山西大学文学院 2008 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 下转第 128 页 ) 山西煤炭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120 中认为 , 文学作 品的艺术价

10、值 , 是不同时代读者获得审美 价值的依据 。 据此 , 以下论述就遵循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的辩证关系 , 从艺术价值着眼探 寻 诗 品 的审美价 值 。 ( 一 ) 对心灵 的 “ 净化 ” : 这种审美 , 无关国事成败 , 不涉风俗盛衰 , 仅仅把诗歌 看成一种愉悦身心的审美对象 。 恰如高尔基所言 :“ 文学的 目的 , 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 , 提高他的自信 心 。 激发他对 于真理的企求 , 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 , 善于在人们身 上找到好的东西 , 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 、 愤怒和勇气 。 做 一切能使人 变得高尚坚 强 、 能用美的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 己的生活的事 情 。 这

11、就是我的公 式 。 ” 钟嵘提出 的 “ 滋 味 说 ” , 就具有 这样的特点 : 首先他强调艺术家作品的创作对 欣赏者要有情感的传递 。 作品为欣赏者提供一种创造性的 意境 , 即章学诚 所 谓 “ 人心营构之 象 ” , 给予欣赏者以很大 的想象空间 , 细细咀嚼 , 慢慢品味作品的真 谛 。 同时 , 钟 嵘 也特别重视作品 的形式美 ,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 是 “ 骨 气奇 高 ” 、“ 词彩华 茂 ” 、 和 “ 体被文 质 ” 的 , 他没有把作品的 表现拘泥于内容上,也在为作品的形式技巧开辟着新途 径 。 但并不妨碍他对诗 歌 “ 质 ” 的追求 , 而提 出 “ 干之以 风

12、 力 , 润之以丹彩 ” 的批评标 准 。 无论是对作品深意的品味, 还是对作品特 有的形式美的欣赏 ,“ 心 灵 ” 就在这潜移默化 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净化 。 ( 二 ) 对作家艺术构思的认知: 如果说对心灵 的 “ 净 化 ”是品评诗作艺术性的第一步, 那么 , 对诗作艺术价值的认知 , 就是品评的最终目 的 。 钟嵘 诗 品 的批评体系也是这样 的 : 通过 上 、 中 、 下三品 和 诗 品 序 的品 评语 , 可以对作家作品有一个大致了 解 。 也 大 略知晓 , 阅读哪位作家的作品 , 应怀着怎样的情感去领 略 、 去欣赏 。 虽 然这种情感在欣赏者心中是朦胧的 , 或者说是 不

13、分明的 。 如何引导读者走出这种困境 ? 于是 , 钟嵘 在 诗 品 序 末附录了历代 五言诗名作的篇目 , 是精华的汇编, 完全不同于谢灵 运 “ 逢 诗辄 取 ” 和张 骘 “ 逢文即 书 ” 的诗 文 集 。 欣赏者 可以配合之前的文评有的放矢的欣赏 , 对艺术 作品的认识 会更加深 刻 。 随着阅读的进行 , 之前不显豁的 情感会也日 渐明朗 化 。 因此 , 不得不佩服这样一种独具匠 心的艺术构思,他以欣赏者的视角来划定作品结构的安 排 , 充分提升了作品的实用 性 。 同时 , 通过这 些 “ 附录 诗 ” , 也有利于了解钟嵘的艺术观点和品评标准 。 但现在的研究 者对 “ 附录

14、诗 ” 的重视程度不够 , 很少深入剖析钟嵘做出这 样一种艺术构架的深层原因 。 表现说 表现说认为 , 创作主体能力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情感 性和想象性上 , 它鄙弃建立在外部世界客观性基础的艺术 活动 , 而追求一种建立在艺术家个人内心经验反应上的艺 术活动 。 在 西方文论中 , 他们这样描 述 “ 表现 说 ” : 一件艺术 品 本质上是内心世 界的外化 , 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 , 是诗人 的感受 、 思 想 、 情感的共同体 现 。 使得根本起因 , 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 , 或者说是象造物主 那样具有内在动力 的 “ 创造性 ” 想象的迫使 。 这种情感表现 在 诗 品

15、中即是 对 “ 怨 ” 情的表述 。 论 古 诗 “ 虽多哀怨 , 颇 为总杂 ” ; 评李 陵 “ 文多凄怆 , 怨者之 流 ” ; 赞曹 植 “ 情兼 雅 怨 ,体被文质 ” ; 称王 粲 “ 发愀怆之词 , 文秀而质 羸 ” , 均围绕 “ 怨 ”情在做评 述 。 怨恨作为一种高强度的情感 , 其既定前 提是主体对现状的强烈不满 , 表现出对外界压力的强烈对 抗倾向 , 以及解除这种压力的迫切冲动 。 愤怒之情执着 、 顽 强 、 呼天抢地 ,极易导致对封建道德秩序的破坏性后果 。 这 就是怨恨之情对文学活动中个体主体的外在指向性意义 。 不仅是情感的表现,钟嵘还论述 了 “ 情感的召

