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徐顽强.pdf

上传人:1890****070 文档编号:111901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4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徐顽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徐顽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徐顽强.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年第6期 Sci咖dTe勰谨霁稳。一t R恍戤h 2016 No6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606叭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徐顽强,周晓婷(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在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扩充,构建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并采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的科技创新状况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彰显,而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更为明显,科技公共服务的完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省域

2、科技创新;我国东中西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较大。关键词: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6)06005207Evaluation Mode of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ystem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XU Wanqiang,ZHOU Xiaoti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A

3、bstract:This paper chose the evaluation indexes for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improving and expanding the prev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rn,built a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4、 evaluation mod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then made an empirical research using the 2012 data of our country31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The resultsshow tha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has not been estab-lish

5、ed at present;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call grea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provincial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the performances of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provinces of our country are notably differentKey word

6、s: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evaluation mode1 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研究的相关理论11 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理论约瑟夫熊彼特第一个系统研究技术创新,他认为所谓的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过程,即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科技体制环境和科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指出,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均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创新,首先是一种新思想的产生,然后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传播与应用以及新

7、产品的设计、生产;而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制度安排,会反过来影响创新的绩效。因此,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变革与应用,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发展,由于科技创新内涵广泛,且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政策等多个要素,学术界也在不断地探索着这些要素间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构建着科技创新体系。12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概念是由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公私部门的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

8、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他给予4个因素以特别的关注: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与发展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旧。通过对其十几个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比较之后,于1997年发表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系统的收稿日期:20150429。修回日期:201510一I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与优化策略研究”(71440013)万方数据徐顽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53正常运转依赖于:企业相互的科技创新合作及“产学研”科技创新互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各科

9、技创新行为主体间发挥衔接作用;政府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对各创新参与者的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柳御林教授经过研究,认为政府、企业、科研与高校、支撑服务等4个要素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13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研究随着科技创新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的重点更是放在如何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测度评价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立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IMD)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指标体系都属于测量一国(或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的指

10、标体系。举例而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产业发展计分板(Industfial Development Scoreboard)就从4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科技影响、产业绩效、技术引进以及人才要素,该计分板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美国授权专利数、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业附加值、产业总出口状况、中高端技术对产业出口状况的影响、外资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高等院校相关技术专业就读人数及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状况等。世界银行旧1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研究与发展经费、科学技术期刊论文、高技术产品出口、专利权与专利费、专利申请数、商标注册数等为世界各国科技评价的具体指标。国内学者迟国泰等H o则

11、根据科学发展观内涵,根据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的影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等评价准则构建了适合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省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稳步推进经济新常态的基础,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测度评价的意义重大。2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方法21 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在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与研究型高校是科学技术知识供应者和创新源;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政府是创新体系协调机构;还有作为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和扩散机构的教育培训部门和中介机构;另外新生技术知识流动与金融体制效率相关甚密,金融服务、金融

12、政策对创新的影响较为直接;最后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1。以此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科技创新体系评价的研究,特提出本文构建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图1 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的理论框架根据以上理论框架,本文选取科学适宜的评价指标。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首先本文从两个方面人手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绩效:企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绩效,企业科研人才资源质量。人才资源从数量规模与能力素质两方面衡量,本文暂以研究人员(指R&D人员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的人员)占R&D人员比重来对企业人才的质进行评价。在衡量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绩效时,本文选取科研机构与高

13、校的课题项目数量、科研机构与高校人才资源、科研机构与高校学术质量3个角度,学术质量用国外主要检索工具(主要是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量来反映。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人员数量代表的都是国际通用、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即R&D全时人员(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由于资料和数据的限制,本文对政府政策扶持绩效的评价仅能从定量指标上人手,以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计划的分配来衡量政府政策扶持绩效,其中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囊括了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科学技术拨款、科学

14、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的实际支出。科技创新环境是宏观概念,它包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支撑与社会教育程度,等等,本文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成果、科技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支持绩效4个方面纳入指标评价体系。公共服务支持绩效中,专利所有权转让与许可收入指省域内单位(个人)转让专利所有权或允许专利技术由被许可单位(个人)使用而得到的收入,当年从被转让方或被许可方得到的一次性付款和分期付款收入,以及利润分成、股息收入等。另外本文将经济基础解构为经济总量万方数据54 徐顽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与经济结构,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省域经济发展

