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6122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6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6卷第3期V0156 No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年5月May 2017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岳昌君 周丽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1)摘要 本文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分析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和家庭城乡背景等对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

2、越高。重点高中入学机会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从总样本看,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家住城市,父亲职业层次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子女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都显著更高;分城乡和性别子样本看,均表明家庭背景越好,进入重点高中概率越高,其中农村孩子进入重点高中比城市孩子更加依赖父亲职业层级,女性比男性更加依赖家庭教育和城乡背景;重点高校入学机会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重点高中是对进入重点高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关键词 家庭背景;重点高中;入学机会一、引言教育是弱势阶层家庭子女实现社会地位跃升的重要工具。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质量教育,能够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子女的人力资本,继而为其提供进入职业金字塔顶层

3、的机会,进而促进社会正常有序的代际流动,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机会大大提高,毛入学率由1992年的26提高到2015年的87,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使更多家庭的子女得到了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进入大学的机会。虽然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在数量上大大提高,但是教育质量如何?增加的教育机会在各阶层中是如何分配的?这些问题值得关注。高中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学业成就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都与高中教育机会紧密相连。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差异既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差异的延续和直接体现,也是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差异的基础甚至是直接原因。

4、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高中,从而增加进入好大学的概率,家长们绞尽脑汁,“天价学区房”、“课外补习热”、“高考移民”现象不断。这充分反映了教育质量不均衡的现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如何协调“质量”和“公平”,促进“有质量的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家庭背景视角研究重点高中教育机会均衡的现状,重点分析重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维护社会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所共同遵循的理念,也是各国政

5、府宣称要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什么是社会正义呢?罗尔斯提出的两大正义原则为:第一,自由平等原则,适用于公民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基本权利方面的正义问题;第二,差别原则,适用于分配正义问题。世界银行在2006年发展报告:公平与效率中,把对公平的理解建立在这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其一是公平的机会。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或她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收稿日期 20170123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研究”(71473007)146万方数据拥有的背景决定的。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包括性别、人种、出生地点和家庭背景)不应该决定个人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政治上的成就。其二是避免绝对的剥夺,避免

6、绝对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机会均等思想引入了所谓的责任概念,认为影响产出不均等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那些个人无法控制从而超出个人责任范围的因素,可以称其为环境因素;其二是努力因素,由需要个人为之负责并会影响个人产出水平的各类行为所构成。机会均等主义者认为,环境因素带来的产出不均是伦理上无法接受的,社会应该对其予以矫正或补偿,而努力差异带来的产出不均与道德无涉,社会无须均等化其带来的差异。个人受教育水平同时受到环境因素与个人努力的影响,按照上述机会均等思想,社会需要加以纠正与补偿的,是环境因素差异所带来的那部分教育机会的差异,称之为教育机会不均等。本研究主要关

7、注家庭特征变量环境因素对教育机会获取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作为影响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的内涵比较宽泛。对于教育而言,家庭背景通常指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或收益的家庭资本。科尔曼指出,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此父母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所在地、种族、民族、户籍等都是家庭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在探究家庭背景对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时,主要采用以下指标:一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二是父母的职业阶层,三是家庭的收入水平,四是城乡差异。比如,采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入学机会的重要指标。人们发现,那些来自优势家庭背

8、景的孩子受教育水平总是高于来自弱势家庭背景的同龄人。按照机会均等原则,家庭背景是个人所无法选择的,因此无须为之负责,由此带来的教育差异被认为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根据以往研究,优势家庭的孩子通常受教育水平较高主要有以下三种机制或者渠道:第一,家庭的经济条件好有利于孩子受更多教育。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能够更加轻松地承担教育成本,从而防止孩子因为经费负担而较早地离开学校。并且收入高的家庭可以有能力应付不断增加的课外教学辅导,从而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提高成绩的机会。第二,父母社会地位高的孩子容易受更多教育。社会阶层地位较高家庭出身的孩子由于无须过多考虑就业难问题,从而可以更加从容

9、地去获取更多的教育。第三,家庭文化资本多的孩子能够受更多教育。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拥有更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有助于孩子学习和接受更多教育。另一方面,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来提高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我国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家庭(父母)的文化资本对孩子教育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家庭背景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不同。在对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上,考虑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城市已经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问题,关于是否完成义务教育的研究大部分以农村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更多研究是集中在家庭背景对非义务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上,在高中教育机会的获得上,李云森和齐豪使用CHIPS 2002的农村