16、唤 ” 和 “ 情感表现的价值 ” 。 其实 ,“ 情感的召唤 ” 和 “ 情感表现的价 值 ” 是密切联系 的 。 只有唤醒的情感才有表现的欲望和冲 动 、 不吐不快 。 正如拜伦所言 ,“ 诗歌是想象的岩浆 , 喷发出 来可以避免地 震 。 ” 而钟嵘说 的 “ 情感的召 唤 ” 是特指 “ 自然 ” 对 “ 情感 ” 的召唤 。 诗 品 开头就提 到 “ 气之动物 , 物 之感人 。 故摇荡性情 , 形诸舞咏 。 ” 钟嵘把 礼 记 乐 记 论音 乐发生说 :“ 凡音之 起 , 由人心生 也 。 人心之动 , 物使之 然 也 。 感于物而 动 , 故形于声 ; ” 中 “ 物 人 心 音

17、 乐 ” 的三段论 , 发展 成 “ 气 物 人心 诗歌 ” 四 段 轮 。 把 “ 气 ” 引入诗歌理论 , 虽不是钟嵘的首创 , 但他 把 “ 物 质感 人 ” 加以 具体化 , 把在以往诗歌中仅仅用于比兴手法 的四时物候,化为诗歌描写的具体对象和创作的普遍题 材 , 既可以把 托物喻志以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 , 也可以直 接歌咏山水风月以体现诗人的趣味 , 是他的天才创造 。 同时 , 钟嵘还阐释 了 “ 情感表现的价值 ” 。 他认为 , 情感 不再止于简单的发泄出来 , 而是要转化为一种针砭时弊的 力量 , 冲垮社会顽症的堡垒 , 以求除旧布 新 。 主要表现在如 下四方面 : 其 一

18、 , 批判玄言诗 ,“ 平典 似 道德 论 ” ;“ 理过 其 辞 ,淡乎寡 味 ” , 并指 出根源是与当 时 “ 贵黄老 , 尚虚 谈 ” 的 社会风气有关 。 其二 , 对事类诗学的批评 , 并大力倡导具有 “ 自然英旨 ” 的诗的创作 。 其三 , 对永明体的反对 , 他认为声 韵要自然和 谐 , 只 求 “ 清浊通流 , 口吻调 利 ” 。 其四 , 对当 时 各种平庸诗风 的批评 : 如 “ 轻薄之徒 , 笑 曹 、 刘为古拙 , 谓 鲍 照羲黄上人 , 谢眺今古独 步 ” ;“ 膏腴子弟 , 耻文不 逮 。 终 朝 点缀 , 分 夜呻 吟 ” 。 从这些批评来看 , 似乎觉得汹涌

19、在钟嵘 心中的这股情感激流转化为针砭时弊的力量太过猛烈了 些 , 但它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 客观说 客观说 ,即 “ 客体化走 向 ” , 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 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 , 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 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 , 并只根据作品存 在方式的内在 标准来评判它 , 与作 家 、 艺术家以及世界没 有任何联系 , 。 钟嵘在运用此理论的基础上 , 又形成了 自己特有的文学批评学说 。 ( 一 ) 前批评时期 , 即对批评对象的选择期: 这一时 期钟嵘很好的贯彻 了 “ 客观 说 ” 的要旨 , 客 观 、 公正的完成 资料的准备工作 , 大略有如

20、下两点 : 其一 , 不受 门第和社会声 望的影响 : 对于东汉的世家大族 , 且受到沈 约与刘勰高度肯定的王粲 , 诗 品 中位于上品的 曹 、 刘 、 陆 、谢之后 , 而声望与门第并不闻名的刘桢却位于上品第 二位 。其二 , 不受个人恩怨的影响 : 无论与钟嵘交情很深的 山西煤炭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128 是确立女性自己的价值标准,复归女性自我的生命体验, 具体到性爱 中 , 就是消 解 菲勒斯中心主 义 重新确立女 性 的主体性 地位 , 重新建构男女两性在性爱活动中的平等对 话关系 。 ” 无论是对与庄坦不和谐婚姻的宽容 , 还是勇敢地 和大旗追 求情欲的满足 ; 无论

21、是决然地选择放弃和大旗的 婚姻 , 还是毅 然地去追求心中所爱的叶龙北 , 她对婚姻和 两性都保 持着积极的态 度 。 在那个禁欲的年代 , 一切欲望 都被认为是可 耻的 , 但竹西并不以此为耻 , 始终坦然面对 自己的身 体欲望和感情需求 , 展示了女性原欲的世 界 。 作 为一个出 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 司猗纹不会也不可能选 择违背礼 教和道德规范去满足个人的感情和生理需要 , 所 以她选择了隐忍 , 打掉牙和着血往自己肚子咽 。 然而 , 多年 以来生活 的压力和情 感 、 欲望的压抑导致了司猗纹人性的 变态 , 养成了 为人所不齿的窥视癖 , 偷窥儿子与儿媳的夫 妻生活 , 窥视

