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研究-黄昕.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6088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8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研究-黄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研究-黄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研究-黄昕.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9卷第6期2017年12月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 29 No. 6Dec. 2017收稿日期: 2017 09 04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十周年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编号: 2012B030900001)。作者简介:黄昕(1983 ),女,广东揭阳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评估和项目绩效评估。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黄 昕(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0)摘

2、要:以S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构建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对S市2003 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认为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且达到较高水平,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但三者矛盾日益突出。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组合赋权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 F299. 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533 (2017) 06-0092-06DOI:10.13975/ j. cnki. gdxz.2017.06.0121992年里约会议通过的联合国21世纪议程从决定因素角

3、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指出“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人民能力及其经济、生态和环境条件。”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理解为一个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集中体现区域的发展潜力,是一种综合实力。准确合理评价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发展定位、制度设计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不少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特点主要有:一是区域跨度大,涵盖省、市、县等各类行政区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研究,如安徽、云南、广西

4、、北海市、成都市金牛区、上海市青浦区等1-6,也有跨市域研究的,如黄河三角洲7;二是指标选取差别化,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选取多集中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技术等系统,考察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等,在评价不同类型区域时,指标选取各有侧重,指标数量也不尽相同1-10;三是研究方法种类多,学者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法1、主成分分析法3、层次分析法6、熵值法8、因子分析法9等多种方法,但在评价时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赋权方法,很少采用组合赋权法。29万方数据本文以广东省S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构建S市可持续发展能

5、力评价指标体系,对S市2003 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组合赋权法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S市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水平提供政策依据。一、 S市概况S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约8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00万,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地区生产总值5881. 18亿元,人均GDP为70604元,三大产业比例为0. 3: 45. 9: 53. 8,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重最大。科技创新方面, S市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共组建20个大型公共创新平台和5个高科技园区。生态环境方面,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6、、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开展全国首批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 3%。公共服务方面,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医保全民平等,各项公共服务向包括外来务工群体在内的全体市民覆盖。 S市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上起步较早,所辖县级单位成功创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S市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要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低碳发展、社会和谐”为主题,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表1. 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A二级指标B三级指标C经济系统经济规模1人均GDP经济

7、结构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经济推动力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4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系统人口状况5人口自然增长率生活质量6居民人均收入7恩格尔系数8人均居住面积科教支持9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10万人专利授权量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状况环境质量生态建设11森林覆盖率12单位GDP能耗13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14单位GDP废气排放量15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1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7汽车尾气达标率(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借鉴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关文献,从指标体系构建的简明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测性原则出发,结合S市自身特点与发展情况,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8、三个方面入手,选取17个指标,构建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来源于2003 2015年S市统计年鉴。(二)权重系数的确定 基于组合赋权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实质是综合权衡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可通过指标权重分配改变评价对象的优劣排序,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指标的权重是评价决策的关键。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依据决策者经验或偏好来衡量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一种定性分析法,如专家评判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其优点在于确定的权数一般符合现实并具有一定稳定性,但由于权重的确定与评价指标的数字特征无关,因而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9、;客观赋权法是基于指标数据信息,通过建立一定的数理推导来计算权重系数,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聚类分析法等,其优点为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性,但由于仅以数据说话,可能出现权重系数不合理的现象11-12。两种赋权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与适用场合,因而将各种方法得出的权数组合,即采用组合赋权法来进行评价无疑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具体步骤如下:39万方数据第一,数据标准化处理。为消除指标的趋势和量纲不同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指标进行同趋势化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规格化变换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zij = xij-xjminxjmax-xjmin60+40 i=1, 2

10、, n, j=1, 2 , m对于逆向指标:zij = xjmax-xijxjmax-xjmin60+40 i=1, 2 , n, j=1, 2 , m表2.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指标序号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组合赋权法C1 0. 1907 0. 1064 0. 0718 0. 1100C2 0. 0697 0. 0034 0. 0609 0. 0209C3 0. 0365 0. 1690 0. 0781 0. 1382C4 0. 0365 0. 1083 0. 0666 0. 0929C5 0. 0156 0. 0051 0. 0349 0. 0115C6 0. 1334 0.

