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教育.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963421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精神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精神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精神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精神与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文精神与教育 演讲者小传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高校哲学系,1101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探讨所探讨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悲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宁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101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演讲人:周国平 地点:四川高校 现场实录 教化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 我今日的讲演题目是人文精神与教化,因为在座的都是高校生和探讨生,面对同学们,我想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着

2、重谈一谈我对教化的理解。 同学们一路拼搏,最终進了高校,当然都是抱有肯定的目的的。原委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要上高校?想从高校得到什么?可能很多同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拿到文凭,有比较高的学历,当然也要学到一点学问这些都是谋职的资本然后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抱着这样的目的,我觉得无可非议,但还远远不够。假如只有这一个目的,你就仅仅是受了职业培训,不能算是真正受了高校教化。假如高校仅仅做到这一点,高校也只是起了一个职业培训场所的作用,不能算是真正的高校。但是,这正是我们今日高校的现状。我认为中国教化现在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太急功近利,高校基本上成了职业培训场,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

3、,这种体制使高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迫使学生也把职业培训当成了上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惟一目的。那么,怎样的教化才是合格的教化呢?我认为这就要从人文精神来谈了。 现在很多人在谈教化的理念、高校的理念,在我看来,这个理念应当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化的灵魂,它确定了教化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化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化。当今教化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事实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洁地说,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敬重人的价值。详细到教化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珍贵的价值通过教化实

4、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化就应当是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当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教化就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亦即人的珍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意社会上、市场上某种须要的人。简要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敬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化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那么,人身上究竟有哪些价值是最珍贵的,是人文精神所敬重的,因而是教化应当促进它们实现的呢?我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珍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其次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实力的,有智力活动的。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须要

5、、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所以,与这三样东西相应,为了实现这三样最珍贵的东西的价值,我们就有相应的教化项目。现在与生命相应的教化是体育,我认为范围狭小了一点,应当扩大,成为生命教化。惋惜生命教化这个词没有方法简称,简称就成了生育,比体育还狭窄,成了光教你生孩子了。针对头脑的教化,我们有智育,就是智力教化,这个词很精确,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有问题,我下面再讲。相对于灵魂来说,我们有德育,就是道德教化,我觉得还不够,应当加上美育,也就是审美教化。德育和美育都是灵魂教化,假如说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名贵,那么美育的目标就是灵魂的丰富。因此,我认为在学校里应当有这样四种教化,就是:生命教化、智力教化、道德教化和

6、审美教化。 智力教化:实现头脑的价值 智育就是智力教化。智育是学校教化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学问方面的教化,所以我对这个问题要着重谈一谈。 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学问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你这样做只是把珍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标应当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激励和培育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欢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新奇心。人类全部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新奇心起先的。新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

7、长的肯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事实上是一个人理性觉醒的朕兆。从我的孩子身上,我就看到了这一点。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会问许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问得最多的是五岁的时候,还还没上小学,上小学后这样的提问就少一些了。所以我认为,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孩子的哲学水平是下降的,大约因为越来越接受老师给的现成答案了吧。你们听听她五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有一段时间,她常常说我不想长大,又说要是没有时间该多好呀,我估计她是知道了人长大就会变老,她不情愿变老。那些天里,她就老问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跟她讲得清晰。但她自己在那里琢磨,有一天她说: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时间是一阵阵过去的,譬如说刚才我说的那句话

8、,刚才还在,现在不在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她知道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了。还有一回,她问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妈妈随口说:那还是世界吧。她不满足这个回答,想了一会儿,就说: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她听CD,一曲完了还有下一曲,她用这个比方说明世界是无限向外延长的。还有一回更神了,她问我: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有另一个我?我一听就毛骨悚然,抓紧打岔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我是不想让她想这个问题的,没想到她听了很生气,说:不会的!然后转过脸对妈妈说:有一天,你老了以后,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跟你长得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她说的是轮回啊。你们不要以

9、为她是受了我的影响,事实上我特别当心,从来不向她谈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她头脑里自发产生的。有一本书的书名是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完全信任这个论断。你们为人父母之后,留意一下,确定有一段时间孩子会提大量这样的问题。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看法:一种是束之高阁;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慧地给孩子一个简洁的回答。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实全部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励孩子接着想。我在这种状况下往往这样说:珍宝你提了一个特殊好的问题,可是爸爸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渐渐想。我觉得孩子的这种新奇心特殊珍贵,肯定要激励和爱护,决不能挫伤它。 新奇心是特别珍贵

