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80479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摘要:文章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探讨对象,采纳SPSS统计软件对其的2022年1-11月份经济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客观科学地评价1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经济发展,分析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本文选取16个城市为探讨对象,以2022年1-11月份的统计数据中的经济发展主要指

2、标为探讨依据,采纳实证探讨方法探讨经济发展状况。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了定量测量和分析的须要,本文的指标在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全面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包括了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管理水同等。同时,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均量指标说明城市实现各种功能的效率,具有客观的可比性;而总量指标是城市实现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总量越大,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强。(二)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本文以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的样本体系,在综合已有分析探讨的成果上,选取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15个主要经济统计指标,建立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X1生产总值(亿元

3、);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百零一分比);X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X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和(亿元);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8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X9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1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1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X12居民储蓄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X1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X14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X1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为101)。这16项指标分别从城市的经济总量、均量、质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统计数据依

4、据上海统计局、江苏统计局和浙江统计局及其部分相关县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而得。二、计量方法原理和方法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系统是由多种因子构成的困难系统,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每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指标个数较多,且存在着相关性,因而所观测到的数据在肯定程度上反映的信息有所重叠。本文采纳因子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对样本相关阵的内部依靠关系的探讨,找出限制全部变量的几个公共因子以简化所探讨系统,并最终对各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同时相应的对指标体系和对应的城市进行分层聚类,在进一步判别的基础上对长三角16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评价。本文一方面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又分析

5、了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三、实证数据处理在对变量进行主成分数据处理时,发觉X2、X13和X15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不是很显著,为削减对所反应的城市竞争力影响,更好地运用软件进行分析,以评价城市间、地区间的因素关系和经济联系,对引用指标数量进行修正,削减为12个指标。从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12个指标都是显著相关。如只提取1个主成分,其特征值为10.914,占总和的90.953,由于第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是0.607,所以没被提取。但1个因子太少,不便于进一步分析,依据特征值和累计方差,笔者确定提取2个公因子。重新进入因子分析后,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96.009。从载荷矩阵可看出,

6、X12、X9、X11、X6、X1、X14、X5、X4、X3、X7和X8在第1个因子上的载荷很大,主要反映投资、消费、产出、存款等方面的信息,因此第1个因子可命名为社会经济的综合因子。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第2个因子上载荷比较大,主要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方面的信息,因此第2个因子可命名为消费支出因子。由因子得分系数,可得到计算得分线性方程:f1=0.117Xl+0.012X3+0.063X4+0.076X5+0.178X6+0.018X7-0.01X8+0.228X9+0.113X10+0.217X11+0.226X12-0.473X14f2=-0.024Xl+0.166X3+0.073X

7、4+0.049X5-0.142X6+0.152X7+0.2X8-0.237X9-0.028X10-0.215X11-0.23lXl2+1.011X14苏州和上海为孤点,宁波、无锡、杭州、南京、常州为一类,其他成一类。从每组均值相等的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均值检验显著性概率皆小于0.05,说明12个变量不同类别的均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进行判别;最终进入判别函数的变量是X9、X7、X11,通过判别,得到上海和苏州的经济发展状况既可单独成林,也可以和宁波、无锡、杭州、南京、常州并为一类。可以发觉在有些许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指标进行分析时候和普遍对于它们的相识存在些许不一样,如台州、常州、绍

8、兴等,一方面可能是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可能是软件中不同方法和依次的运用对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四、从实证结果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状况第一,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仍旧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分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这3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次、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与社会事业都有较好的基础。其次,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来看,前3季度,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831元)在16城市中排名第1。浙江7城市居民经营性及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4.6(简洁平均,下同),明显分别高出上海和江苏,这表明个体私营经营收入也是浙江省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9、一。上海、江苏8城市和浙江7城市居民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21.2(简洁平均,下同)、29.2和21.6。受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长三角地区CPI总水平呈现普遍上涨态势,使得居民家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明显增加。第三,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发展出现整体“滑落”迹象:工业增幅回落并伴随效益明显下滑、汲取外资增势减弱、外贸进口增幅大幅回落,成为长三角面对的共性问题。这种“滑落”实质上与汲取外资形势改变以及产业结构雷同所形成的同质竞争激烈亲密相关。五、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探讨(一)战略定位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地域毗邻,经济相连,文化相融,具有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