15、状况,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地区经济总产值的比率表示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包括有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电子计算机等高知识性、高转化率、高创新性、高效益性的诸多产业,因此高技术产业是衡量省域是否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尺,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收入来衡量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规模与生产效率。综上,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表1 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科技创新环境绩效 产业结构 xl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2第一产业构成比重】(3第二产业构成比重x4第三产业构成比重经济成果 )(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科技教育培训X6

16、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人x7科普专兼职人员人x8科技馆展厅面积万m2公共服务支持绩效 )(9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X10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万元政府政策扶持绩效 政府财政支持XI 1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万元X12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万元中央宏观安排X13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数量个研发机构与高校 科研项目X14研发机构与高校R&D课题效个科研绩效 科研机构人才资源X15研发机构与高校R&Dk员A学术质量X16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篇企业科技创新绩效企业科技研发与应用X17企业办研发机构数量个X18规模以上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个企业研发人才资源(量)X19规模以上工业企

17、业R&D人员人企业研发才资源(质)X20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22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本文采用能够简化降维、优化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确定指标权重、克服指标代表涵义相互重合的主成分分析法求算指标系数,进而确定综合评价模型。若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涉及P个指标,分别用x。,置,瓦表示,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x:,X。),且协方差阵为三。主成分的实质是观测指标的线性组合,于是对X进行线性组合,形成新的综合指标,用F表示,即新的综合指标可以由原来的变量线性表示,满足下式:,。=allxl+oX2+o。Xp i=1,2,k (1)式(1)中的这些主成分之问互不相关,且方差递减,通

18、常我们只选取前面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达到简化系统结构和抓主要矛盾的目标,于是求出协方差阵三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分别表示为Ai和Li,i=1,2,P,且AlL2A。,口i为对应第i个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第,个分量。主成分E的方差贡献率,记为Mi,计算公式是:A;:。Ai,表明主成分t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的比重。一般以前矗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肘i)达到80为标准,判定前矗个主成分是否能够基本代表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比为:Mi:,Mi,记为Ai。以Ai为系数,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就能计算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值:Z=Af

19、 x Ff+A2 x F2+A。x F (2)将式(1)带人式(2),得1:Z=X1ik:1Aio。l+墨:1Ai口正+瓦:。Ai血咖 (i=1,2,|) (3)式(3)即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3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与分析31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由前文可知,本文构建了20个指标所组成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如下:各省域人均生产总值、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人数和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重等5项指标来自2013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各省域企业办研发机构数、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金额、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及专利所有权转让许可收入等4项指标来自20

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其他11项指标均来自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现利用SPSS软件对2012年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份的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表2 2012年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主成份得分系数矩阵万方数据徐顽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55又根据总方差解释表,第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17,说明只要选择前4个主成份就能解释大部分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设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值为z,指标变量分别是置,x:,x。第1主成分为F。,第2主成分为F:,第3主成分为F3,第4主成分为凡,则F解释方差贡献率

21、为45742,F:解释方差贡献率为25098,B解释方差贡献率为7158,F4解释方差贡献率为6620,因此有:模型公式Z=45742F】+25098F2+7158F3+6620F484617 (4)Fl=0087Xl一0071X20021X3+0059X4+0079X5+0060X6+0049X7+0086X8+0067X9+0066Xlo+0085X11+0097X12+0074X13+0072X14+0067Xl s+0093X】6+0076X17+0083X18+0089X190056X20 (5)F2=一0Cr70Xl一0037X20129X30136X40136X5+0054x6+

22、0120X70108X8+0OIOX9+0147Xlo一0060Xll一0028X120060X130102X14+0136X15+0137X16+0090X170103X180101X19+0102X20 (6)F3=0172Xl+0271X20279X3+0094X40239X50256X60209X7+0324X80008X9+0367X10+0088XIl+0093X120170X13+0020X140060X150061X160135X170113X1 R+0132X19+0043X20 (7)F4=0045Xl一0220X2+0437X30264X4+0082X5+0142X6+0

23、094X7+0172X80058X9+0231X10+0292X110039X120265X130032X14+0069X15+0024X160248X170228X、R+0029X19+0211X2n (8)由式(5)式(8)与式(4)计算各指标系数,可构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模型:Z=0044 341Xl一0043 64X20039 02X30021 15X4+0051 763X5+0037 9X6+0046 303X7+0055 32X8+0033 965x9+0080 669Xlo+0058 44Xll+0048 95X120012 91X13+0007 859X“+0076 87