10、部分数据,以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基础教育普及政策为父母教育的工具变量,研究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是否接受10年以上教育有正相关的因果联系。也有研究表明,成年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同胞数量多不利于孩子高中入学;父母,特别是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对孩子接受高中教育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吴晓刚基于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教育分层的趋势,发现农村户口子女的状况相比于城镇户口同龄人来说变得愈加不利,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入学状况的影响作用增大了。尽管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普及的结果,农村户口孩子获得初中教育机会相对增加了,但是获得高中教育升学

11、机会的城乡差距却在扩大,即使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后,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高中升学率的影响仍然呈增加趋势。孙志军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县级教育支出数据,以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为分析对象,发现父亲城镇户口、父亲受教育年限多、父亲收入高、父亲职业阶层地位的提高对获得高中教育机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总的来说,在家庭背景特征方面,大部分研究都认为父亲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高中入学有正向影响。所有分析趋势的研究均发现,城镇户口对非义务教育入学,尤其是对重点高中机会获得的正向影响在持续增加,说明非义务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仍在拉大。近年来,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升,入学机会发

12、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刻画并解释这些变化。因此,本文利用47万方数据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分析家庭背景(包括家庭城乡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家庭职业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三、调查数据及研究方法(一)调查数据本文采用的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理科教育(本科)改革”课题组于2014年5月至8月对全国97所高校的本科生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总计回收问卷109004份,有效问卷100941份。(二】变量设计本文实证分析部分的因变量有两个,第一个是重点高中,是二元分类变量,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参照组);第二个是重点高校,分

13、为三类,分别是“C9”院校和非“C9”院校(参照组),“985”及以上高校和非“985”高校(参照组),“211”及以上高校和非“211”高校(参照组)。本文的关键自变量是家庭背景变量,包括家庭教育、职业、经济和城乡背景,分别用父亲的受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所在地表示。在本次调查中,父亲受教育年限是分类变量,本文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中或中专、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的受教育年限分别取值为22年、19年、16年、15年、12年、9年、55年和1年,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连续变量;在调查中,关于父亲职业问题共有12个选项,分别是:(1)行政管理人员(处级及以上);(2)企业高层

14、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4)技术辅助人员;(5)一般管理及办事人员;(6)商业、服务业人员;(7)个体户;(8)私营企业主;(9)农(林牧渔)民;(10)工人(生产运输设备等);(11)进城务工人员;(12)无业。由于职业分类过细,为了减少回归分析中进入虚拟变量的个数,本文拟将职业分类合并。借鉴杨中超和岳昌君2016年研究中的分类方法本文综合考虑职业赋予其的权力、技术和资产,将(1)行政管理人员(处级及以上);(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3)专业技术人员;(8)私营企业主这四类职业定义为高层管理技术人员或企业主,命名为“高层职业”;将(4)技术辅助人员;(5)一般管理及办事人员;(6)商

15、业、服务业人员定义为一般技术管理人员,命名为“中层职业”;将(7)个体户;(9)农(林牧渔)民;(10)工人(生产运输设备等);(11)进城务工人员;(12)无业定义为基层工作人员,命名为“基层职业”。家庭人均年收人共有七个分类,分别是:(1)5000元及以下;1 4R(2)500110000兀;(3)1000125000兀;(4)2500150000元;(5)50001100000元;(6)100001150000元;(7)150001元及以上,考虑到既要体现收入的区分度又要保证各分组人口比例差距不要太大,本文将调查中的最高收入两组合并为第六组,以(1)5000元及以下作为参照组。家庭所在地

16、共有5个分类,分别是:(1)直辖市省会城市;(2)地级市;(3)县城或县级市;(4)乡镇;(5)农村,本文将(1)直辖市省会城市;(2)地级市;(3)县城或县级市定义为家在城市,将(4)乡镇;(5)农村定义为家在农村。另外还加入了性别和家庭所在地区作为控制变量,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将家庭所在地区分四类,分别是京津沪、东部(不包括津京沪)、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入该控制变量主要是因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不同区域的学生在进入重点高中机会上的不均等。表1变量描述因素具体变量 说明凼变量重点高中 重点高中设为1,普通高中设为0重点

