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056651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西药中药化的探讨 【摘要】 本文通过探讨大量的理论、资料、事实、例证分析了“西药中药化”观点成立的基础,进行了详尽的可能性论证,提出了“西药中药化”的基本探讨方法-临床探讨,并通过订正一些对于西药中药化探讨的误会以及对西药中药化探讨历史的简洁回顾,指出了西药中药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探讨的突破点及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药化;中药现代科学化 1 西药中药化探讨的简洁回顾 11012年初,岳凤先1首先发表“试论西药中药化”,文中以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及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的同一性为依据,论证了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提出西药中药化“就是使西药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

2、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运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运用”。此后,进一步强调“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因此,“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可以从现有中药起先探讨;亦可从现有西药起先探讨,即经过探讨,给予西药以中药的内容,就有可能成为现代科学化的中药2,3。这些年来,一些学者在多种医药报刊发表的同类文章,大多为“西药中药化”理论的“推导”和“套解”,有代表性的临床试验探讨论证是吕士选等通过初步的试验与分析,预言“数年后即可将全部西药中药化”4。 2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 第一 理论上的可能

3、性中药药性范畴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以及功效、配伍规律等内容。中医和西医都是探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以及防治疾病维护健康规律的科学,二者探讨对象的统一性确定了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中药和西药作用的对象都是人体,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且作用对象相同,故二者具有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5,6。 其次 历史上的可能性中医药学历来有汲取其他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汲取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探讨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汲取为中药。 第三 实践上的可行性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4、视 阿司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60年头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阅历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道:“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接连也有详细西药探讨结果发表7。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探讨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说明何以0.51500 mg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4等探讨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无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探讨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无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

5、肺、胆、膀胱经,具清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3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探讨方法,为临床探讨 3.1 详细方案和作法 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赐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依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改变状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I、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他证型无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探

6、讨,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至于其他探讨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探讨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探讨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探讨完成西药中药化。 3.2 在文献探讨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化细致的临床探讨,仔细视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性、功效和运用规律。 此种探讨,可依据详细药物的详细状况,有所侧重地进行。对目前已被留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探讨,同时有安排地探讨、归纳其他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对从文献探讨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牢靠性,

7、并进一步使其完整;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安排地起先通过临床探讨,视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供应资料;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探讨配伍运用规律等其他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8。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当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探讨。如可先对已起先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运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探讨,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试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探讨。 4 西药中药化探讨的误会与澄清 中医药学汲取西药而用,正像西医药学汲取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状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会

8、。 4.1 西药不能中药化 此相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为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所提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探讨成具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

9、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4.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探讨的倒退 此误会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晰,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探讨确定其性味、补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相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运用。客观状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相识,只能是被相识得更全面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运用针对性,有意避开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觉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探讨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

10、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9。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4.3 中药为自然药物,西药为人工合成药物,二者不是一回事,西药不能中药化 其实,中西药均有自然及人工合成物,如中药冰片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经炮制的饮片,凡经酸、热、水、火处理者,均会有成分的改变,此为人工所为;煎剂入药,更有成分改变,又为人工所为。同时,西药亦有大量自然产物,药典二部所载药物,约40%以上为自然产物。 西药中药化探讨,必将促进新药探讨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是西医药学所具有微观优势与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辨证统一,更符合防治疾病的客观状况和要求,故西药

11、中药化,是中药与世界医药接轨的最佳方式。总之,承认中医药学的优势与不足,汲取西药为中药,实现中药学乃至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恰能保持优势,克服不足。西药中药化,促进中西医药的丰富和发展,进而促进二者的结合与统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的新医药学。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西药中药化探讨,中国诚应作战略性重点考虑,并作相应支配,只要耕耘,必有收获,让古老的中医药学为人类再作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岳凤先.试论西药中药化.医学与哲学,11012,3(1):33-36. 2 岳凤先,高继刚.简论中西药学结合.中国中药杂志,11014,19(4):195-1101. 3 岳凤先,刘淑敏,潭建华,等.简

12、论西药中药化.中成药,11012,14(8):44-45. 4 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1015,15(3):177-179. 5 孙丰雷,高 华,吴伟康.对西药中药化的谛视与反思评析.中医药学刊,2004,22(2):256-257. 6 蒋瑶.西医学中的西药中药化问题探究.中国好用医药,2022,4(22):153-155. 7 岳凤先,汪 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重要领域.世界科学技术,11019,1(4):24-28. 8 岳凤先.医药学的未垦地-试论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探讨.自然杂志,11013,6(10):758-761. 9 岳凤先,吕士选.论西药中药化探讨的意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1015,1(3):6-7.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