11、0744 0. 0651 0. 0795C7 0. 0603 0. 0009 0. 0256 0. 0120C8 0. 0303 0. 0056 0. 0582 0. 0176C9 0. 0813 0. 0128 0. 0339 0. 0243C10 0. 0124 0. 3094 0. 0539 0. 2313C11 0. 0153 0. 0024 0. 0756 0. 0166C12 0. 0935 0. 0195 0. 0753 0. 0376C13 0. 0472 0. 0994 0. 0516 0. 0852C14 0. 0472 0. 0666 0. 0839 0. 0674C15

12、 0. 0267 0. 0003 0. 0688 0. 0152C16 0. 0767 0. 0064 0. 0647 0. 0246C17 0. 0267 0. 0099 0. 0311 0. 0155表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级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60以下弱60 70较弱70 80中等80 90较强90 100很强其中: xij为指标值, xjmin是第j个指标的最小值, xjmax是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第二,单一赋权法权数计算。运用主观赋权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层次分析法与客观赋权法中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三种方法分别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第三,组合权的计

13、算。权数的组合方法主要有乘法合成和线性加权。本文拟采用线性加权法,将以上三种赋权方法得出的权数进行加权汇总,在确定权系数的分配上采用基于等级相关系数的组合权方法,其基本思路为: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来衡量各赋权方法计算所得权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并将相关度最高的权数与其他赋权方法所得权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权系数进行综合集成13,计算所得的组合权如表2所示。(三) 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根据所设立的17项指标数值,结合确定的组合权数,计算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对2003 2015年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按分值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五个等级,划分标准如表3所示,评价结果如表

14、4所示。三、 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对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规划和建设要求,结合表4所示的综合评价结果,对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如下分析:(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并达到较高水平。2003 2015年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分持续增长,分值由44. 94提高至96. 59,年均增长6. 58%,实现了由弱较弱中等较强很强的连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增强。 2003 2015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项评价结果显示(见图1), S市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显著提高。49万方数据表4. 2003 2015年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年份2003 2004 2005 200

15、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综合评价评分44. 94 50. 01 51. 49 55. 94 61. 01 65. 32 71. 09 69. 83 81. 34 86. 90 92. 46 93. 62 96. 59可持续发展能力评级弱弱弱弱较弱较弱中等较弱较强较强很强很强很强图1. 2003 2015年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评价结果(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S市各年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的评分值均较为接近(见表5),表明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度高。定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为:=1- Sx其中: x为三个一

16、级指标(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评分的平均值; S为相应的标准差。协调度大于0. 7说明发展协调,反之说明发展不协调。经计算可得, S市各年份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均保持在0. 75以上, 2003 2015年协调度达到0. 95以上的高水平(见表5),表明S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了S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三)经济发展尚存空间,生态环境波动较大。2003 2015年, S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稳步增长。 13年间, S市人均GDP年均增长13. 2%,至2015年人均GDP达到60557元,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广东各地级市2013 2015年期

17、间的人均GDP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该省21个地级市按人均GDP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广州、深圳等4个市;第二梯队为S市等2个市;第三梯队为韶关市等6个市;第四梯队为云浮市等9个市。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 S市处于第二梯队,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强的经济基础,但在全省经济优势并不突出,尚存较大提升空间。S市社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尤其是在2005 2010年,社会系统评分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 22%。但与之相比,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趋势,且自2009年以后有所下降,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耗和破坏生态

18、环境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增长必将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警惕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59万方数据表5. 2003 2015年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评价及协调度年份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平均值(x)标准差(S)协调度()2003 40. 00 42. 76 54. 90 45. 89 7. 93 0. 832004 42. 23 46. 03 66. 47 51. 58 13. 04 0. 752005 46. 11 49. 54 61. 74 52. 46 8. 22 0. 842006 52. 21 53. 01 65. 31 56. 84