17、高校 “C9985211”高校设为1,其他院校设为0关键自变量家庭背教育背景(1)父亲受教育年限,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连景变量 续变量(2)父亲的职业,分为高层职业、中层职业和职业背景基层职业=类,以基层职业为参照组经济背景(3)按照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六组,以5000兀及以r为参照组城乡背景筹翥筹地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洲农其他控制变量性别 (5)女和男,以女为参照组家庭所在地区(6)京津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四类,以京津(三)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Logit计量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家庭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因变量Y为进入重点高中的虚拟变量,重点高中学生取值为1,非重点高中学生取值为0,二元I。ogit回

18、归方程如下:Logit(P)一br兰下)一a+届x,+九z,+ (1)其中P表示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p(1一P)是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与进入普通高中的概率之万方数据比,定义为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x表示代表各家庭背景因素的解释变量,具体为:(1)父亲受教育年限;(2)父亲职业;(3)家庭收入;(4)家庭所在地。Z表示代表非家庭背景因素的控制变量,包括:(5)性别和(6)家庭所在地区。详见表1。考虑到如果进入的高中类型对于进入不同类型的院校具有重要影响,也就可能存在通过家庭背景变量影响子女进入重点高中机会来影响进入重点高校的概率的路径。下面将采用I。ogit计量方法进一步对高中类型对进入重点高校

19、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果重点高中对进入重点高校具有显著性正影响,那么就说明家庭背景因素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会延续到进入重点高校,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恶性循环。因变量Y为进入重点高校的虚拟变量,重点高校学生取值为1,非重点高校学生取值为0。本文将重点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C9”高校,“985”高校(包括C9高校)和“211”高校(包括“985”和“C9”高校),考虑到高中类型对于进入不同类型的重点高校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模型(2)分别以“C9”高校、“985”高校和“211”高校为因变量进行Logit回归分析。Logit(P)一L行(南)一口4-蛹+纪+8 (2)其中P表示进入重点高校

20、的概率,P(1一P)是进入重点高校的概率与进入非重点高校的概率之比,定义为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比率。X表示高中类型,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组。z表示代表非高中类型因素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性别、父亲的职业、父亲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家庭所在地区和高中学科类型,每个变量的分类和模型(1)的相同。四、进入重点高中机会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异分析(一)总体特征描述性分析如表2所示,该样本中属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为452,重点高中学生比例为548;女性占579,男性占421;农村学生占582,城市学生占418;父亲文盲学生比例占19,小学学历占162,初中学历占389,高中或中专

21、学历占244;专科学历占85,本科占89,研究生学历占13;父亲从事基层职业的比例占733,中层职业比例占116,高层职业比例占1526;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占352,500110000元的占247,1000125000元的占1901,2500150000元的占109,50000100000元的占64,收人100000元以上的占38;家庭在京津沪地区的学生占24,东部地区的占414,中部地区的占319,西部地区的占243。表2样本描述分析 单位:(二)分学生家庭背景的描述性分析本文将首先比较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学生群体中家庭背景的结构状况,探究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是否公平,社会中不

22、同阶层家庭是否公平享有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1家庭教育背景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父亲的学历比母亲的学历高,因此本文使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家庭教育状况的代理变量。本文将父亲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定义为“高学历”,将其他学历定义为“低学历”。“高学历”父亲的比例在重点高中学生中有253,而在普通高中学生中仅有lO9。可见家庭教育背景较好的学生获得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更大。2家庭职业背景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父亲的职业是家庭的最高职业,因此本文使用父亲的职业类型作为家庭职业背景的代理变量。根据职业特点,本文将职业划分为高层职业、中层职业和基层职业。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父亲高层职业的比例仅为90,中层

23、职业的比例也很低,仅为84,826在基层职业;对于重点高中学生而言,父亲高层职业的比例为205,是普通高中学生比例的2倍多,中层职业1 49万方数据的比例为143,基层职业的比例为653。从相对比例来看,重点高中学生父亲从事高层和中层职业的比例要高于普通高中学生。可见,较高社会阶层子女获得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更大。表3 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分布情况单位:家庭教育背景 家庭职业背景3家庭经济背景本文使用家庭人均年收入分析家庭经济背景对高中人学机会的影响。本文将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的家庭定义为“低收入”家庭,“1万元以上”的家庭定义为“高收入”家庭。高中学生在不同收入家庭中的分

24、布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普通高中学生中属于高收人家庭的占301,而486的重点高中学生都属于高收入家庭。重点高中学生在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万元以上的各项比例都大于普通高中学生。因此整体看来,“高收入”家庭子女获得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更大。表4学生家庭收入背景和城乡背景分布情况单位:4家庭城乡背景我国当前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城乡背景也是反映家庭背景的一个重要变量。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投入在教育投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150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质量较高,教育资源更多,学生更容易考入重点高中。本文将学生家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或县城