10、,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总体战略是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确定各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巨型城市群的密集区、具有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条件的新基地、具有江海空联合港群为枢纽条件的国际重要门户区域和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的新型发展区。(二)“龙头”上海建设成世界级城市上海由于其区位优势和自身实力,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将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自身优势外,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4个中心”。(三)空间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

11、间格局将向“轴线圈层”的空间特征转变,形成菱形的城市空间格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基本形成沪宁城市发展轴、沪杭城市发展轴、杭甬城市发展轴3条城市发展轴。3条轴线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的“Z”字形城市空间格局。首先,城市群空间向北延长,沿海发展轴形成。这些将大大加速上海产业向北转移及境外资金向北落户,有利于沿海各区域合理组织产业分工和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其次,城市群圈层结构进一步完善,形成4大圈层:第1圈层指上海;第2圈层指包括苏州、嘉兴、南通在内、距离上海101公里以内的“1小时紧密都市圈”;第3圈层指南京、镇江、泰州、扬州、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在内的、距

12、离上海300公里以内的“3小时都市圈”;第4圈层指包括江苏、浙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逆江而上的安徽芜湖、马鞍山,乃至合肥、九江等市。最终,随着杭州至南京轴线基础设施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杭甬发展轴的作用不断凸现,宁波与上海、南京、杭州一起共同构成长三角将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南京和杭州中心城市充当了增长极,起着扩散作用,而沿沪宁、沪杭、杭甬等菱形产业带则充当增长轴的作用。(四)产业整合长三角城市群将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以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产业群落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地位的提升。在坚持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各地依据自身优势产

13、业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并要主动协调与周边城市的等级关系。上海应重点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服务中心。杭州将建设“1个先进制造业长廊、1条高新技术产业带、5个特色产业区域”,构建杭州湾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宁波将更便捷地满意“金三角”北翼城市对能源、石化、钢铁、水泥、纸张等产品的巨大需求,促进其形成石化工业基地。同时,浙东经济圈也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主动承接上海相关产业转移,进入上海的产业链。江苏各城市将通过错位发展,发挥产业互补效应,如南京的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基础实力强,优势明显;苏锡常等城市成为IT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另外,三产应以旅游业

14、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发展重点。旅游方面可形成以古城古迹为主的宁镇扬旅游区、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5市共同的太湖旅游区;专业批发市场方面,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中各类消费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五)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长三角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以及重要资源开发。加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形成包括道路、电力、自然气、给排水、能源、防灾减灾等设施的多方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创建高效、便捷、平安的综合运输条件。(六)加大协调力度,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加大协调力度,设立跨行政区域、权威性高于各个城市等级的特地机构来特地

15、就长三角城市群有关发展问题进行统筹、协调政策与利益。特地机构就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从统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着手,建立有利于协同调整的利益调整机制,对部分地区在地区利益和地区机会上的损失进行补偿,使这些地区同样享受到协同整合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利益,削减城市经济整合和一体化发展可能遇到的阻力。六、结束语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重化工加快发展的阶段,突出问题是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因此,应从片面追求GDP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绿色GDP转变,正视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潜在危机。应在发展规划、区域布局、空间理论等方面进行深化探讨,适应改变、推动改变。以一个高度活力的长三角两省一市,以

16、一个“大引擎”来替换原先的“小引擎”,更强劲、更有效地带动全国发展。参考文献:1、王学民.应用多元化分析M.上海财经高校出版社,11019.2、张红梅.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及区域经济差异缘由分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3(1).3、卫海英.SPSS10.0forWindow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5、薛微.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22。6、崔功豪.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东南高校出版社,2022.(作者单位:东南高校经济管理学院)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