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苏轼词二首.doc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9909465 上传时间:2022-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苏轼词二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苏轼词二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苏轼词二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苏轼词二首.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词二首编稿:姜虹 审稿:程彦芳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及其作品。2、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成就。3、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超然台记等。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词有怀古、咏诗、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

2、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且注重提携后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为其门下。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定风波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

3、的一面,但他却始终以超人的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这首词,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态。字词汇总宫阙(qu) 不胜(shng) 绮户(q) 婵娟(chn)吟啸(xio) 料峭(qio) 萧瑟(s) 重点语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水调歌头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4、愿、无限热爱。定风波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处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把握重点水调歌头上阕开头以奇想设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笔力骏爽,意境高拔,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显示了词人的豪迈风范。继对月把盏的奇问后,词人不禁浮想翩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既是对前面设问的一种假想回答,也是词人欲摆脱尘世纷争打击的愿望,而这愿望却又让他回想到了高层统治者的政治倾轧,所以“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

5、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接下来的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描写了清悠月光下舞者翩翩,月影亦翩翩的景象,词人不禁感叹:这人间月下美景,丝毫不亚于月宫中仙境,因此,与其飞升寒清孤冷的月宫,不如留在平凡的人间。词中隐含了词人的出世倾向。下阕紧承上阕,描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它普照人间,留转朱阁楼台,低斜雕花窗棂,让房中人彻夜无眠。为何人们无眠呢?词人摹“无眠”人口吻怨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谓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寄托了

6、浓烈的情感。表面是问月,实际上怀人,语意曲折,构想清奇。接着,词人纵论古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超越了具体的时空,指向了整个人类和历史,把“兼怀子由”的兄弟之情上升到对一切离别人们的广泛关切之上。并且乐观地祝愿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更为豁达开朗,意味深长,使全词完成了一个从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全词意绪起伏,结构新奇,格调高雅,文字清新,意境空灵,风格豪放,充分体现了苏词的特色。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了浓厚的哲学意味,

7、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不愧为中秋词中千古绝唱。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并不过分。定风波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

8、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

9、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

10、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

11、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八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归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

12、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知识迁移阅读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完成14题。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 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何上片却写

13、记起了平山堂上的景色?2、 用宋玉关于风有雌雄之分的典故与词的主旨有何联系?3、 简单分析本词寄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这首词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可选一种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一是因为两处景色有相似之处,二是借平山堂的文化地位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蕴味。【解析】一是因为两处景色有相似之处;二是借平山堂的文化地位较高,而快哉亭却是新建,由此便可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蕴味。这样是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显得曲折蕴藉。答案主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为什么会联想到平山堂上的景色,一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宋玉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作者却在此故意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

14、籁,目的是为了引出观点:只有具备了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可看出作者“不以物伤性”“不以贬谪为患”的豪迈旷达胸襟。【解析】用典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展示作者的豪迈胸襟。 3、此词写于作者贬官黄州的第四年,这次政治事件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全词描写雄奇壮阔的水光山色,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胸怀。 【解析】当时苏轼处于困境中,然而他不以贬谪为怀,从词中可看出壮志弥坚、旷达乐观的情怀。了解名作的写作背景,养成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词作体

15、会作家的思想情感的习惯,即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主题的常用技巧。 4、本词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及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快哉亭周围的奇特景观。【解析】本词写景很有特色,其中上片是通过回忆平山堂的景色侧面描写眼前景色,以虚写实;下片则是由静景转入动情的描写,由动到静,动静结合。一般来说,答题应先点明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再结合作品内容简析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 上片虚实结合,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长记平”五句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16、下片开头五句,动静结合,先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山水画卷。“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景忽变动景,广阔壮美,极富震撼力,为下文议论和抒发豪情张本。拓展阅读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乌台诗案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诉他,他的诗被检举揭发了,他先是一怔,后来还潇洒、幽默地说:“今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展却越来越不潇洒,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来逮捕苏东坡,苏东坡事先得知风声,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终究是文人

17、,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从气势汹汹的样子看,估计会处死,他害怕了,躲在后屋里不敢出来,朋友说躲着不是办法,人家已在前面等着了,要躲也躲不过。正要出来他又犹豫了,出来该穿什么服装呢?已经犯了罪,还能穿官服吗?朋友说,什么罪还不知道,还是穿官服吧。苏东坡终于穿着官服出来了,朝廷派来的差官装模作样地半天不说话,故意要演一个压得人气都透不过来的场面出来。苏东坡越来越慌张,说:“我大概把朝廷惹恼了,看来总得死,请允许我回家与家人告别。”差官说“还不至于这样”,便叫两个差人用绳子捆扎了苏东坡,像驱赶鸡犬一样上路了。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

18、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

19、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 怎么审?打!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

20、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开始,苏东坡还视图拿点儿正常逻辑顶几句嘴,审问者咬定他的诗里有讥讽朝廷的意思,他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

21、。”一切诬陷者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某种“险恶用心”的发现者,苏东坡指出,他们不是发现者而是制造者。那也就是说,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可以看作是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但是,在牢房里,苏东坡的这一思路招来了更凶猛的侮辱和折磨,当诬陷者和办案人完全合成一体、串成一气时,只能这样。终于,苏东坡经受不住了,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是讽刺当朝大人;

22、特别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据说竟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这种大胆联想,连苏东坡这位浪漫诗人都觉得实在不容易跳跃过去,因此在承认时还不容易“一步到位”,审问者有本事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试想,把皇帝说成“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那还能活? 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对不起老妻,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

23、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别的,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铁窗里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诗文。没想到,就在这时,隐隐约约地,一种散落四处的文化良知开始汇集起来了,他的诗文竟然在这危难时分产生了正面回应,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很多人不敢说,但毕竟还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毕竟还有侠义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生活,连每天晚上的洗脚热水都准备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

24、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帝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如果严厉处罚了苏东坡,“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还是太后,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比研究者们更懂得苏东坡的价值,就连那盆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贬谪黄州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

25、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

26、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

27、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汇报体会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