25、的定义为“城市家庭”学生,将学生家在乡镇、农村的定义为“非城市家庭”学生。在重点高中学生中,“城市家庭”学生的比例高达519;在普通高中学生中,“城市家庭”学生的比例为297。因此整体看来,城市家庭子女获得重点高中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更大。五、家庭背景对重点高中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分析本文采用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探讨家庭背景各因素对能否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一)进入重点高中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结果利用方差膨胀因子的方法对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VIF值大于10的解释变量,因此可以不考虑多重共线性。剔除信息不完全的观测值后,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样本观测值

26、有82707个,回归结果见表5。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P值为0000,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模型“一2对数似然值”为786032,Pseudo R2为0069。因此整体来看,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信度较高,解释能力较强。最终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地区的情况下,高中学生的学校选择受到家庭背景各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1)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达到1,系数为正,表明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更高。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子女进人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平均增加36。(2)家庭所在地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达到1,系数为正。具体地说,城市孩

27、子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是农村孩子的1645倍。(3)父亲的职业类型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达到1,系数为正,表明父亲职业层级越高,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越大。相比父亲为基层职业,父亲为高层职业和中层职业的子女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分别增加391和199。(4)家庭的收入背景是显著的解释变量,显著性水平达到l,系数为正,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也越高。特别地,人均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的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是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万方数据家庭的2608倍。表5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因素Logit回归结果注:优势比是回归系数B的指数函数值,含义为机会比

28、率之比。(二)分城乡看家庭背景对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考虑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以及重点高中在城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家庭背景变量对城市和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总样本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一定可以反映城乡样本的情况。下面将样本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重点高中入学机会影响因素分析,以检验总样本分析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城乡群体。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由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表5相差不大,因此仅保留家庭背景变量的回归结果。表6城乡学生家庭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因素Logit回归结果注:、一、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如表6所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父亲学历越

29、高,父亲职业层级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其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显著更高。具体来看,在父亲学历的回归系数上,城市样本大于农村样本,这说明与农村地区相比,在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地区,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更大。在父亲职业层级上,农村样本大于城市样本,这说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孩子进入重点高中要比城市孩子更加依赖父亲的职业层级。在家庭收入上,城乡样本没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总样本回归分析的结论与城乡子样本的结论存在一致性,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背景越好的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均显著更高。(三)分性别看家庭背景对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考虑到不同的家庭背景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入学

30、选择的影响不同,相同的家庭背景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入学选择也可能不同,下面进一步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家庭背景对进人重点高中机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见表7,由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与表5相差不大,因此仅保留家庭背景变量的回归结果。表7不同性别学生家庭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因素Logit回归结果注:、“、+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如表7所示,对于不同性别进人重点高中的概率,在父亲学历的回归系数上,男性样本小于女性样本,这说明了女性对于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更为敏感;在家庭城乡的回归系数上,男性样本也小于女性样本,这说明了女性对于家庭的城乡背景影响更为敏感。在家庭职业和收入背景上,男性和女性样本

31、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敏感差异,但都呈现出父亲职业层级越高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越大,家庭收入越高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越大的规律。总体而言,父亲学历和家庭城乡背景差异对于女性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要略大于男性。1 51万方数据(四)重点高中对进入重点高校的影响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的经济、教育、城乡和收入背景对子女进入重点高中具有显著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又有多大程度通过影响进入重点高中来影响进入重点高校的概率呢?下面进一步对高中类型对进入重点高校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表8高中类型对选择各类型重点高校的影响分析(优势比】变量 “C9”高校 “985”高校 “2I i”高校重点高中性别城市父亲受教育年限父亲

32、中层职业父亲高层职业500Ii0000元1000I25000元2500150000元50001i00000元i00000元以上家庭在东部家庭在中部家庭在西部文科样本观测数Pseudo Rsquared注:、一、分别表不显著性水平为I、5和i0。此表中的数字不是回归系数0的估计值,而是回归系数p的指数函数值,即优势比。剔除信息不完全的观测值后,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样本观测数有82473个,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P值为0000,模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Pseudo R2在01以上。因此整体来看,以下三组模型拟合程度都较好,可信度较高,解释能力较强。最终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地区和家庭