10、的,但也很简单被扼杀和磨灭掉。在我看来,新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真要你讲出其中的道理,就讲不出来了。新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出于新奇心提的问题大多是无用的,但是关系到人的灵魂,我们往往因为它们无用就认为它们没有什么意义,就把它们pass掉,这种功利心不知扼杀掉了多少新奇心!我觉得我们的教化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光是教化,我们的文化都有这个特点,就是好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我看过一个笑话,我觉得编得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探讨一个问题,题

11、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缘由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没有新奇心,我觉得基本上符合事实。 从新奇心这一点来看教化,在教化中,爱好是特别重要的,是教化第一要爱护和激励的东西。杜威说,爱好是一个人的实力的牢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你做什么事情特殊感爱好,那你确定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爱好。一个人在学习和探讨自己感爱好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特别欢

12、乐的状态,他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欢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欢乐,就成了最大的欢乐源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看重的智性的欢乐。一个擅长享受这种欢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简单出成就的。事实上,对世界充溢爱好是天才的主要品质。人们经常说天才就是勤奋,并且以为勤奋就是死用功,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是太喜爱他所做的事情了,欲罢不能,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很勤奋,其实他是在享受,但是你不知道!所以,教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和爱护学生的爱好。看一个学生的智力素养好不好,第一个尺度就是看他对事物有没有新奇心,对学问有没有爱好。详细的爱好点是可变的,在一段时间里,

13、你或许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更感爱好,以后又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和问题。但是,充溢爱好的状态是一贯的,享受智性欢乐的状态是一贯的,只要你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要你不出成就也难。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索的实力。所谓独立思索的实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追问它的依据,在弄清它有无依据之前,你要存疑。笛卡儿所说的怀疑一切,意思就是对未经独立思索过的一切要存疑,这其实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把独立思索实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化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学问,不在于培育专家。他说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假如你仅仅在某个狭窄的领域里受过良好的训练,具备相关的专业学

14、问,你当然可以算是一个专家,但用这个标准看,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也可以算是一个专家。拥有独立思索实力的人对一切学问处于支配的地位,训练有素的狗则被它所受到的训练所支配,这是二者的分界线。 那么,从独立思索的实力这一点看,详细到教化上,我认为就是要培育自主学习的实力。教化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育学生对学问的爱好,其次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作为高校生,尤其是探讨生,你必需有这个醒悟的意识,千万不要把留意力放在学习死的学问上。你要学会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知道自己要朝哪个方向钻研,应当看些什么书。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实力的。举爱因斯坦为例,我认为他特别了不得,他不仅

15、是一个大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教化家,他对人类的智力品质和灵魂都有特别透彻的了解。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理工高校一百零一年庆典,请他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指责母校,也指责整个教化制度。他说:从入学起先我就发觉,根据学校的教化方式,我不行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要仔细听讲,要做许多作业,而我是不行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意于做一个中等成果的学生,而把大量时间用于“以极大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所以,爱因斯坦虽然上了高校,他事实上是自学的。毕业后,他又拒绝了学校的留校邀请。他说:假如留校的话,我就不得不去写大量的论文

16、,结果便是变得浅薄。他在一个专利局找了一份差事,做一个小公务员,干了七、八年,用业余时间探讨理论物理学,他自己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富于创建性活动的时期,为此感到极大华蜜,他的相对论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产生的。 我信任,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材史都是向教化争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生,你无法变更现行的教化体制,但是假如你足够优秀,你就完全不必跟着这个体制走,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对它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一切教化归根究竟都是自我教化,一切学习归根究竟都是自学。我很赞成一句话: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实力,这是一笔终生财宝,一辈子受用不尽。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不须要

17、老师,恒久在自学。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化?教化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遗忘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遗忘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化。假如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化,白上了学。那剩下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学习的实力。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和融入身心的原理,至于那些详细的学问,假如你不用,是很简单遗忘的,假如你要用,又是随时可以查到的。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在学校里是不是把功夫都用在那种很简单遗忘又随时可以查到的东西上了,假如是这样,就太亏了。怀特海主见,应当像一个无知的人那样思索。说得真是精辟,不管你已经拥有多少学问,都当它们不存在,你