22、大旗与竹西私情 , 并将此作为要挟罗大妈的 筹码 , 甚 至偷看苏眉的日 记 。 竹西这种坦然的态度无疑和 司猗纹卑琐 、 压抑终至变态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让极度自尊的司猗纹怎能不嫉妒 。 司猗纹一生致力于求得他人的认同,求得男权的认 同 , 甚至舍弃了自己的良心和尊严 , 委曲求全 。 尽管她成为 男权统治的代 理人 , 但一生都游离于权力中心之外 , 始终 处于被男权压迫的地 位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司猗纹这一生 的“ 斗争 ” 和努力都失败了 。 而竹西在这个男权统治的世界 却始终自尊自在地生活着,不想也不屑求得男权的认同 。 因而在司猗纹向罗大妈揭露她与大旗的私情时 ,

23、得到的不 过是她不以为然的一笑 , 这让一生渴望融 入 “ 革 命 ” 中心却 始终被排斥于其外的司猗纹妒火中烧 。 司猗纹对竹西的一 切报复行为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都不过是她在寻求一 种被压抑欲望的替代性的满足而 已 。 她不甘如此孤独 , 所 以她的嫉 妒 、 报复 , 表明司猗纹不过是一抹在绝望中寻求 慰藉的丑恶灵魂 。 表现了女性被历史和现实挤压得扭曲变 形的可悲人生 。 司猗纹的所作所为 是 “ 王后魔镜情 结 ” 的一种极 端 化 的表现 。 它既反映了其典型的母女之间的爱恨纠缠的复杂 关系 , 也映 射出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 的 、 具 有 普遍意义的人性本质和心理机制

24、。 这对研究人类的内在心 理机制 , 探寻女性真实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都具有极为 深远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西 蒙 波伏娃 , 第二性 M.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2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 史 M.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孟悦 , 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M.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 ( 上接第 120 页 ) 王融 , 还是备受 他尊重的恩师王俭 , 均因与其提出的文评 标准有出入而列于下品和中品 。 ( 二 ) 批评时期 , 即文本细读 期 。 这 一时期 , 钟嵘没有运用任何结构模 型 、 符号构架

25、进 行文本分析 , 而是运用了诸如历史批评 法 、 摘句批评 法 、 本 事批评法等理论进行批 评 。 如稍加分析 , 即可知 , 此时钟 嵘 的批评方法已 由 “ 客观 说 ” 转 为 “ 非客观 说 ” 了 。 由于历史 批 评法类似前面提到 的 “ 模仿 说 ” 的理论 , 因此不再赘述 , 要说 明的是 , 这种批评方法 受 “ 世 界 ”( 外在事 物 ) 很大的影 响 。 从摘句批评 看 , 有用以褒贬的 :“ 惟 西北有浮 云 十 余 首 , 殊美赡可玩 , 始见其工 矣 。 ”( “ 中 品 魏文帝 ” 条 ) “; 至如 欢言醉春 酒 , 日暮天无 云 ,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

26、语 耶 ! ”( “ 中 品 陶潜 ” 条 ) ) 等条目 ; 有说明诗歌理想和诗歌本 质特征的 :“ 若乃经国文符 , 应 资博古 ; 撰德驳奏 , 宜穷 往 烈 。 至乎吟咏情性 , 亦何贵于用事 ? 观古今胜语 , 多非 补假 , 皆由直 寻 。 ” ; 有以警策佳句昭示诗界法程的 :“ 陈 思 “ 赠 弟 ” , 仲 宣 七 哀 , , 陶 公 咏 贫 之制 , 惠 连 捣 衣 之制 , 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 ” 等内容 , 不一而 逐 。 旨在从读 者对作品的 体验着手 , 以此发现和揭橥作品的意 义 。 但 这 种批评太过琐碎而没有重点,偏于重视心理反映的效果, 而忽视了文学的审

27、美特质 。 此批评方法 与 “ 欣赏者 ” 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 , 不同的欣赏者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 从本事批评看 , 即据作者生 平 、 经历 、 人格等诠 释 作 品 。 诗 品 中共有 五则本事批评的内容如 : 上 品 谢灵 运 条 ; 中 品 谢惠连条 ; 中 品 江淹 条 ; 下 品 区惠条 ; 下 品 释 宝月条等 材料中包含了作者的出 生 、 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机 制的发生和整个创作过程 。 从而有助于深入领会作品的意 旨 。 正因如此 , 作家与作品之间过多地联系 , 甚至划等号, 而忽视对 作品自身的探 讨 。 作家的经 历 、 性格等只是种虚 构的感性材料 , 重要的

28、是虚构本身 , 是作家超越自身经 历 、 性格等而创造 出 的 “ 另一世 界 ” 。 因此 , 此批评方法 与 “ 作 者 ” 联系慎密的观点不难看出 。 上述 仅挂一漏万的作了简单论述 , 旨在望研究者在今 后的研究中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 中国古代文评不因因为 时代的原因而日渐陈旧和过时,如何汲取它丰富的营养, 有效运用 到当代文学批评中,进而指导当代文学创作 , 才 是这一领域研究者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 参考文献: 1 钟嵘 , 陈延杰注 .诗品注 M.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 M.H.艾布拉姆斯 , 郦 稚牛 , 张照进 , 童庆生译 . 镜与 灯 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9. 3 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 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4 王夫之 .清诗话 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8. 5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M.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