33、背景变量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学校选择受到高中类型的影响。在控制家庭背景等因素的情况下,高中类型对学生能否进入“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均具有显著影响,优势比分别为2328、2248、2272,即重点高中学生进入“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的机会比率分别是普通高中的2328倍、2248倍、2272倍。总的来看,相对于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学生进入“C9”高校的优势比最大。这说明,进入的高校越好,重点高中学生的优势就越明显,家庭背景通过影响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1 52进一步影响进入重点高校的路径存在。考虑到重点高中变量与父亲职业、家庭收入等家庭背景变量可能存在共线性,使

34、得估计结果不可靠,因此进行了共线性检验,自变量平均VIF为329,几乎全部自变量VIF均在10以下(除了家庭地区中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VIF分别为11和10)。考虑到共线性程度比较轻微,影响较小,模型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六、研究结论本文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的本科教学调研数据,从家庭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经济背景、城乡背景四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的入学机会以及高中类型对于高校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样本的分布情况看,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相比,家庭教育、城乡、经济和收入背景越好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比例都越高。这说明,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重点

35、高中教育的相对机会并不均等。第二,从总样本看家庭背景对重点高中人学机会的影响,父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家住城市,父亲职业层次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子女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比率都显著更高;分城乡样本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孩子,家庭背景越好,其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均显著更高,其中城市地区父亲学历对孩子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比农村更大,农村孩子进入重点高中要比城市孩子更加依赖父亲的职业层级;分不同性别子样本看,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城乡背景对于女性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比男性的更大,这说明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城乡背景文化差异对于女性接受高质量高中教育存在重要影响。第三,存在家庭背景通过影响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进一步影响进

36、入重点高校的路径。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重点高中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率显著更高。进入的高校越好,重点高中学生的优势就越明显,高中类型成为所有变量中对进入重点高校最大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虽然高中教育机会在总量上大大提升,但是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存在明显的不均等,来自不同群体的学生获得优质高中教育机会概率的大小受到其家庭背景的显著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会延续到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上,尤其是进入更具学术和竞争优势的重点大学。这意味着对于低经济地位的家庭的毕业生而言,由于家庭背景先赋性因素的劣势,在优质教育资源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万方数据位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他们通过接受教育向上流动的难度。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

37、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是高校本科生调查数据,学生群体是考上大学的群体,未包括高中毕业就放弃升学的学生,该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选择偏差,但是呵以确定回归结果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极可能是低估了家庭背景对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因为从教育投资的成本考虑,家庭困难的学生的教育投资成本相对更大,更有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而放弃升学;从教育质量角度看,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接受的义务教育质量相对较高,这一优势也会延续到高中教育上,从而增加了进人大学的机会。注释郭丛斌、丁小浩: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第56页。世界银行:200

38、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 19页。Roemer,JE“A Pragmatic Theory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galitarian Planner”Philosophy&Public Af一如irs 22,no2(1993):146166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1988):95120沈艳、张恺: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3届高校毕业生调查的

39、实证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5期。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Sullivan。A“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Sociology 35,no4(2001):893912周序: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马连奇:农村家庭文化资本与初中英语学习效果关系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李云森、齐豪:中国农村教育的代际因果关系基于1970年代农村基础教育普及政策的研究

40、,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第4期。Hu,F“Migration,Remittances,and ChildrenSHigh School Attendance:The Case of Rural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2,no3(2012):401411吴晓刚:1990 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社会)2009年第5期。孙志军:家庭背景,公共教育支出与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年第1期。该课题是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委托课题。抽样调查范围不局限于理工科,包括了全

41、部学科门类。杨中超、岳昌君:学历,专业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16年第lo期。Impa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ntranceOpportunity of Key Senior High School in China责任编辑曾新Yue Changj un Zhou Liping(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Abstract: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am

42、ily background on entranceopportunity of ke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finds out that:(1)students from higher socialeconomic status family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in taking key senior high school;(2)the higher fatherS degree,occupation level and family income and city background havesignificantly posi

43、tive effe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coming into key senior high school;(3)in gender and region subsamples,the better the family background is,the higher of thepossibilities of coming into the key high school will be;(4)the students from ruralareas rely more on the level of fatherS job than that of urban students and femalestudents rely more on fatherS degree and city background than that of male students;(5)students in key senior high school have more advantages to be admitted by keyuniversityKey words:family background;key senior high school;entrance opportunity153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