24、6X15+Q 087 63X,6+o036 955X17+0-013 082X18+0031 589X19+Q 104 802X20X,=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X:=第一产业构成比重,X,=第二产业构成比重,X。=第三产业构成比重,X,=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X,=科普专兼职人员,X。=科技馆展厅面积,X。=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x,。=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人,x。=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X。:=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x,=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数量,X。=研发机构与高校R&D课题数,X,=研发机构与高校R&D人员,x。=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

25、X。,=企业创办的研发机构数量,X。=规模以上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X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从3级指标这一层次看,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值起积极作用的评价指标中,xm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人金额的系数最高,作用程度最大;x。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系数位居第二,作用程度次之;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和x,研发机构与高校R&D人员分列第三和第四;同时省域综合评价值的大小也较为明显地依赖x,科普专兼职人员、x。科技馆展厅面积、x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与x。: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减免税这四大指标;X。

26、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R&D课题数、x,。规模以上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所起的积极影响最小。另外,省域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指标系数均为负,说明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体系之间无必然联系;X,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数量的指标系数也为负,它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值施加的是反向作用。从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层次看:在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这部分,企业科研员工素质指标系数最高、企业科研员工数量指标影响程度一般,而企业科技研发与应用指标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作出的贡献较高。在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绩效这部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项目影响程度较小,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和学术质量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作出的

27、贡献非常明显,因此总体而言,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创新绩效,科研机构与高校相对企业而言更能够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政府政策扶持绩效部分中,政府财政支持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作出的贡献较大,另一方面中央的产业化计划项目安排反而起反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有意识地照顾与偏向科技创新发展滞后、科技创新体系绩效不足的省份。科技创新环境绩效这部分,省域经济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支持绩效和科技教育培训对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作出的贡献较高,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体系明显无关联。32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的实证分析321 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综合评价值表3是对我

28、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绩效值和综合绩效排名。表3 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分布万方数据56 徐顽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模型构建续上表322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价的聚类分析以下从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的各项指标出发,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图2,可将201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值大致分为4类:第一组:北京;第二组:江苏、山东、广东;第三组:天津、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南;第四组:辽宁、湖北、四川、陕西、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位于第一组的北京,其科技创

29、新体系综合评价值最高。观察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绩效评价的各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研发机构与高校R&D人员均居于第1位,说明首都北京经济繁荣、教育发达、科研机构与高校规模大且成就突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总之,以经济支持托底的成熟的科技公共服务为该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转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但北京市企业创办的研发机构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2项指标只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北京未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企业自主创新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图2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聚类位于第二组的地区,其科技

30、创新体系绩效综合评价值分别居于全国第3位、第4位和第5位。江苏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科普专兼职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企业创办的研发机构数量以及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均领先于其他地区;山东省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与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的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科技馆展厅面积和使用政府部门科技活动资金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1位。这三大省份均在某些指标上遥遥领先,说明三省非常注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公共服务布局较为全面,高技术产业也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它们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这项指标上均处于极为落后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些地区

31、亟需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位于第三组的地区,其科技创新体系绩效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天津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2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科普专兼职人员和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指标较为滞后,说明天津利用毗邻首都与身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努力发展经济教育,拉动该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但科技公共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上海市的科技创新体系绩效综合评价值位于全国第1222h,2322唪2Er23i21211111#9111姗俺洲怕专;薹删触触洲献呈黼镀删蝴;薹蝴;霎隔撇M圳!i州蚌秣娜万方数据徐顽强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省域科技创新体系评

32、价模型构建 572位,各评价指标的表现分布比较平均,但科技馆展厅面积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2项指标表现突出,科技馆展厅面积仅次于广东、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仅次于北京,说明上海是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城市,科学技术市场交易活跃。浙江、安徽、福建、河南与湖南的科技创新体系绩效位于全国中游,它们的各项指标分布都相对平均,共同点表现在科普专兼职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这3项指标在全国都位于上游水平,证明了这5个区域较为重视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政府财政、公共服务和企业研发上都予以施力布局,具有较大的潜力。第四组可以进一步分为辽宁、湖北、四川、陕西4省以及其他省份。辽宁的科技创