18、的头脑恒久干脆面对事物本身,这正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索实力的人的基本状态。 关于智育,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爱因斯坦说:欧洲的宏大传统是为了学问自身的价值敬重学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从古希腊就起先了。毕达哥拉斯发觉了勾股定理,为此实行一百零一牛宴,杀了一一百零一零一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觉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任何物质上的好处都不行能有,他感觉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动得到成功的巨大喜悦。把心智的运用、学问的获得看作最大欢乐,看作目的本身,这的确是欧洲的传统,马克思也不例外。马克思心目中的志向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怎么样的?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吗?完全不是。那是一个自由王国,用他的

19、话来说,这个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到那个时候,人的一切活动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物质的生产,而是为了发展人的实力,人发展和享受自己的实力这本身就是目的。根据马克思的设想,那时候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了最低限度,整个社会只须要花很少时间就能够满意自身的物质须要了,剩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由时间,这些时间用来搞什么呢?用来搞艺术、科学、哲学这些精神活动,人人都是这样,只为了自己的喜爱,只做自己喜爱的事,这才是志向的共产主义社会。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在一次讲座时,有学生问他:丁教授,你现在的探讨有什么经济价值?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

20、届和其次届分别奖给了电子和X光的发觉者,这两项独创在当时都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同样,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在产生时都被认为是花钱最多而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他说:科学最重要的是爱好,是为了满意新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利也包括经济价值。我信任,不管哪个领域的大师,都肯定有这样一种眼光和看法。智力活动本身就是欢乐,就是人的高级属性的满意,你为什么非要把高级属性的满意落实到,事实上是降低为低级属性的满意即所谓有用呢?所谓有用,不就是吃好、穿好、住好嘛,不就是物质丰富一点嘛!人为什么只想去满意自己的低级属性,不愿去满意自己的高级属性呢?为什么要用低级属性的满意为标准来推断高级属性的价值呢?这不是颠倒

21、了吗? 许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虽然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但他们都是在国外受的教化,假如始终呆在国内,唯恐就不会有这个成就。我觉得根本的缘由就是我们太好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弱点。假如一个民族敬重精神本身的价值,纯粹出于爱好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简单出大师。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当变更我们文化的好用性品行,形成一种全民族敬重精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会有希望。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当是培育新奇心、纯粹的爱好和非功利的探究精神,培育独立思索、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欢乐的实力,这是智力教化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学问,当然更不仅仅

22、是培育职业技能。 灵魂教化:实现灵魂的价值 我把灵魂与头脑、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区分开来。人有一个头脑,这是可以望见的,而灵魂是看不见的,你问我灵魂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我说不出来。但是,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分的,人对美和爱的须要,对意义的须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说明,我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化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名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化的目标就是

23、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很多家长似乎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化,给孩子报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动身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违反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化。我把美育归入灵魂教化,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美育是对灵魂的教化,对心灵的教化,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实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观赏艺术,观赏大自然,情感的经验和

24、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上面谈智力教化时,我说人应当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现在谈灵魂教化,就是要养成过心灵生活的习惯,优秀的人应当有这两种习惯。我们平常总是在和别人一起闲聊、谈话、办事,但是人应当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这叫独处。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况,想一想所经验的人和事。现在的世界太热闹太浮躁了,人们都生活在表面,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觉得这很可悲。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实力,这次我来四川,在北京机场的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书名叫能说会道者赢,我一看就感到别扭,能说会道

25、也就是做一个推销员罢了,那算什么胜利。我承认交往是一种实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实力,缺乏这种实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爱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过,这样的人确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好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搅。一些没有自己心灵生活的人在一起,他们之间的交往就无非是利益关系,就会相互争夺和打仗。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文科有很好的条件,因为“有用的书”与“无用的书”是统一的。肯定要读好书。我比较爱读书,但还是有很多好书没有来得及读,或许恒久来不及读了,这是特殊大的缺憾。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

26、典,你会发觉这是莫大的享受,假如没有读,你是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可是正因为没有读,你还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放开着,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惋惜。 最终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始终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恳、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学问,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当是对灵魂的教化,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当是丰富的,也应当是名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標。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

27、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行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康德说,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说的这个层次的道德。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根据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它的基础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的灵魂的名贵,它是真正自律的。假如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化,应当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名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名贵。什么是灵魂的名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

28、做人的原则,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一个人为了满意物欲而一百零一无禁忌,不择手段,只能说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只剩了兽性,就已经不是人了。事实上,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 关于教化的目标,我就讲到这里。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化应当远离功利和好用,贯彻人文精神,教化的目标应当是培育健康、和善的生命,活泼、才智的头脑,丰富、名贵的灵魂,假如这样,我们的教化就真正胜利了。 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