19、 7. 35 0. 872007 58. 75 53. 15 75. 43 62. 44 11. 59 0. 812008 66. 36 52. 87 81. 75 66. 99 14. 45 0. 782009 71. 95 59. 73 86. 21 72. 63 13. 25 0. 822010 79. 12 64. 95 64. 02 69. 36 8. 46 0. 882011 86. 19 68. 16 93. 54 82. 63 13. 06 0. 842012 89. 57 78. 81 94. 80 87. 73 8. 15 0. 912013 91. 10 93. 18 9

20、3. 32 92. 54 1. 24 0. 992014 94. 65 93. 75 92. 03 93. 48 1. 33 0. 992015 100. 00 95. 81 92. 99 96. 27 3. 53 0. 96四、结论与建议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监测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从经济规模与结构、人口与生活质量、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等角度构建了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对S市2003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认为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且达到较高水平,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

21、调发展,但三者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 S市应结合新时期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实验主题,突出自身特色;应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培育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的联动机制,统筹兼顾,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转移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环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后续研究上,一方面要继续探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的权重赋予机制。由表3计算可得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三个一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权时,三者主观上被视为同等重要;而利用熵值法赋权时,社会系

22、统权重最大,为0. 4082,生态环境系统的权重最小,为0. 2045;而用主成分分析法时,生态环境系统的权重最大,为0. 451,社会系统权重最小,为0. 2716。可见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权重处理上差异较大,本文采用的组合赋权法则综合考虑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优化了研究方案。不同的赋权方法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对于科学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应结合实践,尝试采用各类赋权方法,挖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指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应进一步修正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从数据获取、指标选取等角度,在实践应用中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

23、考虑加入公众参与程度、公众满意度及社会民生服务相关指标,了解公众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获得感;科技创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未来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可以将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值等有关科技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参考文献:1唐建设.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分类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9万方数据2唐明方,卫星,曹慧明等.云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3覃春烨,宋书巧,胡伟.广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评价J.特区经济, 2014, (2

24、).4张协奎,安晓明.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6).5于翔,谭德庆,周沁影.成都市金牛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综合评价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6蒋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青浦区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4).7李鹏.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7).8张卫民.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9刘宗鑫,王广杰,王群等.基于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25、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1).10杨建辉,任建兰等.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 2013, (9).11李鹏,俞国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 (4).12李因果,李新春.综合评价模型权重确定方法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3杨宇.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赋权方法评析J.统计与决策, 2006, (13).责任编辑: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 蕦明加(上

26、接第72页)官商互动的历史具有某种高度的相似性。具体来说,促成商会与审判机构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主要是基于民间社会对调解的偏好、国家治理理念的嬗变、商会自发发展三重因素的叠加。其二,从推动的路径来看,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法院合力主导并促成了商会调解的迅速发展。其三,从实践情况来看,大量商事纠纷仍主要诉诸于司法,商会调解商事纠纷的功能发挥以及在诉调对接方面亦存在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而言,商会与法院的诉调对接,目前仍然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参考文献:1吴俊.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13) J.北京仲裁, 2013, (38).2王超.对诉前委托调解的理性反思N.人民法院报, 2012-07-11

27、.3谭宏.民间商会组织的社会人类学思考J.理论探索, 2011, (5).4李华武.商会与审判机构:清末民初商事纠纷调解关系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16, (1).5胡明,谭冰梅.深圳多途径解决资本市场纠纷N.南方日报, 2014-01-09.6戎明昌,刘冠南.顺德推行业联调 借民意解纠纷N.南方日报, 2011-09-07.7李庆龙.行会介入知识产权诉讼调解N.南方日报, 2011-04-22.8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完善“诉调对接”工作,促进商事调解发展N.人民法院报, 2011-11-16.9网讯.广东高院引入行业协会辅助解决涉互联网纠纷案EB/ OL.中新网, http: / / www. , 2014-09-17.10丁海湖,羊琴,饶清,王庆,田飞.关于我省法院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EB/ OL.广东法院网, http: / / www. gdcourts. gov. cn, 2014-07-30.11周翠.调解在德国的兴起与发展 兼评我国的人民调解与委托调解J.北大法律评论, 2012, (1).责任编辑:晏中79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