33、新体系绩效综合评价值位于全国第7位,湖北第9位,四川第11位,陕西第13位,这几个区域的各项指标基本位居全国中等偏上,并且有较为突出的指标。例如,湖北每10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学生、科技馆展厅面积、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3项指标在全国领先;陕西省科普专兼职人员、研发机构与高校R&D人员2项指标较为突出。总之,湖北省、辽宁省、四川省和陕西省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有特色。第四组中其他省份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这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科技创新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4结论与启示41 主要结论(1)根据指标系数,本文发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人对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运行绩效的

34、影响最为突出,这说明科技公共服务的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的搭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科技创新,也说明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制度能够助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地区科技创新创造广阔空间;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研发机构与高校R&D人员2项指标的指标系数较大,表明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主要依赖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前端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和科研力量的壮大为我国科技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人员占R&D人员比重代表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员工素质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2)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人、企业科研人员数量对省域科技创新体系

35、综合评价值的重要程度较低,说明企业的R&D活动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彰显;相反,科技公共服务、科技教育培训、政府财政支持和科研机构与高校人才资源和学术质量都对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综合评价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也再次印证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带动力量较弱,我国科技创新自生动力不足,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转比较依赖外部环境。(3)东中西部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表现出的地区差异较大,理论上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科技投入的不足,抑制了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由此造成当前我国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绩效呈现出“强者愈多、弱者愈少”的马太效应;在实践上可能是由于历

36、年来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淘汰落后产能,转而用战略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武装自身经济所致J。42对策与建议(1)首先明确企业核心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一方面,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科学创新最活跃的“基因”,我国要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责任,注重以开放的市场需求激励和约束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运转的首要引擎,为科技新气象、经济新常态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移。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摆脱“闭门造车”的

37、困局,学会构建自身与外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开展合作研发吸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大力开展产学研科学技术联动,深化地区协同创新效应,通过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支持,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水平。总之,要稳固企业核心地位,鼓励其他主体的参与,产学研用充分结合、良性互动。(2)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要有意识地发挥政府宏观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科技公共服务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水平。政府应当充实科技管理服务力量,完善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与法规、管理制度、市场和服务规范,例如使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支持企

38、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贸易、税收政策以及社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等日益完善成熟并得到切实执行;应当积极搭建面向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保证科学知识、科技资源和创新技术的合理流动,强化科技创新的扩散与传播,形成经济社会科技化与科技经济社会化双向互动的系统整体8。(3)吸纳与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本文数据结果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核心资产是人才。打造企业中高(下转第84页)万方数据徐淑琴: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实证分析试点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对于在技术经济产出上表现突出但创新潜力有待提高的企业,应充分发挥其效

39、益的辐射带动作用,多方积极引入资金和创新人才等外部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的速度。参考文献:1丁俊武,韩玉启,郑称德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53602唐炜,蒋13富,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1952003李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961004兰文燕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5董辰辉,彭雪峰MATLAB 2008全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徐淑琴基于层次分析法对GD试点企业实施T理

40、论的效果评价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7刘朝刚,罗莉萍,卢卫仪,等广东省创新方法工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l(17):138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等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1):4346作者简介:徐淑琴(1980一),女,湖北天门人,部长,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创业、创新方法与科技信息传播。070oo|,_。oo协汤3,ooo,oo亡90ooo_,oo,co、)协0_7、)70,07070oo,bo,oo,o,_。_。oo,o。o07(上接第57页)素质、高创新、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是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体

41、系主体的前提。企业应依托成熟、稳定、吸引力强的薪酬待遇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通过系统的科技培训培养人才,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激发企业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政府要打破地区限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灵活规范的科技人才市场。(4)综合全面布局,平衡科技创新的地区差异。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缩小地区间科教水平的差距,加大支持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政策力度,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各项国家政策方针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推动各科技创新要素合理配置、遍地开花。总之,要既公平,又要有效率地推进我国各省、自治区

42、、直辖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2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MParis:OECD,20073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2EBOL(20130226)201503一01http:issuucornworldbankpublicationsdocs97808213898504迟国泰,顾雪松,王卫基于关联分析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典型省份实证J科研管理,2011(32):68785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6):35366黄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7黄速建,刘建丽当前中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突出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9):78958纪国涛,金敏力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8作者简介:徐顽强(1964一),男,安徽桐城人,系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周晓婷(199l一),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